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吧 关注:1,850贴子:17,073
  • 6回复贴,共1

看上世纪六十年代老电影《刘三姐》有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上世纪六十年代老电影《刘三姐》有感
近来,刷了几遍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电影《刘三姐》。
黄婉秋的气势,傅锦华的歌声,那可真好。
剧情所演,刘三姐生活的那个时代,十担香茶九抵税,十箩稻米九当捐。可谓是民不聊生。
穷人和有钱人的矛盾,似乎也集中在这里。
倘若莫怀仁等财主不收这么重的租税,甚至不收租税,似乎穷人就不会唱山歌发动民变抗交租税。
那么,财主如果不收租税,能不能活下去,并且过上体面的生活呢?答案是:可以的。为什么这么肯定呢?以莫怀仁为例。
陶秀才说的很清楚,官府见他让三分。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地方上的地头蛇,土皇帝。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叫黑恶势力。但是在古代,这种人往往是乡贤。
以莫怀仁的财势,且不说按照剧情,那山、那河、那田地是莫家的,就算莫家没有所有权,只有管辖权,只要改变一个经营方式,一样可以赚大钱。
比如,莫家可以雇佣穷人干活,开工资。比如,莫家可以和穷人合伙开发,按比例分红。比如,莫家可以把那山、那河、那田地采取类似现代的按揭方式卖给穷人,由穷人分期付款。
这些经营方式,都可以让莫家赚大钱,也不至于把穷人压榨到“十担香茶九抵税,十箩稻米九当捐”的地步,矛盾自然是可以化解的,就算不能彻底化解,至少不会如剧中莫怀仁所说的那样,已经发生过好几次民变。
不收租税,饿不死财主。
说几句题外话。租税制度,是周天子那个朝代发明的。此前的尧舜禹汤,不收税,太平盛世,夏桀商纣也不收税,民不聊生。此后的文景之治、开皇盛世、贞观之治(刘三姐是唐朝中宗皇帝到开元皇帝年间的人),太平盛世,汉朝恒、灵二帝,隋朝炀帝,照样弄得民不聊生。
扯远了,回来。租税制度并不是那个时代的矛盾根源。
那么那个时代的矛盾根源是什么?
剧中有一些唱词,描述的很清楚。
不种芝麻他吃油,不种桑田他穿绸,穷人血汗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
这是第一次说出来。是财主在喝穷人的血汗。这仅仅只是摆在台面上给观众看的矛盾。隐藏在其下面的,更黑暗。如陶秀才指责刘三姐的唱词“井底青蛙想出头”、“常言万般皆下品,自古惟有读书高”。
这其实说的是财主的心思。他们有钱有势,看不起穷人。就连几个秀才,或许没钱没势,也自诩圣贤门下读书郎,看不起穷人。在古代那种士农工商的社会背景下,财主和秀才是一路人,他们是士,是上层社会,又怎么可能看得起刘三姐这样的穷人呢?
可以说,世界历史,有史以来,所有的矛盾根源,都在这里。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刘三姐》电影中,财主和秀才就是人上人。
他们之所以要打压刘三姐等穷人,无非是因为他们要维护他们所在阶级的立场,维护他们作为人上人的体面,要在刘三姐等穷人身上找优越感,耍威风,要残酷地把穷人的尊严踩在脚底下,以满足他们做人上人的变态心理。
在这种变态心理的引导了,他们对穷人越残忍,他们的心理就会越爽。而穷人居然敢反抗,居然敢不安心做他们的人下人,这就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因此他们要坚决打压穷人,把穷人弄得越惨越好。
而这种矛盾,是教育导致的。读书人把读书人捧上天,说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目的就是要把社会分成若干阶级,并且以读书人为最上层的阶级,优越于其他一切阶级。
由于他们是读书人,有文化,又打着孔圣人的旗号,把持着社会的话语权,因此遇到刘三姐这种人,他们就想收买过去做他们的喉舌。刘三姐们不答应,他们就各种抨击,不但如上面引述的唱词,还有那李秀才唱的“真粗鲁,皆因不读圣贤书,不读四书不知礼,劝你先学人之初”。
这与莫怀仁在茶山上的话如出一辙,摆出一副“我是为你好”的模样。或许李秀才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被“圣贤书”洗脑了。不过刘三姐犀利,直接唱出“莫要再提圣贤书,怕你越学越糊涂,五谷杂粮都不种,饿死你这人之初。”应该是已经看穿了矛盾根源的症结。
而财主和他的走狗陶秀才,居然以“莫家有势又有财”来威胁刘三姐。这已经是没办法,把遮羞布都给丢掉不要了。刘三姐回敬他们“莫夸财主家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唱的非常贴切,解气。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封建制度已经成为历史,社会主义中国讲究人人平等,不再有这种阶级之分,也不会再有电影里这种矛盾。但是,社会上始终有一小撮人,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旗号,试图开历史的倒车,鼓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鼓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封建余毒,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危害仍然存在。
因此,《刘三姐》这种老电影,就算是在今天,也仍然是极具宣教意义的好电影,依旧没有过时。


IP属地:江西1楼2019-11-02 19:40回复


    2楼2019-11-29 18:57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10-17 16: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