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吧 关注:5,102贴子:45,983
  • 6回复贴,共1

古老的基什囚犯石匾,折射“基什文明”有力的文本证明[4P]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An archaic “prisoner plaque” from kis》
作者:Piotr Steinkeller,哈佛大学-近东研究学院,2013年发表于《亚述学和东方考古学杂志》(《Revue d'assyriologie et d'archéologie orientale)。
匿名的私人藏品。著写此文的Steinkeller教授是从同事那里获知,自述没有机会见到实物,无法阅读原文以及核对铭文。好在照片质量高清,很好地保证文字的阅读。透过照片对文字的辨别。得到大量信息,填补对两河流域早王朝时期认知不足的空白。注:音译内容与照片都可上CDLI上查阅。

图片来源自CDLI
石匾材质:大理石
时期推断:公元前2900-2700年 苏美早王朝1期或2期时期
汉白玉(alabaster,雪花石膏?大理石的一种)雕刻而成的牌匾,正面雕刻两名角色,可能是基什的将军(注:有其他看法,二人是基什的阿卡德人)。教授提出猜想:如果石匾有完整部分,两名男子在向战神扎巴巴展示战利品,进行供奉;背面则有六栏铭文。通过铭文字形来判断,与早王朝2期乌尔城邦发现的古文本风格相似,教授保守估计属于:公元前2750年-2600年之物。但铭文其他符号有乌鲁克早期文字特徵,故时间提高到公元前2900年。因此,教授与CDLI上给出:ED I-II (ca. 2900-2700 BC),这样的判断。
以铭文可辨读部分,得出:大约二十五个地方的俘虏人数被安排到果园(或农场)工作。

此为25个地名列表,红色数字为笔者本人标注的俘虏数。
与苏美人法拉时期(公元前2600年)写作习惯不同,文本提及二十五个地名里,没有一个使用“KI”这一限定符号。
初步简洁翻译,建议如下:
二十五个地方的俘虏36000人之数,被分配到打谷场上从事生产,石碑立于基什。
神-扎巴巴,充满男子汉气概。(注:也可以理解为:“在神-扎巴巴保护之下”或“扎巴巴是保护神/守护神”)
抄写员:Amar-ŠID。
牌匾雕刻的文本信息若反应了真实,那么,我们从中得知了早期基什对外扩张的历史(或军事行动)。
大约二十五个地名中,被抓俘虏数最多的Šubur(俘虏数6300人),这是苏美语读法,既我们后来所熟知的:亚述
(Assyrian)。这是目前已知的文字记载中,“亚述”这一名字最古老的出现时间。
(注:SUBAR,多数学者认为属亚述这个地区的早期名称,Steinkeller教授很明显也这么认为。也有其他理论指出是不同地方。也可以理解为两河人士的地理方位:东方-埃兰,西方-阿摩利,南方-苏美,北方-亚述。)
引用教授原话:
To begin with, it is the earliest truly historical source that survives from ancient Mesopotamia. No less important,
it provides priceless information about the formation and the territorial conquests of the state of Kiš during the early phases of the ED period. In this connection, particularly eloquent is the mention of 6,300 captives acquired in the land of Šubur (Assyria). Here one witnesses not only the oldest occurrence of Assyria’s name, but also a
palpable proof of Kiš’s foreign expansion. The plaque also confirms what had been suspected by some scholars (this one among them) about the early Kišite state, in particular, its hegemonic and militaristic character。
尽管我们都知晓乌鲁克出土的泥板文本很古老(公元前3200年),遗憾的是,那些文本多以记述经济记录,词汇表,简单的事物列表。传达的“历史信息”相当有限。基什这块公元前2900-2700年左右的石匾不同。虽没提到国王(破损处可能提到)但一个名为Mes-nun之人,赫然在列(CDLI可查)。Steinkeller教授认为是基什的王子。更有意思的是,《苏美王表》上基什第二王朝第八任大佬也是这个名字,治世180年。

