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葫芦吧 关注:24贴子:162
  • 4回复贴,共1

【五】出血性中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中医病理病机
中医认为“离经之血,则为瘀血”,出血性中风是血溢脑脉之外,其病理基础属血瘀无疑,但其瘀血是由出血引起.与一般的瘀血不同,故多少年来在治疗上围绕着是否可用活血化瘀的问题,颇多争论。


1楼2013-04-20 17:23回复
    1.李蔚生认为:
    中风病古人以风、火、痰,气立论、并立散风清火,化痰顺气等方,他们通过临床观察,并据现代对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的认识,认为风代表发病的过程,火痰是该病的临床表现,并不是中风病的本质,而瘀血才是中风病的本质,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中风病的根本大法。
    根据中医“离经之血为瘀血”“凡治血者必先以祛瘀为要”的理论.活血化瘀方药同样可以用于急性出血性中风的治疗。
    但对每个具体的中风病人.瘀血的表现形式不一定相同,因此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分别使用采用理气活血、通腑活血、益气活血、养阴活血、破血化瘀等方法进行治疗。
    2.张学文等认为:
    急性出血性中风使用适当的活血化瘀药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有益的。
    脑出血后,离经之血既为瘀血,而出血越多,瘀血也越重。瘀血壅阻脑髓,不仅间接损伤神明,使之失去正常的功能,致脑络不利,津血流行不畅,血滞留而为瘀,津外渗而为水,而成瘀水并存的病理格局。
    同时瘀血阻滞,血行失去常道,还可进一步加重出血,在此期及时加活血化瘀药物,既可减轻脑血肿的形成,加速血肿的吸收消散,防止再出血,又能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对于终止和延缓急性出血性中风病理发展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任继学认为:
    中风病发病的核心为气血逆乱,瘀血阻滞,血脉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血液壅滞转化为瘀,瘀阻经络则营津不行,外渗于经络为痰为饮,不能充养于脑髓,或邪气上犯于脑,邪气外鼓、正气内收可致络破血溢。瘀血阻于脑髓、清气不能上奉,致神明不用。
    临床正是以这一病机为根据.设立了破血化瘀、化痰通络、醒脑开窍的治疗总则。
    再根据不同病人寒热虚实之别.综合救治,故取得较好疗效。
    总之,活血化瘀药可促进血肿吸收,治疗出血性中风,是治疗观念上的重大转变。


    2楼2013-04-20 18:05
    回复

      (二)辨证分型
      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病死率40.0%`60.0% ,存活者中70.0%~80.0%留有病残,且40.0%左右为重残 。 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有其独到疗效.
      通过辨证分型治疗本病是各医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较灵活的方式之一。 临床最常见的证型有肝阳暴亢、瘀阻脑窍、痰湿阻窍、元阳暴脱等。
      但由于本病的一些常见的病理特点而较常规的加用如泻下通腑、凉血清热、化瘀利水等品。
      1.肝阳暴亢
      此型为临床最常见类型,
      凌氏 报道约55%占临床各型的 。 肝为木脏,其性宜生发条达,若其压抑,肝木化火,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木火炽盛,风自内生,风火挟气血上涌脑窍,仲破血络。
      此与Charcot所认为的高血压致内膜发生透明样变的基础上, 血压骤升导致瘤破裂引起的出血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
      治宜平肝熄风,引血下行,兼以补益肝肾,养血柔肝,镇肝熄风汤是其代表方剂。
      有说分别以镇肝熄风汤配合西医脱水、抗感染、平衡电解质、营养支持等基础疗法治疗出血性中风,其有效率分别为 90.7%、96.6% ,较单纯西医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西医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63.1%、70.6% )。
      2.瘀阻脑窍
      此为出血性中风的共同病理基础。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众多医家发现脑出血病人多有血液流变增高而无凝血障碍,因此多主张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 但在选择何种力度的活血化瘀,及如何把握治疗的时机上仍有争议。
      大多数患者在出血性中风后 72小时,使用活血止血之品如三七、蒲黄、大黄之类基本上被认为是安全的。但何氏等 认为脑位于头颅之中,相对封闭,血蓄于脑中无法迅速排出体外,而是长久滞留于脑内为患,故出血性中风的治疗重点在于尽可能快速地去除脑中蓄血。
      瘀血严重,病势急迫,非水蛭、桃仁破血逐瘀不能直达病所,其以抵当口服液(水蛙、大黄各15g ,桃仁10g )加西医基础疗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各证型,总有效率达86.7% 。
      3.痰湿阻窍
      多由肝风挟痰上蒙清窍, 或由肝木横逆中焦,脾虚不化水湿,痰浊上蒙清窍,痰浊瘀血互结,清窍闭塞不通而致本病。 多予蜃香、石富蒲、郁金、贝母等化痰开窍,党参、获菩、山植、白术等健脾化湿,痰湿去则清窍开通。
      如神智不清属热闭,予安宫牛黄丸等清热化痰开窍,或予清开灵注射液滴注;属寒闭则予苏合香丸等辛温化痰开窍。
      陈氏 报道以化痰祛瘀合剂治疗出血性中风105例,总有效率96.2% 。 但对此证型中由于肝阳上亢所致者,能否予麝香、石富蒲等芳香辛散之品尚有争议。
      反对者认为芳香辛散之品易耗伤阴血,竭灼肝阴,使肝阳更亢,应避免使用。
      但赞成者认为脑窍不通是当前主要病机,应尽快开启脑窍,使神机恢复,因此应在补肾平肝的基础上大胆运用。 如陈氏 以具有芳香开窍,活血化瘀功能的中药针剂醒脑静和灯盏花注射液,配合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比较,神经功能评分有显著改善。
      4.元阳暴脱
      此型多出现生命体征异常,病情危重,除予独参汤、四逆汤等峻补元气,回阳救逆外,尚需现代医学手段积极抢救。
      孙氏 以参麦注射液为主治疗急性脑出血52例,总有效率为 73.3%,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脑出血病因病机复杂,临床医家往往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依据自己对本病常见一般病理特点的理解,常另加用其他治法,如泻下通腑法,即取得了很好疗效。
      此派学者认为中风多由气血逆乱,痰热瘀血互结脑窍而成,泻下通腑可使上逆之气血下行,且可荡涤痰热瘀血,使气血正常敷布,又可急下存阴。 中风病人只需见腑气不通,即可运用,无须痞、满 、燥 、 实一起显现见,但也须中病即止,以 防多下伤阴。
      孙氏 以凉血通腑法治疗脑出血 85例(P<0.05), 有效率86.2%,与西药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西药组有效率49.8% 。
      有医家认为瘀久化热,热灼津液,炼液为痰,痰瘀互结,病情加重。林氏 据此以清热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 72例, 据神经功能评分及CT扫描 结果 ,与西医治疗对照组60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
      另外,中医“ 血不行则为水” 之说,故在辨证同时配以桑白皮、苹虏子、车前子等行水,可引邪下行,与西药脱水剂协同作用,有助于减轻脑水肿。如刘氏等 以经方五菩散加三七、丹参组成健神利水I号用于 90例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的治疗,其有效率明显优于甘露醇组( P<0.05)。


