佛陀教育吧
关注: 1,769 贴子: 7,236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以心传心,教化众生。

  • 目录:
  • 佛教
  • 1
    【努力的意义: 不要当父母需要你时, 除了泪水一无所有。 不要当孩子需要你时, 除了惭愧一无所有。 不要当自己回首过去, 除了蹉跎一无所有。 】 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了不起,而是为了能让自己打心眼里看得起自己。 人,不过一捻土;命,不过一瞬间。活着,就要学会放弃,学会珍惜,学会成长;活着,就要生存,就要努力去证明,去不懈的追求,去默默的付出! 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
    还我浮华 10-17
  • 0
    山川翠柳和渔舟,《乡土怀情》是一幅心柔的故乡画卷 松秀苍润的线条、酣畅淋漓的点画皴染,妙造出山川、岸堤。这至情流淌的溪山丘壑,如滴滴心血写成,似点点泪水染就,真所谓:墨点无多泪点多矣……。 溪山之间环绕着婆娑的烟柳,其树干枝条饱沾浓墨,以篆籀笔意,斩钉截铁般写出。一层浓淡相宜的花青色,敷在苍辣的枝条之上,蓊蓊郁郁的丛丛烟柳便跃然纸上。翠柳掩映之中,有三五间村舍坐落,黛瓦白墙点缀之下,故乡的色彩越发显得
  • 0
    一个妒妇来到弘光法师的面前,向大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妒妇说:“很多年来,我一直怀疑丈夫有外遇。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却没有找到丈夫外遇的证据。因此,每天都忐忑不安。”   大师问:“你为什么会怀疑自己的丈夫呢?”   妒妇说:“当初和丈夫结为连理的时候,丈夫还是个穷光蛋,我是因为看中了丈夫的人品和能力才嫁给了他。可是今天的丈夫功成名就,事业上如日中天,为人豪爽大方,自然会成为众多女性的追求对象。而我随
  • 0
    白云守端禅师的师父是茶陵郁山主,一日骑驴过桥,忽逢一裂缝,师父摔下驴背,却毫无恼意,吟了一首诗歌,便扬长而去。 白云守端禅师去参访杨岐方会禅师时,杨岐问:“听说你师父一首诗使得自己开悟,你可记得?” 白云守端本就十分喜爱这首诗,自然脱口而出:“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见山河万朵。” 谁知他话音刚落,杨岐便大笑起来,随后便转身离去。 白云不解其意:是不在自己背错了?他这么笑是什么意思
  • 0
    懒惰是人最根深蒂固的劣性之一,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 佛教所说的懒惰,指“于断恶修善之事不尽力也”。《菩萨本行经》上说:“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 佛教将懒惰分为三种:一、同恶懒惰:也叫推延懒惰,将要行持的善法一推再推;二、耽著劣事懒惰:即对世间八法和唱歌、跳舞等事无比喜爱,对于修行人来讲,这是一种懒惰;三、自轻凌懒惰:就是自暴自弃,认为
  • 0
    放生三施俱全,放生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放生过程中,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放生的善心人士不仅拯救了物命,且同时忏悔,同时皈依了三宝,同时念佛、持咒,同时回向,在这其中不知消灭了多少罪业,更造就了多少福德因缘,仔细想一想,还有什麼功德能比放生更殊胜的? 弘一大师说过:「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放生简单易行,只要发心,人人可做
  • 0
    【习惯成自然,万法亦如是。大至宇宙诸有为,小涉微因尘念间,树德立品人道本,故当习养善知识。】 世间上的所有一切有为之法,也就是说,能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凡是能列出名相词句的一切,都叫有为之法,凡牵涉到有为之法,都有一句话,叫习惯成自然,以此科学论题作为真谛,是决不会错谬的,所以称它万法亦如是。大至宇宙诸有为,小涉微因尘念间,即是大到宇宙间的所有一切,无论何等庞然大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或者小到一
  • 0