E文WIKI苏美王表与汉译本对比
基什文明(Kish civilization)的有力文本证明:
基什在两河流域早期历史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并不陌生。笔者最崇拜的亚述学家-雅各布森,在1939年就指出:“基什之王”(King of Kish)这一称号的独特性。并有“尼普尔同盟”,“基什为该联盟的盟主”等见解。(注:这个联盟是有迹象显示,但还是没有具体过硬的考古材料或泥板内容能核实。)
1977年,亚述学者-Ignace Gelb更是进一步提出“基什文明”:基什影响范围远至埃勃拉,马里,阿布萨拉比克(Abu Salabikh)等地。Gelb认为基什是这一文明圈的核心,因此得名。
如今通过基什囚犯石匾叙述之内容:“大约二十五地方,3万6千人俘虏之数”,基什确实可以将自己的影响力凭借军事实力(或其他方面)施加给其他地区。笔者认为,作出这一系列行为的基什领导者,极有可能是《苏美王表》提到的埃塔纳。虽然考古上还是没有能支持此人的存在。
值得说明的是,长达一个世纪的误解“认为阿卡德人是游牧民族”的根源,或许是源自基什大范围的影响力与军事实力。虽有亚述学者-Benjamin Foster,于《The Age of Agade.Inventing Empire in Ancient Mesopotamia》一书中,明确强调:“没有证据表明早期阿卡德人比两河流域其他民族更游牧”,恐怕误解与认知不足,仍会继续存在。
另外,这恐怕是最早的两河流域囚犯记录。也流露出一种情况,Steinkeller教授认为早期没有很好约束的俘虏乖乖从事生产的机制,因此面对庞大的俘虏数量,极有可能残忍的挖去双眼。这在后来的两河流域历史上屡见不鲜。笔者这里倒是有不成熟的个人看法:由于没有早王朝1-2期挖去俘虏双目的文本记述,该牌匾也没任何一处提到。俘虏到底瞎了没,恐怕是历史悬案。若建立在“没有割瞎俘虏”的前提下,推测“基什王”及基什的军队有能力让俘虏们心悦诚服。
笔者能力有限,就此落笔。
参考资料:
enenuru论坛
WIKI:Kish civilization
CDLI
《苏美王表》
Steinkeller教授文章提到的《LGN牌匾》,以及考古发现早王朝2-3期的一位基什国王“Enna-il”等,使得教授作出评估,基什这个政体,发展到早王朝2-3时,显现出成熟的领土国家,而不是城邦国家。教授对二十五个地名讲解分析,“基什楔形文字”等。此等好文,推荐大家阅读。
文章地址:
http://www.cairn.info/revue-d-assyriologie-2013-1-page-131.htm


IP属地:广西1楼2018-05-30 00:11回复
    两河文明真是让现代人叹为观止,可惜后来被一神教害了自我停止了科技发展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6-02 20:14
    收起回复
      好厉害 怎么找到的这种网站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11-19 02:09
      收起回复
        补充:

        早前,挫者引述哈佛大学教授——Steinkeller,2013年发表的,对一块基什石匾铭文的讲解与评估论文,教授原文大概说道:“石匾内容:基什从二十五个地方,俘获了总数约3万6千人,安置在基什的四个果园(农园?)中劳作”。
        有网友挺感兴趣,跟笔者讨论了一下。笔者当时也补充说,CDLI的其他学者,有不同看法,总数甚至达到八万多人。可惜没截图,最近CDLI刚好更新,又提了一回,笔者刚好又看到!于是这回上图。
        CDLI建议:俘虏总人数达到五万多人,甚至可能达到惊人的8万3千人!
        远比Steinkeller教授的保守建议还要多得多。无论三万六千人也好,八万三千人也罢;是一次远征的成果,还是数次远征的累积也罢。当时的基什城邦恐怕远远超出现代人们的想象。这倒也不奇怪,基什作为苏美人心目中的第一王权城市,其彰显的军事实力完全符合这个定位。
        更别提“基什王”这一楔形文字,到后期演变至“世界之王”,“宇宙之王”、“全土(地)之王”等意。


        IP属地:广西5楼2021-06-16 1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