      3楼2013-04-20 18:09
      回复

        (三)分期论治
        有许多学者认为出血性中风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病理基础,而在同一阶段大多数病人的基本病机相似。 因此分期论治成为近年的研究方向之一。
        如谢氏 将中风分为急性期、偏瘫期、恢复期分别辨证论治。
        其中急性期属闭证者,治宜清肝熄风,化痰开窍,主要方药:石决明、钩藤、僵蚕、天竺黄、 贝母、全瓜萎等,并随证加减,成药用牛黄清心丸、至宝丹、醒脑静;
        急性期属脱证者,治宜扶正固脱,益气回阳,主要方药:红参 另煎兑服 、附片、股牡蜗随证加减,成药用生脉散注射液。
        偏瘫期属实证者,治宜平肝化痰,活血通络,主要方药:决明子、白漠黍、桑叶枝、夏枯草、丹参、赤芍等,随证加减;
        偏瘫期属虚证者,治宜补阳益气,活血通络,主要方药:黄蔑、桂枝、当归、 川穹、赤芍、红花等,随证加减,成药用生脉散注射液。 恢复期治宜滋肾养肝,通窍活络,主要方药:地黄、山英肉、麦冬、五味子、石斜等,随证加减,成药用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粑菊地黄丸。
        采用以上分期论治的方法共治332例, 显效率为 50.9%,总有效率为 93.9%。
        段氏 将中风分为急性期、偏瘫期、恢复期,再分期进行辨证论治。其中急性期多为刚入院患者,入院症见昏不知人,痰声如鸣,或神志恍馏,躁烦不宁,面红气粗,皆伴旮肢体偏瘫,重则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治宜熄风化瘀止血,豁痰醒脑,以羚角钩藤汤加减。 缓
        解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疲乏,偏瘫,患侧肢体麻木胀痛,或语言不利,头痛,舌质红,苔白腻,脉弱,辨证属痰瘀阻络或兼脾虚湿滞,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恢复期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语言不利,眼歪斜,面色萎黄,乏力,患侧肢体功能渐恢复,此期辨证多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治宜益气活血,逐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以此治疗40例,总有效率达95%。
        此外在单方疗效肯定的基础上,近年来通过制成不同剂型的成药,既可提高疗效,规范用药,又可方便患者。 在成药中以口服液、丸剂、散剂、栓剂等多见,注射液仍较少,主要为刺五加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


        4楼2013-04-20 18:10
        回复
          出血性中风是我们所谓的脑溢血,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等等均可以造成问题


          5楼2013-06-03 18: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