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吧 关注:130,433贴子:1,440,788

为什么人们开始读不懂现代诗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内容转自我在“悟空问答”的回答。
以下仅指现代诗,想了解古体诗方面的可以另寻别处了。
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欧阳江河曾经说过的话:
中国当代诗人面临着两大矛盾。其一是用私人的语言为公共发声的矛盾;其二是媒体带来的传播与语言的异化的矛盾。
卡琳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用以解释何谓“现代性”的比喻很有趣:现代性是指“一个矮小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谓矮小者,指的是我们现今生活的时代,我们借以发声的“语言”,我们的感受以及为我们感受的现象等等,而“巨人”则是指顺着历史的河道倾泻下来的,那些古旧的,过往的,那些曾经辉煌的“语言、感受以及现象”。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现代”,古典主义者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也是一种现代主义者,浪漫主义者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也是一种现代主义者。而“现代”这个词之所以到今时今日才出现,是因人们终于在这一刻发觉到了“现代”。对于“现代”的认知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于“古典”的认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矮小者之所见,实际上也是巨人之所见。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分别为: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刻奇)以及后现代主义。这五种面孔分别代表了面向“历史”的五个不同的态度,现代主义选择了“立足”,先锋派选择了“舍弃 ”,颓废选择了“嘲弄”,媚俗艺术选择了“反思”,后现代主义选择了“解构”。
沿着这个观点重新审视“现代诗”,我们看到的不是“分行,舍弃韵脚,自由,散文化,语言的魔术”等等标签式的印象,而是一种“现代性的诗”,是一种沿着历史的筷子爬下去所获得的食粮——所谓现代诗,从一开始就是立足于历史的。
如果我们把现代诗比作对“诗的历史的反思和重构和舍弃和嘲弄”的话,我们不禁怀疑——这种立足于现代而对历史的对抗是不是必然地会迎来其终结的一天?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从现代性的角度看,当现代诗在对诗的历史进行对抗的时候,它本身也在形成自己的历史。因此我们如今的现代诗或许也可以看做是“现代诗对现代诗的历史的对抗”。
诗的历史其实就是语言的历史。诗代表了人们对语言的质感的最初印象,因此语言既作为诗的质料,也作为诗的意义。
中国当代的现代诗所对抗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中国现代诗的语言的历史——中国现代诗的历史发源于五四运动,在当时,中国现代诗(或曰新诗)实际上是一种“用中文写成的外国诗”,也就是说,中国现代诗一开始就走在了对抗中国古诗的“先锋派”的现代性道路上,随后经历了几代诗人的论战,经历了多元的发展,经历了新月派,新月派,九叶派,今天派,乃至八十年代以后的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论战,乃至第三条道路写作的出现等等等等,虽然派系庞杂,但是中国现代诗在此时对抗的对象,仍然是“古典”,换句话说,中国现代诗尚未形成自己的历史巨人,那个矮小者一直站在“古典诗歌”这一巨人的肩膀上睥睨众生。
但是有些历史仍然发生在了诗歌之外,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媒体的发展,让中国现代诗不得不走向了与另一个“非诗的历史”的对抗之上——汉语的现代性历史。汉语的现代性历史伴随着中国(尤其是大陆)的社会发展,一直受到了剧烈的动荡,包括政治的,包括媒体的,包括来自互联网的冲击,等等,在这么多“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之下,汉语已经成为了一种妥协的,肮脏的,沉沦的,媚俗的,线性的乃至脱离了神性的一种语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说道:共产主义的无神论的可怕之处,不是在他们企图把上帝拉下神坛,而是他们企图为自己建造一个直通上帝的巴比伦塔,与上帝平起平坐。
汉语实际上正在遭受这样的暴力。因此,作为坚守于语言战争中最前线的诗人们企图重新学习汉语,要向历史学,向良知学,向无知学,向中国人的同感学,向黑暗学,向所有诗意学——去使用一种不妥协的,带有歧义的中文。
现代诗人们正悄悄地把自己的对抗对象转变为整个语言的历史。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诗人们开始使用一种“私人”的语言,一种理想主义者的语言来为公共的语言问题发声——而这,正是中国现代诗(尤其是当代诗歌)的真正矛盾之所在。
所以,如果你看不懂以上的内容,证明你文化水平不够,这个跟诗歌是没关系的。
以上。


1楼2017-08-13 14:24回复
    现代诗目前还处于一种写得“像”的阶段
    还没进化到写得“是”的阶段
    其实都是试验品,谁都不是标尺
    既然是实验、试验,那么一切批判的指向性其实最终无意义的
    就想说一个腹中胎儿,是死是活都还在未知状态
    我个人觉得,所谓的自由体——现代诗,正是这种状态


    IP属地:贵州2楼2017-08-13 14:35
    回复
      A抱住一个石头,说这就是现代诗,接下来使劲模仿
      B撞上一根树桩,以为这便是自由体,接下来跟A一样
      接下来便是CDEF
      结果:A说B非,B说C非……总之乱糟糟的混战状态。
      最后,各说各的,各写各的


      IP属地:贵州3楼2017-08-13 14:38
      收起回复
        无论是抱住什么一种“体”:心中取向
        但是诗的终结归途“灵魂在高处”
        做不到三界的通融,一概会被自动淘汰
        因为古诗词如李白、杜甫等和国外名著诸如《荷马》《神曲》《浮士德》等,都毫无例外做到了这一点


