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主义吧 关注:6,686贴子:42,914
  • 5回复贴,共1

关于自组织的一些材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1-17 07:58回复
    即市场开放(开放系统),经济极其活跃(远离平衡态),社会心理和建设市场规则(非线性)选择了一种风格的范本(涨落)而形成风尚迅速蔓延(自组织)。
    保持开放对于耗散结构的形成是必要的,开放会带来新鲜的人和信息,同时也会受到垃圾信息的侵扰,但是如果因此而放弃开放的态度转而自我封闭,使得社区失去形成耗散结构的机会,那消亡则不可避免。
    这里的保持开放包含了对内的开放和对外的开放,对社区内部内容创建权利的开放、用户成长路径的开放、内部信息的共享和协作开放等;对社区外部用户的注册开放、社区内部的信息开放、社区关系链的开放、与其他社区的链接等。
    非线性和涌现性
    当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逐渐上升时,它们创造的效应依旧是简单的叠加时,则系统无法完成自我激荡,也就无法形成耗散结构。
    以 Twitter 为例,当只有两个用户使用它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点对点通信手段;当节点变大至几十个时,那就是一个小型的通讯网络;当 Twitter 支持转发之后,则变成了志同道合的人们聚合的场所。随着用户越来越多(输入),Twitter 则从简单的通讯节点变成了小型通信网络,再到如今的巨型的复杂社区。但 Twitter 本身的输出缺不是线性增长的,在网络规模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催化循环,使得它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一个具有许多人文特征的复杂网络,使得它走向了更高级别的循环,实现了网络规模、虚拟社区数量的多重增长。
    涌现性是系统的普遍属性,只要系统按照某种结构连接起来,整个系统就会拥有部分组件所没有的功能。涌现性是系统有而部分没有的,它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多到少,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互联网之前的电话系统也是一个拥有大规模节点的网络,但它为什么没有达到更高级的自组织形态或者基于电话网络的虚拟社区呢?因为电话网络只是一个线性网络,节点的增加只会带来系统规模性的增长,一个节点可以联系到了更多节点而已,并没有产生非线性的输出,直到互联网和电脑的出现才使得他们一起构成了一个非线性系统,为虚拟社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1-17 08:00
    回复
      1. 社区 Power User
      社区 Power User (以下简称 PU)指那些拥有某些特长或技能,为社区做出实际贡献的人。这群人的数量决定了社区的质量好坏以及发展方向。Power User 一定是有领域切分的,有的人擅长内容创造,有的人擅长内容内容整理,有的人擅长活动组织,有的人擅长社区管理……这群人是社区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数量和协作有序程度决定了社区的未来。
      因为 PU 们所涉猎的领域不同,自然衡量办法也不同:
      测量擅长创造内容的人重点自然在内容上,什么样的内容是好的内容?高 PV ?高 UV ?内容中含有大量内部链接?高评价率?高转发?转播深度还是传播广度?需要有以上几个参数还是 1 个足矣?
      测量擅长内容整理的人产出结果依旧在内容上,内部链接数和内容覆盖度则是很好的衡量办法。
      ……
      满足以上条件的人数就是重要的人(可以设最低数量限度用于确定「擅长程度」),找到了人之后再加个时间上去就是活跃程度了。当然对于活跃度的测量最大争议无非就是 如果这个人没有做他擅长的事情那算不算活跃?这取决于怎么定义活跃度,如果是那种登录一次就算活跃的骗人的活跃度,那这个肯定算了。如果是领域 PU 活跃度的话,那这个肯定就不算了,当然如果一个人是跨领域的,那也得先经过上面的擅长识别之后才可以测量。
      如何通过数据来识别和监测 PU 的增长和降低是一个艰难的事情,但一定要想出办法来监测这群人的规模,因为这群人很重要。
      2. 社区结构
      结构是社区各子系统、各组件的数量、关系和排列方式,是社区有序性的重要表征。社区结构分为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显性结构就是我们能够看见的各种导航、页面等,隐性结构则是指用户通过搜索引擎、私信等跳转至其他页面,绕过了正常的社区路径。于此同时还有人际关系网络等,他们会影响到社区的管理和建设。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都是客观存在于社区内部的结构,它们直接影响到社区的涌现性。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1-17 08:02
      回复
        Twitter 的发展很好的说明了结构是如何从无到有的。早年间 Twitter 不支持「#」,后来用户自行将同类的 Tweet 使用「#」聚集,包括后来的「Retweet」,用户们同样是将想评论的 Tweet 复制一遍加上「RT」重新发出。虽然这些都是产品本身不支持的功能,但用户们已经自行的在使用这些功能,虽然没有显性的变化,但实际上改变了已有的信息结构,使得 Tweet 有了上下文和主题,而后的官方支持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一个大型的虚拟社区中,人员组织结构也会相对复杂。Wikipedia 设立了确认用户、自动确认用户、管理员、巡查员、回退员、IP封禁豁免者、行政员、全域管理员、监督者、监管员等数十个用户管理组,甚至还有编辑者们自发组织的宣传激励工作小组、文字编辑工作小组、小小作品提升工作小组、反破坏工作小组等诸多工作和兴趣小组,这对于社区的治理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社区规则
        社区规则一般有两个来源:外部来源则是社区所在地的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基本道德准则。比如知乎的内容管理规范中第一条就是「知乎不允许违反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内容」。内部来源则是社区居民和管理方共同修订的用于约束社区成员言行的规则,比如知乎指南中的大部分内容。
        规则一方面反映出社区的活动是否有序以及有序程度的高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区的成熟程度、规模以及风格。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需要花费时间制订的往往都是内部来源的规则,因为这涉及到社区的方方面面,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需要每一个社区成员的参与。
        规则最重要的是共识,只有能够达成共识的规则才有可能被遵守和执行,不顾社区的反应强行推行的规则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阻力,这个阻力又会被开放的环境放大,最终导致规则无法被执行下去。在达成共识之前往往会产生诸多争议,只要参与者可以心平气和的讨论问题,解决争议即可。争议不可怕,可怕的是避免争议,因为避免争议就意味着放弃达成共识的机会,当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时矛盾又会被再一次激发起来。
        虚拟社区的用户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在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等方面也会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所导致的冲突形成了参序量。对于虚拟社区而言,支配无处不在,正是参序量支配了社区的发展方向,正因为如此整个社区才更加有序,而被支配的一方也可以通过社区的信息流通成长起来成为新的支配力量得到修改规则的机会。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1-17 08:03
        回复
          所以,社区保持自组织的关键因素是:
          保持开放。包括对外的开放和对内的开放。
          保持社区的非线性。社区各子系统的性质、数量和结构决定了社区的性质,子系统间相互作用会产生非线性的效果达到单一组件无法做到的事情。
          系统发生涨落时,推动它远离平衡成为巨涨落直至突变,将社区提升到新的状态。
          参序量支配其他部分产生协同运动从而表现出宏观有序,而被支配的部分则通过其他的冲突转化为参序量。竞争和协同,支配与被支配以及相互转换就是社区的围观动力机制,这也是社区保持鲜活的动因之一。
          这个问题很复杂,以上仅仅是粗浅的个人理解,如有错误还望谅解。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1-17 08:03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1-17 08: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