      龙山的善国寺有两个和尚:悟空和悟了。一开始他们每天都出去化缘,后来就只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缘了。原来,悟了发现龙山下的缘十分好化,随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很多,悟了就把化来的钱买很多米、面等生活必需品存放着,其余的时候就在寺庙里睡懒觉。悟空就劝悟了,让他不要虚度时光,要出去化缘。   悟了听了很烦,说:“出家人岂可太贪?有吃的就行。你看我有这么多的粮食,足可以让我吃上半月,何必出去奔波劳累?”   悟
  • 0
    在某个婆罗门道场里,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务热忱,他任劳任怨地为五百位婆罗门修行者张罗饮食,并且将道场布置得很整洁,让这五百人无后顾之忧地专心修行。比丘们彼此讨论修行的方法时,都觉得这位修行者的精神,实在很令人敬佩。佛陀走近他们问道:“你们在讨论什么啊?”大家向佛陀恭敬礼拜后,详细报告那位修行者如何为五百人服务。佛陀听了,微笑地说:“你们知道吗?那位修行者在过去生中也一样这么殷勤地付出,而且对一切众生都
  • 0
    在美国,一家百货商店里,由于突下大雨,有位衣着简朴的老太太浑身湿透进来避雨,几乎所有的售货员都不愿搭理这位老太太。 有位小伙子很诚恳对老太太说:“夫人您好,能为您做些什么?”“不用了,我躲一下雨马上就走。”老太太觉得借别人的地方躲雨,有点不安,就想买一点商品,可是转了半天实在不知道买什么。 这位小伙子看到了就对老太太说:“夫人,不必为难!我搬了一张椅子放在门口,您安心休息就好了。”两个小时后雨停了,
  • 0
    『人才之成就者,具内因必依外缘之助耳,无或之帮独木何房,顽石美玉依艺或之精雕而绚丽之道,理法如是。』 一个人具备了真才实学,仅仅是具备了成为人才的内因,不过是一个基础而己。如果没有外因的辅助,他是绝不可能成才的,是不会对人类有益的。因此,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首先就要知道,一个人才的成功,具备内因只是单方面,还得具备外缘的帮助。正如一根再好的木头,也必须要经过工匠的处理,并与很多料配搭起来,才能
  • 0
    一般人在受到别人的讥笑、恶骂或诽谤的时候,内心都会感到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事情,佛陀有不一样的看法。 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也就是说,心存恶意的人,要以恶语骂人,去诽谤伤害好人,就如同他抬头向天空唾痰。结果,唾不到天,唾不了多高,最后他的痰反而坠落在自己的脸上。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郊外的鹿子母精舍,早上起来整理过
  • 0
      世间的人通常都是自命不凡,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常轻视他人。佛陀曾经说过:“能够不去轻视未学者是很难的。”因为一般世俗凡夫稍有一点名气,便会或多或少有贡高骄慢的心,甚而目空一切,起惑造业,结果是为害别人,也为自己招来苦果。 在《杂阿含经》中,有一段记载: 有一天,波斯匿王来到佛陀座前,疑惑的问道:“我听说佛陀您自称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真的吗?” 佛陀面带笑容的对他说:“大王!我确实已经证
  • 0
    有一只猕猴,手里攥着一把豆子,一不小心掉一粒豆子在地下,于是,就把手中所有的豆子全部放在地上,去寻找那一粒掉落的豆子。结果,不但没有找到丢失的那一粒豆子,而且放在地上的那一大把豆子也全部被鸡鸭吃光了。 凡夫俗子出家也是如此,刚开始犯了一戒,不能及时改过,由于没有改过的缘故,便更加放荡不羁,结果将一切戒律都丢弃了。 感悟 我们看问题、处理各种事情,要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忽略了重要的、关键的东西。处理任何问题都要分轻重缓
  • 0
    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他挑着桃儿乐滋滋地往回赶。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内急,就把桃子放在树下,然后找地方方便去了。回来时,见一大群人正围在树下吃桃子,大弟子大喊:“那是我的桃子,不许吃。”听到喊声,人们“哄”的一声散了。 回到寺里,大弟子向南山和尚抱怨:“李家庄的人太可恶了,居然偷吃桃子。”南山和尚慈祥地笑了:“不怪他们,愿佛祖保佑他们平安。” 过了一阵子,二弟子下山
  • 0
