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吧 关注:18,747贴子:132,108

回复:杨氏家族大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云浮
鄙人尚未对当地杨氏家族考证


IP属地:江苏223楼2019-07-04 20:52
回复
    福建
    福州
    杨是当地第十大姓
    福清杨氏家族
    下施杨氏 清乾隆时自漳州迁方兴里下施村。
    上井杨氏 清乾隆时自闽县峙坪村迁方兴里上井村。
    潜山杨氏 始祖杨盈,唐代自河南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居龙田潜山乡。
    马尾杨氏家族
    青洲杨氏 祖籍陕西关西,后有一分支迁河南固始;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居南平,再迁长乐桶头,清雍正三年(1725年)迁青洲洲尾,称为旧杨;另一支派于清雍正六年由浙江温州迁入青洲洲尾,称为新杨。
      亭头杨氏 源出关西弘农华阴,祖先避乱入闽,先后定居将乐、泉州、连江等地,后分支移居英屿村,明崇祯年间,由英屿迁亭头于洞里。
      长安杨氏 清嘉庆四年(1799年),从长乐迁入。
      长柄杨氏 始祖居河南,随王审知入闽,迁居长乐,后迁闽县狮桥,再分迁连江马鼻透堡、登云桥两地,再迁长柄。
      海屿杨氏 祖居陕西华阴、潼关一带,称关西杨,其一支迁河南固始,唐僖宗年间,随王审知入闽,迁居福州传十三世。宋时,从福州分迁琅岐海屿村。
      凤窝、连般以及亭江西边杨氏 均属海屿杨氏分支。
    平潭渔限杨氏家族
    始祖杨时,号龟山,河南固始县人,宋代入闽,居延平府将乐县。
    其第四世孙杨肇,因课盐福清,卜居于永宾里(今海口地区)。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后,其后代子孙播迁平潭大练岛渔限等村。
    平潭酒店杨氏家族
    杨时裔孙杨玺(凤山),迁福清永宾里后,生3子。
    其三子杨君玉(后改名均玉),迁福清六一都岭南,亦生3子。
    其三子杨德载,迁福清平北下里仙井村。
    传至君玉的十六世孙杨伯新,于清初自仙井村迁入平潭酒店。
    平潭梧井杨氏家族
    始祖杨盈,河南固始县南井人,唐僖宗时官居防御使,后随王潮入闽。
    传至第十三世杨斌,迁福清钱山(又称“前坑”,即龙田潜山乡)。
    至后四世杨伯复,于明季从钱山迁西坪,后迁入平潭梧井。
    清康熙时调迁内地,22年后复归梧井。
    琅岐杨氏家族
    琅岐岛海屿关西杨氏,其入琅始祖叫杨思新,此族子孙也有一千多人。
    福州杨氏族谱
    家族堂号:四知堂
    寻根:
    我想知道在杨家族谱的字排及族员。我的爷爷是来自福建福清三山镇。我是杨晓凤。请问我要如何找到联系人?yoosf@hotmail.co.uk
    我是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篁碧乡人。我的开族祖父叫杨绍柏,是福建祖籍。我家的辈分排列是金、昔、著、官、带、后、先、龙。金以上字排不清楚。
    我爷爷“忠”字辈,父亲“成”字辈,我“如”字辈。听爷爷生前说祖上是福州青石板的,洪武年来四川西昌。求家族字辈?


    IP属地:江苏224楼2019-07-05 17:51
    回复
      福建部分杨氏字辈
      福建厦门市(回族)杨氏字辈:“大守珍铭祖,永维修慧业”。
      福建厦门市(始祖杨朝凤)杨氏字辈:“钟鸣应承,德安邦永”。
      福建龙岩市杨氏字辈:“以祖尾孟景文,德宗春*士坤,元享利贞天道,友常仁义礼智,成信曰岗万善。咸 *珠作克昌”。
      福建龙岩市长汀县腊溪杨氏字辈:“志永贵,俊成俨,乔世春,万允时名,奇人美士,源远绵长,承先启厚,生义流芳”。
      福建泉州市杨氏字辈:“天长地久,积厚流公,乾元兴建”。
      福建泉州市晋江市金井镇埔宅村杨氏字辈:“仁文思式卫子缰 ”。
      福建三明市大田县杨氏字派:“庆景朝开”。
      福建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始祖杨世隆)杨氏字辈:“世大伯景文,恺正廷国,嘉义维良,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肃恭懿,宣慈惠和,载高履厚,根本顾深,积善行仁,荣华发达”。
      福建漳州市诏安县霞葛镇华河村下河杨(原漳州二都)/台湾(迁台始祖杨千三)杨氏字辈:“祖德千秋远流芳,百世同士有兴宗,大天人应运钟,景传清白谱永振,雀屏风五行相顺,化光前裕后功 *”。
      福建宁德市福鼎市杨氏字辈:“敬承祖永希”。


      IP属地:江苏225楼2019-07-05 17:52
      回复
        厦门
        南宋末年、元朝初年 时元兵南下,社会动荡,百姓频繁迁徙,北来的人民或逃难,或谋生,或隐居南下。此时,先后移居到海沧的姓氏有杨等姓,这些姓氏成为海沧原住民的主力军。
        霞阳杨氏
        据《霞阳杨家使头公杨氏支谱》载:元朝末年,杨寺丞(名秩)全家从河南固始经浙江丽水入闽,先居长泰,为碧溪派开基祖。不久,率全家定居后溪(今后溪溪西村),寺丞子生耕道、耕德。耕道有9子,其八子德卿居霞阳,为霞阳杨氏开基祖。
        霞阳杨氏裔孙蕃衍在东南亚各国多达万人,总人口以数千计地超过本村人数。杨氏裔孙开拓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始于清康熙年间。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杨氏裔孙众多,他们后来成立董杨宗亲会。咸丰四年(1854年)始,霞阳杨氏裔孙又往缅甸发展,今人口约上千人。


        IP属地:江苏226楼2019-07-05 17:54
        回复
          海沧杨氏
          肇基海沧 海沧杨氏来源分碧溪、杨亮节两派:
            霞阳碧溪派 据《霞阳杨家使头公杨氏支谱》载:元朝末年,杨寺丞(名秩)全家从河南固始经浙江丽水入闽,先居长泰,为碧溪派开基祖。不久,率全家定居后溪(今溪西村),寺丞子生耕道、耕德。耕道有9子,长德宗住长房社,二子德清、四子德洞居晋江,三子、七子无嗣,五子德茂住坂山,六子德政住下庄、街路、后溪尾,八子德卿居霞阳,为霞阳杨氏开基祖。耕德住上厝社。
            霞阳始祖德卿生有五子,曰世家、世承、孟孙、仲孙、季孙(后三子皆无嗣)。世家、世承的儿子希礼、希易、希信、希泰裔孙分派四房。裔孙大量分衍海内外各地,其中又以东南亚各国和台湾最为集中,所在地蕃衍的杨氏裔孙有的多达万人,总人口以数千计地超过本村人数。还有迁下阳、孤单厝(属同安区西柯镇洪塘头村),杨姓村落,人口710余人。今霞阳杨氏已蕃息25代,人口达2700人。
            贞庵杨亮节派 贞庵杨氏无族谱,开基祖无考,何时何地迁来不明。今依漳浦佛坛《杨氏世隆衍系族谱》记载,宋朝灭亡时,杨亮节隐居官澳(属金门)。亮节生三子,长世昌(佛细),次世耀(佛成),三世隆(佛昙)。后其幼子世隆漂泊到佛坛桥北芙蓉山麓定居。世隆生四子,即大成、大振、大秀、大诏。次子大振生子三:伯仁、伯鸿、伯常。伯常传三代至凯茂(一说凯述),凯茂裔孙加谊、加填和国秩父子(10世)带领全家人到皇亭(今贞庵)开基,时代大约明朝末年。今已蕃衍14代,人口140人左右。
            谱牒 1、《霞阳社杨家使头公杨氏支谱》,已佚。
            2、《同安碧溪族谱》。
            3、《弘农杨氏四知堂族谱世系图》1998年10月版。
            4、《续编碧溪杨氏族谱》1991年版。
            5、漳浦佛坛《杨氏世隆衍系族谱》2006年版。
            昭穆 霞阳(3—12世)德世希永统,固邦朝道绍(13—20世)文明肇应,一本昭章(21—28世)允升元吉,丕振光昌(29—36世)敦修孝友,秉守温良(37—44世)顺时继志,长发其祥。
            祠堂 霞阳 杨氏宗祠 霞阳社区村西路189号。
            贞庵 树德堂 在贞庵村内,1999年修建。
            祖墓 杨德卿墓 为霞阳杨氏开基祖夫妻合葬祖墓。位于新垵村南苏岭山顶处。为石头堆砌的无字墓碑。
          海沧区杨姓分布表
          项 目 街道村庄 行政村 人口(人) 派系 备注
          海沧街道 贞庵 137 祖地
          温厝 13 估计数
          后井 88
          新阳街道 霞阳 1778 祖地
          新垵 263
          祥露 31
          东孚镇 过坂 50
          洪塘 37
          芸尾 42
          后柯 38
          第一农场 30


