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葫芦吧 关注:25贴子:162

【十二】心理谘询与治疗的一般原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怎麼看待那些性格“难搞”的人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基地班 简坤培


1楼2013-07-23 11:55回复


    2楼2013-07-23 11:59
    回复

      上次是受梓劲邀请而获得一次和大家讨论的机会,而这次是我个人主动请缨。其实我的目的也比较简单——上次的话题《身心健康》是开了个头,按照我们师范生习以为常的“课程设计”,现在是“下一节课”的时间。(笑)


      3楼2013-07-23 12:00
      回复

        我们先回顾一下上一次我极力想表达的内容:身、心健康是交互的,而我个人从心理学出发,认为是选择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成的;心理谘询是“成长性”的,咨询师需是接受了长时间技术训练的人;我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有个称为“弹性”的重要因素,它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但大家应该见字生意也能联想到一点。


        4楼2013-07-23 12:00
        回复

          那今天的内容又是什麼呢,今天我们会去聊聊那些见到了“死亡”的人——病人。
          群裏有很多人是医学生,深谙“人的有限性”——人的时间不是无限的,人是会死的,人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会被强大的外力折服。不知道大家第一次体会到人的生命是有限、会终结的是在何种年纪、由於什麼事情,但我能肯定大家当初受到的一波波震撼——在考验生死的关头,其他的一切是多麼的不重要、不真实。


          5楼2013-07-23 12:02
          回复

            大家应该还能回想到一点,我上次聊到的“虚假价值”——价值不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是人定出来的,人通过追求虚假价值来获得生活的意义——也就是我们所说“价值”,那是【对抗死亡的方式】。
            价值是对抗死亡的方式。


            6楼2013-07-23 12:04
            回复

              由於人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所以有两条路摆在他面前:1、逃避死亡,也就是,不要牺牲,不要受苦,不要冒险,不要生病,不想死;2、对抗死亡,亦即是,我要付出,我要历练,我要吃苦,我要冒险,我要健康,不怕死。前一条路无疑是更舒服的,后一条路的人过得更动荡,但前者不知道,在他/她放弃了承受苦痛的时候,也失去了生活的快乐,同时,还有无尽的孤独、寂寞、恐惧等待着他/她。而选择后一条路的人,人各有志,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於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价值是多元化的,本没有高低之分。不是唯有读书高,你能喊这个口号,我也能喊唯有泡妞高、打机高、唱K高。不是唯有入党高,你能这样坚持,我也能稳守唯有屁民高、商人高、教师高、孩子高、步步高。这是人各自为自己的生活选择的意义。


              7楼2013-07-23 12:06
              回复

                我们刚才在聊,谁选了什麼道路、选了什麼生活方式,好像有点宿命论的意思,一选事情就完了,我建议大家不要这样想,有违现实,实际情况是——你在不断地选,你拥有一定的自由去发生转变。假如有人感觉自己是变不了了,在心理谘询的情景下,那是他/她不愿意改变,他/她需要保持现状来满足自己。可能又会有人想到,那心理谘询就是要强迫去促使人变成某种样子吗不让人保持现状?怎麼说呢,就像人生病了,有人去医院,有人不去,有人听医嘱,有人不听一样,心理谘询不是教育,它的主动性相对弱一点,它是让人重新把握自己的生活。
                好的,人在不断地选,选择用什麼价值来填补自己的生活,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选择现在自己的感受,选择事情需要承担的后果——在这里我们不是在谈一个世界观,而是一种【理念】。我们不是说,客观来说,人是不断选择的,总是保持主动权,不是这样,我是在说,我们咨询师怀著这样一种态度——人的生活是自己选择出来的,你说你小时候没有能力选择,现在变成这个样子,我说你狗屁,你【现在】能这样说,为什麼你不【现在】就变。


