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柴、林易姓之辩,驳后周源于林姓之说,并论周恭帝之嗣
福建上杭、长汀、武平等县的林姓,在家谱中都自称是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后裔,而且叙述了一个林姓改柴姓、柴姓复改林姓的传奇故事。隋朝末年在江西一带起义的农民领袖、楚国皇帝林士弘被唐朝征灭后,逃避到福建隐姓埋名,并更姓为柴,于是有了“林柴”这一支柴氏。历经几百年后,五代时“林柴”中的一支人迁居到河北,于是有了柴守礼妹妹嫁郭威、儿子柴荣继后周皇帝位、柴荣早逝后赵匡胤篡周建宋的故事。柴荣为林士弘第13代孙,第14代孙柴宗训失去皇位后,恐惧赵宋的迫害压力和追杀,叫其儿子出逃到福建汀州一带,复姓为林,世代繁衍至今,成为林姓中“柴林”一支。
其中的关键情节,考证并暂论如下:
1、林士弘后人改姓为柴的可能性?或有或无,待续考。
遍查各种史书,只记载林士弘在战唐不利、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622年病逝,但没有记载其生年,有人估计他生于六世纪中叶,照此推理其病逝时岂不有六七十岁?他起义期间,他弟弟鄱阳王林药师亲率大军四处征战,也说明林士弘病逝时年纪至少不低于25岁吧?他当了6年时间的楚国皇帝,按常理应当有后妃,有子女,而且很可能均不止一个。他是自己病逝的,而不是被唐朝征战杀害的,他的部众是在他病逝后自己散去的。因此他的子女应当没有被唐军杀害,而是逃隐起来了。生活在开国之初和蒸蒸日上的大唐王朝下,战败失国的短命楚国的皇子皇孙们,改林姓为柴姓也不是不可能。这方面没有官方资料可以作证,既然闽西林氏众多家谱一志说林士弘后人改为了柴姓,也就只有当成或有或无的事,姑且相信改姓是真。
2、五代周世宗皇帝生父柴守礼是否为林士弘第12代孙?完全可以否定。
回过头再去看看前面所述从古至今的各种姓氏书籍,有两点是明确的,柴姓起源于高柴之孙改高姓为柴姓,五代柴守礼家族为此血脉,出于平阳柴氏,这一点无用置疑。后周时期唐朝已经灭亡50年,林士弘事件也已过去330多年了。如果柴守礼是林士弘的第12代孙,无论是后周皇族本身,还是福建“林柴”族根,均不存在担心李唐迫害的问题了,为什么没有发现后周皇族与当时所谓福建“林柴”有任何族人关系呢?反之,倒是姓氏书上说晋州柴氏为后周皇族的族人。
事实上,柴守礼、柴荣、柴宗训的裔孙们,无论是居于浙江衢州世代封崇义公的裔支,还是世居浙江绍兴、杭州、余姚等地的裔支,亦或是居北方之地的裔支,家谱上均明确写明柴守礼之祖父为柴孟瑞,其为山西太原人,柴哲威(唐朝开国大将谯襄公柴绍的长子)的六世孙,生子柴玘、柴玭、柴玼三人,柴玭(柴翁)生子柴守礼、柴守义和生女柴守玉;唐朝开成初年,柴孟瑞官居翰林学士,唐末动乱时携全家由山西太原迁居河北尧山。
而且,迄今为止,后周皇族的后裔们的家谱上均始终都是写的平阳家谱,说明是平阳郡柴氏后裔。如果后周皇族是福建“林柴”北迁而来,根本就与平阳郡发生不了任何关系,后周皇族后裔怎么可能在家谱上写“平阳”二字呢?后周皇族无论是血缘,还是迁徙史,都很清楚,怎么可能是福建隐匿改姓而来的“林柴”北迁而来的呢?
