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吧 关注:19,340贴子:72,038
  • 4回复贴,共1

南宋末年四川难民的东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14-10-17 10:22回复
    四川战事起,蜀民中有条件者纷纷顺江而下,日夜逃亡,迁入较为安全的东南地区。
    一位叫安如山的蜀人,东迁时作了一首《下瞿塘》诗,描述自己激愤心情和沿途所见:
    去去如奔马,来来无尽船。人心似江水,日夜向吴天。
    宋末人刘克庄说:“自蜀有狄难,士大夫避难东南者众,几置乡国于度外矣。”
    四川的世家大族,如眉州的史氏,阆州的蒲氏,隆州的虞氏等,均在此时散居东南各地。
    连一些僧侣也不例外:成都大慈寺的主华严教僧,也在此时迁入东南。
    路途艰险,颠沛流离。
    古代长江航运十分艰险,触礁时有发生,很多东迁的难民还没到目的地就已经葬身鱼腹。
    一位难民回顾说:端平三年,蜀破,衣冠大族顺流下东南,至江陵,十不存一,皆舟触岩,瞬息以死。并说,淳佑三年(1243)那次迁徙,“其物故与端平无异”。即使安全到达东南,也往往过着漂泊不定的艰难生活:“所至如羁臣逐客,呻频无聊”“幸而仕且贵者,往往无由以周其家”。一般平民的生活可想而知,“艰虞六十载,蜀客无完居”便是漂泊生活的写照。蜀人在他乡定居后,往往还把亲人都接过去。例如,牟子才定居湖州后,不仅把全家人都接过去,还把眉山的妹妹也接去。东南避难的亲戚、族人,也都来投奔他们。程公许居湖州,“族姻奔东南者多依公许以居”。姚希得居东南,“蜀之亲族姻旧相依者数十家,希得廪之终身”,由于前来投奔的人口众多,不得不分口计田。因此,蜀籍士大夫定居的地方,往往成为四川难民的定居中心。
    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多,广大东南地区,除了偏远的岭南和战火未息的江淮,都有移民分布。
    湖北南部的江陵、鄂州,由于离边境远一些,又离四川较近,成为难民云集的地区。当时,孟珙在江陵府公安县设置公安书院,供120名蜀籍士子读书,公安一地的四川难民估计达几千至一万之间。
    湖南的四川难民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常德府(彼时属于湖北路)。龙阳县由于“南宋时,蜀之贤士大夫居官避难者多家焉”,到了元代“故家巨室率多蜀人”。澧州慈利县西部的天门山,是比较偏远的山区,但也有经山路逃难而来的蜀人定居。
    江西地处南宋核心区,不沾战事,是难民迁入的一个主要地区。江州是难民的上岸地,南宋末年在此避乱的四川和两淮难民很多,以至于“户口日增”,地方官除了予以安置外还建书舍供士子读书。黄骥子、黄仪可兄弟及其家人就安置于此。还有一些难民顺着赣江南下,定居在南康、临江、抚州等地。
    两浙路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是蜀籍士大夫主要迁入地。蜀人迁入当地后,往往在所在地建立梓潼帝君庙,临安、严州、明州奉化县、常州、丹阳、建康等府州都建有庙宇。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逢二月初三日梓潼帝君诞辰日,“川蜀仕宦之人,就观建会”,举行活动。平江府、嘉兴府、湖州、明州都是蜀人的主要定居地。
    刘克庄说,“自蜀有狄难,而衣冠名族避地者布满于荆楚、江浙者,然南辕者尚少。”尽管如此,也有一些蜀人因为做官而留居福建的。到了宋末,战事波及江浙,也有少部分人进一步迁到岭南的。


    IP属地:上海3楼2014-10-17 10:25
    回复



      IP属地:上海4楼2014-10-17 10:26
      回复
        @一代名将戚继光 @无双战魔


        IP属地:上海5楼2014-10-17 10:33
        回复
          可怜的蜀人,现在四川大部分是清朝迁入的湖南南部人和客家人


          IP属地:四川8楼2024-08-09 17: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