                8楼2013-07-23 12:07
                回复

                  说到了这里,我们能够明白,人终究是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的,所有逃避责任的理由,在咨询室都是不予接受的——这事到了医院也一样,所有不能健康生活的理由,都是自取灭亡。
                  不过,学医的人、学数理化的人,了解什麼是功能、结构、规律,有些事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所以我需要再次明申,我在聊的不是【世界观】而是心理谘询裏【行之有效的理念】。为什麼我会如此强调对方的选择,如此强调他/她的下场是自己选的,因为假如我稍微让步,对方马上就会推卸一切的责任,从改变自己、对抗死亡转为对抗环境、怨天尤人。


                  9楼2013-07-23 12:10
                  回复

                    之前我请梓劲协助我询问一些“难搞”的情况,其实我就是想看看,发现了自己有限性的人——体验着身体疾病的人——在给钱获得医疗服务的时候,是持有怎样的一种态度,结果一个模糊的“难搞”,引出了很多我意想不到的内容。现在,我们试试用上面所了解到的东西,聊聊这些情况。
                    好的,我第一个聊的是嘉敏给到的例子:一个面瘫的病人,脾气很大,出针的时候只要弄疼他一点点就会怒瞪你然后叫换人。
                    在这里假如我们排除一些环境因素:下针的人可能不熟练、下针可能就应该有点痛、医院的服务不好让他窝火之类的,我们排除这些,单独看他生气这个事大家看到了什麼?大家会看到一个选择——他要生气,不是这件事让他生气,而是他选了对这件事生气。有的人举一反三,就想要开始驳斥我的这个结论了——那他平时脾气大吗、怎麼能这样抽离出来讲,等等。这些举一反三我在咨询室裏见识过了,事实上我完全不需要雄辩什麼,他的生活说明了一切,既然他选择了生气,那别人一般说如何对待他、对他印象会如何,既然他选择了生气,他的身体会怎样,他的工作表现会怎样。假如他真的平时脾气不大,现在来生气,那我认为这个人绝对的有问题,他平时极可能是一个窝火的人,很受气,现在来到了医院就成为【大人物】了,就发一发脾气以表君临天下。大家可以看到,我需要雄辩吗?我需要驳斥什麼吗?不需要,假如他生活一坨烂泥,那是他选的,他已经把一切的结果用他的生活昭示天下了。


                    10楼2013-07-23 12:10
                    回复

                      承接不强调教育对方和一味理智这个话题,下面我们可以讨论冯劲伦给出的例子:有些人对年轻的医生特别不信任,认为医生这做不对那做不好,这些人可能会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但水平不好,对医生持一种指手画脚或轻蔑的态度。
                      我们再次先排除外部因素——不是说外部因素不发挥作用,而是,假如我们想讨论这种人为何会这样子,大家想了解一下其心态和动机,大家想了解怎麼应付这种情况,就不妨先排除外部因素——来单独看“这种人”。为什麼他要指手画脚,他生活裏平时是不是指手画脚,一个患病的人为什麼要这样子。答案基本不是预设的,即使在咨询室,这也需要4到5次的会谈——按照一周一次的频率——才能了解他的世界。按照我的知识和经验,我首先联想到的是,那个面瘫的病人,我说过他有可能是个平时窝火的人,然后来到医院就变成了【大人物】。为什麼要生气、要指手画脚,因为他需要,他太他妈需要了,他需要这个来维持自己良好的感觉,让他感觉自己依然在操纵自己见到的东西,让他感觉自己不是一无是处,让他感觉自己能和医生对上话而非任人宰割,让他感觉他的自我强大。人如果处处受挫,最先想到的是接受认同和称赞的需要,而非去承受这些事。人如果一直被教导人需要显得能干,那他在弱势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接受指引、承认失败,而是最先想到怎麼换个方式继续展示自己的“能干”、“厉害”。【人之患,好为人师。】


