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庆寺 财神庙 刘猛将军庙
县志府志的图上,城内偏东南的位置画着一个保庆寺。但这个寺名,恐怕随便在城里问,都不会有人知道,如果你要问大佛寺,恐怕一半以上都会告诉你,还会有说他家住在那里的。要问一定要用标准的永年东部方言来问,因为在广府人佛和福二字发音一样,你要直接问大佛寺没人知道,要是大“福”寺,就会有满意的回答。
如果到了大佛寺,路过的人会指着一个大水坑说这就是大佛寺,你再问,寺呢?回答就会说不知道了。要再细问,估计会有人告诉你有财神庙,在往西那个过道里。如果是游客,总会带着疑惑的心往那里走去看看的。一条南北深的巷子,东侧都是民居,还有几只庞然大犬在散步。民宅之间的缝隙里似乎有地方挂着一排小灯笼,就朝这个地方走去看,三面民宅之间围着大约不到十几平米的一个空地,空地北侧竖着三个神龛,这地方会是财神庙吗?也不免太寒酸了。神龛里贴着水陆画,仔细看画上的财神爷也有些年头了,厚厚香炉的香灰昭示出此地人民极为虔诚。但想不对,要找的保庆寺,大佛寺不会就是供奉财神爷吧?三个神龛挨个看,靠西的是财神,中间的是个弥勒佛,东面的是位大将军。越看越疑惑,周围民宅憋得透不过气来,这么不到半亩地的地方还能安下三位尊神,真是沧海桑田啊。但保庆寺呢?也像永年县衙一样,彻底消失?只剩下三个神龛了?
大佛寺,在府城偏东南的方向,大致在今寺西街和戏楼街之间,南抵大佛寺坑,北抵寺西街和戏楼街之间的一个水坑(水坑今已被民宅包围逐渐垫平)的这片区域里,今天看到的只是一条从西到东的叫大佛寺街。大佛寺街西起狮子口路口东至迎春节玄帝庙,路的中段有南部一个大水坑,俗称大佛寺坑。曾经大水坑边上还是垃圾场,现在修建了东街大佛寺广场,临街的地方原来是工厂,现在是一色的崭新街门楼。
保庆寺的毁灭应该是在解放后,我对这个地方只有财神庙和“赁粪场”抑或“磷肥厂”的记忆,这个地方还盖过一个武校,记忆中有很多的空地,那三个神龛所处位置也是比较空旷的。现在在回想以前,感到现在逼仄的很,四周都是民宅了。历史上的保庆寺是什么样子?我们看看以前是怎么记载的:
保庆寺 在县治东,有本府僧纲司在焉。
刘猛将军庙 在保庆寺东,将军始末详本庙碑记。雍正二年以默佑捕蝗功,抚臣题赠敕建。
——雍正《永年县志》
保庆寺 在县治东(县志)。隋建,明洪武五年重修(畿辅通志)。万历十五年知府蒋以忠续修,有郡人贾待问碑记(采访册)。唐司空曙诗:“黄叶前朝寺,无僧寒殿开。池晴龟出曝,松瞑鹤飞回。古砌碑横草,阴廊画杂苔。禅宫亦销歇,尘世转堪哀。”
财神庙 在保庆寺东,内有竈【今作灶】君庙(采访册)。
——光绪《广平府志》
这是《永年县志》和《广平府志》上的记载,都是简单的几句话,交代了方位,还有历来的修缮,通过这些证明了这一区域是的确有三个庙存在的。有财神庙,有将军庙,还有寺院。这三个庙宇是如何排列?何等规模?几进院落?我们都知道,保庆寺是佛寺,财神庙是道教庙宇,驱蝗的刘猛将军也算是道教神祇。但保庆寺是广平府僧纲司,也就是类似于现在地级市佛教协会的机构,一般僧纲司的都纲大都由所在寺庙的住持担任。所以说寺内的住持,也就是广平府僧纲司都纲,最起码也得是一位精通佛教的专业人士,怎能让佛道同祠一堂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财神庙和刘猛将军庙位于保庆寺东的具体位置何在呢?戏楼街的得名是因为哪一座庙宇的戏楼呢?
