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天使吧 关注:533贴子:20,199
  • 2回复贴,共1

男性运动与女性主义:反父权文化的同盟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方刚


1楼2011-03-04 00:43回复
         20世纪70年代,男性学研究及男性运动开始在西方社会出现。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后者则致力于将前者的学理转化为一场社会文化的变革运动。而男性学从其出生的那一天起,便与女性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是女性主义催生了男性学及男性运动。
         一、女性主义催生男性研究与运动
         女性主义理论全面挑战了女性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矛头直指父权文化。女性主义运动则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检视、质疑和颠覆父权文化。在今日世界的主流社会,女性主义显然已经成为显学,不仅社会科学各门学科深受女性主义的影响,甚至自然科学界也在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审察本学科中的父权阴影,重新构筑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学科体系。
         因此我们可以说,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从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的角度来看,女性主义均已得到蓬勃发展。这时,两性平等的实现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新的课题,其中有女性自身需要反思与面对的问题,也有男性需要面对的问题。
         女性主义从一开始就要面对男性为女性所受的压迫负责的问题,并思考男性在女性对抗父权文化的斗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对此有不同的回应:激进女性主义将男性认定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声称男性是压迫者并且从父权文化中受益;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并不将男性视为敌人,而且认为父权文化也伤害了男性。
         从男性的角度看,面对女性主义对父权文化及男性的审视,男性不能不对女性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运动作出反应。社会是由男性和女性构成的,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不可能不影响到另一方的生存处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男性自然也会作出反应。
         正是在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运动的激发下,男性开始反思父权文化对自身的定义。男性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男性运动也开始出现。
         男性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女性主义原有的视野里,著名的男性学学者Brod承认他受惠于女性主义,但是又坚持男性有权利和义务在与女性合作的前提下,发展属于男性自己的女性主义政治。
         针对女性主义的论述,男性研究提出,并非所有的男性均从父权的不平等关系中受益,不同年龄、阶级、收入、种族的男性差异很大,男性气质是多元化的,等等。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期间,一些男性代表在会上散发以“男性解放”为主题的材料,其中说到:“男人同样承担着父权文化的压力,每一条关于女性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谎言就意味有一条是关于男性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
         台湾的男性学专家毕恒达教授曾指出:“过去的妇女研究都是从女性经验出发,因为女性作为性别的边缘与弱势者……从女性经验出发的女性主义不一定能够了解男人的主体经验。例如,为什么男人作为集体在社会上拥有较大的权力,但是个别男人却有很强的无力感,看不到自己的权力在哪里,甚至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男性研究也可以吸引男人来参与女性主义的论述或性别运动。”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男性运动表现为男性自觉团体的出现以及男性杂志、男性会议、男性组织的涌现。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对女性主义的回应。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正如女性主义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其中甚至会有观点激烈冲突的流派,男性研究与运动也有各种各样的流派,而且各流派的思想与主张绝非完全一致。这些不同的流派在冲突与融合中发展了三十余年,到了21世纪,男性运动在美国呈现出衰落之势,许多组织解体或停止活动,刊物停办……
    


