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鸿山杨氏宗谱》考证篇三
---- 无锡鸿山房源头考证纪实
一、《无锡鸿山杨氏宗谱》源头问题
人在社会一代一代相传,延绵不息,源远流长,但遇到朝代更迭强制移民、战争时逃难、为谋生而远迁等,族谱就会面临断代失考的可能,能上溯到更远的年代非常不易。源头问题关系到族史的向前延伸,是族谱的首要问题。如果源头失考,就无法知道家族来自遥远的何方及变迁史,颇让人有困扰之感。
无锡鸿山房的源头一直是自古难解的问题。《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创谱于元末的1341年,创谱时距南宋初年的杭州钱塘始姐杨璿已七代人。历宋元战乱,约210年过去了,足足两个世纪,怎么可能还记得宋朝的人和事呢。这才发现始祖兄弟两人杨璿、杨瑾之前都已失考,之后明代三次续谱对失考问题仍无可奈何。
明朝正德1519年,鸿山房如川公杨治宣称“发现杭州钱塘长房有《新昌谱》,手抄而归”。这特大的“惊喜”降临,不但“解决”了源头失考难题,“接上”了新昌宰相谱,而且还“发现”南宋抗金先烈杨邦乂是始祖之“父”。十七年后,介石公杨江将《鸿山谱》正式接上《新昌谱》作为“源头”。几百来年,在保守的社会之下,之后鸿山历代续谱先贤对前人所“发现”的《新昌谱》只有相信不疑。到了五百年后的今天,已处在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面对族谱暴露出的严重问题,杨邦乂族谱讨论群经过两年的艰难考证,终于破解了真相,大跌眼镜发现:所谓《新昌谱》纯系虚构拼接而成,明朝时采用三段拼接的手法:前面是来自史书史考的陕西“新昌宰相谱”,仅有十世左右,却只能到北宋初年,太少不够;其次再从《宋史》等史书中挑选出六位杨姓人物“杨偕、杨申、杨纮、杨庆、杨邦乂、杨再兴”,篡改条目以假乱真,串接起来这才凑到了南宋初年;最后再接上钱塘始祖杨璿、杨瑾。如此手法所得到的《新昌谱》自然荒谬之极,这一忽悠就是五百年。所串接的六位宋史人物中就有著名的南宋抗金先烈杨邦乂,他本属江西《吉水庐陵谱》九世,却被人为地拼接到《新昌谱》中,令后世大惑不解。穿帮的最明显现象是,明代策划者对江西吉水杨邦乂的实际家庭情况一无所知,族谱上只字没有他的真正吉水亲属。显然杨邦乂与鸿山房并无关系,这已不再是争议。当然前人作假是无奈之举,但今有后人保守却执迷不悟,恕我讲话犀利。
从2013年初到2014年底,历时两年的鸿山谱考证成果很大,这是500年以来第一次以集体力量推翻了掺假的《新昌谱》,彻底破解了族谱真相之谜,还先烈杨邦乂家世的真实。虽然结论是负面的、真相是无情的,但意义是重大的,得到了杨氏专家杨维森的充分肯定,可以说是鸿山房族史上一次考证大事件。因为考证环环相扣,如果没有这次对旧的否定,就不会有新的肯定,就无法发现鸿山谱自创谱以后,源头一直是失考的问题。刚过半年,再次源头考证取得重大的突破,这次是正面的考证结论,发现鸿山房是道南杨氏杨时派长房中的一支。考证过程得到了专家杨维森的关注与直接参与,有望治好自鸿山创谱以来的失考顽疾,将是鸿山房族史上再次震撼的第二次考证大事件。仅仅这两年半,刚否定新昌谱,又接上杨时谱,千年浓缩于一瞬间,可以告慰于历代鸿山续谱先贤,我们有充分的自信和自豪,鸿山房后辈们无愧于先辈。
研究族谱目的是为了寻根,探求祖辈们生活迁徙的足迹,了解家族的真实族史,血浓于水。所以,在族谱是非问题上态度旗帜鲜明,追求真相孜孜不倦。近一年来,关于鸿山谱难解的源头问题我一直无奈地纠结而琢磨着。考证过程中需要一股细致精神,看似不经意的平常同名现象,熟似无睹很多年,深刻研究却可能包含着重大发现:2014年10月从两个“杨纮”的同名现象,仔细比对发现穿帮,一下子就发现了《新昌谱》的作假手法;2015年7月再次根据两个“杨璿、杨瑾”的同名现象,本是山穷水复的鸿山源头问题现已柳暗花明,冥冥之中天在相助。认祖归宗道南杨时派,但愿鸿山谱将永远告别失考之短板,让鸿山房不再为源头问题而困扰!