由于古人将释、老视为异端,甚至一些祠宇称为淫祠。再加上在古代志书的编写都是有一些有名望的正统文人来完成,所以关于这些问题,志、府志中仅一带而过。但再仔细对文献进行研究,还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例如,嘉靖年间的《广平府志》记载有位叫玉山的僧人,是临洺李氏子。生于元朝壬申年(1272),殁于明洪武庚申(1380),活了大概一百零九岁,当时的广平府知府武昌人陈汝楫写了咏僧玉山的诗并刻碑。但对于有限的史料还是看到了一些端倪,比如陈汝楫的诗里提到“洺城兵余名刹稀,止残宝塔凌晴晖。孤灯四壁照金像,风旛飘忽游丝飞。”提到有“宝塔”,至少说明在明初保庆寺还是有一座塔的。
光绪版的《广平府志》上提到威县贾待问写过碑记,但我查过许多资料均未发现此篇文章。贾待问是明中后期的一位地方要员,官至福建巡抚,因明清两代威县属广平府管辖,所以说是郡人。如果有研究贾待问的能把这篇文章找出来,对保庆寺的情况会有一个很大帮助。
邑人李芳莎写过《重修保庆禅林碑记》,我从李公后人手中得以参阅。但文辞过于优美,说理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于该寺的规模、形质未作出准确的描述,只是在文中简要的提了下修建有十王殿等建筑。
对于保庆寺我还走访过住在附近的许多老年人,还有一位已经作古,但都不能给我满意的答复,都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先曾祖母曾说这里有“铜佛爷”。但具体的,我到现在都不能做到一个完整了解。
所以我对此进行大胆的设想,狮子口街正对的有可能就是保庆寺的正门。这么一来这个路口就解释的通了,保庆寺门口应该有一对大石狮子,正对狮子口街。正门里是否有山门或天王殿?正殿是否是大雄殿?现在的神龛里佛供的写的是五佛,五佛是佛教五方佛的简称,代表佛无处不在。抑或主殿就是五佛殿?两侧的配殿也是要推敲的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有一座十王殿。除此之外,周围就是僧寮客堂方丈之类的建筑了。这样一来保庆寺的位置就有个大概了解了。
确定了保庆寺的大概方位,那么财神庙和刘猛将军庙也就好判断了。财神庙的记载只有在光绪《广平府志》里提到过,在保庆寺东,内有竈(灶)君庙。而刘猛将军庙提到的次数多,都出现在清代的府志、县志上。而且现在还保存有碑文,由时任的广平府知府长启撰写。今碑只剩下一半,幸好在《永年县志》里找到了全文,文辞过于优美,但也没有找到可靠的资料,看不出当时的规模。
广府的财神供的是增福财神还是文、武财神?我这里明确断定为增福财神李诡祖,财神庙附近过会不是和四街不一样,是九月十七。这天正是增福财神圣诞,所以财神庙这里过庙会,连亲戚也招待了。往往这一天都会在狮子口路口搭台子唱戏,届时还把三尊神请出来,享受供品。
竈(灶)君也就是家家户户供奉的竈(灶)君,广府称为老竈(灶)爷。这里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普通人认为竈君是没有专门庙宇供奉的,而恰恰相反的是竈君有专门的庙宇,在此就是一个证据。另外在北京宣武门外就有都竈君庙,专门来奉祠竈君。
刘猛将军是蝗虫神,古时候华北地区深以蝗虫为患,蝗虫所到之处,良田变为柴禾。但古代人民的力量还是有限的,甚至把蝗虫灾害认为是上天的示警,不敢加以剿灭。但历史上偏偏就有敢于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勇士,如果供奉这样一位神明能来帮助驱蝗,也就再好不过了。
还有说原来的供的“财神庙”大概在戏楼街的路口那里。
