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少女小圆吧 关注:330,664贴子:7,970,112

【合翻】被更新的魔法少女系 ——从动画史谈《小圆》【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weibo
已得到作者徳酱同意


IP属地:北京1楼2016-10-25 23:57回复
    翻译 / Revin(前半)•DREAMER(后半)
    校对 / Revin
    (转载请保留译校者及出处)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6-10-25 23:58
    回复
      原载于Eureka 2011年11月增刊号《总特集——向魔法少女献上花束》
      对谈嘉宾:泉信行、小川びい


      IP属地:北京3楼2016-10-25 23:58
      回复


        IP属地:北京15楼2016-10-26 00:13
        回复
          小川 如泉先生所写,“魔法少女”只作为二次创作登场,就像《魔法少女砂沙美》是作为《天地无用!》的番外篇而被创作出来一般。
          泉 “让这个角色试试可爱的cosplay”的创意。
          小川 藤津先生也在《ティロフィナーレ本》里指出:冠以“魔法少女”之名的动画到了90年代后,都变成了类似二次创作的东西。因为如果不挂上这个名字,谁都不会觉得这是魔法少女。也就是说,非常讽刺的是,加上“魔法少女”标题是为了表示“我不是原本的‘魔法少女’唷”(笑)。我觉得《魔法少女小圆》也属于这个范畴。
          泉 照这么说,除了高达以外的机器人动画都可以安上《某某机动战士》的名字对吧(笑)。感觉机动战士就等于巨大机器人。但和魔法少女不同,“机动战士(Mobile Suits)”这个词没有扩散开来,挺不可思议的。
          小川 那就会往“包含这个意思,但是换种说法”的方向走了。比如WalkerMachine(译注:出自《机甲萨芬格尔》,戦闘メカザブングル)啦,Aura Battler(译注:出自《圣战士丹拜因》,圣戦士ダンバイン)啦,Armored Trooper(译注:出自《装甲骑兵》,装甲騎兵ボトムズ)之类的。
          泉 魔法少女也被换成“魔法骑士”(Magic Knight)称呼过,但结果通称还是固定在“魔法少女”这个词上。把“真实的机器人系”叫做“机动战士系”的世界——为什么没变成这样呢(笑)。
          小川 另外泉先生发言的有趣之处在于:说到“魔法少女系”,尽管狭义上是指读卖广告社、StudioPierrot制作的魔法少女题材作品,但基本模式都是“孩子用魔法变身为大人后展开活动”。另一方面,被评为东映传统的“魔女大系”的基本模式是:魔法之国出身的魔法师来到人类世界一显身手。如泉先生所说,像《小圆》这样明明一开始是人类获得魔法的“魔法少女系”,但最后却是自己成了魔法师的“魔女大系”——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趣。《小圆》像是处于《小魔女DoReMi》(おジャ魔女どれみ,东映,1999-2004)的中间,又像是什么都有,成了既有魔女、也有魔法少女的世界。
          泉 说起来,《DoReMi》世界里的魔女到底“原本就是魔女”呢,还是“原人类转职成魔女”呢?
          小川 似乎两条线都有吧(笑)。虽然魔女是由魔女而生,但也可以选是否成为魔女。而且还有(男的)魔法师在。
          泉 今天我正好是读着宇野常宽的《Little People的时代》来的神保町。像书里说的“从假想现实到扩展现实”般的现象,我觉得从8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了。不是“从‘另一个现实’的异世界而来的贵种(贵族)拜访这边”般的贵族漂流记,而是向“扩展身边的现实”的方向迈进。关于这点,担任《甜甜仙子》系列构成的首藤刚志似乎已经有过类似的自问自答。“已经没有相信动画(=魔法)的孩子了”——以此为内容做出了“空momo”和“海momo”两部作品。同时颠覆魔女和魔法少女这两个概念的剧本在《甜甜仙子》时就已经在做了,真令人吃惊。因为是魔女,所以必须要作为魔女生存——这个题材在《魔女宅急便》等作品里已经描述过了。但首藤先生为了让“魔法的公主”(指身为贵族的momo)作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生存下去,让她在交通事故里死了一次。像这种“魔女→人类”的向量在之后的作品里意外地都没出现过,但正好跟《小圆》中“人类成为永远的概念”相反。