福建“柴林”的众多家谱只说柴守礼是林士弘的第12世孙,但却说不出世系,更说不出具体的迁徙过程;即使凑出来个不完整的世系,却说柴守礼的祖父为柴有桂,父亲为柴冲炁,柴冲炁生柴守仁、柴守礼、柴守信,这与事实不符,而且别无其它具体信息。事实很清楚,只能是福建“柴林”的族谱中杜撰了一出柴守礼为林士弘第12世孙的假血缘和假世系。
4、福建“柴林”是否是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后裔呢?或许是,或许不是,待续考和鉴定。
由前面的论述可知,周恭帝有嗣,且应当是成功出逃隐匿,而且至少其一部分子嗣是没有改姓的,仍然姓柴,否则怎么可能作为其嗣在后来被宋室访得,并受到录用和加封呢?福建龙岩客家有一“天子地”,“柴林”氏把它作为后周皇族来祭祀,而且他们各支的家谱普遍都记述为柴宗训之后,所以不排除柴宗训的另一位儿子逃难后改姓为林,而繁衍出福建的“柴林”支系。
不过,遍阅“柴林”提供的资料,发现其记述后周皇室的诸多情节与真正的后周皇室各支后裔的记载以及宋史的有关记录均不一致,而且各“柴林”分支之间在一些说法上也是互相矛盾的,各说不一。有的“柴林”谱说柴宗训本人逃难到那里,改名为林宗训,繁衍至今,天子地就是埋的柴宗训。果如此的话,河南新郑后周皇陵区的顺陵又是谁的呢?柴宗训就有两个墓了,谁真谁假呢?不是当年柴宗训面对宋室而假死或找人替死,就是福建天子地被所谓的“柴林”人撒谎。
有的“柴林”谱说柴宗训之子柴咏被宋仁宗赐名崇义,听其父言,幼年携族人避难来到济南山隐居,复柴姓为林姓,世代繁衍为“柴林”。果如此的话,历时事件的发生时间则是大矛盾。宋朝首封崇义公是嘉佑四年(1059年),按宋史记载此时柴宗训已去世86年了,他儿子如果活到此时也应当是86岁以上的人了。在1059年宋仁宗朝时由已故去86年的柴宗训给86岁的幼年柴咏
福建上杭、长汀、武平等县的林姓,在家谱中都自称是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后裔,而且叙述了一个林姓改柴姓、柴姓复改林姓的传奇故事。隋朝末年在江西一带起义的农民领袖、楚国皇帝林士弘被唐朝征灭后,逃避到福建隐姓埋名,并更姓为柴,于是有了“林柴”这一支柴氏。历经几百年后,五代时“林柴”中的一支人迁居到河北,于是有了柴守礼妹妹嫁郭威、儿子柴荣继后周皇帝位、柴荣早逝后赵匡胤篡周建宋的故事。柴荣为林士弘第13代孙,第14代孙柴宗训失去皇位后,恐惧赵宋的迫害压力和追杀,叫其儿子出逃到福建汀州一带,复姓为林,世代繁衍至今,成为林姓中“柴林”一支。
其中的关键情节,考证并暂论如下:
1、林士弘后人改姓为柴的可能性?或有或无,待续考。
遍查各种史书,只记载林士弘在战唐不利、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622年病逝,但没有记载其生年,有人估计他生于六世纪中叶,照此推理其病逝时岂不有六七十岁?他起义期间,他弟弟鄱阳王林药师亲率大军四处征战,也说明林士弘病逝时年纪至少不低于25岁吧?他当了6年时间的楚国皇帝,按常理应当有后妃,有子女,而且很可能均不止一个。他是自己病逝的,而不是被唐朝征战杀害的,他的部众是在他病逝后自己散去的。因此他的子女应当没有被唐军杀害,而是逃隐起来了。生活在开国之初和蒸蒸日上的大唐王朝下,战败失国的短命楚国的皇子皇孙们,改林姓为柴姓也不是不可能。这方面没有官方资料可以作证,既然闽西林氏众多家谱一志说林士弘后人改为了柴姓,也就只有当成或有或无的事,姑且相信改姓是真。
