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头,俗称“秀才巾”,源于包裹发髻的包帕,但比包帕大一些,以遮住头发为合礼。幞头从隋唐开始广泛流行,一直延续到明末,持续1000多年,是历代文人、士人阶层普遍穿着的首服。幞头起先是一块布巾官民通用,到了宋代,官家发展出用硬纱涂漆的硬裹幞头,因为固定成了帽子的形状,可以直接穿脱,故称“乌纱帽”。即便如此,民间还是以软裹为主,冬季也有戴绒布做的幞头形帽子的,但不能违制戴乌纱帽。由此看来,现在影视剧中的帽翅一晃一晃、前额高耸、闪亮镶边、直接穿脱、后面还缀两条布带的那些秀才帽,都是不符合史实的戏曲样式。幞头作为模拟乌发的首服,历来只有黑色或玄青色,上面也没有镶边(有些在前额缝了一块白玉,叫“帽正”),而那些五颜六色的影视剧幞头,同样不符合史实。
始自隋唐的四角幞头(也叫四角软巾),一直存续到明末,是最有代表性的软裹幞头之一。我们要复原四角幞头,面临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软裹幞头是软的方头巾裹出来的,但我们没有全发,自然没有发髻,幞头的坡度无法形成,就无法戴上。为此,我以前研制成功的假髻网巾就派上了用场,既然能完全模拟出发髻,就应该也能裹出地道的四角幞头来。
那么,怎么制作四角幞头呢?
首先,花大概18元买一块一米的黑色绵绸布,依照你头圈的大小(我是62cm),裁成62X 50的长方形。然后在长边的下面两头,摞着缝上 55cm的长带(宽3cm)和 35cm长的备用细带(宽1cm);在长边的上面两角,成45度角缝上12cm(宽2cm)的布带,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