          IP属地:北京16楼2016-10-26 00:14
          回复
            ——小川先生是带着什么感觉看《小圆》的呢?是淡淡地像日课一样,还是“好兴奋!想早点看下一集!”呢。
            小川 就是普通地看,觉得挺有意思,结束后有两点感想。其中一个是“果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魔法少女系作品啊”。要说是什么的话,感觉是“机器人系作品”(笑)。
            泉 这是顺着《奈叶》的话头说下来的吗?它倒是经常被叫做超级系机器人……。
            小川 是吗,我不了解啊(笑)。直白地说,就像刚才讲的,“机器人系”里的机器人和世界的秘密相连。相对的,魔法少女也是相同的构造,但这种关联基本上很弱。可是在《小圆》里,获取魔法或是解开魔法的秘密都和作品世界相连,才会觉得“啊,这是机器人系”。
            第二点感想,在做“机器人系”作品时有一点比较困难:为了展示机器人的魅力,第一话里要让主人公驾驶机器人大显身手,虽然这个情节常有,但其实挺难的。因为如果主人公是超人或军人之类的专家还可以接受,但要让市井小民一显身手,就很难做得令人信服。说到底,如何让平凡人坐上机器人这点就很难。平凡人操纵机器人打倒了敌人,之后还要继续活跃——能相对顺畅地说好故事的只有《高达》,其他都比较牵强。就算据说是研究《高达》后做出的《EVA》也是,第一话也只办到“总算勉强让主人公坐上去”的程度。
            泉 这就是俗话说的“第一话难题”吧。我觉得《返乡战记》(OVERMANキングゲイナー,SUNRISE,2002)做的还挺好。虽然它也是富野先生的作品(笑)。
            小川 果然富野先生还是厉害啊。因为接受了睡眠学习,就算突然坐上去也能操纵(笑)。在这点上《小圆》也很高明:那就最终话再让主人公坐上去不就好了——把想法转换了一下。一直都在“上还是不上”这点反复纠结,最后上去了,打倒了最终BOSS就结束。因为是12话季番,所以这种逆转创意才能实现。我觉得比现在的“机器人系”作品要顺畅,做得也很不错。


            IP属地:北京17楼2016-10-26 00:15
            回复
              uppppp!!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6-10-26 00:15
              回复
                ——高达一开始也是父亲做的,但从Z高达到F91时逐渐就成了“母亲做的”。
                小川 这样一来,总觉得控制逐渐失灵了(笑)。反过来说,虽然这个说法有点含糊,所谓的“魔法少女系”作品是“通过魔法把母亲的女性特质借过来”的基本模式。在Pierrot的“魔法少女系”作品里,主角之所以最后会返还魔法,是因为自己成长了,从少女变为女人了,所以就不需要魔法了吧。
                泉 《梦幻拉拉》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有逻辑呢。
                小川 因为《梦幻拉拉》有些地方是把Pierrot的魔法少女系作品换了个解读,所以变成了这样。
                泉 最终话那里非常地首尾呼应。为什么那个世界的象征物看起来像恐龙,是因为他们穿越了时空。变身为拉拉的魔法拥有超越时空的力量,所以拉拉是你未来的样子,结局是“只要耐心等待,你就会成为拉拉”。
                小川 《魔法小甜甜》有一部OVA叫《永远的Once More》,说的是主人公森泽优本来已经返还了魔法力量,但忽然又变身的故事。作品里给的理由是“哈雷彗星来了”这种谜之逻辑(笑)。那时候哈雷彗星接近地球的话题还挺热门。但听说原定情节其实是优经历了初潮,引起了身体的变化。
                泉 原来如此。
                小川 从这点来看,可以明确知道“成为大人”和“魔法”是紧密相连的。
                泉 正所谓“第二性征所带来的变化就是魔法”呢(笑)。
                小川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圆》很认真地讨论了成为大人/不成为大人的问题,感觉很久没看过这样正面讨论成长主题的动画了。然后我也再次体会到了“议论这个主题,博得人气,实际上也引起了话题”这个过程。《大和号》是这样,《高达》是这样,《EVA》和《凉宫春日》也是这样,这种动画常常以青春期为主题——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觉得《小圆》跟它们也是一脉相承。
                之前我提到过《小圆》像是继承了作为“魔法少女作品”的二次创作的源流。从这个作用讲,姑且不论制作人员究竟有意识到什么程度,也许从表面形式来说,“母亲的存在感很强”这点也非常好。说到底在传统里,母亲——女儿这对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故事轴心。母亲作为成熟女性的范例十分可靠,小圆才接受了她的话,下了最后的决定。作为一部成长故事,这个过程我觉得很不错。


