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
宁化西南乡:杨氏
杨边杨氏
从石壁村回来,路过杨边下车,我们抄小路去看杨氏宗祠。
看见不少土木结构的平房已经废弃,门户阒然:空坪和菜园间野草荆棘密布,唯有少数几畦菜地有人照料。
老杨边的居民所剩不多,不知都搬哪儿去了。杨氏宗祠孤零零坐落在一块烟叶地里,周围没有人家,也没有人影。幸好祠堂开着门。
这是一幢相当典型的宁化青砖祠堂,前后两进,后边是硬山双坡屋顶,前厅的硬山则变化为风火墙,所有檐角都有不同程度的起翘,以区别于民居。
一个简单的木构大门,没有门楼。门前筑矮墙围住空坪。祠堂内柱壁、梁枋、天花板、神主牌,凡木作表面均施朱漆,结果红彤彤片,柱联和堂匾“清白流芳”则黑底白字,让人心情凝重,肃然起敬。
我照例要看中间那块神主牌,得到几个名字:唐始祖杨公用蕃:二世祖杨公胜二郎;二世祖杨公仍郎;宋世祖杨公洪郎;宋世祖杨公时公。
他们是杨氏家族史上几位关键人物。按祠堂前面《宁化县石壁镇杨氏宗祠简介》碑文,杨氏得姓大始祖叫杨杼,是周武王的孙子。
四十九世杨震,是东汉大臣,有人深夜行贿他,说反正没人知道,他说:“天知、神知,
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是千古拒贿英雄。
七十三世杨用蕃,原籍山东,生2子,长子胜二郎,次子仍郎。“胜二郎于唐末五代年间约公元915年任延平刺史,以官籍迁居延平,因黄巢四野兵焚,约公元919年由延平迁居宁阳之杨家排,后在杨坊田开基建祠”。
胜二郎兄弟迁居宁化,最初住在杨家排,好多代里人口增长缓慢。据说迟来的张姓反而超过杨姓,常受欺负。
有一天,杨家的母猪走失了,过了几天才在一处茅草丛找到,已经下了一窝猪仔,怎么赶也不肯离开。
杨家人认为这是风水宝地,于是合族迁到当时还十分荒凉的杨坊田来。据罗华荣《石壁传统社会调查》,从前,杨边村孵鸭苗的技术远近闻名。
所谓孵鸭苗,就是用鸭蛋孵小鸭。杨边村几乎家家养鸭苗,许多人挑鸭苗到附近墟市去销售,一担500只鸭苗分四个鸭笼装,每边重叠放两层。
甚至有挑到沙县、泰宁、将乐等地贩卖,半个月才回来。依靠这样一项独门手艺,杨边人的生活相对比较富裕。
杨氏子孙不断外迁,在本地,人口始终不多。据1990年第13次合修族谱统计,包括宁化石壁镇杨边村、济村乡留地村、淮土乡楼背村、江西石城沿沙村4个村的杨姓子孙,合计才20000余人。
杨氏家族最有名的一个人物,叫杨秀登俊(1788-1846),是清朝武将,长期在海峡两岸驻防,与海盗作战,曾任安平协镇、厦门提标中军参将、金门总镇等职,后来又镇守海坛,统辖国安协镇。
他的最后几年,正是东南沿海多事之秋,如果留下记录,将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杨氏宗祠始建于1645年,1855年重修。
祠堂前的碑文盛赞此地风水:“后山是‘普贤骑师”,前山是‘五马跑朝’山峰,左边是‘七星拱月’,右边是‘黄龙背印’,气势十分雄壮,实属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丰山宝地。”
然而再好的风水也抵挡不住“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祠堂毁坏严重。从1995年到2005年,杨氏宗族通过募款捐资,历经10年,终于将祖祠整修一新。
钟晋兰《石壁杨边村的杨氏宗族及民间信仰》一文说:“杨边的杨氏裔孙比较平淡,但迁居他乡的用蕃公后裔却十分优秀。
如迁居将乐的十九代萃郎之子杨时为宋朝著名理学家。迁居广东百侯的三十二代大一郎的后裔,‘自明迄今人文蔚起,科甲蝉联,有科夺七冠之荣,同科九秀十秀之盛’”。
杨家的风水,恐怕也是适宜远迁。所以两房子孙纷纷迁往西、赣南和广东大埔等地,留在本地的不多。
有意思的是,1162年,将乐杨时的四世孙杨万福又回迁宁化,定居于鹞子窠,1241年,杨时七世孙杨五九见瑞鸡、玉兔出现,以应其祥,遂改名延祥。
延祥属宁化东片泉上镇,是著名的古村落。杨时后裔在延样的表现,无论人丁之旺、财力之雄、人文之盛,恐怕都超过了祖地杨边村。
10多年前我去延祥,看过三五应泰公祠,印象里,其豪华与精美也超过了这座杨氏宗
祠。记得当年已经叹其荒废,不知今日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