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意见·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乐》、《礼》、《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感悟、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易经》的撰写 1、《易经》撰写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撰写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推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撰写: 而关于《易经》的撰写,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4]2年古文研究无法胜任一家之言,足见郭老也无仔细考证,乃诗人戏言尔。)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在秦朝焚书坑儒时期,李斯使《易经》免遭焚烧,从而流转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