          IP属地:江苏227楼2019-07-05 17:55
          回复
            三明
            字辈如上述
            开善洋坑《杨氏族谱》
            福建三明杨氏家族
            迁入时间:唐贞观四年(630)
            始迁祖:杨胥马(系廖轮外甥随军征剿高海、高登后留守)
            祖籍:湖南江陵(古荆州)
            落户地:屯垦定居开善洋坑。
            三明市宁化县及台湾杨姓家族源流、杨氏家谱
            杨氏:宁化石壁《杨氏族谱》、《新加坡杨氏公会新会所开幕特刊》载:用藩,原籍山东潍坊,唐敕封奉议大夫,生子二:长胜二郎(亦作胜义郎或圣郎);次仍郎。胜二郎仕唐,任延平刺史(有谱作御史),居延平,因黄巢之乱举家卜隐宁化石壁杨家排而居。后裔四威郎,宋大观年间迁江西石城(清乾隆间复徙邵武);德海郎、德潭郎俱徙广东;堂郎迁石城;绵郎迁浦城;萃郎移将乐;十三郎居宁都(次子七三郎,元至元四年授汀州教谕,籍汀州):怀二郎迁永定。宋末,用藩第二十九世孙四十一郎,避元兵迁居潮州白侯(有谱作百侯)乡,德蕃于明洪武六年徙石城,友富自石城转瑞金。用藩二十六世孙时郎,字中立,号龟山,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以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其孙森公,携子万福,于宋仁宗皇祐末年自将乐徙居宁化泉上里延祥肇基。延样杨氏奉杨时为一世祖。遹公为二世祖。森公为三世祖。万福为四世祖。万福生七子,分衍各地。宁化杨用藩裔孙广布闽、赣、粤、蜀、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各国。
            杨氏(新杨):梅县《杨氏族谱》(新杨)载:原为林姓,家住汀州宁化石壁村,传至第七代林远绍,字千三郎。时值元、明之交,兵燹骚然,宁化居民纷纷外迁,远绍与好友戴氏,结伴携家入粤,卜居梅县半径村。当时明朝立国不久,徭赋紧急,增赋例当加役。远绍以瞻鸟方定,丁口仅存,不能独当一面。而邻居杨姓者,籍旧丁单,苦于应役,乃计籍于杨,计租均役,欢如骨肉,不知其为异姓,自此易姓杨,自立堂号为“绍德堂”,奉林远绍为一世祖,后世子孙繁衍日盛,除播衍广东各地外主要播衍桂、赣、蜀、湘、浙、闽、台等省及海外吧城、暹罗、安南等地,计分衍224处之多。为区别其与杨姓关系,后称甚为新杨氏。
            台湾新杨氏一族,系传自宁化石壁。石壁林氏七世林绍远,字千三郎,元末自宁化迁居梅县半径村,后改姓杨。以绍远为新杨氏始祖。绍远生三子,长子万一郎。万一郎生四子,其第三子达毅与第四子种德两兄弟、派下分八大房繁衍,发祥各地。自绍远的第十一世开始,就先后有裔孙抵台开基:十一世聪千;十二世元华、伟治、奕凤、友山、增源;十三世竣山、振教、为禄;十四世捷广、存忠、保伯;十五世清华、建树、正树、梅瑞、桃瑞、增伯;十六世学焕等迁居台湾。
            永安姓氏志这本书不错
            明溪杨氏家族
            姓氏郡望 明溪县弘农杨氏家族
            迁入时间 唐
            始祖 埴公
            何地迁入 将乐池湖
            定居地址 瀚仙龙湖、夏阳紫云
            分迁时间 元
            分迁姓名 万福
            分居地址 宁化延祥、广东省、盖洋温庄、姜坊、夏坊鳌坑
            资料来源 瀚仙、夏阳《杨氏族谱》、《宏农杨氏房谱》


            IP属地:江苏229楼2019-07-05 18:08
            回复
              建宁杨氏家族
              随王审知入闽的杨姓子孙由福州徙居溪源上坪(945)。
              东鲁杨氏后裔明初(约1368)徙三滩村。
              杨氏祖茔
              大坪杨氏八世孙杨光荫墓葬坂面乡大坪英山杨氏八世孙杨光荫墓葬,位于大坪村后垅。
              湆头双坑杨姓始祖墓葬西城镇湆头村双坑杨姓始祖杨十八墓葬,位于湆头村英宅垅。
              英山杨氏祠堂
              1、坂面乡大坪村英山杨氏祖祠,曰:“英於堂”,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正堂有7个单元,堂下左右有厢房。
              2、坂面大坪村英山杨氏二祖祠堂,曰:“英西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焚毁。1983年重建,正堂五个单元。
              蒋坑杨氏宗祠坂面乡蒋坑村杨氏宗祠,位于蒋坑村笔山山麓(因宗祠所处位置,故蒋坑杨氏称“笔山杨氏”),始建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由始祖念四公主持兴建,曰:“弘农郡四知堂”。民国六年(1918年),由裔孙杨有源主持重建;1996年,由裔孙杨周常主持再次重建。全堂面积约1000平方米,有正堂、左右辅房,有上下两场院,场院前有鱼塘。
              后楼杨氏祠堂
              1、洋中镇后楼村杨氏祖祠曰“四知堂”,始建于明代万历初年,由始祖杨承祯主持兴建。为木质三进两堂结构,正堂左右两边各有两间厢房与下堂衔接,中有天井,四周有迴廊相通。正堂两边各有一辅房。民国37年(1948年)曾按原结构重建一次;2004年,由本族宗亲出资再次进行全面翻修。
              2、后楼陂兜洋杨氏分支祠堂,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始祖三世孙杨心鉴主持修建。民国37年(1948年)曾进行重建。197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改建为生产队仓库。
              1979年,由十三世裔孙杨顺长、杨思问等人主持在原址按原结构进行重建。1994年,由十四世裔孙杨经营等主持再次进行复修完整。
              3、后楼长美后分支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始祖杨承祯六世孙杨志片与其长子杨念京主持修建。也为木质三进两堂结构,上下堂有左右四间厢房相联,中有天井,四周有迴廊相通。祠堂左右原建有三所学塾。
              4、洋中镇洋中村上高坪杨氏宗祠,也称“四知堂”(为后楼杨氏分祠),位于上高坪自然村,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原祠正堂五个单元,二层木结构,因年久失修面破败。21世纪初,由本村杨氏宗亲出资按原样,以砖木结构重建,场院前以砖砌矮围墙与正堂左右两边连接。
              龙益村龙泽祖杨氏祠堂1、新阳镇龙益村杨氏祠堂,曰“龙泉堂”,位于龙益村龙泽自然村。建于元代中后期。由始祖七代裔孙杨伯家,杨伯华、杨荣由大田回迁龙益村时修建。2、新阳镇龙益村永茂杨氏分支祠堂,曰“竹林堂”,由七世裔孙杨伯家由龙泽分支迁至永茂自然村定居时修建。3、新阳镇龙益村龙泽杨氏分支祠堂,曰“存德堂”,从龙泽杨氏三兄弟中分支迁至永茂自然村定居时修建。
              新阳镇南芹村杨氏祠堂龙益村杨伯华三世孙杨国由龙益村迁至南芹村定居后所建,曰“四平坊”。
              凤元杨氏祠堂西城镇凤元村杨氏祖祠,位于本村洋头,始建年代不详。1972年,因原祠破败,族亲共同出资在原址予以重建。建筑占地面积280平方米。
              宁化、台湾杨氏家族
              杨(新杨)氏:台湾杨(新杨)氏一族,传自宁化石壁。
              谱载:原姓林,居宁化石壁村,传至第七世远绍,字千三郎,元末由宁化迁居梅县半径村,迁梅后改姓杨(故称新杨),远绍为其始祖,生子三,长子万一郎,又生四子,其第三子达毅与第四子种德两兄弟,派下分八大房繁衍,发祥各地,其中自远绍的第十一世开始,就先后有裔孙抵台开基。