但根据现有资料加上推敲,对财神庙和将军庙的规模仍是模棱两可,是不是和保庆寺在一个院子里?还是分开供奉的?还有在广平府志上记载财神庙有还有义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确是不好在考证了,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去猜想,想象当时的规模和样子。
这几所曾经的寺庙,辉煌的过去,和连遗址都看不到的现在完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喜的是曾经的邑令至今百姓仍记着他,希望他仍然能够想当年一样,关爱他的子民,希望成了神的他,一如既往的给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增福赐财。
县志府志的图上,城内偏东南的位置画着一个保庆寺。但这个寺名,恐怕随便在城里问,都不会有人知道,如果你要问大佛寺,恐怕一半以上都会告诉你,还会有说他家住在那里的。要问一定要用标准的永年东部方言来问,因为在广府人佛和福二字发音一样,你要直接问大佛寺没人知道,要是大“福”寺,就会有满意的回答。
如果到了大佛寺,路过的人会指着一个大水坑说这就是大佛寺,你再问,寺呢?回答就会说不知道了。要再细问,估计会有人告诉你有财神庙,在往西那个过道里。如果是游客,总会带着疑惑的心往那里走去看看的。一条南北深的巷子,东侧都是民居,还有几只庞然大犬在散步。民宅之间的缝隙里似乎有地方挂着一排小灯笼,就朝这个地方走去看,三面民宅之间围着大约不到十几平米的一个空地,空地北侧竖着三个神龛,这地方会是财神庙吗?也不免太寒酸了。神龛里贴着水陆画,仔细看画上的财神爷也有些年头了,厚厚香炉的香灰昭示出此地人民极为虔诚。但想不对,要找的保庆寺,大佛寺不会就是供奉财神爷吧?三个神龛挨个看,靠西的是财神,中间的是个弥勒佛,东面的是位大将军。越看越疑惑,周围民宅憋得透不过气来,这么不到半亩地的地方还能安下三位尊神,真是沧海桑田啊。但保庆寺呢?也像永年县衙一样,彻底消失?只剩下三个神龛了?
大佛寺,在府城偏东南的方向,大致在今寺西街和戏楼街之间,南抵大佛寺坑,北抵寺西街和戏楼街之间的一个水坑(水坑今已被民宅包围逐渐垫平)的这片区域里,今天看到的只是一条从西到东的叫大佛寺街。大佛寺街西起狮子口路口东至迎春节玄帝庙,路的中段有南部一个大水坑,俗称大佛寺坑。曾经大水坑边上还是垃圾场,现在修建了东街大佛寺广场,临街的地方原来是工厂,现在是一色的崭新街门楼。
保庆寺的毁灭应该是在解放后,我对这个地方只有财神庙和“赁粪场”抑或“磷肥厂”的记忆,这个地方还盖过一个武校,记忆中有很多的空地,那三个神龛所处位置也是比较空旷的。现在在回想以前,感到现在逼仄的很,四周都是民宅了。历史上的保庆寺是什么样子?我们看看以前是怎么记载的:
保庆寺 在县治东,有本府僧纲司在焉。
刘猛将军庙 在保庆寺东,将军始末详本庙碑记。雍正二年以默佑捕蝗功,抚臣题赠敕建。
——雍正《永年县志》
保庆寺 在县治东(县志)。隋建,明洪武五年重修(畿辅通志)。万历十五年知府蒋以忠续修,有郡人贾待问碑记(采访册)。唐司空曙诗:“黄叶前朝寺,无僧寒殿开。池晴龟出曝,松瞑鹤飞回。古砌碑横草,阴廊画杂苔。禅宫亦销歇,尘世转堪哀。”
财神庙 在保庆寺东,内有竈【今作灶】君庙(采访册)。
——光绪《广平府志》
这是《永年县志》和《广平府志》上的记载,都是简单的几句话,交代了方位,还有历来的修缮,通过这些证明了这一区域是的确有三个庙存在的。有财神庙,有将军庙,还有寺院。这三个庙宇是如何排列?何等规模?几进院落?我们都知道,保庆寺是佛寺,财神庙是道教庙宇,驱蝗的刘猛将军也算是道教神祇。但保庆寺是广平府僧纲司,也就是类似于现在地级市佛教协会的机构,一般僧纲司的都纲大都由所在寺庙的住持担任。所以说寺内的住持,也就是广平府僧纲司都纲,最起码也得是一位精通佛教的专业人士,怎能让佛道同祠一堂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财神庙和刘猛将军庙位于保庆寺东的具体位置何在呢?戏楼街的得名是因为哪一座庙宇的戏楼呢?