    2楼2011-03-04 00:44
    回复

           二、美国男性运动的八大流派
           美国学者Kenneth Clatterbaugh在其经典著作《男性气质的当代观点》一书中,将美国目前已有的关于男性的观点分成八种,这可以概括整个西方社会男性学的现状。
           1. 保守派观点。保守派的核心是捍卫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认为男性适合扮演遮风挡雨和养家糊口的阳刚角色,而生儿育女以及照顾人的阴柔角色需要女性来扮演。这一派又分为道德保守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两支。前者相信有一套天经地义的性别法则,若要维持社会秩序,必须捍卫传统家庭中的性别分工;后者则认为男女的社会分工是由生物本性决定的,属于生物本质主义,社会生物学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2. 拥女主义观点。拥女主义者承认美国社会是一个存在性别歧视的社会,女性受到歧视,但同时男性的生活也受到父权文化的影响,男人们彼此竞争、较劲,在感情上与家人和其他男人隔绝,并且过度地投入工作,等等。这一派也有两个分支。一支倾向于激进女性主义的路线,另一支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处于同一阵营。前者将男性定义为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们声称男性是压迫者,也是父权的受益者,男子气概在本质上是暴力的且仇视女性的;后者则认为男性并非罪魁祸首,父权文化也伤害着男性,男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形象阻碍了他们作为人的全面实现,因此男性可以自觉地反对父权文化,从而解放自我,成为女性主义的盟友。
           3. 父权观点。父权观点一开始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男人之为男人乃是受制于许多一般人所不知的,属于法律、社会与心理层面的不公平。这一派包括一批关心司法体系的人,他们相信现有司法体系是歧视男性的,特别是在离婚与子女监护权方面,男性不能平等地与女性分享对子女的监护权,却要为子女付赡养费。这一派否定男性过着特权的生活,认为女性主义严重曲解了男性与女性的现实。这一派中又包括两支:反挫女性主义运动尖锐地批评女性主义,将男性描绘成今天社会真正的受害者,声称父权制度就是文明;而性别大和解运动的基本假设是男女均是受害者,而且在不同的方面变得无能为力。当许多人认为这一派是反女性主义的时候,他们则声称自己才是真正地反性别歧视。
           4. 灵性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男子气概的建立有赖于深层的心理模式,这些模式最能透过沿袭的故事、神话与仪式表现出来。它的理论基础是荣格的理论,认为男人一开始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是因受伤害而丧失了完整性,变得支离破碎;假如男人探索埋藏在他们无意识中的原型,他们就能够疗伤,并且恢复完整的状态以及心理灵性的健康。灵性观点不具有政治性,而是强调个人色彩,个人成长在其中具有中心地位与迫切性。这一派主张通过心理咨询、工作坊、避静会等方法帮助个人发现被压抑的原型,从而获得其自身的完整性。
           5. 社会主义观点。这一派直接受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影响,它关于男子气概的观点建立在三个基本的观念上:首先,男子气概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塑造出来的,生产关系包括了权力关系和分工,这是以阶级为结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部分;其次,男子气概的代价就是因这些关系而产生的疏离;最后,在阶级结构及权力关系改变之前,男子气概不可能有重大的改变。简而言之,在这一派看来,男子气概深植于由经济能力决定的社会结构里。在父权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男子气概是由谁做了什么工作、谁控制了别人的劳动,以及谁控制劳动的产品来决定的。
           6. 男同性恋观点。在关于男子气概的各种观点形成之初,男同性恋者皆参与其中。男同性恋者以自身的存在否定了传统的男子气概。男同性恋观点否认社会中的男子气概是男人的自然天性,认为那是一种霸权的男子气概。男同性恋者颠覆了男性刻板形象的一些模式,如对女人的性进攻姿态;另一方面,他们被认为是不够阳刚的、阴柔的,不可能具备任何形式的男子气概。男同性恋观点进一步挑战了男性与女性的区分,认为这种二元区分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它还指出,异性恋者对同性恋者的恐惧是主流男子气概形成的主因之一。
           7. 男性非裔美国人的观点。男同性恋者及黑人男性被认为是北美受压迫最深的男性群体。这一派的观点挑战传统男性气概中的种族歧视,他们认为,歧视黑人的种族主义是霸权男子气概的一个特征,因此他们挑战这种男子气概的长存性与道德性。黑人男性的男子气概与由主流社会定义的白种人的男性气概是不同的,但美国社会却将白人男性视为较优越而正常的男人,并以之为标准对黑人男性进行贬损。
           8. 基督教福音派观点。又称守约者运动,属于宗教保守主义,强调对《圣经》指示的服从、性的纯洁以及女人的从属地位。根据《圣经》的说法,男人应该是严父,是一家之主,并且要养家糊口。这一派是反女性主义的,唯一的让步在于认为女性主义运动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男人没有履行好《圣经》赋予的职责。该派还认为,社会处于危机当中,这一方面是因为男人不尽职,另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受女性主义影响,越俎代庖地去扮演男人的角色。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各种观点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女性主义,最初均是以女性主义的观点为起点的,每种观点或运动都宣称自己的行动进程符合男女两性的最大利益,并且都试着支持男性,寻求解决男性切身问题的方法。
           到了21世纪,上述各种观点中,基督教福音派的影响似乎最大,这被一些学者视为父权势力的回归。
      


      3楼2011-03-04 0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