              IP属地:江苏230楼2019-07-05 18:11
              回复
                泉州
                永春县蓬壶镇杨氏家族
                源于羊舌氏,是以封邑命名的姓氏,中国第六大姓。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胖封邑在杨,他的儿子食我以杨为氏。望族居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县南)。汉武帝(前1 34一前87)It,-J",杨氏祖先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居龙岩,几经迁居。明成化年间(1 465—1 487),杨宗旺从大田迁桃邑蔡坪(现八乡醋坪),现居住八乡苦坑角落,至今已传2 1世。
                插个河北的
                滦县兴隆庄杨氏家族
                战斗英雄杨文华
                杨文华,河北省滦县兴隆庄杨氏大门三院人,1929年4月18日生,1997年2月卒,三年文化;据滦县档案馆和滦县武装部存藏资料等:杨文华1943年至1945年8月在沈阳当电工(学徒工),1945年9月入伍在四野一三零师侦察排,后为侦查排副排长。
                军旅十一载,作战无数次,参加过“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及广西剿匪,并赴朝两年多;特别是1948年10月在东北野战军全歼廖耀湘第九兵团五个军的战役中参加过黑山阻击战,表现英勇,负过伤为革命伤残军人(县武装部保存的该档案中明确记载其因战负伤并致残,为三等革命伤残军人,杨文华隐瞒了此情,从没享受过伤残军人的任何待遇);曾三次立功,并大功一次(杨文华亦一直隐瞒此殊荣到这次整理家谱时才发现,他妻子孙迎花对此解释说:“62年退职刚回老家时生活相当艰辛,曾让他找政府要求点儿救济,可他却说,‘战争中我能活下来就是万幸,咱说啥也不能向政府伸手’,所以我们对外就从没说过”,仅此一斑足见其思想境界之高尚);1955年转业到唐山地区直属的昌黎民警队工作,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退职回家务农;杨文华默默无闻的低调做人处事,乡亲们对其给予高度评价,称他“血浴沙场、战功显赫,良操美德、英雄本色。


                IP属地:江苏231楼2019-07-05 18:20
                回复
                  杨文广
                  延昭子,出生河东,年龄无确考。《宋史》附于“杨业、延昭传”,记载简略。延昭去世后,被录用为“殿直”,30年未见升迁。庆历三年(1043)陕西有张海叛乱。经人推荐,文广任巡检参与追捕张海,开始步入官场。范仲淹抚陕西,见到文光,“与语、奇之,置麾下”。从此,跟随范公,接近了韩琦等名臣名将。后随狄青南征浓智高,得到仁宗重用,连升四级,官至“供备库使”,出任广西铃辖,兼判宜邕二州。文光受此重任,尽心尽力,镇守广西十余年。治平四年(1067)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管治秦州。熙宁元年(1068),文光被韩琦派往西夏边境抢修筚篥城。文光有勇有谋,连夜抢修城寨,出敌意料迅速完工。可他为人低调,从不张扬。老年,置身边防大将,守职不懈,为抗辽守边,收复失地,曾向神宗皇帝献策。但遗志未了身先卒,熙宁七年(1074)十月,文光去世。第二年四月,神宗赐以同州观察使,以慰忠节。
                  杨琪
                  光扆子,出生麟州,字宝臣。太平兴国五年(980)生。时,父为麟州刺史,雍熙二年(985)父亲早逝于本州任所,琪年仅七岁,不足任仕,往依其叔杨延昭。从此杨氏三世所专麟州之地,遂不复袭。琪以父守边功,被录为“殿侍”。淳化五年(994),十五岁,从叔延昭为江淮南路都巡检,补琪三班奉直。咸平四年(1001),出知大通监(在今山西交城县西北)。景德二年(1005),出为河东路提点刑狱,遂家洛阳。庆历元年(1041)提点淮南(治所在今江苏杨州)刑狱,居任十年。皇祐二年(1050)卒于淮南任上,年71岁。先妻慕容氏,又娶李氏,生子杨畋。欧阳修为杨琪写了《供备库副使杨君(琪)墓志铭》。既有研定古麟州是杨业故里的铁证作用,又有对历史上北宋杨家将历史人物关系的展示。成千古名作,持传后代。琪为杨弘信四世孙。
                  杨畋
                  杨琪子,字乐道,景德四年(1007)生,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庆历元年(1041)迁大理寺承,出知岳州(住所在今岳阳)。皇祐四年(1052)广源州(今凉山)浓智高叛,仁宗诏命平南,与浓智高对阵失利,久攻不下,被贬降为郑州员外部,知光化军。平南事由狄青,杨文广代畋总军,对浓智高征讨之。至和二年(1056)契丹主耶律宗真卒,子洪基立。朝廷以畋达文学政事,海内知名,命其为庆吊之使,出使契丹。杨畋以曾伯祖杨业尝陷殁契丹,辞不行,朝野壮之。仁宗时,进畋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嘉祐七年(1062)六月在洛阳去世。生平廉洁奉公,史有明载。《弘农杨氏族史》列传详实。即卒,家无余资。苏辙为其作《哀词》。仁宗皇帝以“讲读官”赐御飞白扇,遣使特置其柩。
                  杨宗闵
                  麟州杨姓第四任州刺史。(《弘农杨氏族史》记为杨业孙辈;神木地方旧志《清·道光版·神木县志》记为代州崞县人;麟州杨氏家族人户传为杨业后代子孙,但辈份无确考。因而有人疑其不是麟州杨氏后代,并且认定与杨业毫无关系。虽然一论再论,只是一直未见拿出可信证据。故仍按神木地方资料而录之。)宗闵,杨业后辈,出生代州,住崞县。早年,因麟府有结缘关系,他与府州折继闵为表兄弟,而麟州世为弘农杨氏族人久居之地,故折继闵推荐为麟州守将,佐折克行(即折可行,继闵父)理州事。从此他在麟州娶妻生子,度过了44年的生活里程。由一般守将到州刺史,因功累官至麟府路都巡检。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杨宗闵迁贵州武功大夫、贵州刺史。靖康二年(1127),金人大举南下,直入汴京(开封),虏走宋徽、钦二帝。康王赵构屯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号召各路军马勤王。杨宗闵应诏勤王,受宗泽指挥,驻杨州。不久,受命西返,任永兴路都总管,回到陕西。先转战关中,后来退保长安。建炎二年(1128)七月,宗泽死,金兵攻陷开封,济南守官刘豫降。接着金集中力量来围攻长安,原河东经制副使傅亮叛,出城迎敌。又逢地震,城垣崩塌,金兵乘势登城大入。宗闵率部力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灭。杨宗闵经激烈巷战,死于墙壁间。妻刘氏,有子杨震,孙存中(后显贵,受封南宋异姓王)。亦称“满门忠烈。”
                  杨震
                  杨宗闵之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出生麟州。《宋史》有记,传入忠烈。元符元年(1097)父授麟州刺史,震依父任军中小校,然以弓马绝伦,成为宋安边巡检军中一英武小将。政和五年(1115),随父亲与折可大出征西夏,攻藏底河山城,震率壮士拔剑先登,立上功第一。宣和二年(1120)震随折可存南征方腊。第二年四月,韩世忠擒方腊,方腊残部吕师囊坚持顽抗,纵火自卫,杨震重铠冲入,生擒吕师囊。军还,以功授麟州建宁寨(即今神府二县之间的新民镇山头古堡,原名镇羌堡)知寨,进佚五等。
                  宣和七年(1125)契丹亡。震父宗闵奉遣,即将南行贵州,辽残部小鞠录趁隙纠众,来扰麟府。被杨震与其父击败,擒斩小鞠录之父母妻子。靖康元年(1126)十月,金陷太原。杨宗闵已不在麟州,小鞠录乘间再次纠集部众,围攻麟州建宁寨。城中守兵不满百人,激战越甸日,矢尽城破。震与子居中,执中力战而殁,阁门殉难。震长子存中,四子安中,因随祖父宗闵,幸未及难。时年杨震44岁。建炎二年(1128)诏赠武经郎。后来存中显贵,请命朝廷,谥号“忠毅”。
                  杨存中
                  杨震长子,崇宁元年(1102)麟州出生,本名沂中,宋高宗赐名存中,少时随祖父和父亲生活在麟州军中。宣和二年(1120)父随童贯征方腊,存中代父守麟州安边寨,力能足任。存中性敏而沉鸷,出言有大志。勤学孙子兵法。善骑射,武艺超群。靖康元年,小鞠录破建宁寨,父亲与存中的两个弟弟居中,执中力战而死,阖家遇难时,存中在勤王军中,幸免。建炎元年(1127),存中隶属张俊所部,高宗曾召见赐袍带,为扈从,甚亲信之。建炎二年,金人破长安,祖父杨宗闵战死,存中弟安中逃出,赴其所,弟兄相见。金人追高宗于明州(今浙江宁波南),存中又从张俊迎敌,以奇功迁文州(今广西东兰县西南)防御使,代张俊为御前中军统制。之后金兵连年南犯,存中随张俊,配合韩世忠,岳飞诸帅抵抗,屡建战功。绍兴十年(1140)存中为准北宣抚副使,因力主抗金,为秦桧所罢。绍兴十七年(1147)岳飞为秦桧所害。韩世忠等主战名将,亦相继殁。存中凭其久近高宗而幸存朝堂。绍兴二十年(1150)授封恭国公。二十五年(1155),秦桧死,桧所罢黜官皆复用。陈康伯为宰相,起存中总军事,以备北伐。但终因宋高宗惧敌,一再主和,不敢求进,存中又复被罢职闲居。孝宗即位,才又复起为御营使。随即金兵集杨州,谋与宋决战。存中不渡,临江固垒以坚持。金人不能持久,寻求结盟而退。乾道元年(1165)存中班师还朝,被加封为昭庆军节度使。二年,十一月,存中去世,年65岁,憎太傅,追封信王。其子杨倓上言,五世祖名信,虑合回避。诏从之,改封和王,谥“恭毅”。
                  存中一生,天资忠孝,临阵勇毅克敌,终身以恢复为志,绝口不谈议和。宿卫出入四十年,受皇命大小二百余战,也曾与农民义军对过阵。但他保国保朝抵抗外来入侵的志向一直未变。忠孝在心,耀显人生。祖父、父亲阖家全死于国难。祖母刘氏流落蜀陇,存中间关数千里,终迎以归。生三男四女。显世不忘国忧,曾献楚州(今江苏淮安)私田三万九千亩,助国家屯围养兵。即逝,诗人范成大(1126—1193)绍兴进士,曾作《太傅和王挽歌词》以悼念之。
                  翦伯赞《咏杨令公》诗
                  杨家传说遍河东,妇孺皆能说令公。
                  莫道封侯无李广,人民巨眼识英雄。