2、五代周世宗皇帝生父柴守礼是否为林士弘第12代孙?完全可以否定。
回过头再去看看前面所述从古至今的各种姓氏书籍,有两点是明确的,柴姓起源于高柴之孙改高姓为柴姓,五代柴守礼家族为此血脉,出于平阳柴氏,这一点无用置疑。后周时期唐朝已经灭亡50年,林士弘事件也已过去330多年了。如果柴守礼是林士弘的第12代孙,无论是后周皇族本身,还是福建“林柴”族根,均不存在担心李唐迫害的问题了,为什么没有发现后周皇族与当时所谓福建“林柴”有任何族人关系呢?反之,倒是姓氏书上说晋州柴氏为后周皇族的族人。
事实上,柴守礼、柴荣、柴宗训的裔孙们,无论是居于浙江衢州世代封崇义公的裔支,还是世居浙江绍兴、杭州、余姚等地的裔支,亦或是居北方之地的裔支,家谱上均明确写明柴守礼之祖父为柴孟瑞,其为山西太原人,柴哲威(唐朝开国大将谯襄公柴绍的长子)的六世孙,生子柴玘、柴玭、柴玼三人,柴玭(柴翁)生子柴守礼、柴守义和生女柴守玉;唐朝开成初年,柴孟瑞官居翰林学士,唐末动乱时携全家由山西太原迁居河北尧山。
而且,迄今为止,后周皇族的后裔们的家谱上均始终都是写的平阳家谱,说明是平阳郡柴氏后裔。如果后周皇族是福建“林柴”北迁而来,根本就与平阳郡发生不了任何关系,后周皇族后裔怎么可能在家谱上写“平阳”二字呢?后周皇族无论是血缘,还是迁徙史,都很清楚,怎么可能是福建隐匿改姓而来的“林柴”北迁而来的呢?
福建“柴林”的众多家谱只说柴守礼是林士弘的第12世孙,但却说不出世系,更说不出具体的迁徙过程;即使凑出来个不完整的世系,却说柴守礼的祖父为柴有桂,父亲为柴冲炁,柴冲炁生柴守仁、柴守礼、柴守信,这与事实不符,而且别无其它具体信息。事实很清楚,只能是福建“柴林”的族谱中杜撰了一出柴守礼为林士弘第12世孙的假血缘和假世系。
4、福建“柴林”是否是后周恭帝柴宗训的后裔呢?或许是,或许不是,待续考和鉴定。
由前面的论述可知,周恭帝有嗣,且应当是成功出逃隐匿,而且至少其一部分子嗣是没有改姓的,仍然姓柴,否则怎么可能作为其嗣在后来被宋室访得,并受到录用和加封呢?福建龙岩客家有一“天子地”,“柴林”氏把它作为后周皇族来祭祀,而且他们各支的家谱普遍都记述为柴宗训之后,所以不排除柴宗训的另一位儿子逃难后改姓为林,而繁衍出福建的“柴林”支系。
不过,遍阅“柴林”提供的资料,发现其记述后周皇室的诸多情节与真正的后周皇室各支后裔的记载以及宋史的有关记录均不一致,而且各“柴林”分支之间在一些说法上也是互相矛盾的,各说不一。有的“柴林”谱说柴宗训本人逃难到那里,改名为林宗训,繁衍至今,天子地就是埋的柴宗训。果如此的话,河南新郑后周皇陵区的顺陵又是谁的呢?柴宗训就有两个墓了,谁真谁假呢?不是当年柴宗训面对宋室而假死或找人替死,就是福建天子地被所谓的“柴林”人撒谎。
有的“柴林”谱说柴宗训之子柴咏被宋仁宗赐名崇义,听其父言,幼年携族人避难来到济南山隐居,复柴姓为林姓,世代繁衍为“柴林”。果如此的话,历时事件的发生时间则是大矛盾。宋朝首封崇义公是嘉佑四年(1059年),按宋史记载此时柴宗训已去世86年了,他儿子如果活到此时也应当是86岁以上的人了。在1059年宋仁宗朝时由已故去86年的柴宗训给86岁的幼年柴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