                IP属地:北京20楼2016-10-26 00:16
                回复
                  ——说到“魔法少女系”与日常感的结合,就像小川先生刚才说的,魔法不像机器人之于机器人作品那样对作品而言必不可少,而是需要通过不断重复一点一滴渗透进观众的意识中,也可以这样说吧。
                  泉 在子供向动画这边,也有人提出考虑到孩子们可能会忘记,所以对情节连续的剧集要敬而远之这样的理由呢。
                  ——但是,在重复模式的作品中,“季度”成为了制作者和观众共通的常识,每季度眼前都为之一变,如此循环往复,最后变成了《荻荻公主》乃至《小圆》这种形式吧?
                  泉 以我对现在的深夜动画的个人看法来说——不算“只有第一话很有趣”这种常见的失败例子的话(笑)——制作“如果看到最后的话很有趣”和“每回惯例地很有趣”的作品都很简单。前者的例子如《宝石宠物Twinkle☆》的staff的前作《七色☆星露》(ななついろ★ドロップス,Diomedéa,2007)等,最终话非常有趣,但在那之前却很温吞,没有那么令人兴致高涨。后者的例子也就是日常系=空气系了吧。对这种作品而言最终话反而不那么盛大比较好,不如说假如有太戏剧性的展开粉丝们会生气的(笑)。这也是佐藤顺一先生或者说《ARIA》等作品以来的潮流,说不定是从《DoReMi》中培养出的手法的变奏。《DoReMi》也是比起本周份的魔法如何,更侧重于展现她们在过着怎样的生活的作品。
                  小川 《小圆》就可以称作是很好地利用了一季度篇幅的作品了吧。
                  泉 没能很好利用的例子也很多。尤其是轻小说改编作品动不动就这样,因为高密度的原作章节而疲于奔命。比如《传说的勇者传说》(ZEXCS,2010)、《曾几何时天魔的黑兔》(いつか天魔の黒ウサギ,ZEXCS,2011)等作品描写太过不足,让观众根本跟不上。虽说大家也有把十三集这个集数用到腻的历史,不过像《圣母在上》自动画化以来已经持续了约七年了,《小圆》如果强行进行下去,也能发挥一直吸引住观众的力量吧。
                  小川 再补充一点,在一年四季度的作品中staff也要四话左右一轮换,在这样不安定的体制下《小圆》得以保持了作品的统一性,也是由于剧团狗咖喱对魔女空间的视觉效果设计、以及认真把握关键点,对魔法和魔女的说明也不流于细碎而交由视觉印象的判断所致。当然也可能是因为魔法与世界的秘密相关,不能过于明言的缘故。
                  泉 不如说不加以说明使得观众们与小圆等人处在了同样的状况中,对紧迫感也能产生共鸣。能够凭借很少的情报解谜的粉丝也不断涌现。
                  小川 正是因为充分利用了十二话的篇幅,在各个方面进行了精确的计算,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泉 在深夜动画这个类别中说《小圆》很厉害,在虚渊先生出身的galgame界也很厉害,在魔法少女系作品中也很厉害——像这样有很多不同的“厉害”框架,无论从哪个框架来看,这部作品都会令大家吃惊。虽然粉丝们对虚渊先生和板野一郎监督联手制作的《BLASSREITER》(GONZO,2008)反应很冷淡(笑)。“明明《小圆》的系构跟《BLASSREITER》是一个人”。
                  小川 怎么说呢(笑)。如果说起与《小圆》类似,有加速感、每集都非常抓人的深夜动画的话,一般来说不会想起《CODE GEASS 反叛的鲁路修》之类的作品吗?
                  泉 确实《CODE GEASS》很典型。它在加速感方面可能强化过头了,一期两季度篇幅、而且还有二期,实在是非常难统合在一起。不过我觉得作品本身最后还是平稳落地了。
                  小川 Staff也说过《CODE GEASS》正是怀着作一些国外电视剧的意识制作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圆》也并没有特别标新立异。