    年少的庞蕴看着人们追逐名利、尔虞我诈,感到这样的人生没有丁点儿的意趣。他小小的心灵向往着另类的生活,即视富贵功名如浮云草芥、用整个生命来探求人生真谛。 有一次,他听到有个名声响满天下的石头禅师之后,便前往拜见。 庞蕴问:“禅师,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 石头禅师微笑地看着他不说话。 庞蕴以为石头禅师没有听清他的话,就张口再问。 不料,石头禅师伸手把他的嘴捂住。 他的问话被捂在里面。他一怔,挣扎了一下。
  • 2
    在牛贩子发动汽车准备拉着老黄牛离去的那一刻,小黄牛发疯一般地挡在了货车正前方。只见它双眼含泪,突然跪在了货车前面,不愿意起来。小黄牛这一举动这惊呆了众人,就连对向行驶过来的一位重载大货车司机也忍不住停下车来观望,对小牛的行为感到啧啧称奇。  老黄牛的命运牵动着众人的心,小黄牛的举动已经感动了无数网友,纷纷呼吁货车司机将老黄牛留下,不要把它带走。 伟大的佛陀教诫我们: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皆是我的亲眷,他们
    hbl1222 5-11
  • 1
    一位行人走了很多路,十分干渴,终于看见一家庄园,他急忙前去讨碗水喝。里面走出一位仆人,让他在门外等着,去拿水。行人等了很久很久,不禁心生抱怨。 水终于拿来了,用大碗盛着,正想大口喝,却不料上面撒了很多米糠,而且十分烫!这位行人不禁心里愤恨,想这家主人故意折磨他,心肠真恶毒,不会得好报的。但因口渴厉害,只能忍气吞声,边吹散米糠,吹冷开水,一点点地喝。过了若干年后,这位行人又路过此庄园。意想不到的是,
    hbl1222 4-27
  • 0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一个人最好的风水是什么? 下面有个回答:不忘厚道、不丢人品。 深以为然。 做人,最重要的是厚道。 《了凡四训》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明朝时期,有个叫杨荣的人,他的祖父和曾祖父皆以摆渡为生。 有一次,当地天降暴雨,河流决堤。 不少路过的商户遭殃,行李被冲毁,钱财货物都漂浮在水中。 当地的摆渡人趁此机会争相在河中捞取财物,对在水中求救的人视而不见。 只有杨荣的祖父和曾祖父一心想着救人,对水
  • 0
    从前,有雌雄两只鸽子共住在一个巢里。秋天果子成熟时,它们采集了满满一窝果子。后来果子干了只剩半窝,雄鸽责备雌鸽说:“我们采集果子非常辛苦,你独自吃的果子只剩半窝。”雌鸽回答:“我没有独自吃,是果子自己减少的。”雄鸽不相信,十分恼火道:“不是你吃了,果子怎么会减少呢?”雄鸽就用嘴啄雌鸽,把雌鸽啄死了。没过几天,天降大雨,干果潮湿之后,又胀成原来的样子,雄鸽看了以后,心里十分悔恨,“它没有吃,我妄杀了
  • 0
    善良不必是感天动地的壮举,有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次举手之劳的帮助。而当善良与善良相遇时,回报总是出人意料。因为,付出的总会有回报。 前几天笔者看了一个微电影,更加体会到了这种善有善报的因果规律。 一个叫比利的老乞丐拿着一个纸杯在街角乞讨,行人来来往往,但很少有人施舍。这时一位穿职业装的女士走了过来,微笑着问了老乞丐的名字后在他的杯子里放了几十美金,并对他说:“希望这些能对你有些帮助。” 老乞丐惊喜
  • 0
    过去有两户人家,是隔壁邻居。张家的人,大家和乐相处,天天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隔壁李家的人,刚好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可以说是弄得鸡犬不宁,无法过日子。 有一天,李家的人跑来问张家的人说:“你们一家人为什么不吵闹,能够和睦相处呢?” 张家的人就对他说:“因为我们一家人都认为自己是做错事的人,所以能够互相忍耐,相安无事。而你们一家人都自以为自己是好人,因此就常常争论不休,大打出手。” 李家的人
  • 0
    『 太阳性之于伟,何以故耳?面万法与群生施光放热故耳,故为人赞,由是之道,为或之流为众而消益者是为其大也。』 太阳的本性之所以伟大,是什么原因呢?是太阳燃烧自己而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温暖和能量,使植物得以生长,人类和动物得以生存,我们这个世界具备生存之力,也就是说,太阳为世界万物施其诸益。所以,人人都赞叹它伟大。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人,只要是无自私自利之心,默默奉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为大众的利
  • 0
