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个油吧 关注:275贴子:19,594
  • 3回复贴,共1

谁知道六味地黄丸的典故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求解


IP属地:浙江1楼2011-08-14 01:43回复
    公元 1079年,钱乙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子的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赏赐,使他誉满京城。那时候宋朝的太医,一般都是名医的后代。这些人的祖上也许真有点本事,但传到他们这一代,许多人已经成了靠门第资格吃饭,靠 “家学渊源 ”吓人的庸医了。
    钱乙是个“土郎中”的儿子,年龄才四十几岁, 一介平民 “ 草医 ” 进入太医行列, 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却有点嫉妒, 轻视他 , 总想给他一点难堪。 他们私下议论:“钱乙治好太子的病,不过是偶然的巧合罢了!”有的人说:“钱乙只会用土方,真正的医经怕懂得的不多。”于是,经常有太医署的人来拜访钱乙,向他“讨教”。其实,这种“讨教”带有“摸底”的性质。有一天,有位大夫带了几味《本草》中没有记载的药材,问钱乙药的出处、名字和用法,钱乙看了看,马上指出这是东海来的,那是西域特产,这是波斯输入。问的人回去翻资料核对,果然一点也不差。
    又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 “讨教 ”。他略带嘲讽地问: “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 ?”钱乙笑了笑说: “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 ?”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 “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 !”弟子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下来, 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八味地黄丸又称 “ 肾气丸 ” ,主要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软,下半身常有冷感等肾阳虚的病证。而钱乙当时用六味地黄丸主要治疗小儿囟门不合以及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所谓的 “ 五迟证 ” ,中医认为小儿之所以出现这些证候,主要是因为肾阴不足发育迟 “ 地黄丸”即金匮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从此地黄丸成为滋补肾阴的基础方。迄明,医学家薛己,对肾阴尤为注重,凡肾阴虚者,尽用地黄丸方。1529年,薛己在其所著的《正体类要》中,正式提出了“六味地黄丸”。
    虽然当时钱乙没有直名 “六味地黄丸 ”。但是人们把他推崇为——六味地黄丸的首创人和中医儿科鼻祖。
    


    IP属地:云南3楼2011-08-14 11:09
    回复
      不过……我怎么记得是给某个常年勤奋夜读的官员配的药呢……貌似是在医古文阅读训练里看到的,难道记错了是另一个方子……


      IP属地:云南4楼2011-08-14 11:11
      回复
        六味地黄丸,治肾亏,不含糖


        5楼2011-08-14 11: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