                  IP属地:北京24楼2016-10-26 00:18
                  回复
                    ——果然就像小川先生一开始说的那样,《小圆》作为披着魔法少女皮的“机器人系”,最大限度利用了两方丰富的经验库,这也是它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吧。
                    小川 《CODE GEASS》也是“机器人系”,不过除了加入机器人外还有GEASS的力量这种特别魔法的东西(笑),最后机器人也没什么存在感了。我还是觉得,在魔法与世界的秘密或者说宇宙之理(笑)直接联系的《小圆》这边,更好地融合了两者。
                    泉 我在想在《小圆》之后会发生些什么。就像《EVA》那时一样,相似的作品在今后两三年间可能会接二连三地涌现吧。
                    小川 一股《小圆》味的作品接下来应该会不断冒出来吧,少女们在冷冰冰的气氛中战斗这种感觉的作品可能也会增加吧(笑)。像《THE IDOLM@STER》里的女孩子们驾驶机器人战斗的作品之类的(注释6)。
                    泉 不过这么说来,《偶像大师》(THE IDOLM@STER ,A-1 Pictures,2011)也是,我发现《日常》、《回转企鹅罐》这类的两季度作品有复苏的迹象,也很在意用一季度制作这种奇迹般的作品是不是有必要性。


                    IP属地:北京25楼2016-10-26 00:18
                    回复
                      注释
                      1.东映魔女大系:指动画制作公司东映从1968年至1980年间推出的9部魔法少女主题动画。国内比较熟悉的大概是《花仙子》(花の子ルンルン)。
                      2.Pierrot魔法少女系列:由动画制作公司Studio Pierrot推出的魔法少女系列动画。代表作:《魔法小天使》(魔法の天使クリィミーマミ)。
                      3.葦Production:动画制作公司,现名Production Reed。代表作:《偶像传说英里子》(アイドル伝説えり子)、《偶像天使阳子》(アイドル天使ようこそようこ)、著名的《魔法小甜甜》(魔法の天使クリィミーマミ)。
                      4.海momo:指《甜甜仙子》在1991年播出的续作。根据作品中梦幻王国的所在地不同,1982年的系列被称为“空momo”,1991年的系列则被称为“海momo”。
                      5.《魔卡少女樱》漫画原作于1996年开始连载,动画版由MAD HOUSE制作,1998年起播出。
                      6.可能是指2007年SUNRISE制作的动画《偶像大师XENOGLOSSIA》。
                      7.动画的力量:“动画的力量”(アニメノチカラ)是由东京电视台和Aniplex策划、由A-1 Pictures制作的制作、播放原创动画作品的计划。企划作品共三部,分别为《空·之·音》(ソ·ラ·ノ·ヲ·ト)、《闪光的夜袭》(闪光のナイトレイド)、《世纪末超自然学院》(世纪末オカルト学院),于2010年依次在东京电视台深夜播出。


                      IP属地:北京27楼2016-10-26 00:19
                      收起回复
                        小吧诈尸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6-10-26 00:27
                        回复
                          码着回家看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16-10-26 06:05
                          回复
                            前排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6-10-26 06:06
                            回复
                              太长不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6-10-26 06: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