二、道南杨氏杨时派有线索
在古代为了防止族谱被胡乱串接,古人非常保守,祖宗所留族谱宝物秘不示人,讳深莫测,外人休想见到。但今非昔比,我们处在信息化的开放时代,眼界已很开阔,为族谱考证提供了充足条件。杨维森专家《弘农杨氏族史》一书的发行,是杨氏族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族谱考证具备了古代无法想象的便利。热心者将《族史》改成了简易电子版广泛流行,为各家族谱的关键字搜索与比对提供了可能,鸿山房源头的发现离不开这些重要的外部因素。
在《鸿山谱》两年考证的2013年初期,讨论群内就有宗亲提醒反映:宋代杨时族谱中也有鸿山房一样的“杨璿、杨瑾”(族史P379),其实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了,但兄弟两家的父子关系却是交叉的,当时认为只是同名巧合也没有细想,更无“需要”,但记住了这件事。二O一四年八月发现《新昌谱》的严重作假问题后,才注意到鸿山谱上早就有源头失考的记载,彻底醒悟原来源头一直无考,有沮丧与绝望之感。2015年3月12日讨论群另一位吉水房武汉宗亲杨元德私聊时呼吁要好好关注一下杨时谱上的同名杨璿,并说鸿山房源头“感觉可能与杨时有关,既然失考应该接上”,我回答“已经比对过,不能完全对得上”。因为之前的2014年10月份笔者就已经专门搜集了历史上的N个同名杨璿史料,目的是关注《族史》内杨时的曾孙杨璿、杨瑾,一查其生活年代居然也是南宋初年,加深了印象:杨璿内容为空白,杨瑾的资料较详细,但与鸿山杨瑾条目完全相异。因表字、地点上有差异,特别是杨瑾条目完全不同,觉得能比对上的可能性太小。尽管也曾怀疑鸿山谱条目有杜撰虚构的可能,依然没有信心与胆识,只是默默地琢磨着,这就影响了近一年至今。正是因为受到鸿山谱始祖附近错误生平条目的误导与束缚,差点与重要的发现失之交臂。如果不是杨维森专家果断地下了认定结论,谨慎的我那不知要拖延到何年哪月。
2015年初,杨维森专家看了我的鸿山谱考证篇系列文章后,对观点表示赞同,多次电话交流。2015年7月3日联系时,面对鸿山房源头失考问题,我反映了鸿山谱始祖与杨时的曾孙都是“杨璿、杨瑾”的现象,他非常关注,找到资料仔细进行查对核实。三天后,老人家回电话非常兴奋地说:“年代一致,相似太多,可以认定”并做了判断解释。这认定的一刻,杨璿、杨瑾、杨泽三位名字已在道南杨氏族谱内默默地等待了九百年,那么鸿山房今后不会再次忘记:鸿山始祖杨璿之父就是志猷公杨云,杨璿的曾祖就是龟山公杨时。
为何结论这么认定,且听娓娓道来。先说鸿山谱,源头的原《新昌谱》虚假世系是:
--[杨偕]--[杨申]--[杨纮]--[杨庆]--[杨邦乂]--杨璿/杨瑾/[杨再兴]--
去掉括号中的六代虚假世代,鸿山房始祖即:
失考----+----杨璿—→杨泽—→ 杭州钱塘庆一支/江苏太仓娄城杨氏/无锡鸿山房
|----杨瑾—→杨潜—→ 浙江天台杨瑾支
杨璿:字伯璿,号杖庵,居杭州钱塘,南宋宣和甲辰五月始生(1124年)于昌化里,绍熙三年(1192年)八月辛卯以疾卒,年六十九。
娶吴氏,子一:杨泽。
杨瑾:字仲瑾,亦居钱塘,为华亭县尹,
娶陶氏,子一:杨潜。
杨泽:字时泽,随父居钱塘。
娶钱氏,子二:燿,燧。
杨潜:字时潜,娶沈氏,子一:熠。
鸿山谱创谱的年代1341年已经到了元末明初,相对较晚,之前既然全部断代失考,可以断定杨璿、杨瑾的生卒娶葬必定也是失考。逝人不会说话,其失考的程度一定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上面所见到的杨璿生平是根据明代1519年伪托的杨璿墓志铭而来,可信度低,只能参考而已,所以,必须排除这些虚假资料的干扰,考证才能进行下去。两代四人的表字:伯璿(杨璿)/仲瑾(杨瑾)、时泽(杨泽)/时潜(杨潜)都同样包含自已的名,这类“含名式”表字古人虽有,不算常见,但四个表字却齐刷刷地都是这种,就极不正常,再说失考的人哪来齐全的表字呢。所以,鸿山谱这边两代四人就剩四个人名是可靠的,连父子关系都可能搞错。而杨维森之所以能成功确认,正是由于他并没有考虑鸿山谱中的条目内容,而这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亦或经验、亦或疏忽、亦或天意,歪打正着,反正成功了。
因前人失考,疑鸿山修谱困扰者很早就虚构了四人的表字、娶氏等生平资料,这远早于1519年的《新昌谱》作假。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此现象,因为杨璿表字“伯璿”在1519年作假之前的至少两篇谱序中就已经存在,原以为这表字是真实的。可以设想,如果鸿山谱没有第一次的较小虚构,也许就不会有第二次的更大虚构,显然第一次小虚构更是致命的,因为一旦虚构,跟杨时谱或近在咫尺的锡山谱就没法比对相认了,既使锡山谱摆放在你面前,让你比对也会望而却步,可以相信鸿山房在与锡山房的长期交往中也许就已经发觉到杨璿杨瑾同名现象呢。1519年的虚构规模太大使最早期的谱序都消失了。两次虚构,杨璿、杨瑾、杨泽的“表字”都一致,后一次不象是远在杭州的“钱塘长房”所为,虚构的原因就是因为困扰于失考与源头问题。虚构可以满足追求完美的心理,但将直接影响后人重新发现真正源头的机会。
再说杨时谱,龟山公杨时生活在北宋和南宋交界战乱时期,《宏农杨氏族谱》创立于1113年之后,老人家刚六十多,从杭州萧山回乡亲自主持修谱,较鸿山谱至少要早约210年,正是其第四代的曾孙杨璿出生前后,对宋代的早期世代情况要比鸿山谱详细得多且可靠。经比对道南杨氏四家族谱,看杨时长房曾孙杨璿、杨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