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的牛吧 关注:383贴子:35,167
妈蛋断签了红字黑字都没了


IP属地:福建1楼2013-12-17 21:51回复
    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是一种非形式谬误,即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意欲之结论。有些说法将连续体谬误也归为滑坡谬误,但近来已较少这样使用。
    滑坡谬误的典型形式为“如果发生A,接着必然会发生B,接着必然会发生C,接着必然会发生D,……,接着必然会发生Z”,而后通常会明示或暗示地推论“Z不应该发生,因此我们不应允许A发生”。A至B、B至C、C至D、……等因果关系好似一个个“坡”,从A推论至Z的过程就像一个滑坡。
    滑坡谬误的问题在于,每个“坡”的因果强度不一,有些因果关系只是可能、而非必然,有些因果关系相当微弱,有些因果关系甚至是未知的,因而即使A发生,也无法一路滑到Z,Z并非必然(或极可能)发生。相对地,若有充足证据显示每个“坡”都有合理、强烈的因果连结,即不构成滑坡谬误。
    示例
    有人说:“员工偷懒,公司便会损失;公司赚不到钱,就要裁员;遭解雇的人,就会无工作;无工作的人为生计,无恶不作亦会愿意。因此,偷懒的人都会是罪犯。”
    有人说:“偷瞄异性,色心便起;色心起了,欲火又起;欲火一起,召妓奸淫;淫邪之人,必染性病。因而偷瞄异性者,会得性病。””
    有人说:“如果去过明星补习社,接着必然全科报名,接着必然买天书,接着必然贴中题,接着必然答得精,接着必然夺佳绩。因此,去了明星补习社,接着必然夺佳绩。”
    有人说:“最低工资成立后,商品质素必然无下滑,商品价格必然无提升,员工福利必然不会减少,基层消费必然有保障。最低工资成立后,基层消费必然有保障。”
    有人说:“如果有云,就会有雨;有下过雨,地就会湿;地面湿滑,滑倒路人;路人受伤,伤重死亡。所以有云就会死人。”
    起床了也不一定去上课,上课也不一定听得懂,听得懂也不一定考的过,考的过也不一定毕业,毕业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找到工作也不一定能娶媳妇,娶了媳妇也不一定能生娃,生了娃也不一定是自己的。那还起床干啥?


    IP属地:福建3楼2013-12-17 21:55
    回复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是一种混沌的现象。“蝴蝶效应”在混沌学中也常出现。
      由来
      蝴蝶效应来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60年代初的发现。在《混沌学传奇》与《分形论——奇异性探索》等书中皆有这样的描述:“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伦茨(E‧Lorenz)在皇家麦克比型电脑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他走了一条捷径,没有令电脑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途开始。他把上次的输出直接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但由于一时不慎,他无意间省略了小数点后六位的零头,然后他穿过大厅下楼,去喝咖啡。一小时后,他回来时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了。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在气象预报中,称为‘蝴蝶效应’。……”“洛伦茨最初使用的是海鸥效应。”“洛伦茨1979年12月29日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演讲:‘可预言性: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引起龙卷风吗?’”
      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以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如果这个差异越来越大,那这个差距就会形成很大的破坏力。为什么天气或者是股票市场会有崩盘和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 龙卷风 ”或“ 风暴 ”;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 革命 ”。 蝴蝶效应在心理学方面的应用:蝴蝶效应指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当一个人小时候受到微小的心理刺激,长大后这个刺激会被放大,电影《蝴蝶效应》中作了精彩诠释。


      IP属地:福建4楼2013-12-17 21:57
      回复
        我就看到你断签了 然后大快人心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12-17 21:59
        回复
          薛定谔猫
          “薛定谔之猫”又名“薛定谔的猫”,是关于量子理论的一个理想实验,薛定谔之猫的概念提出是为了解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带来的祖母悖论,即平行宇宙之说。
          将一只猫放进一个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一个包含有一个放射性原子和一个装有有毒气体的容器。设想这个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是不确定的,即在一个小时内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它将会发射出一个粒子,而发射出的这个粒子将会触发这个实验装置,打开装有毒气的容器,从而杀死这只猫。就是说,对于猫的死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不观察时,我们并不确定,而只能是在一个小时后的观察时,才知道是“衰变的原子核和死猫”,或者“未衰变的原子核和活猫”两种情况。


