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吧 关注:16,938贴子:996,742
  • 11回复贴,共1

陈丹晨:遥祭梁羽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梁羽生先生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创作了35部作品,写了大量诗词和文史随笔,名扬天下。1987年,他移居悉尼养病,几乎是过着隐居的生活。他的一生,除当过报馆编辑外,就是从事著述,从不曾涉足官场商场;只喜欢谈文论艺,吟诗填词,擅于博弈和对联,是著名的棋手和棋论家,也是个擅作对联的专家。为人随和亲切,哪怕初次见面,只要一谈起棋艺对联诗词等等,他就会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以至废寑忘食。


IP属地:江苏1楼2014-05-28 10:28回复
    1993年4月初,梁先生偕太太到北京参加第三届世界象棋比赛的观赛活动。我到他下榻的国际饭店看望,他说自己已有多年未来北京,而梁太太还是三十多年前新婚蜜月旅行来过。也就是三十多年前,他独自跑到棋社与人对弈,鏖战不休,直到深夜回来,才发现把新娘一个人丢在宾馆,因为他彻底忘了蜜月的事。当我们笑着讲这陈年往事时,梁先生又说了一件金应熙的类似的轶事。金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是追随陈寅恪时间最长的入室弟子,曾是梁的老师,两人意气相投,成了亦师亦友的莫逆交。梁曾写过一篇长达四五万字专论金应熙的文章,对金有极高评价。金也是大棋迷。传说“文革”后,金曾应邀到某机关作报告,会散后,金在街上见有人下棋,不仅观战且蹲下去参战了。民警过来撵逐,踢了他一脚,再一看,这不是刚才作报告的专家吗?梁先生说得我们拊掌大笑。这与梁先生自己,可真是异曲同工了。


    IP属地:江苏2楼2014-05-28 10:28
    回复
      我最早拜识梁先生是在1984年10月。在新华分社举行的欢迎巴金访问香港的作家座谈会上,他和巴老因为抗战时在桂林见过而叙旧时,说的年份不一样,两人记性又特别好,所以引得大家都笑了。过了两个月,他到北京参加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我也在会上,就去他住室拜访,畅谈甚欢。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作家代表会议,说明一向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新派武侠小说得到了正统文坛的认同,他很高兴。从这以后,也有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陆续开展了对武侠小说的研究,在文学史教材里也占了一席之地。这当然是后话了。


      IP属地:江苏3楼2014-05-28 10:29
      回复
        当时梁先生还谈到他的著作在内地被肆意盗版翻印,作者权益不受尊重。他很是不解和不满。我听了自告奋勇说:我可以代你去交涉催讨应有的权益和稿费。那时我不知此中厉害,打出梁先生的大名去联系,哪知对方推脱不理,我再三再四又是信又是电话,均无效果。有一家省级大出版社,每次电话过去,都推说领导不在或不回应。时间长了,我忍无可忍,就给国家出版局局长写了信,马上有了回音,并将给我的复信作为公文发到该出版社,对方才老老实实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此间的一绝:不认道理只认官。还有一家出版社盗印了《白发魔女传》70万册,至少赚了70万元吧!他们写信给梁先生道歉,梁先生就心软说:这些出版社可能真有困难,就放宽一点,象征性地付给一些算了。此言一出,对方就寄了2000元应付了事。后来我收了这些稿费,梁先生却一文不取,嘱我全部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学研究所。那时文学馆刚刚正式创办一年多,经济很困难,除了巴金外,梁先生的稿费可能是最早的一笔捐款了。馆长杨犁收到时感动得不知怎么处理好。我早就听说梁先生仗义疏财,古道热肠,如今有了直接的体会。他需要的是尊重,并不是计较钱财。


        IP属地:江苏4楼2014-05-28 10:29
        回复
          因此,那些日子里我和梁先生通讯很频繁,有时也讨论一些文学上的问题。梁先生说他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专长还是在文史方面。武侠小说创作是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下发生的。但也因此,他把自己文史方面的学养融入在小说创作里了。现在人们能够看到梁羽生武侠小说里的历史氛围和人文环境,看到那些精美的诗词,这在别的武侠小说里是不易看到的,这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特点之一。但是,武侠小说的广泛流行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青年人如何看待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梁先生寄给我一首诗,说:“上帝死了/侠士死了……/因为我在年轻人身上/看到侠士的襟怀/因为他们善用自己的幻想/不是依靠别人的脑袋/如侠士之敢于傲视世界。”我想这大概是理解梁氏小说的一把钥匙。就像尼采说“上帝死了”一样,现在,梁羽生则说“侠士死了”,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已不可能再出现那样的“侠士”;但是,侠士的襟怀,自己的幻想,傲视世界……依然活着,具有现实意义。由此也可看到梁先生的襟怀和品格。


          IP属地:江苏5楼2014-05-28 10:29
          回复
            有一次,梁先生读到我的一篇小文,讲到有几位汉学家不知怎么翻译武侠小说的“武侠”一词,有说译成“功夫”,也有说译成“打斗”的。梁先生不以为然,在信中说:这样理解,就成了“有武无侠,也表现不出小说所应具备的文学质素。”他认为与“武侠小说”相当的应是西方的“骑士文学”(Romance of chivalry)。他将两者的异同做了比较,说:“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侠客’尽管不敢反对皇帝,但也还有许多独往独来笑傲公卿的人物。因此尽管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侠客’还有许多缺点,我还是觉得他们要比西方的‘骑士’可爱得多。”由此想到,现在影视剧中多有所谓“打斗片”“功夫片”,似可以从梁先生的意见中吸取有益的启示。


            IP属地:江苏6楼2014-05-28 10:29
            回复
              于是,我愈来愈对梁先生有了兴趣,有了想写梁先生传的念头。我大致上阅读了他的所有作品,开始收集有关他的资料。非常感谢梁先生、香港天地图书公司,特别是已故的刘文良先生给我的鼎力帮助。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把这件事搁下了。那时也有出版社闻讯来约我写他的主要作品故事集,我没有接受。我还是想写传,不想放弃,但终于没有写成。也因此,长期心存愧疚。梁先生从未对我提起这件事,我知道他的宽厚谅解,但总觉得欠了他一份心债。


              IP属地:江苏7楼2014-05-28 10:30
              回复
                就在他1993年来北京后,我写了一篇《梁羽生印象》。他说写得“具体生动”,“有血有肉”,并转告他太太的读后感:“……不只是表面印象,倒像是出于一个对你颇为了解的老朋友之手呢!”我则感到惶恐,说要写传结果却只有这样一篇小文想塞责,不仅不见怪反多鼓励,甚至非常诚恳地婉转安慰我说:“若说要写一部书,恐怕是值不得浪费朋友精力的。千万不要只是为了你我的友情去做一件‘价值较低’的工作。”这样的真诚善意,真使我无地自容。


                IP属地:江苏8楼2014-05-28 10:30
                回复
                  前些年,梁先生在悉尼、回香港、回广西时,都曾多次约我去晤叙,我又因种种缘故未能成行,一直感到遗憾,但总以为还有机会去看望他,没有想到,这都永远不再可能了。现在,斯人已逝,借此文,我与内子以一瓣心香,深切祭悼长眠于澳洲的梁先生。
                  原载:《文汇报》 2009-02-18


                  IP属地:江苏9楼2014-05-28 10:30
                  回复
                    大赞梁羽生!火前留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5-28 10:41
                    回复
                      赞!顶!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5-28 10:5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6-01 2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