      有一个小沙弥名叫心通,他忽然厌倦起暮鼓晨钟的禅修来,认为时光过得太慢,他急切地盼望自己早日成为一代法师。有一天他对道悟禅师说:“我什么时候能像师父一样道行深远、德高望重就好了,那才是令人羡慕的人生境界啊!”   道悟禅师听后,未发表任何意见和看法,只是用手指指天边的一朵白云,对心通说:“你看那朵云多么漂亮!”心通也附和说:“真的漂亮!”然后,道悟禅师又指指一盆正在怒放的花说:“你看那盆花,开得多
  • 0
    屈原与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两个巨匠,也是千古文人中思想境界超拔的两颗璀璨星辰。孤高激昂的才情,成就了他们的文化艺术地位;深切的爱国爱民情怀和始终坚持正义的精神,铸就了他们非凡的人格和高尚的灵魂。然而,两人的人生终点却天地迥别,令人慨叹! 屈原,一生情系楚国,忧国忧民,几次流放皆不肯背楚而去,面对楚国的衰败,宁可怀石投江来结束自己满腔的哀痛,也不肯同流合污,苟活于世。他
  • 0
      佛陀教导我们“身虽苦而心不苦”,苦的来源是“身苦”,佛法的重点是察觉“心苦”,调伏“心苦”,止息“心苦”。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告诉比丘们说:“比丘们!一般人有乐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有修证的圣弟子,也有乐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他们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呢?”   “请世尊为我们解说,让我们遵循您的教导来实践吧!”比丘们请求道。   “比丘
  • 1
    过去佛陀住在舍卫城时,城中有个八十岁婆罗门,家财万贯却为人贪心吝啬,顽冥不化,他最大的兴趣是盖房子,整天忙着指挥工人忙进忙出。有一天佛陀对阿难说城中的老婆罗门将不久于世了,但是他却没有自知之明,不但不修身养性,仍然贪图富贵享受,搞得精疲力尽,我们一起去他家劝劝他,为他说法吧!随后佛陀与阿难就来到婆罗门面前,佛陀对婆罗门说:“婆罗门,您已经八十岁了,为什么还急着盖房子呢?我有忠告想要送给您,对您一定
  • 0
    对于释迦佛陀身体示现老化,曾记载过一段世尊晚年时与阿难尊者的对话。   那时,佛陀正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有一天,阿难尊者来到佛处,顶礼佛后,感受到佛身体的松缓,阿难尊者说:“世尊,您为什么皮肉也会松弛老化,不如从前?”   佛陀说:“是的,阿难。因为凡是血肉之躯,都必定为病患所逼,为死亡所恼。我现在已是衰微之年,年近八十,这是自然的现象,不足为奇啊。”   阿难尊者听到这样的话,一时悲从中来,
  • 0
    过去,释迦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为人天四众说法。当时,城中有大富长者有一麟儿,颇得人缘;奇特的是,这孩子能自忆宿命,不待人教,即能说「生死极苦」四字。父母对他疼爱有加,为他取名为「生死苦」。   生死苦很孝顺,性情柔和,从不与人争执,言常含笑,绝不口出恶戾粗暴的言语;年纪长大,仍是逢人就说:「生死轮回真正很苦!」劝人即时修善,莫擅造恶。   一日,生死苦和亲友们一同出城游行,到了佛说法处,不自
  • 0
    忉利天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层天,又名三十三天,天主为释提桓因,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地藏经》。   一日,天上化生了一位天女,此女光明晃耀,冠于诸天,且容貌端严超群。释提桓因知道其中必有大因缘,于是鸣击天鼓集合大众,共聚于「善法堂」中。天人们见此天女,皆大惊奇,升起希有难得的赞叹心;天主即当着众人面前,询问天女过去生作何善业,今日才能感得「身如真金山,色如净莲花」如此殊胜的果报。   天
  • 0
    在古印度,舍卫国中有一位辛苦的父亲,独力抚养一对兄弟。兄弟俩感情很不好,从小争强好胜谁也不让谁,父亲告诫哥哥要慈爱幼弟,哥哥则会顶嘴说道:「你看你多偏心,专疼小儿子。」父亲转而教导弟弟要尊重长兄,弟弟却瞋心大起:「你不明是非,是哥哥霸道,有错在先。」就这样,哥哥怪弟弟不懂事,弟弟怨哥哥不讲理,两人让父亲伤透脑筋、也伤透心。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兄弟俩从小时候抢玩具、争对错,到长大后开始争田产、分
  • 0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眼看生命危在旦夕,他双手拼命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的枯树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艰,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