                  IP属地:江苏233楼2019-07-05 18:24
                  回复
                    南安杨氏家族
                    杨氏入闽,自周至唐宋,陆续入闽,主流有三支。
                    其远祖陕西华阴,杨翟缨,遂家于华阴,开皇十五年(公元前595年)后裔由华阴入闽居福 州南台,唐时分居永泰。杨宣仁、皆弟三人智、义、信、徙居建瓯,宣义择居莆田、宣仁由 涵江而入仙游,其后又分居长泰。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为最多,其祖属杨震派下,弘农郡,堂号"四知堂"。
                    1、杨海公,唐文德六年(公元888年),受朝廷委派从河南弘农郡迁部入闽,任长泰县前身 --武胜场大使,是长泰县后庵杨氏宗族的开基始祖,也是长泰的建县功勋。杨海公生活简 朴,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百姓爱戴,故民称"武胜公"。海公第十三世孙杨垓(字复 一)乐善好施,周济乡里,三次赈饥。其子杨釜贵,封浙江道监察御史如子官。传九子,孙 三十六,曾孙八十一。复一公热心祖业,捐资解襄改建始祖故居,扩大规模,建成"瞻衣堂 ",(即杨海公纪念堂,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今长泰有十八村乡,以及南洋印尼、马 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台湾、上海、温州、漳、泉、南安、安溪及华安的丰山、碧溪、王 兰坂等地都分布有杨海公后裔计数万人。2、杨安公,弘农郡,光启元年(886年),适朝廷召兵入闽。杨安公系河南汝宁府(别号弘 农)固始县傅庆乡海下里人,祖妣赵氏,生有二子。长子杨逸、次子杨肃。其长子杨逸生 有一子,名叫杨明珠。明珠自幼聪明,好读经史,博学诗书,于唐末懿宗已丑科进士,入朝 为官,初为刑科给事,后来晋升为史部左侍郎(相当人事部长),当时正处于唐朝末年,国 力衰败,地方诸侯纷纷割据,当时任江苏省一带的节度使杨行密要反叛朝廷,僭称"吴国 公",始祖安公一家人恐抄及九族,惹祸及身,适朝廷召兵入闽,于是安公一家父子祖孙三 代举家于公元八八六年随王番知一起入闽。杨在军中任军医初居仙游赵德山麓,卒后葬该地 。长子杨逸入泉,迁居晋江后洋,次子杨肃(即现在供奉的杨府太乙真人),居南安朴里( 又名高美村)肃以医为职,医术高超,德高望重,曾被封太乙真人,除繁衍于南安水头、官 桥外,还有一支分徙同安县,杨明珠任安溪县令,居安溪三洋,后来杨逸由晋江迁安溪。杨 秀初封越王,徒封蜀王进位上柱国,西南尚书,兼左领大将军,逐居浦城子孙分布崇安、建 阳、建瓯、松溪、政和、泉州、南安。杨君胄,光州固始,居江苏镇江,祖父杨伯岳,唐开 国元勋,袭父职,率军入闽,进屯云宵,子孙分居长泰、龙溪、南靖、平和。杨细秀唐高宗 三年,以府兵较尉开屯漳水,子孙逐居漳浦,海澄。杨衡唐宪宗元和九年,由固始入闽居福 州,子孙散居莆田、仙游。杨楹唐昭宗景福元年,由固始入闽居福州、子孙分布福清、南平 、将乐、连江。杨荣登进士,官任司户入闽居将乐县。另有从相邻省入闽的:杨安信江西卢陵县鲁虞部侍郎,兄弟5人均居长汀、上杭、漳州。杨 亮节,浙江会稽,南宋未年由杭州隋宋幼主入闽居漳州,后逐居海澄,南安溪美,仙游郊尾 。
                    肇南
                    杨姓族人入南安基本分为三支,其祖属由陕西华阴弘农郡迁徙河南光州府固始县。堂号为" 四知堂"。
                    (一)杨海公后裔杨釜贵(浙江道监察御史),后裔敦素公为逃避战乱,于大明正德十三年 (公元1519年),由长泰后奄徙迁南安云头、山格。后再分居洽水头、溪美井脚街。(二)杨安公率长子杨逸、次子杨肃,孙子杨明珠入闽,其后裔分别迁居泉州、晋江、南安 、安溪、同安等地。
                    1、杨逸公,明珠公派下
                    (1)金淘后坑:于宋未元初哲公由晋江后洋迁移南安丰州,历传五代至训公(拱台公)的 后裔迁居后坑开拓。
                    (2)金淘院口:十九世允祥公于明未由晋江后洋迁居南安梅山洋厝店,后再迁院口。
                    (3)榕桥杏田桥内、下厅:明珠公后裔居安溪三洋繁衍,据《桥内族谱》记载,明朝中期 ,一十三世邦政公从三洋迁徙,南安榕桥三十都杏田桥内为肇基始祖。同一期间,继荣、继 传公由安溪三洋迁居榕桥三十都上都村下厅,丁号、字行与桥内同。(4)金枝(沟边):十七世建业公在明朝由泉州桐城驿内乡迁居南安二十二都金枝(沟边 )居住繁衍。
                    (5)洪濑街杨氏:渊源于泉州后城街牛仔营,在明朝年间源祖兄弟三人,分居于泉州后城 街,南安洪濑、金淘后坑。
                    (6)石井华美:始祖在宋末元初由晋江后洋(晋邑大白山),三房福冲公迁徙南安华美肇 基即玉峰支派。同时有一支居于水头山前繁衍。
                    (7)梅山竞丰:在明朝年间由泉州桐城移居南安竞丰。
                    (8)梅山董山尾杨厝店:于明未由晋江后洋迁至南安十六都浮墙董山尾杨厝店。
                    2、杨肃公派下
                    (1)肃公自唐入闽后居于南安水头朴里(高美村),其后裔繁衍分居社庄、新圩、塘上、 布厝、西林、下庄、迎头洋、尾宅。
                    (2)榕桥西福杨氏:肃公后裔十一世赐保公移居同安美市,后裔君生公在明朝年间从同安 霞路崎仔下迁居榕桥三十都西福为肇基始祖,传六柱。
                    (三)李西油园杨氏:冲怀公在唐末宋初由漳州迁居南安李西油园近10代。


