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谈八方吧 关注:27,253贴子:403,381

【唐诗宋词】幽幽情思尽在字里行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总觉得古代的人情感比现代人要丰富许多。一次离别,一阵感慨。生活中的每一种心情,都可以造就一段流传千古的美词间。
在读唐诗候品宋词的时候,总觉得如果唐诗宋词有一个主题,我想那应该是:情思。
千年飞逝,早已不见亡灵墓冢,而让我们百般品味爱不释手的,让我们情不自禁默念出口的,让我们带着满心萦绕的慨叹高声朗诵的,让我们在寂静的夜里默默品读,畅流出口犹如满室生香的,是那些美丽的词句,是千年前善感的诗人们或喜或悲或豪迈或寂寞的心情。



IP属地:河南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3-01-11 19:54回复
    先来一首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


    IP属地:河南2楼2013-01-11 19:55
    收起回复
      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这首诗写得肝胆刻露,字字情真。一般写诗要求语忌直出,脉忌外露。但这绝不是否定率直的抒情。「忌直」是为了「深化」感情,率直是为了将实情写得更「真」,二者似迥异而实相通。高适此作直吐深情,写苦不见颓靡之态,惜别仍发豪放之情,快人快语,肝胆相照,表现出主人公鲜明的个性特征,因而能以情动人,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此诗基本上采取了长篇独白的方式,「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诗中又多用偶句和对比,讲究音韵,读来音情顿挫,雄浑奔放,具有流美婉转的韵致。  (傅经顺)


      IP属地:河南3楼2013-01-11 20:03
      收起回复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周啸天)


        IP属地:河南4楼2013-01-11 20:06
        收起回复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  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吴小如)


          IP属地:河南5楼2013-01-11 20:08
          回复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本诗妙在自然,创造也一种不寻常的艺术境界,突现了诗人的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
            【备注】: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吴小如)


            IP属地:河南6楼2013-01-11 20:11
            收起回复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净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IP属地:河南7楼2013-01-11 20:45
              收起回复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IP属地:河南8楼2013-01-11 20:49
                收起回复
                  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IP属地:河南9楼2013-01-11 21:00
                  收起回复
                    来首宋词
                    碧云天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IP属地:河南10楼2013-01-11 21:03
                    收起回复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风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IP属地:河南11楼2013-01-11 21:06
                      收起回复
                        清平乐
                        别来春半,
                        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此首即景生情,妙在无一字一句之雕琢,纯是自然流露,丰神秀绝。起点时间,次写景物。"砌下"两句,即承"触目"二字写实。落花纷纷,人立其中;境乃灵境,人似仙人。拂了还满,既见落花之多,又见描摹之生动。愁肠之所以断者,亦以此故。中主是写风裹落花,后主是写花里愁人,各极其妙。下片,承"别来"二字深入,别来无信一层,别来无梦一层。篇末,又融合情景,说出无限离恨,眼前景,心中恨,打并一起,意味深长。少游词云:"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周止庵以为神来之笔,实则亦袭此词也。


                        IP属地:河南12楼2013-01-11 21:08
                        收起回复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诗人早年丧妻,对女儿怀有一种父爱兼母爱的感情,临行时反复叮嘱,正是在尽作母亲的责任。两姐妹的哭,可看出两个失母孤儿感情的深厚。全诗朴实无华,诚挚感人。


                          IP属地:河南13楼2013-01-11 21:12
                          回复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同样是看风景,诗人有不凡的感觉和发现,尤其是结句,简直很难用一幅画通过视觉形象将它表现出来。


                            IP属地:河南14楼2013-01-11 21:14
                            收起回复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云天。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这不正是诗人遭遇和情怀的绝妙的形象比喻吗?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本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作为一首山水诗,它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乍一读,它好象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稍加吟味,则可感觉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IP属地:河南15楼2013-01-11 2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