  • 0
      明末清初时,在极负盛名的浙江天童寺里,有位远从四川来求法的破山海明,他聪颖博学,一目十行;不但精通教理,更是才思敏捷、辩才无碍。很快地,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学法有成,并且发愿回川讲经说法,将清凉的法语甘露,润泽西南偏僻地方的乡亲。   这一天,破山背起行囊,准备向方丈和尚告假拜别。但是,方丈室的房门却紧闭着。于是,破山就在偌大的天童寺里前探后找。   「铿铿!鏮鏮!」破山终于找到正在庭院里的密云圆悟
  • 1
    一日,佛陀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卫城弘法。佛陀尚未进城,五百天人早已吹拂香风于各街道巷弄中,使污秽臭粪等不净物自然隐没于地;不仅如此,还以香雨飘送润泽街道,并且散花供养,城内处处清香洁净。   舍卫城的国王、大臣及人民见到如此瑞相,知道佛陀将要进城,大众立即放下手边的工作,欢喜扫地、散花或燃香,也有人以布铺地、解发覆地、持举幡盖,或演奏音乐、表演舞蹈,欢迎佛陀的到来。   佛陀与众比丘一行进
  • 1
    有一天,佛陀来到瓦拉那西。在那儿,他停留在城外的一棵很大的榕树下。 此时,日已偏西,阳光斜照着云朵和大地,恬然而宁静。佛陀静静的坐在树下,斜阳透过浓密的树叶轻抚在他的身上。 瓦拉那西的国王正坐着马车经过。国王拥有了他想拥有的一切。然而却满脸忧伤,要去山里自杀。他觉得很疲倦,很消沉,感到活着已经没有了意义和价值。 无意中,国王看到榕树下很安静地坐着一个人,那个人看起来无比庄严,身上散发出祥瑞之光,连落日的余晖都无法与
  • 0
    心念飘忽不定,难以制服,智者调服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笔直一般。人心如同被丢弃在地上的鱼,躁动不安,所以人应该远离贪爱。   弥酰比丘有一次在化缘后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见一处美丽、舒适的芒果园。他认为是禅修的好地方,就请求佛陀答应他去那里禅修。佛陀要他过一阵子再说,因为佛陀明白光凭对一个地方的喜欢,无助于他的禅修。但弥酰急躁难耐,一次又一次的恳求,最后,佛陀只好答应他。   弥酰就到该芒果园去,并且坐在树
  • 0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 日子,就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就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场虚妄。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场虚妄里跋涉? 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真实的哭里笑着,一笺烟雨,半帘幽梦,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不是不寂寞,只是不想说。 于无声处倾听凡尘落素,渐渐明白:人生
  • 0
    如果找不到比自己更有德行或相当的人为友,宁可独居,也不要与愚顽邪恶的人为伍。 释迦佛陀住世时,有位名叫马哈咖沙巴的尊者住在王舍城,一位年轻沙马内拉追随他修习。但这个年轻人桀骜不驯。每当马哈咖沙巴尊者告诫他不可疏忽职责时,他总觉好像受到非常大的侮辱一样。 有一天他到马哈咖沙巴尊者的一个信徒家去,欺骗他们说,马哈咖沙巴尊者生病了。信徒们非常关心并把一些特别的食物请他带给马哈咖沙巴尊者。但在半路上他就吃掉
  • 0
    舍卫国中,有位长者的孩子出生才没几天,竟然就会开口说话。男婴问父母:“世尊还住世吗?”长者夫妇回答:“是的。”又问:“那么舍利弗尊者、阿难尊者等人呢?”长者夫妇亦答道:“也都在。”长者夫妇非常惊讶,知道这孩子绝非常人,于是决定去请示佛陀。   夫妇俩带着孩子来到祗园精舍,恭敬礼拜佛陀后表明来意。慈祥的佛陀注视着襁褓中的婴儿,微笑地说:“这是个有福报的小孩,用不着疑虑或害怕。”夫妇俩听了佛陀的话后,
  • 0
    有一位很贫穷的老婆婆,蜷缩在一间破草棚下,衣着破烂,重病在身。一天,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大迦叶,来到了她的棚前。 老婆婆看到竟然有人来找自己,甚为惊讶,连忙起身问:“大师,找我有什么事吗?” 大迦叶说:“我是尊贵的世尊门下修行之人,请求您的布施。” 老婆婆的眼神写满了疑惑、惊讶:“让我布施你?” “我得了重病,每个人都不理我了,我快死了!我哪有什么东西布施给你呢?” 说着,老婆婆禁不住落下泪来:“我就是想