          IP属地:福建6楼2013-12-17 22:16
          回复
            幸存者谬误
            幸存者谬误(Survivorship bias)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所以我说叫“谬误”而不是“偏差”),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东西的别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等。
            空战的例子这样解释:简单来说,如果仅仅根据返航的飞机上的弹孔分布,来研究该加强飞机的哪部分时,就忽略掉了“飞机被击落”这个筛选的过程。也就是说,能返航的飞机都是躲过防空炮火筛选的、没有受过致命伤的。他们多中弹于腹部,而翼部完好,这恰恰说明腹部不是致命伤,不应该加强;而翼部受伤的飞机,基本没有活着回来的,因此翼部才是真正致命的地方,但翼部受伤的飞机却因为被击落而被筛出研究样本,从而变成了“不会说话的死人”,或“沉默的数据”。


            IP属地:福建7楼2014-07-27 23:31
            收起回复
              芝诺悖论
              芝诺:“一个人从A点走到B点,要先走完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总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循环下去,永远不能到终点。
              假设此人速度不变,走一段的时间每次除以2,时间为实际需要时间的1/2+1/4+1/8+......,则时间限制在实际需要时间以内,即此人与目的地距离可以为任意小,却到不了。实际上是这个悖论本身限定了时间,当然到达不了。


              IP属地:福建8楼2014-07-27 23:43
              回复
                第二个和最后两个没听说过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7-28 13:46
                收起回复
                  牛爷好有文化。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7-29 01:12
                  收起回复
                    费米悖论
                    1950年的一天,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在和别人讨论飞碟及外星人问题时,突然冒出一句:“他们都在哪儿呢?”这句看似简单的问话,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 “费米悖论”隐含之意是,理论上讲,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换言之,“费米悖论”表明了这样的悖论:A.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学推论可以证明,外星人的进化要远早于人类,他们应该已经来到地球并存在于某处了;B.外星人是不存在的——迄今为止,人类并未发现任何有关外星人存在的蛛丝马迹。[1] 阐述的是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


                    IP属地:福建11楼2015-03-24 01:07
                    回复
                      吊桥效应
                      在美国曾经进行过这样一个试验,实验者让很多男性走过一座位于高处且看上去非常不安全的吊桥之后,然后让他们和同一位女性见面,结果约有八成男性表示见到的那位女性非常有魅力,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有名的‘吊桥效应’,原因是大部分男性把横渡吊桥时因为紧张所致的口渴感,以及心跳加速等生理上的兴奋误认为性方面的冲动,自以为对那名女性产生了兴趣……我是把这个实验颠倒过来了,其实处在惊险、刺激和危机场景里的女人更容易赢得异性的青睐,好多美国大片里就经常使用这一招,比如飚车的时候、比如枪战的时候、比如冒险的时候,貌似娇弱的女人出现在这种另类的场景里,会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像。


                      IP属地:福建12楼2015-05-30 23:03
                      回复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例如:以下这段性格描述适合绝大数人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在个性上的确有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从外表来看,你是一个讲求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内心却常常焦虑不安。有时候,你会强烈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或正确的事情。你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和变得丰富多彩,在遇到约束和限制时你会感到不满。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说法。不过,你也觉得在别人面前过于直言不讳并不是明智之举。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而且沉默寡言。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
                        某教授将改段描述写于纸上,发给全班同学,说这是我给各位做的性格描述,请问符合你性格的举手,基本所有同学举起手,然后教授说,其实我给你们看到的是同一段描述,自每个星座描述中摘取一句话,形成你们手中拿到的那张纸。


                        IP属地:福建13楼2015-08-05 15:09
                        回复
                          这贴还真是好贴 牛爷哪儿看到的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08-31 14:51
                          收起回复
                            马太效应 (两极分化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1] 。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社会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3]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3] ,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3] 。


                            IP属地:福建16楼2017-02-26 22:39
                            回复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IP属地:福建17楼2018-09-05 16: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