由于古人将释、老视为异端,甚至一些祠宇称为淫祠。再加上在古代志书的编写都是有一些有名望的正统文人来完成,所以关于这些问题,志、府志中仅一带而过。但再仔细对文献进行研究,还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例如,嘉靖年间的《广平府志》记载有位叫玉山的僧人,是临洺李氏子。生于元朝壬申年(1272),殁于明洪武庚申(1380),活了大概一百零九岁,当时的广平府知府武昌人陈汝楫写了咏僧玉山的诗并刻碑。但对于有限的史料还是看到了一些端倪,比如陈汝楫的诗里提到“洺城兵余名刹稀,止残宝塔凌晴晖。孤灯四壁照金像,风旛飘忽游丝飞。”提到有“宝塔”,至少说明在明初保庆寺还是有一座塔的。
光绪版的《广平府志》上提到威县贾待问写过碑记,但我查过许多资料均未发现此篇文章。贾待问是明中后期的一位地方要员,官至福建巡抚,因明清两代威县属广平府管辖,所以说是郡人。如果有研究贾待问的能把这篇文章找出来,对保庆寺的情况会有一个很大帮助。
邑人李芳莎写过《重修保庆禅林碑记》,我从李公后人手中得以参阅。但文辞过于优美,说理占了很大的篇幅。对于该寺的规模、形质未作出准确的描述,只是在文中简要的提了下修建有十王殿等建筑。
对于保庆寺我还走访过住在附近的许多老年人,还有一位已经作古,但都不能给我满意的答复,都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先曾祖母曾说这里有“铜佛爷”。但具体的,我到现在都不能做到一个完整了解。
所以我对此进行大胆的设想,狮子口街正对的有可能就是保庆寺的正门。这么一来这个路口就解释的通了,保庆寺门口应该有一对大石狮子,正对狮子口街。正门里是否有山门或天王殿?正殿是否是大雄殿?现在的神龛里佛供的写的是五佛,五佛是佛教五方佛的简称,代表佛无处不在。抑或主殿就是五佛殿?两侧的配殿也是要推敲的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有一座十王殿。除此之外,周围就是僧寮客堂方丈之类的建筑了。这样一来保庆寺的位置就有个大概了解了。
确定了保庆寺的大概方位,那么财神庙和刘猛将军庙也就好判断了。财神庙的记载只有在光绪《广平府志》里提到过,在保庆寺东,内有竈(灶)君庙。而刘猛将军庙提到的次数多,都出现在清代的府志、县志上。而且现在还保存有碑文,由时任的广平府知府长启撰写。今碑只剩下一半,幸好在《永年县志》里找到了全文,文辞过于优美,但也没有找到可靠的资料,看不出当时的规模。
广府的财神供的是增福财神还是文、武财神?我这里明确断定为增福财神李诡祖,财神庙附近过会不是和四街不一样,是九月十七。这天正是增福财神圣诞,所以财神庙这里过庙会,连亲戚也招待了。往往这一天都会在狮子口路口搭台子唱戏,届时还把三尊神请出来,享受供品。
竈(灶)君也就是家家户户供奉的竈(灶)君,广府称为老竈(灶)爷。这里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普通人认为竈君是没有专门庙宇供奉的,而恰恰相反的是竈君有专门的庙宇,在此就是一个证据。另外在北京宣武门外就有都竈君庙,专门来奉祠竈君。
刘猛将军是蝗虫神,古时候华北地区深以蝗虫为患,蝗虫所到之处,良田变为柴禾。但古代人民的力量还是有限的,甚至把蝗虫灾害认为是上天的示警,不敢加以剿灭。但历史上偏偏就有敢于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勇士,如果供奉这样一位神明能来帮助驱蝗,也就再好不过了。
还有说原来的供的“财神庙”大概在戏楼街的路口那里。
但根据现有资料加上推敲,对财神庙和将军庙的规模仍是模棱两可,是不是和保庆寺在一个院子里?还是分开供奉的?还有在广平府志上记载财神庙有还有义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确是不好在考证了,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去猜想,想象当时的规模和样子。
这几所曾经的寺庙,辉煌的过去,和连遗址都看不到的现在完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喜的是曾经的邑令至今百姓仍记着他,希望他仍然能够想当年一样,关爱他的子民,希望成了神的他,一如既往的给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增福赐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