  • 0
    佛陀在罗阅祇耆阇崛山时,一日,城中有五十位长者子亲诣佛所,礼拜佛陀,并且请佛为众说法。佛陀慈悲应允,为大众开示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佛言:「世间夫妻即使恩爱白头,终不免生离死别;纵有荣华富贵,仍不免忧戚烦恼,难得自在。汝等当知,世间之苦当急舍离,唯有清净涅槃,方能永断生死;唯有灭除众恶,才能永恒安乐。」长者子闻法欢喜,个个发心随佛出家修行。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具足。」言毕,五十位长
  • 0
    无量劫以前,一切度佛于世间弘扬佛法。一日,佛陀和弟子们出外托钵,遇到三位穿着华丽、正在路边嬉戏的孩童,他们看见佛陀及众比丘庄严的相貌与威仪后,心生欢喜,想要发心供养。 于是,站在两侧的同伴问中间的孩童说:“我们手边没有香花,要用什么供养呢?”这位孩童说:“我们可以取下帽子上装饰的白珠,用来供养佛陀。”于是孩童们分别取下帽上的白珠。 接着,中间这位孩童又问两旁的同伴说:“你们心中有什么愿望?” 其中一位
  • 0
    有一个人觉得生活烦闷沉重,每天活着都与苦恼相伴。一天他来到寺庙里,萌发了出家的念头。   方丈听了他的诉说后,便给了他一个任务。方丈给了他一个篓子,指着下山的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到你的篓子里,到了山下再背着石头回来。”那人照着方丈说的向山下走去,结果走了一半就走不动了,只好空手返回。这时方丈看他满脸汗水地回来了,问他什么感觉。   那人说:“开始没感觉,一会儿就觉得很沉重了,最后一步也走不动了。” 方丈听
  • 0
    佛陀在舍卫国时,当地有一位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连医学也很精深,但是,学得愈多他愈觉得不足,因此并不快乐,他发愿要把天下各种技艺都学会。   这位年轻人就到处去拜师参学,他什么都学,从穿衣开始学,乃至成为一位很好的裁缝师;饮食方面,他也成为很好的厨师,还有其他的技艺,别人不会的他也都会了,但是他仍然不知足、不快乐。   于是他又立志要游学于天下,去探究百工技艺。因
  • 0
    智者有两个徒弟。一次,他们看到屋里飞进一只蜜蜂,蜜蜂努力地朝窗外飞,却被窗上厚厚的玻璃挡住了,一次次徒劳地摔下来。    徒弟甲说:“这只蜜蜂真是愚蠢啊,既然知道这个方法行不通,为什么还要做努力呢?它这样做即使飞一辈子也不可能成功。”    他从中得到领悟:世上有些事,不能强求,该放手时就放手。   徒弟乙说:“这只蜜蜂真顽强,它那么勇敢,失败了也不屈服。”   他也从中得到启示:做人就应该像蜜蜂那样,锲
  • 0
    清晨,佛陀率领着五百僧侣,由舍卫城缓缓的往摩竭国迈进,一路上庄严的队伍,吸引了大批群众前往顶礼供养。乞食毕,佛陀与五百比丘僧于摩竭国界边缘的一片树林下歇息用斋。结斋后,佛陀上座为弟子们说明此次至摩竭国的因缘:「诸位知识,所谓『凡事必有因』,这回我们来到此地,主要是要使摩竭国国人修布施供养之法,并将佛法的义理传扬至邻国──迦师那国。迦师那国因地处偏远,缺乏教化,民风尚未开化,人民性情野蛮、不讲道理,
  • 0
    世间的名利就像枷锁一样,会缚住我们的身心; 不被名利束缚的人,才能自在。 佛陀出家成道后,他的儿子罗睺罗也随他出家。 佛陀的父王看见儿子、孙子都有出家了,江山无人继承,只好王族中找一位继承人,这个人名子跋谛。他当上了国王之后不久,王族就遭琉璃王灭掉了;但跋谛地琉璃王尚未侵境之前,也随佛陀出了家。 他出家后专心修行,每日三次高呼:“我真快乐,我真快乐,我真快乐。” 其他的弟子听到了他天天喊快乐,以为他还在
  • 0
    过去,释迦佛陀在拘萨罗国度化众生。 一日,佛陀威仪庠序,着衣持钵,前往一那罗聚落乞食,心想:“今天时间尚早,可以先到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煮食的地方。”   这时正在努力耕田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远远地就看到世尊的身影走来,立即说道:“佛陀,我今为了饮食生计而耕田下种,沙门应该也要耕田下种,以供自己的饮食生计啊!”   佛陀向婆罗门表示:“我亦耕田下种,以供饮食。”   婆罗门说:“我都没见过您耕田,也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菩提种子

目录: 佛教

友情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