                    IP属地:江苏234楼2019-07-05 18:25
                    回复
                      昭穆
                      杨氏字行各地不异,入南肇基始祖所修订的族谱,衍派各地新旧续编昭穆行第谨录如下:
                      1、洽水头、溪美井脚街、杨氏:
                      敦朴崇春、节时鸿正、方士文远、万世永昌
                      儒道浩太、千派犹兴、自兹以进、可立为行
                      2、东田山格杨氏:
                      子兴道德永世承,宣寿茂显荣克绍,
                      富贵油昌,水湖木本,战其希香。
                      3、金淘后坑杨氏、梅山董山尾杨厝店:
                      道圣天清光世德、孝悌忠信发祯祥
                      仁义礼智根源固、富贵荣华福泽长
                      4、金淘院口杨氏:
                      椿应维廷,启元文凤,高翔宇翼,式安敦功 ,炳焕清,德永存。
                      5、院口桥头杨氏:
                      永丰捷尊政,义沈渊源,诗斯礼乐。
                      6、榕桥杏田桥内,下厅杨氏:
                      世士垂统、道德文章、必达佳升。(旧字行)
                      忠良慈心献,诗书振朝廷,恢复国昌泰,华运亨大荣。(新字行)
                      7、金枝(沟边)、梅山竞丰杨氏:
                      守本兆成,君仕学道景
                      文元允启祖,朝廷用才宏
                      继世维仁孝,光垂经纶贞
                      家声大振起,缵述德克明。
                      8、洪濑街、三林下尾杨氏:
                      汝若绳于宗祖,乃可贻之子孙。
                      9、石井华美、前埔、山后、九里辽、水头山前杨氏:
                      诒孙谋、燕翼子、晋朝启宇、建邦叔向、赐凯傅家。
                      10、杨肃公派下,莲塘五宝、杨氏
                      大基令宗、从廷兆绍,敬承丕绪
                      振起宏规,和洽忠恕,功隆创垂。
                      八闽弘农总字行
                      无宗进鸿烈,丕建儒文孙
                      泽世皆允德,章玉秀荣云。
                      11、榕桥西福杨氏:
                      汉章元运咸舒芳,克绍诸基奕祚煌
                      长发和祥增祖德,崇祯复见起荣光。
                      12、油园杨氏:
                      冲怀协祚,秉正文章,朝思裔长
                      孝友移谋,诗书启后,其昌。
                      13、溪美露江杨氏:
                      淇桄炯培,钦汝树熙奎,钟滋桂焕尧,
                      六、外迁
                      杨氏入南安,历经种种自然灾害和战乱的磨难,为谋生,杨氏祖先陆续外迁,向外发展。
                      1、石井华美:华美族谱记载因水患,在清朝就有迁居台湾仕仔头、广东、建阳、福州、永 安。
                      2、榕桥西福杨氏:据族谱记载,五柱芳照在150年前分居台湾繁衍至今约有人口10000多人 。
                      3、杨肃公后裔:早期就有分居晋江、同安美市、仙游、长乐、渐江、广东等地,另有迁居 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
                      4、洽水头杨氏:在明朝期间有分居台湾及香港、新加波。
                      5、井脚街杨氏:敦素公派下在民国初期有部分到台湾谋生后变为定居,发展有近百人。
                      6、东田山格杨氏:在清朝期间有徒迁浙江、温州繁衍至今有数千人。
                      7、金淘后坑杨氏:后坑自然村,人多地少,可人杰地灵。早在二百多年前,因谋生不易, 为了生计,就开始往南洋开拓谋生。至抗日战争前,95%发上的家庭都是侨属了。由于有侨 居的基础,故造就了像菲律宾杨应琳财团及印尼杨健强的宏厚实业和众多乡亲在港、澳、南 洋各地谋生的实业基础。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如早年分居浙江、温州、平阳、苍南、北 京、上海、杭州、深圳、厦门、泉州、南安等地的人口也约有一万多人。
                      8、金淘院口:院口历经300多年的拓展,人丁繁衍数以万计,由于人多地少,早期就散居于 闽南、潮汕等地。还有旅居菲律宾、印尼。旅菲族亲杨奕注系菲律宾一代侨伶,在菲律宾还 有多人任弘农宗亲会,董杨宗亲会理事长。
                      印尼族亲杨式魁 、杨明照、杨男辉、杨勇峰 祖孙三代是印尼总统(苏加诺、瓦希德、梅加瓦蒂)之亲信。杨式魁家族所开创的铝业跨国 公司跨五洲。
                      谱 牒
                      南安杨氏源远流长,历代祖先编撰的族谱,宗法、谱法、谱例、谱图、谱传、家训,人物, 记载着十分宝贵的家族史料,但在"文革"期间,"破四旧",各地族谱受到毁坏、遗失, 廿几年来南安杨氏各支派先后组织修谱和续编。
                      1、《溪美井脚街杨氏族谱》
                      历遭水火灾害,文革浩劫,历代积存杨氏家谱史料流失殆尽。于1997年杨昌仕,杨永华等在 民国甲戌年(1934年)编撰的《洽水头杨氏族谱》基础上重编《溪美井脚街杨氏族谱》已完 成。
                      2、《金淘后坑杨氏族谱》
                      自清康熙三年始(公元1664年至1906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止,一共进行修谱七次。1906年至 1997年族谱失修,2002年后坑 新一届宗亲董事会历经周折,搜录资料整理,并印了后坑族 谱,使族史永志不忘。
                      3、《官桥莲塘五宝杨氏族谱》
                      在杨氏族人的重视下,于1998年重修族谱,并续编完毕。
                      4、《院口杨氏族谱》
                      院口族谱经九十多年的续补,今已普查编撰完善,其中略述了院口族亲之渊豚衍裔,祖祠沿 革、沧桑巨变之概况。更着力于记载族裔是如何在求生存中谋发展,从而杨其懿德风范,颂 其自强拼搏,开拓进取,敬业奉献之精神。共同弘扬祖德宗功,树风范,启后昆,激励未来 ,崔奋进之目的。
                      5、《榕桥西福杨氏族谱》
                      原旧谱于民国初重修,设有杨氏专人负责保管现完好无损。
                      6、《榕桥杏莲桥内杨氏族谱》
                      原族谱不规范,有些记载不祥,于1947年,经族人研究,寻根,重新修谱,并增编新行弟, 现保管完好。
                      7、《石井华美杨氏族谱》
                      在清乾隆三十三年修谱。
                      族人重视于1997重修祠堂,并续修族谱完毕。
                      8、《金枝杨氏族谱》
                      正在研究重修。
                      9、《洽水头杨氏族谱》
                      民国甲戌年(1934年)编撰,现继续补编。
                      10、《洪濑杨氏族谱》


