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笔吧 关注:3贴子:484
  • 2回复贴,共1
作者:龙榆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8-15 21:19回复
    至于以一个领格字领四个四言偶句,也有的全谐,有的全拗,有的半谐半拗,关键多在落脚字。
    ⑴一字领八字全谐的偶句:
    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周邦彦《风流子》
    念取酒东垆,尊罍虽近;采花南圃,蜂蝶须知。——周邦彦《红罗袄》
    ⑵一字领八字全拗的偶句:
    念渚蒲汀柳,空归前梦;风轮雨楫,终辜前约。——周邦彦《一寸金》
    ⑶一字领八字半拗半谐的偶句:
    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辛弃疾《沁园春》
    ⑷不用领格八字全谐的偶句:
    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馀悲。——周邦彦《风流子》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张耒《风流子》
    至于以一字领四字偶句的,有如下例:
    ⑴谐句:
    爱停歌驻拍,劝酒持觞。——周邦彦《意难忘》
    仗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姜夔《翠楼吟》
    ⑵拗句:
    料舟移曲岸,人在天角。——周邦彦《解连环》
    ⑶半谐半拗句: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周邦彦《兰陵王》
    又有以一字领五字偶句的,例如:
    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柳永《黄莺儿》
    又有以一字领六字偶句的,例如:
    ⑴谐句: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秦观《八六子》
    ⑵拗句:
    有翩若惊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聂冠卿《多丽》
    叹事逐孤鸿尽去,身与塘蒲共晚。——周邦彦《西平乐》
    又有以两字领六言偶句的,例如:
    ⑴谐句: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秦观《八六子》
    ⑵拗句:
    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周邦彦《拜星月慢》
    周邦彦是最爱运用拗怒的音节来作成排偶的。像下举五言四排句就是他的特点:
    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红林檎近》
    这类排句也偶见于别的词家,例如:
    花径款残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李之仪《谢池春慢》
    绣被掩馀寒,画幕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知多少!——张先《谢池春慢》
    大概他们都是想运用杜甫写拗体诗的手法来入曲子词,为倚声家别开生面的。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手法,把对偶暗藏在单行队伍中,如不仔细地观察,就要忽略过去。
    例如: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柳永《戚氏》
    隔窗寒雨,向壁孤灯,弄馀照。
    风披宿雾,露洗初阳,射林表。
    微呈纤履,故隐烘帘,自嬉笑。
    河阴高转,露脚斜飞,夜将晓。——周邦彦《早梅芳近》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姜夔《长亭怨慢》
    像这一类的例子当然还不在少数,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学填词必得先学作对偶,关键是要取得词义和字调的稳称、和谐和拗怒的统一。而在长调慢词中,尤其要把这项功夫锻炼得到家,才能举重若轻,使思想感情和声调色彩吻合无间。要达到杜甫《丽人行》所称:“肌理细腻骨肉匀”的高度,是得要大费琢磨的。


    16楼2015-08-15 22:31
    回复
      在开阖跌荡中,又要“仰承”、“俯注”,见出“针缕之密”。例如陈与义《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刘熙载曾拈出“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的好处,就是因为它仰承“忆昔”,俯注“一梦”,所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我们仔细体味这整篇所临摹的意境,上阕中间七字句于“豪酣”中已隐伏“怅悒”的根子,下阕七字句却又从“堪惊”二字宕开,仿佛“忧中有乐”。这样后先映带,构成一幅完美无缺的图景,就更值得反复吟玩。又如李煜《浪淘沙》的下阕: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到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这前面两句,是何等的衰飒悲凉。接着却把格局宕开,显出一种豁然开朗、光辉无际的高华气象。却又骤然跌入极度沉痛的深渊中,转高华为凄咽,于酸楚中见情恨。后来范仲淹的《御街行》,也是用的类似手法: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前面尽力拓开,后面陡折收合,把绝壮丽语转化为绝悲壮的意境。我们理解了这些手法,进而予以灵活运用,那么无论是对古代名篇的欣赏,还是对自己的创作,都会得到启发而渐入佳境的。
      总之,欣赏和创作都得从反复吟诵入手。掌握声律的妙用和一切语音艺术,用来抒写高尚瑰伟的思想抱负,作出耐人寻味、移人情感的新词,我想,这是每个文艺工作者所日夕向往,同时也是广大人民所迫切要求的。


      31楼2015-08-15 2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