        IP属地:贵州4楼2017-08-13 14:51
        收起回复
          朝圣者,最终都会在朝圣之地遇见,也只能如此遇见
          这就是结局


          IP属地:贵州5楼2017-08-13 14:55
          回复
            汉语已经成为了一种妥协的,肮脏的,沉沦的,媚俗的,线性的乃至脱离了神性的一种语言。


            IP属地:浙江6楼2017-08-13 16:28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8-13 20:56
              回复
                ……隐喻套隐喻再在整个结构上重复这个过程是什么主义?还是仅仅是手法?现在,我只信,为了不晦涩,必须保留一层意象是可以被读懂的。那种一行都弄得稀奇古怪的,是极其鄙视的。读不读得懂真不是一大事,要是读后连“误读”都无法激发出来,那么……还不如三个代表的作用的大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8-13 21:24
                收起回复
                  欧阳江河在去年上海诗歌节,和多多、小脱、夕染等著名诗人走上上海繁华街头和路人们交流诗歌,他跟几个懵懂路人搭讪说你们知道诗歌吗,张枣的诗歌是美的,而我的诗歌是不美的。
                  他艰难的找到了可以与路人谈论他诗歌的结合点,那位不在场的已经死了的人的诗歌,且还必须给人家的诗歌下个定义


                  9楼2017-08-13 22:05
                  收起回复
                    之前看一个青年诗人的评述,他说诗应该保持一个五五开的程度,五是在表面,另五是被埋藏的,甚至无法解释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标准,虽然不是唯一可行的标准,但可以参考,你所说的更像是‘道’这个层面的,这本书之前也浅读过一点,你所说的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一个去蔽的过程,这种遮蔽既来自于语言的历史,这个过程也要求我们深入语言的历史,现在的一切是应该被怀疑的,二十世纪的阴云不应该在诗歌中被轻易地抹去,至少诗人们应该延缓这种集体性的遗忘,也就是诗人应话感受到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但他的表达必然是个体的,是不屈从的,是私人的,这就会在词语中造成无弥合的裂隙。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8-13 22:20
                    收起回复
                      ……看不下去了。人家看不懂诗,首先就是不想费力看懂你的诗,因为“现代生活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又都是可以信奉的”,平等的崛起意味着劳资为什么要费力看你的诗;其二,会写字就会写诗,平等的崛起不是让诗人焦虑了,而是让“想成为诗人的诗人”焦虑了,对权力控制将失去的焦虑,他们找新的武器,so,就有了更晦涩的诗;其三,社会分工,人类的共同语言(**才会那么说,其实就是共同生活经验)被稀释了,诗人用个典故,sorry,新读者一点都不懂,有人表达个知青下乡,sorry,对读者来说就是放屁,又想写点现代社会的,sorry,诗人在权力圈子早已经老朽了……;其四,在我看来,诗歌理论过去可没有那么大行其道!别有用心啊!请放下身份,不要用术语或是理念虚构一个城墙,要是没有那份心,就不要用“哲人的高度概括”去搅乱别人的认知,或是散播“诗歌是不可玷污”的奇异思想。其实******,走人……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8-13 23:00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8-14 00:12
                        回复
                          没有看过诗论,也没有研究过写法,这估计就是我写不好的原因吧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8-14 08:56
                          回复
                            谦虚得再读篇首文章,前面我只是扫了一眼,见谅:1、假设楼主说的现代性包含“对抗(现代性)”、“巨人(共同情景的诞生)”、“历史(现代诗自身在对抗中的发展)”,而中国现代诗(似乎楼主和现代诗区分了概念)残缺的地方,就在于仍然在蚕食“古典(过去的历史巨人,而不是现代的巨人)”;2、很有趣的一点,楼主通过诗,推到了“语言”,我想这个“语言”的概念肯定会直接指向“历史意识”之类的范畴,具体所指难深究;3、个人觉得作为论点,是很让人困惑,很匮乏的一部分,就是中国的现代性的那部分,“非语言”这句我个人都不好揣测,可能所指的是“非语言的历史”,大概是“对抗不具有传承和共同情景(巨人)意义上”的对手(因素);4、接着到了汉语这段,天哪,到这里我已经不敢把“汉语”理解为简单的“汉语”了,揣测为“对统一生活的共识(我觉得更多是生活仪式)”,因为这个“汉语”是妥协媚俗的(对共同情景巨人的叛变?),所以诗(诗人存在的庇护所)由于自身的自尊,开始“寻父”?.........
                            其实以上文字看了也白看,因为楼主的行文方式极具“对抗”性,概念繁杂,潜意思在和普通读者划开界限,一种智力的殉道者的陶醉。但是,我只想说,其实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我们社会谈论的梦想只是个仪式,没有具体所指,我们社会谈论的生活只是一个仪式,没有生活,那些营销(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的方式,都在把这些词过去的语意偷偷更换,也就是楼主说的“汉语的媚俗”。但是(重点)楼主在以同样的方式阐述一个问题,而且是扩大化的阐述一个问题。这很哲学?不,这很破坏!和那些“非语言”因素做了同样的事情!
                            所以,破坏性的思维从社会到私人已经无孔不入了。这种才是“读不懂诗”哲学上的问题。因为从开始,就潜意思在“以破坏去建立”。。。。说着说着我也不知道自己再扯什么了,怼得很开心就是了,学习了些新东西,互勉~


                            IP属地:江西14楼2017-08-14 10:16
                            收起回复
                              老高你比以前有趣了。或者应该说更有趣了。


                              15楼2017-08-14 10: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