                      IP属地:江苏236楼2019-07-05 18:27
                      回复
                        漳州
                        福建杨氏
                          杨姓人究竟是何时来到福建的呢?据台湾史学家李济博士考证:"杨氏在西晋末(316年前的几年间),已有部分迁于闽、越,亦有于唐末避黄巢之乱人闽者, 自宋代起,福建始成为杨氏播迁之中心。"也就是说,杨姓人在福建,鼎盛起来,是在宋明时期。但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湮没等原因,如今很难考证出最早入闽之始祖究竟为谁?是何时从何地迁入该省何区域的?不过有漳州和镛州两支比较大的杨氏家族还能找得出他们来福建的来龙去脉。
                        =   漳州杨氏到福建的时间和始祖,据清乾隆二十七年杨邦瑞写的《开漳始祖世系图族谱序》的记载:人闽时间为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始祖为杨君胄或杨伯岳。这一支族,发展到元末明初的东坑开基祖杨丙三,已历27代,子孙较为集中地分布在福建的墨场和漳浦两大区域。
                        杨厝杨氏
                          据清嘉庆十五年二月重修的屿崇(即今杨厝)杨氏族谱载:屿崇杨氏乃蟾溪瑄公房派下十二世孙良光公于元朝至正甲申年(公元1344年)徙迁三江(即今赛岐)屿崇,至今甲申年(2004年)整整十一甲子660年矣。
                          良光公卜居杨厝时,命名斯地为洋中厝,嗣后又易名屿安,寓意安岛祥地也。复又更名屿崇。崇者,高也;屿者,固也。高固之所,必兴旺也。屿崇杨氏衍至明崇祯时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杨氏后人四处逃亡,自顾不暇,以致旧时大宗谱在兵荒马乱中尽遗无存,现仅留下清嘉庆十五年二月重修的杨氏宗谱。该宗谱尊良光公为屿崇杨氏肇基之祖。传至十一世文真公明万历庚申年(公元1620年)时,已裔孙甚众,然由于旧大宗谱佚失,良光公至文真公之十余世谱籍资料无法补遗。
                          自良光公徙居杨厝(建国后又将屿崇更名为杨厝)至今已传承二十五世,全村杨氏族人达1500余人。尤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在660年的历史长河中,杨厝杨氏仰仗宗功祖德,秉持开拓意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家族奇迹。如十八世孙思睦,在清道光年间榜晋太学生之列;十九世孙商霈在民国时参加革命曾任下南区苏维埃政府组织、宣传委员;十九世孙商杲在建国初期曾分别担任宁德地区农资公司、土产公司党委书记;二十世孙金柱在上世纪末曾任寿宁县人大主任,现任福安市政协主席;二十一世孙辉在建国后曾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等职;而今人杨勇、杨立熙等更是揆入博士之位,甚至播迁西洋发迹。上述范例足以凸显吾杨厝杨姓“溯蟾溪分派而来六百多年继续绳绳千秋匪懈;自屿崇承家以后廿五世裔原原穆穆万治毋忘”之精神;足以弘扬吾杨厝杨姓“系出弘农俎豆馨绵百世;家传清白箕裘继述振千秋”(两楹联录自杨厝杨氏宗祠)之传统耶。
                        利洋杨氏
                          稽考利洋杨氏族谱有云:在清雍正之前曾修过宗谱,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年)及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亦曾重修过。谱载:“吾祖翰公,复公之兄也(复公乃猛公房派后裔,此疑伪接)。复公徙居大留,翰公卜筑孟洋(今利洋)几百年垂统于兹矣。”“吾祖翰公卜居孟洋,庆衍五支,动流百世。”由于年代久远,最早修纂的族谱湮失,至民国时族人曾“爰访家乘于蟠(蟾)溪,互相考订纂集血支”,遂成现存族谱。由该谱可知杨绍公之二十五世孙杨翰公为利洋之始迁祖。始迁期于元顺帝至正甲午年孟冬(公元1354年)。
                          在65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利洋杨氏曾有昔日的辉煌。如清时之裔孙绍基公曾官拜七县巡案。而由于年涅代远,资料不全,今人无法进一步拾遗昔时的珠玑;然从利洋杨氏宗祠大门楹联“海滨邹鲁崇文治,山谷屉义奠道宗”的昭示中,人们还是可以窥探到利洋杨氏先贤辉煌的端倪。
                        利洋杨氏衍庆至今,己螽斯子息甚众。现村中在籍杨氏后昆达2600余人。在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秉持先祖“明德惟馨”祖训,克明俊德,协和家庭,或诗书继业,或出山经商,有三分之二的杨氏子弟走出了山门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如招兜的杨奶住之子步入了林业大学的殿堂并取得博士学位,现在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工作;前山的杨灼弟在长沙经商,如今财路宽广;过洋的杨学明在福安办厂,至今家财百万,现又在北京和外邦埃及置下产业拟将生意做大做强;再如有为后昆杨坤昌在市政府一科室任副科长;杨坛宝在市计委任工程师;杨坛兴在市国土资源局任股长(曾任湾坞乡副乡长),等等。
                          利洋杨氏,这是一支“利”在当代,“洋”飘外邦的“杨门骁将”。人们有理由笃信她来日的辉煌。
                        英岐杨氏
                          英岐,原名殷岐,盖因“殷”、“英”谐音,被人唤作英岐。稽考殷岐杨氏族谱可悉:清道光廿一年辛丑中秋时本族有续修族谱,至是年孟冬会修完毕。族谱载:“始祖宁一公肇基兹土越今数十世,服畴食德皆仗祖宗之灵。”族谱还叙述了族人续修族谱的过程:“岁辛丑,日暖,偕堂兄日浩、日 、日亮,堂侄月瑞、月珍、月 、月绣,会议族叔光福、光祥、光灿、光明等,以族谱久未续修,虽乾隆丁亥(年)宗人正栋曾经纂辑而分属,不如合举(也)。因从六派中各董其事纂其实,洒扫馆地,敦请苏江邑(即今苏洋)刘公讳斯成鉴定而玉成之。”
                          英岐杨氏族谱尊世昌公为一世祖。世昌公,雅公五世孙也。至十三世宁一公时始迁英岐。宁一公乃英岐开基祖也。宁一公,君二公之子。婆(妻)高氏,育有四男一女,分派秦溪乡秦西里殷(英)岐境,开山创业立址。至十七世乔一公时,播徙庐下黄溪边一支,以后又有少许徙迁它地,英岐杨氏蕃衍至今,已发祥至三十一世,丁口50余人。
                          在近300年的历史年轮里,英岐杨氏族人大都固守田亩食禄农耕经济,甚少有人走出田垅阡陌到外营生。只是到了共和国吹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始有族裔沐风起舞舒展流韵。如廿九世裔孙杨林春在福州大学毕业后步入了仕林,现在本市穆阳镇任党委副书记;三十世裔孙杨子江于江西大学毕业后在三明市工作;三十世裔孙杨华亦迈进宁德师专的庠堂,现在湾坞中学任教;三十世裔孙杨发祥作为公职人员,现在市政协当差。等等。
                          英岐杨氏,虽族众不多,可也英才备俱,可望来日必瓜瓞绵绵、福禄寿喜。
                        楼下杨氏
                          楼下杨氏即虾蟆头杨氏也。据清咸丰九年已未腊月重修的虾蟆头杨氏族谱可悉:在清道光九年已丑仲冬有修纂斯地族谱。谱载:“迨唐时司马三公黄甲进士,官授福州刺史,任终其子文简公搬公柩回浙江龙游县,渡飞鸾而泊长溪飘黄岐(今下白石)直上韩阳营葬溪西建寺崇(仁),遂家居财洪。此公魂之灵盖亦地之绿(缘)也。厥后都监韶公卜居蟾溪散处多方。忆昔时谋生之余,奚暇计及乎谱?今者裔派诸君延诣篡(纂)造为谱已经竣笔。总谱董事收藏而房系派原迁柏柱洋蛤蟆头居住,离梓窎远。”
                          由是可知,楼下杨氏即蛤蟆头杨氏,乃韶公直至瑄公之后裔耳。然谱中所云韶公任都监一职应为韶公之父瑞公之职也。瑞公生子三:长殷、次韶、三雅。韶公官太守,被蛤蟆头杨氏尊为一世祖,然客观事实为韶公后裔二十一世李光公时甫徙柏柱蛤蟆头兴居立业。李光公乃国养公四子,即祯房支派开基祖耳。李光公讳法容,原名仸光,娶柏柱东山雷氏为妻,生子六:廷宏、廷亮、廷从、廷田、廷树、廷顺,并分恭、宽、信、智、仁、勇六房,由是蕃衍开来,子息绵昌。
                          今之蛤蟆头杨氏在近一、二十年间几乎都徙迁楼下,遂形成楼下杨氏新的族群,人数已达近百人;而蛤蟆头作为历史已成过眼云烟,空余寥寥丁口栖在斯地。建国前后数十年间,楼下(蛤蟆头)杨氏基本躬作田亩打造农耕经济,甚少有人走出山门。改革开放后,部分杨氏族人已薄近城镇或务工或小商步入初级小康。其中还有少许子弟考入大中专科班进入先辈从未登进的殿堂。
                          从三、四百年前的穷乡僻壤一路走来的楼下杨氏族群,可以想象他们在今后的征途中,将走得更快、更远、更光鲜。
                        奎住杨氏
                          奎住杨氏是东山杨氏的分支。说的更确切一点,奎住杨氏即是半山杨氏。半山杨氏来自于东山杨氏,只是到了一、二十年前,半山杨氏举村迁徙奎住,才有了今日之奎住杨氏,而半山一村亦几乎从地名上消亡。据清光绪甲辰三十年端阳节编修的半山杨氏宗谱载:“唐末杭公迁于长溪福厚墩金龟山下居焉。厥后分居于吴洋溪源山下杨 眉洋大留,远而至于福宁宁德,又远至南京等处,则皆公之所自出也。”“公传四世学易公于嘉庆初年乃迁半山,则为半山之肇基始祖也。历世相传继继绳绳将二百载矣。”由此可知,奎住(即半山)杨氏之开基祖乃学易公也。
                          学易公为猛公三十二世子孙。学易公至今亦仅200余年光景,子孙也只传了七、八代许。稽考半山杨氏宗谱可悉:奎住杨氏为复公三子立中公传至廷庚公再传至全生公(廷庚公五子)之后裔耳。
                          现奎住杨氏族人有70余人。杨氏后昆大都从事农耕经济,有少许人兼营他业,外出打工谋生者亦寥寥无几,但也有少许后生颇为争气考入了大学科班。如有为后昆杨珠峰考入了福建农林大学,现已毕业参加工作。等等。可以预想:奎住,这个“奎(魁)星居住”之所之杨氏后裔,光宗耀祖之胜举似乎已可见端倪。