                      11楼2013-07-23 12:12
                      回复

                        他的这些需要,就是他对抗死亡或逃避死亡的方式所要求的,所以他作出了一连串的选择。
                        人不一定都意识到自己所选择的那些达成生命意义的方式,但他一旦清楚地意识到了,他就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不过怎麼用这个主动权又是问题,比如有些人除了学习第一、还要求处处第一,工作业绩又第一,人缘又第一,自己随便去学个车又想第一,自己去考个普通话又想轻松第一,选修个自己经常不去上的课,在看成绩的时候依旧想第一。有这些要求本身有没有问题?就价值多元化的角度来说,喜好优秀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假如当事人样样要求第一之余,自己拼了命去达成结果累成狗,进而感觉自己活得不好;又或者当事人要求什麼到第一的同时,自己有点做不到,就非常自责、沮丧、悔恨;这就出问题了。这个就是【异化】,事物通过发展而成为了自身的对立面,本来是对抗死亡、发展生活意义的方式,结果变成了推你去死、限制生活的方式。所以在理性-情绪疗法裏面有一句名言“绝对性的想法,是人类悲剧的核心”。
                        在这里,我打算回到更贴近心理谘询的话题,以下面的一个例子开始,这事来自周楚莹(CY)的例子:她班裏有一个人很好,开朗的女生,她每样都很好,但最后得了抑郁症,还出现了幻听,结果休学了。


                        12楼2013-07-27 16:08
                        回复

                          CY班裏的这个人我压根不认识,我接触到她的话,我会更能理解她的世界,但现在作为一个例子来讲,我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臆想,把她作为一个牺牲在【第一】裏的悲剧人物。就我个人来说,“优等生”、“乖孩子”、“老好人”这类人,是心理谘询的庞大客户群,因为他们很容易出问题,他们的优秀先不是自己选的,是外加的——“你要好好读书呀”、“将来到了大学就厉害了”、“别紧张好好考”、“就这点事你就受不住了吗,不准哭”、“别跟那些人玩”、“这事你做得来吗,你不懂的”、“枪打出头鸟你知不知道”、“听话!”——他们的自我附属於外部,附属在别人的期望上,价值不再多元化了,反而越来越单一、越来越绝对,感觉生活越来越荒诞、没有乐趣、不痛快,自己越来越弱小、承受不了失败、充满了恐惧。这是让人非常心痛的,一个优秀的人,由於这些人格、心态的因素,成为一个生活的悲剧,失去生活的意义,做不了他/她本身能够达成的贡献——真是给我们的教育自打嘴巴。


                          13楼2013-07-27 16:09
                          回复

                            这些情况自然是需要来到咨询室——绝对不能是半桶水的那种,不是那种通过所谓的“人生阅历”给你讲故事的那种,更不是那种给你解释两句你得了什麼病就开始开药的那种。我个人,和大部分咨询师意见一致地认为,【解释】这个做法,在改变一个人来说,是无力的甚至是反效果的,在心理疾病的处理上,我认为随便开药是【逃避性】的,不面对生活和内心的,让人得不到成长的。抑郁和幻觉,并不是那麼不堪的症状,甚至有和幻觉进行对话的疗法——这是开药的人懂的?心理谘询不是一种“恢复原状”的治疗,正是因为当事人保持原状,他/她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心理谘询是和当事人一起作战,让人发展出新的自我来适应生活,假如人没有这样的发展,那些问题就是【必然的】,终会到这一步,别说开药,你一个核弹毁灭现在的文明,让人类再发展一次也会这样,人的问题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心理谘询也不是对人进行教育,给他/她讲道理,但由於它是助人发展的,我们把它看作是持有“教育模式”的,是有点讽刺,问题从“教育”中来,然后由“教育模式”去解决。


                            14楼2013-07-27 16:11
                            回复

                              所以对於那些所谓的不开药不行的病症,我们不是否认它们的存在和吃药的必要性,而是假如我们做得好点,当事人不会走到这一步,不需要到精神科吃精神分裂症的药,这是心理学应用的一个失败,也是生活方式或文化的一种失败。


                              15楼2013-07-27 16: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