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证分型
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病死率40.0%`60.0% ,存活者中70.0%~80.0%留有病残,且40.0%左右为重残 。 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有其独到疗效.
通过辨证分型治疗本病是各医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较灵活的方式之一。 临床最常见的证型有肝阳暴亢、瘀阻脑窍、痰湿阻窍、元阳暴脱等。
但由于本病的一些常见的病理特点而较常规的加用如泻下通腑、凉血清热、化瘀利水等品。
1.肝阳暴亢
此型为临床最常见类型,
凌氏 报道约55%占临床各型的 。 肝为木脏,其性宜生发条达,若其压抑,肝木化火,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木火炽盛,风自内生,风火挟气血上涌脑窍,仲破血络。
此与Charcot所认为的高血压致内膜发生透明样变的基础上, 血压骤升导致瘤破裂引起的出血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
治宜平肝熄风,引血下行,兼以补益肝肾,养血柔肝,镇肝熄风汤是其代表方剂。
有说分别以镇肝熄风汤配合西医脱水、抗感染、平衡电解质、营养支持等基础疗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其有效率分别为 90.7%、96.6% ,较单纯西医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西医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63.1%、70.6% )。
2.瘀阻脑窍
此为出血性中风的共同病理基础。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众多医家发现脑出血病人多有血液流变增高而无凝血障碍,因此多主张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 但在选择何种力度的活血化瘀,及如何把握治疗的时机上仍有争议。
大多数患者在出血性中风后 72小时,使用活血止血之品如三七、蒲黄、大黄之类基本上被认为是安全的。但何氏等 认为脑位于头颅之中,相对封闭,血蓄于脑中无法迅速排出体外,而是长久滞留于脑内为患,故出血性中风的治疗重点在于尽可能快速地去除脑中蓄血。
瘀血严重,病势急迫,非水蛭、桃仁破血逐瘀不能直达病所,其以抵当口服液(水蛙、大黄各15g ,桃仁10g )加西医基础疗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各证型,总有效率达86.7% 。
3.痰湿阻窍
多由肝风挟痰上蒙清窍, 或由肝木横逆中焦,脾虚不化水湿,痰浊上蒙清窍,痰浊瘀血互结,清窍闭塞不通而致本病。 多予蜃香、石富蒲、郁金、贝母等化痰开窍,党参、获菩、山植、白术等健脾化湿,痰湿去则清窍开通。
如神智不清属热闭,予安宫牛黄丸等清热化痰开窍,或予清开灵注射液滴注;属寒闭则予苏合香丸等辛温化痰开窍。
陈氏 报道以化痰祛瘀合剂治疗出血性中风105例,总有效率96.2% 。 但对此证型中由于肝阳上亢所致者,能否予麝香、石富蒲等芳香辛散之品尚有争议。
反对者认为芳香辛散之品易耗伤阴血,竭灼肝阴,使肝阳更亢,应避免使用。
但赞成者认为脑窍不通是当前主要病机,应尽快开启脑窍,使神机恢复,因此应在补肾平肝的基础上大胆运用。 如陈氏 以具有芳香开窍,活血化瘀功能的中药针剂醒脑静和灯盏花注射液,配合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比较,神经功能评分有显著改善。
4.元阳暴脱
此型多出现生命体征异常,病情危重,除予独参汤、四逆汤等峻补元气,回阳救逆外,尚需现代医学手段积极抢救。
孙氏 以参麦注射液为主治疗急性脑出血52例,总有效率为 73.3%,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脑出血病因病机复杂,临床医家往往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依据自己对本病常见一般病理特点的理解,常另加用其他治法,如泻下通腑法,即取得了很好疗效。
此派学者认为中风多由气血逆乱,痰热瘀血互结脑窍而成,泻下通腑可使上逆之气血下行,且可荡涤痰热瘀血,使气血正常敷布,又可急下存阴。 中风病人只需见腑气不通,即可运用,无须痞、满 、燥 、 实一起显现见,但也须中病即止,以 防多下伤阴。
孙氏 以凉血通腑法治疗脑出血 85例(P<0.05), 有效率86.2%,与西药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西药组有效率49.8% 。
有医家认为瘀久化热,热灼津液,炼液为痰,痰瘀互结,病情加重。林氏 据此以清热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 72例, 据神经功能评分及CT扫描 结果 ,与西医治疗对照组60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
另外,中医“ 血不行则为水” 之说,故在辨证同时配以桑白皮、苹虏子、车前子等行水,可引邪下行,与西药脱水剂协同作用,有助于减轻脑水肿。如刘氏等 以经方五菩散加三七、丹参组成健神利水I号用于 90例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的治疗,其有效率明显优于甘露醇组( 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