                        IP属地:江苏237楼2019-07-05 18:29
                        回复
                          日山杨氏
                            日山,乃福安方言箬山之谐音也。箬山,箬竹之山,只是当代被人们通唤成日山。稽考日山清乾隆年间和清光绪三十一年及洪元乙未年编修、重修的杨氏宗谱均有载:“递传择公(马厚杨氏肇基祖为侃公,估衡择公乃侃公之后)肇迁马后(厚)及至(十三世)万记公同父希形公复由马厚暂寓溪南,至崇祯壬午年(公元1642年)父子同游箬山之地,见其山川明秀,林木葱郁,实一名为生之区,遂筑室于此而创居焉。”
                            由此可见,日山杨氏系马厚杨氏之衍支。希形公、万记公父子乃日山杨氏肇基之祖。公等肇基箬山有诗为证:“肇创箬山识见高,开基立业不辞劳。笔峰拱照征图瑞,带水环溪产誉髦,积德行仁传世泽,风流慷慨仰清操。记公支派长兴发,从此鸣珂受恩褒。”
                            在360余年的历史岁月里,日山杨氏几乎蛰居于日山的杨厝里。他们与田园相伴与山林同行,栉风沐雨蕃衍了二十多代,基本过着农耕生活,只是在建国后,有部分族人走出了大山。小部份人在社会闯荡后也活得像模像样,像后昆杨逢树如今还与他人合股在福安市区创办了福安市华林电机厂,并在王基岭置下房产。等等。
                            日山杨氏族人现在村户籍有60余口,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族人已下山采撷现代生活的“花瓣”。
                          南溪杨氏
                            据清时修纂的南溪杨氏族谱载:南溪杨氏系韶公房派下猛公派后裔,然韶公与猛公并不同房派。而客观事实是猛公房派传至第十九世孙寿二公徙迁松罗南溪为肇基始祖。寿二公生子二:长子慈二;次子慈三。慈二公生子文杰;慈三公生子文茂。文杰公生子景裕;文茂公生子四景、碍景、崇景、游景。南溪杨氏由是蕃衍,绳继子息,至今己届300余年,丁口繁昌时期曾达二、三百余,现斯地只有80多人。
                            南溪杨氏在清时建有杨氏众厅,至民国廿二年(1933年)遭大火焚毁,以后由于人口外徙,经济不景,一直没有复建。在国内革命斗争时期,南溪杨氏出了福霞县委粮食委员杨升福,后惨遭枪杀成了革命烈士。
                            在改革开放时期,南溪杨氏不耽于地域孤偏,纷纷走出山里到外面世界闯荡,一部份人因此富了起来。如杨长寿在福安市区办了电机厂当上了小老板。守在村里的杨姓族人也不甘寂寞,他们正发扬“九家保”(南溪又叫九家保,在国内革命斗争时期因村人力保革命领导人叶飞等人而得名)的革命精神,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湖坪杨氏
                            湖坪杨氏是英山(古称英窦坑,今属柘荣管辖)杨氏的衍支。据公元1997年丁丑阳月编修的湖坪杨氏家乘可悉:玮公(雅公长子)于宋绍兴壬子年(公元1132年)迁徙英窦坑,开基立业。玮公,行十五,娶袁氏为妻,生子二:长子小十六,次子廿三。小十六公即龙公,娶彭氏为妻,生子五:长子三六,次子三七,三子三八,四子三九,五子四十。三六公有子仕一、仕二、仕三。仕二公有子廿六。廿六公有子恭、宽、达、宪。至玮公后二十二世成冈公时始迁秀竹坑(即今湖坪湾中坝面)。
                            成冈公,字帝山,娶曾氏为妻,生子高赖、孙日福、曾孙天文、天武、天河、天城。由是子孙蕃衍、瓜瓞绵延,至今繁昌至三十一世,丁口达200余人。
                            自玮公肇基英山至今已870余年,而成冈公开基湖坪至今才260年许。在约260年间,湖坪杨氏大都固守山林、躬耕田亩,过着“桃花源式”的农耕生活。只是到了建国后,湖坪杨氏才有子息步入学堂读书识字,才有后昆离开山野立业城区。如玮公三十世裔孙杨阿兴(又名开闾)科班毕业后找到公职,曾任福安市税务局城关分局副局长,现调任社口税务所所长。等等。
                            古为秀竹坑,今成湖坪湾。湖坪杨氏现己秀竹百杆,在可预知的将来,必将蔓成秀竹千万杆……
                          西洋杨氏
                            稽考西洋杨氏族谱,修纂已多次矣。分别是明成化十六年庚子、明万历元年癸酉、清乾隆十五年庚午、清嘉庆十二年丁卯、清光绪元年乙亥、民国六年丁巳,以及公元1989年己巳。族谱载:“淳佑二年,进公迁杨 山,生周(公),周(公)生晋献(公)为御史,(晋献公)生宏(公)为知府,(宏公)生均(公)为监察,(均为)生灿(公)为兵部尚书,(灿公)生亮(公)为知州,(亮公)生文福(公)任金华通判,(文福公)生瑞(公)任江州刺史,(瑞公)生三子,长子殷,次子韶,三子雅。雅生义,义生时,时生迪,迁福邑(福安)七都西洋长园头,移居杉 垄,复迁西洋之半洋。迪公之迁之五百年矣(明万历元年)。”至今已900余年耶。由是可知,西洋杨氏乃雅公房派裔孙迪公的衍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西洋杨氏基本上以农耕经济为衣食,或少许以狩猎辅佐生计。村中族人旧时甚少读书,偶有个别人在清时进了私塾举了茂才。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西洋杨氏才从真正意义上承继了先人的耕读文化。如有为后昆杨通盛前些年考入福州大学,毕业后在三明市纪检委工作。而近年来考入大中专的西洋杨氏学子更如雨后春笋,屈出不穷;而以从商为致富门路的杨氏族人亦不少见。如村中族人杨玉生现有五子均在河北石家庄开茶庄,收入颇丰。杨奶兹一家则在市区天马市场边置下产业开办了杂货店,收入也可以。
                            西洋杨氏在村户籍现有100余人,而其中的一半人口均移居市区周边,或从商或打工,以谋取生活的便利,而不囿于“西洋镜(境)”的困惑矣。
                          潘洋杨氏
                            稽考潘洋杨氏族谱可悉,潘洋杨氏在清道光九年己丑仲冬和清光绪二年丙子季夏均修过族谱。谱载:“瑄公迁宁邑之蟾溪。迨仕穆公志乐林泉览胜寻幽而至韩阳濂溪之杨家坪,谅见溪环山峻,土润泉甘,堪为远大之基,贻厥孙谋之计。由是,芟荆凿棘,结庐构厦,而居者焉。越明末之际,四海鼎拂(沸),民不聊生,杨文公复避于十六都五斗里洋,又移居(坂中)大林。至国朝李生公遂于潘洋兴居立业,迄今百余年,孙子颇见繁盛……”
                            谱云李生公遂于潘洋兴居立业,然实为李生公乃父国养公为潘洋始迁祖也。国养公,讳文,行八十,娶雷氏十六娘为妻,生李生、李明、李赠、李光四子,分为福、禄、寿、祥四房,现潘洋杨氏后裔100余人均乃寿房李赠公之后昆也。其余房派均播徙各地,繁昌于世。
                            潘洋杨氏在近400圈历史年轮里,已螽斯绵延了十四世至十五世,现村中杨氏族人清一色的畲族,只因当年先祖移居坂中大林娶钟氏为妻,后遂改杨姓为钟姓,在150余年后又复姓为杨,之此盘根错节盖缘于斯矣。在近400载春秋里,潘洋杨氏大都固守山林田畴以农耕经济为食禄,只是到了建国后始有子弟步入庠序,现有部分后昆毕业后在学校当了校长、教师,而更多的杨氏季昆则走出了山林到都市打工谋生。
                            如今,随着潘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尤其是公路硬化畅通,潘洋杨氏族人该有一番洋洋洒洒之举矣。


