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idaiguocui.com/show.php?id=5891
——恩师就像我的亲生父亲
为纪念张君秋大师在中国京剧史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昨日起在泉城举办的“张君秋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引起众多泉城市民的关注,特别是众多京剧名家的莅临,更是让戏迷们激动不已。26日晚,在山东剧院进行的开幕式晚会彩排现场,记者见到了如今的张派艺术领军人、张君秋先生的七儿媳、烟台市京剧
院院长董翠娜。在唱完一段张派唱段《女起解》后,和着舞台上悠扬的京胡和铿锵的锣鼓声,董翠娜在后台的化妆间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教《秋瑾》的日子,
让我刻骨铭心
谈起恩师张君秋,董翠娜是一脸的虔诚,师傅在去世前半个月还在教她《秋瑾》的那段日子,让她刻骨铭心……
1996年,应张君秋先生之邀,董翠娜参加了“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录制工作,她录制了《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状元媒》、《女起解》等张派名剧。“1997年4月,师傅来电话让我去北京录制《秋瑾》,在所有的张派弟子中,师傅认为我最适合扮演这个角色。”董翠娜介绍,《秋瑾》是张君秋先生几十年前主演的一部戏,此前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别人也从未演过,她学起来全靠师傅的口传身授。“那时师傅已经77岁高龄了,每天在排练厅里从早忙到晚,与师傅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真是让我获益匪浅。排戏之余,还像往常一样,经常叫我到家里吃饭。平时师傅老说我应该减肥,这时却一个劲儿往我碗里夹菜。每次我离去时,师傅都要亲自送到电梯口。虽说那时我拜师已有十几年了,但为了一部戏,师傅一个唱腔、一个动作,从头教到尾,这还是第一次。不曾想,这也成了最后一次……”董翠娜哽咽着说。
在我心里,
师傅就像亲生父亲
控制了一下情绪,董翠娜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掏出一块丝巾,“我现在演出时都会带着它,就好像老师就在旁边帮我把场一样。”
董翠娜回忆说,1997年,张君秋先生可能已经预感到生命的终点越来越近,加紧了赶排《秋瑾》的步伐。董翠娜说,她赶到北京后,就跟师傅一起扎在了这出戏中。“这出戏所有的服装都要重新置办,师傅就亲自带着我去选料子,到剧装厂定做,这块丝巾就是师傅、师娘带着我一起为《秋瑾》选的,现在成了永久的纪念。”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一个月的排演时间里,每天老师都坚持要把我送到电梯口,像一个父亲送女儿离家那样悉心嘱咐。每天如此,不管我怎么推让师傅都是如此。”董翠娜说,就是这个电梯口,成了她和师傅永远的诀别。在她回烟台十多天后,张君秋先生刚出家门准备去审录音资料时,就倒在了电梯口,这一倒下就再也没有醒来。“从1984年开始我与师傅续了十几年的师生缘,在我心里,师傅就像我的亲生父亲一样。”董翠娜动情地说。
董翠娜介绍,她在1977年考入烟台艺校时,并没把自己局限在艺术流派上,而是什么戏都学。1984年她所在的烟台京剧团见她是棵好苗子,热情地推荐给正在烟台参加活动的张君秋先生,张先生让她唱了一段,觉得条件还不错,就高兴地收为弟子。“烟台离北京较远,来去很麻烦,我当时就一门心思从师傅的录像带、录音带里学习、研究张派艺术,而后利用去北京的机会到师傅家登门请教,《大·探·二》、《望江亭》、《玉堂春》等多出戏都经过了师傅的亲自指点。”
董翠娜回忆说,当年在拜师会上,师傅告诫她要学好戏,首先要学好做人,德艺双馨才是好演员。二十多年来,董翠娜说她始终牢记师傅的教诲,坚持为观众服务,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恩师就像我的亲生父亲
为纪念张君秋大师在中国京剧史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昨日起在泉城举办的“张君秋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引起众多泉城市民的关注,特别是众多京剧名家的莅临,更是让戏迷们激动不已。26日晚,在山东剧院进行的开幕式晚会彩排现场,记者见到了如今的张派艺术领军人、张君秋先生的七儿媳、烟台市京剧
院院长董翠娜。在唱完一段张派唱段《女起解》后,和着舞台上悠扬的京胡和铿锵的锣鼓声,董翠娜在后台的化妆间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教《秋瑾》的日子,
让我刻骨铭心
谈起恩师张君秋,董翠娜是一脸的虔诚,师傅在去世前半个月还在教她《秋瑾》的那段日子,让她刻骨铭心……
1996年,应张君秋先生之邀,董翠娜参加了“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录制工作,她录制了《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状元媒》、《女起解》等张派名剧。“1997年4月,师傅来电话让我去北京录制《秋瑾》,在所有的张派弟子中,师傅认为我最适合扮演这个角色。”董翠娜介绍,《秋瑾》是张君秋先生几十年前主演的一部戏,此前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别人也从未演过,她学起来全靠师傅的口传身授。“那时师傅已经77岁高龄了,每天在排练厅里从早忙到晚,与师傅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真是让我获益匪浅。排戏之余,还像往常一样,经常叫我到家里吃饭。平时师傅老说我应该减肥,这时却一个劲儿往我碗里夹菜。每次我离去时,师傅都要亲自送到电梯口。虽说那时我拜师已有十几年了,但为了一部戏,师傅一个唱腔、一个动作,从头教到尾,这还是第一次。不曾想,这也成了最后一次……”董翠娜哽咽着说。
在我心里,
师傅就像亲生父亲
控制了一下情绪,董翠娜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掏出一块丝巾,“我现在演出时都会带着它,就好像老师就在旁边帮我把场一样。”
董翠娜回忆说,1997年,张君秋先生可能已经预感到生命的终点越来越近,加紧了赶排《秋瑾》的步伐。董翠娜说,她赶到北京后,就跟师傅一起扎在了这出戏中。“这出戏所有的服装都要重新置办,师傅就亲自带着我去选料子,到剧装厂定做,这块丝巾就是师傅、师娘带着我一起为《秋瑾》选的,现在成了永久的纪念。”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一个月的排演时间里,每天老师都坚持要把我送到电梯口,像一个父亲送女儿离家那样悉心嘱咐。每天如此,不管我怎么推让师傅都是如此。”董翠娜说,就是这个电梯口,成了她和师傅永远的诀别。在她回烟台十多天后,张君秋先生刚出家门准备去审录音资料时,就倒在了电梯口,这一倒下就再也没有醒来。“从1984年开始我与师傅续了十几年的师生缘,在我心里,师傅就像我的亲生父亲一样。”董翠娜动情地说。
董翠娜介绍,她在1977年考入烟台艺校时,并没把自己局限在艺术流派上,而是什么戏都学。1984年她所在的烟台京剧团见她是棵好苗子,热情地推荐给正在烟台参加活动的张君秋先生,张先生让她唱了一段,觉得条件还不错,就高兴地收为弟子。“烟台离北京较远,来去很麻烦,我当时就一门心思从师傅的录像带、录音带里学习、研究张派艺术,而后利用去北京的机会到师傅家登门请教,《大·探·二》、《望江亭》、《玉堂春》等多出戏都经过了师傅的亲自指点。”
董翠娜回忆说,当年在拜师会上,师傅告诫她要学好戏,首先要学好做人,德艺双馨才是好演员。二十多年来,董翠娜说她始终牢记师傅的教诲,坚持为观众服务,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