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笔吧 关注:3贴子:484
  • 2回复贴,共1

战争与后勤 第七章 精于计算者的战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马丁·万·克列威尔德 [以色列]


1楼2015-08-15 20:38回复

      攻入法国的盟国远征军,按1944年9月的编成,共47个师,分为3个集团军群(两个美国的,一个英国的),下辖6个集团军。这些部队统由同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指挥。这是一个美、英混合机构,它本身又分成两个分部:庞大的前进分部和更加庞大的后方分部。两个分部之间以及它们同两国其他军种部队之间的协作,是靠一个由各种委员会、办事机构和联络官组成的巨大网络来实现的。1943年11月,单是美国部队的后勤保障这一个项目,就有多达562名的军官和士兵在制订计划。这些人员分布在后方司令部和先头司令部之中,前者称为后勤地带司令部,后者称为先头区段司令部,两者相距90英里。所以,有必要建立“快速的信使勤务”,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将后方指挥机构一分为二的体制,原来是为了解决后勤地带跨越于海峡两岸的问题而建立起来的。但在所有人员都转移到大陆之后,过了很久仍然保留着这种体制,以至造成二者之间的磨擦,而当先头区段司令部企图摆脱其母体的控制时,磨擦就尤其严重。此外,无论后勤地带或先头区段,都直接隶属于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所以,在法国的美军地面部队最高司令官布莱德雷将军,只能申请给他的各个集团军分配补给品,而不能下命令这样作。总之,1944年的这支军队,令人想起了恐龙,不过恐龙是头小身大,而近代的这个怪物 [ 译者注:指1944年的盟军 ] 却是头脑大得同身躯不成比例。
      除结构外,“一支军队的头脑”的思维过程也值得评述。研究这个问题,最好是根据由指挥文书构成的实际档案,而不是根据某些设想出来的“国民”特性。1944年,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是以这样一个人为首的:他认为军人最伟大的品质就是“冷静地衡量一个问题所包含的各种因素,从而达成岩石般坚定决心”的能力。这个最高统帅部看来接过了毛奇的口号:“先想后闯”,但却不了解怎样在“想”和“闯”之间实现平衡。从档案材料看,定下决心(常常是关于一些很小的事情)的程序如下:首先,就某一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是否把某个港口用于装卸给养或油料)发布一道命令,任务按指挥系统逐级下达,直到最后不可避免地落到某个无处再可推卸的人身上;于是,对审议中的港口进行勘察,并就问题的各个方面写一份报告;然后,报告逐级上呈,每级领导都批上自己的论据,从而反映出越来越广泛的意见,直到报告终于到达最高主管者手中。根据这样积累起来的全部情报,他就可以宣布自己的决心了。这一过程看来是循序渐进的,有条不紊的,甚至是极为合理的。至于这种办事程序的效率怎样,下文进行探讨。
      但是,在开始探讨之前还要指出一点:对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的文件进行一次非常详细的搜检,其结果至少从历史学家的观点来看是令人失望的,但正因为如此,又是特别有教益的。在堆积如山的档案中,材料极其繁多,各式图表和统计资料,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其他现代军队(例如1941年的德军),更不必说以往的军队了。但是,当这些卷帙浩繁的材料经过查阅和摘抄时,在最后的分析中却很难找到真正有情报价值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要待我们的探讨完成之后才能解释清楚。这里要指出的是,在本书研究的所有各个战局中,只有1944-1945年同盟国进行的这次作战,会让人产生一个问题:从力量对比来看,这是不是一场太易取胜的对抗赛?回答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的任务,但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耐人寻味的。


    3楼2015-08-15 20:43
    回复
      第八章 对后勤的透视


      10楼2015-08-15 2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