                          IP属地:江苏238楼2019-07-05 18:32
                          回复
                            平和县南胜镇杨氏家族
                            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杨姓始祖乐善公乱世。翌年,祖妣吴氏,逼于债务,携三幼子,从洋头后园移居南胜义路,在溪柄拓垦开荒,艰苦创业,迄今已600多年。兄弟长大后分居,各自拼搏,繁衍至今,三房合计总人口4000多人(不包括台湾在内),分布于今义路、龙心、南胜、云后等40多个村落。
                            华安杨氏
                            9954人,占 6.4%,分布在 罗溪、湖坪、内角、后壁沟、碧溪
                            云霄杨氏主要分布于水尾、城关等地。
                            南靖杨氏家族
                            总人口 1079户,5010人,分布:靖城镇919户,4244人;龙山镇134户,634人;船场镇11户,70人;丰田华侨农场 11户,46人;南坑乡3户,12人;金山乡 1户,4人。


                            IP属地:江苏239楼2019-07-05 18:38
                            回复
                              南平
                              宁化西南乡:杨氏
                              杨边杨氏
                              从石壁村回来,路过杨边下车,我们抄小路去看杨氏宗祠。
                              看见不少土木结构的平房已经废弃,门户阒然:空坪和菜园间野草荆棘密布,唯有少数几畦菜地有人照料。
                              老杨边的居民所剩不多,不知都搬哪儿去了。杨氏宗祠孤零零坐落在一块烟叶地里,周围没有人家,也没有人影。幸好祠堂开着门。
                              这是一幢相当典型的宁化青砖祠堂,前后两进,后边是硬山双坡屋顶,前厅的硬山则变化为风火墙,所有檐角都有不同程度的起翘,以区别于民居。
                              一个简单的木构大门,没有门楼。门前筑矮墙围住空坪。祠堂内柱壁、梁枋、天花板、神主牌,凡木作表面均施朱漆,结果红彤彤片,柱联和堂匾“清白流芳”则黑底白字,让人心情凝重,肃然起敬。
                              我照例要看中间那块神主牌,得到几个名字:唐始祖杨公用蕃:二世祖杨公胜二郎;二世祖杨公仍郎;宋世祖杨公洪郎;宋世祖杨公时公。
                              他们是杨氏家族史上几位关键人物。按祠堂前面《宁化县石壁镇杨氏宗祠简介》碑文,杨氏得姓大始祖叫杨杼,是周武王的孙子。
                              四十九世杨震,是东汉大臣,有人深夜行贿他,说反正没人知道,他说:“天知、神知,
                              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是千古拒贿英雄。
                              七十三世杨用蕃,原籍山东,生2子,长子胜二郎,次子仍郎。“胜二郎于唐末五代年间约公元915年任延平刺史,以官籍迁居延平,因黄巢四野兵焚,约公元919年由延平迁居宁阳之杨家排,后在杨坊田开基建祠”。
                              胜二郎兄弟迁居宁化,最初住在杨家排,好多代里人口增长缓慢。据说迟来的张姓反而超过杨姓,常受欺负。
                              有一天,杨家的母猪走失了,过了几天才在一处茅草丛找到,已经下了一窝猪仔,怎么赶也不肯离开。
                              杨家人认为这是风水宝地,于是合族迁到当时还十分荒凉的杨坊田来。据罗华荣《石壁传统社会调查》,从前,杨边村孵鸭苗的技术远近闻名。
                              所谓孵鸭苗,就是用鸭蛋孵小鸭。杨边村几乎家家养鸭苗,许多人挑鸭苗到附近墟市去销售,一担500只鸭苗分四个鸭笼装,每边重叠放两层。
                              甚至有挑到沙县、泰宁、将乐等地贩卖,半个月才回来。依靠这样一项独门手艺,杨边人的生活相对比较富裕。
                              杨氏子孙不断外迁,在本地,人口始终不多。据1990年第13次合修族谱统计,包括宁化石壁镇杨边村、济村乡留地村、淮土乡楼背村、江西石城沿沙村4个村的杨姓子孙,合计才20000余人。
                              杨氏家族最有名的一个人物,叫杨秀登俊(1788-1846),是清朝武将,长期在海峡两岸驻防,与海盗作战,曾任安平协镇、厦门提标中军参将、金门总镇等职,后来又镇守海坛,统辖国安协镇。
                              他的最后几年,正是东南沿海多事之秋,如果留下记录,将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杨氏宗祠始建于1645年,1855年重修。
                              祠堂前的碑文盛赞此地风水:“后山是‘普贤骑师”,前山是‘五马跑朝’山峰,左边是‘七星拱月’,右边是‘黄龙背印’,气势十分雄壮,实属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丰山宝地。”
                              然而再好的风水也抵挡不住“文化大革命”的风暴,祠堂毁坏严重。从1995年到2005年,杨氏宗族通过募款捐资,历经10年,终于将祖祠整修一新。
                              钟晋兰《石壁杨边村的杨氏宗族及民间信仰》一文说:“杨边的杨氏裔孙比较平淡,但迁居他乡的用蕃公后裔却十分优秀。
                              如迁居将乐的十九代萃郎之子杨时为宋朝著名理学家。迁居广东百侯的三十二代大一郎的后裔,‘自明迄今人文蔚起,科甲蝉联,有科夺七冠之荣,同科九秀十秀之盛’”。
                              杨家的风水,恐怕也是适宜远迁。所以两房子孙纷纷迁往西、赣南和广东大埔等地,留在本地的不多。
                              有意思的是,1162年,将乐杨时的四世孙杨万福又回迁宁化,定居于鹞子窠,1241年,杨时七世孙杨五九见瑞鸡、玉兔出现,以应其祥,遂改名延祥。
                              延祥属宁化东片泉上镇,是著名的古村落。杨时后裔在延样的表现,无论人丁之旺、财力之雄、人文之盛,恐怕都超过了祖地杨边村。
                              10多年前我去延祥,看过三五应泰公祠,印象里,其豪华与精美也超过了这座杨氏宗
                              祠。记得当年已经叹其荒废,不知今日安在?


                              IP属地:江苏240楼2019-07-05 18: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