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的发展很好的说明了结构是如何从无到有的。早年间 Twitter 不支持「
#」,后来用户自行将同类的 Tweet 使用「#」聚集,包括后来的「Retweet」,用户们同样是将想评论的 Tweet 复制一遍加上「RT」重新发出。虽然这些都是产品本身不支持的功能,但用户们已经自行的在使用这些功能,虽然没有显性的变化,但实际上改变了已有的信息结构,使得 Tweet 有了上下文和主题,而后的官方支持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一个大型的虚拟社区中,人员组织结构也会相对复杂。Wikipedia 设立了确认用户、自动确认用户、管理员、巡查员、回退员、IP封禁豁免者、行政员、全域管理员、监督者、监管员等数十个用户管理组,甚至还有编辑者们自发组织的宣传激励工作小组、文字编辑工作小组、小小作品提升工作小组、反破坏工作小组等诸多工作和兴趣小组,这对于社区的治理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社区规则
社区规则一般有两个来源:外部来源则是社区所在地的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基本道德准则。比如知乎的内容管理规范中第一条就是「知乎不允许违反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内容」。内部来源则是社区居民和管理方共同修订的用于约束社区成员言行的规则,比如知乎指南中的大部分内容。
规则一方面反映出社区的活动是否有序以及有序程度的高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区的成熟程度、规模以及风格。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需要花费时间制订的往往都是内部来源的规则,因为这涉及到社区的方方面面,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需要每一个社区成员的参与。
规则最重要的是共识,只有能够达成共识的规则才有可能被遵守和执行,不顾社区的反应强行推行的规则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阻力,这个阻力又会被开放的环境放大,最终导致规则无法被执行下去。在达成共识之前往往会产生诸多争议,只要参与者可以心平气和的讨论问题,解决争议即可。争议不可怕,可怕的是避免争议,因为避免争议就意味着放弃达成共识的机会,当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时矛盾又会被再一次激发起来。
虚拟社区的用户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在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等方面也会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所导致的冲突形成了参序量。对于虚拟社区而言,支配无处不在,正是参序量支配了社区的发展方向,正因为如此整个社区才更加有序,而被支配的一方也可以通过社区的信息流通成长起来成为新的支配力量得到修改规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