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距今将近2000年,在这2000年的历史跨度内,人的身高、体重、体质及抵抗力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药物的产地、质量、成分含量,甚至其农药残留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2000年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人体与药物量效的关系也许会有一定的变化,但不可能有几倍的差距。《伤寒杂病论》论理明畅,辩证准确,立法严谨,组方全面,用药精当,并对煎服方法及服药后反应、注意事项做了详细说明。经方配伍严密,剂量轻重得当,煎服方法合适,其剂量亦有一定标准和比例。莫说剧烈药味不容随意增加,即使是温和之品,在同一处方内也往往因剂量的不同而其用有异。由此可见仲景用药之严谨。清代伤寒家的崛起、近代经方家的出现、日本古方派的实践,都说明了经方的重要性与实践有效性。尤其是许多重要的经方,经过长期的实践考验,至今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其效甚著。
经方“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疗原则,也是用古方疗今病的重要方法,即“有是症,用是药”。炙甘草汤原书主症是“心动悸”,就是杂病中各种“心动悸”,均可随机应用,现代临床用治于多种心脏病均收到良好疗效。仲景为我们制定的方证药法,实际上是以汤方为纲领,以主症为应用的主线,执简驭繁,是实用性极强的辩证用方之示范。
追溯一下“古方今病不相能”说法之由来,便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其深意。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张元素认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反对泥于古方的保守思想。但他也说过“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家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可见张氏本人也是经方的崇拜和继承者。由此推想,所谓古方不能治今病之说,恐系后人附会洁古之澜言。
而且,随着经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及对经方作用机理研究的日渐深入,经方的功效越来越得到认可,并非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恰恰相反,临床中使用经方每每效如桴鼓、立竿见影,疑难杂病亦常用经方。
“古方今病不相能”,强调的是要变通。正所谓“读仲景书,用仲景之法,然未尝用仲景之方,乃为得仲景之心”。万变不离其宗,而存乎一心。”……
经方“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治疗原则,也是用古方疗今病的重要方法,即“有是症,用是药”。炙甘草汤原书主症是“心动悸”,就是杂病中各种“心动悸”,均可随机应用,现代临床用治于多种心脏病均收到良好疗效。仲景为我们制定的方证药法,实际上是以汤方为纲领,以主症为应用的主线,执简驭繁,是实用性极强的辩证用方之示范。
追溯一下“古方今病不相能”说法之由来,便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其深意。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张元素认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反对泥于古方的保守思想。但他也说过“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家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可见张氏本人也是经方的崇拜和继承者。由此推想,所谓古方不能治今病之说,恐系后人附会洁古之澜言。
而且,随着经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及对经方作用机理研究的日渐深入,经方的功效越来越得到认可,并非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恰恰相反,临床中使用经方每每效如桴鼓、立竿见影,疑难杂病亦常用经方。
“古方今病不相能”,强调的是要变通。正所谓“读仲景书,用仲景之法,然未尝用仲景之方,乃为得仲景之心”。万变不离其宗,而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