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厚黑权谋】
「作秀」不是个贬义词,它的本意是「表演」。既是表演,就难免带有夸大和修饰的成分,有人会把自己的优点放大,还有人分明不具备某品质,却仍要通过表演的方式臆造出来。
前者不失为一种技巧,而后者本质上是一种欺骗。
古往今来,上至政治家领袖,下至寻常百姓家,多少人使用这一方法来达到个人目的?其中事例不胜枚举。本文暂且列出魏文侯作秀揽才的故事,供大家借鉴参考。
门外礼拜,背后有何目的?
魏文侯以卜子夏和田子方作为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后来,天下的贤才德士很多都前来归附他。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资治通鉴》」
魏文侯这个举动其实稍显夸张,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故意为之,试想你若坐在家中刷综艺打王者,有人在楼下对你行礼,你能知道吗?所以段干木根本就看不到,可是为什么后来魏文侯爱才的声名远播,连史书都记录下来了呢?
要知道,虽然段干木没有看到,但是随魏文侯行礼的在场随从可都看到了,如此新鲜的故事,人们当然会到处议论纷纷。
而这也就达到了魏文侯的目的——获得了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声望,有好名声在外,魏文侯就像一块巨型磁铁一样,吸引着天下英才。

雨日赴约,到底图什么?
魏文侯与群臣喝酒喝得正开心时,天空下起了大雨, 文侯突然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不解:「今天饮酒正开心,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魏文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亲自前去告诉村长今天停猎。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资治通鉴》」
魏文侯为了遵守承诺,宁愿放弃眼前的快乐。他做事情,不以是否快乐为判准,而是以是否该做为判准。成大事者,必须要自我对抗,克服耽于享乐的天性。
为何这件事如此「该做」呢?一个小小的村长,真的值得魏文侯亲自跑一趟吗?
约好了打猎却下雨,确实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在日常交往中,人们通常都会相互谅解!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出门,并不是谁的过错,根本没道理责怪对方。
况且,魏文侯完全可以安排小兵去告知村长,与他说清楚就好,村长也完全不会有什么异议和怨言。
其实,魏文侯此举就是想给人们留下一个印象:我堂堂国君,对一个小小的村长都如此尊重且言出必行,何况对那些高级的官员和人才呢?
魏文侯再次收割了一波声望。
要知道,作为一国之君,难免要日理万机,无论事务大小对所有人都事必躬亲地彬彬有礼是不可能的,所以魏文侯不可能一直这么做,但他可以策略性地、选择性地做一些。
关于作秀,应该注意些什么?
身在职场,为什么有的人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完成工作,领导却熟视无睹,有的人游手好闲,领导却还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抛开特殊情况不谈,前者的工作态度确实无可厚非,但却忽略了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只能吃哑巴亏,甚至就算他一头栽入工作干到死,也不一定会被赏识……
所以,为什么不学学魏文侯的做法呢?当领导路过你的办公桌时,当你们共乘电梯或共进午餐时,你还会选择无动于衷吗?
此外,在作秀时,如果能带上一点小小的夸张和渲染,效果更佳。门外礼拜、雨天赴约,试问哪个举动不带一点小夸张?
这就如同没有戏剧效果和跌宕起伏情节的小说,没有人爱看。同理,没有夸张和特殊情节的作秀,也不会有讨论度、传播性和强烈的感官冲击。
众口相传的名声,就是一个社交圈里最好的广告!

作秀=欺骗?
作秀不全等于欺骗。我们提到,虽然魏文侯不可能一直像作秀一样,夸张地对待每个下属。但是,只要魏文侯尊崇人才、言出必行的品格依然健在,那他就是言行一致的,就完全无需指责。因为此时的作秀只是把优点放大的一个技巧而已。
而有些人,明明自身完全不具备某特点,却偏偏要做出来。使用一些表里差异过大甚至完全背道而驰的作秀,这才是赤裸裸的欺骗。
这种欺骗是注定无法长久的,只能骗得了一时,当被骗者得知庐山真面目后,施骗者会失去「一致性」,强大的前后落差不但会丧失骗来的利益,也使最基本的信任彻底破碎了,可谓得不偿失。
所以,一定要选择一些符合自身真实情况的行为,如果你目前还不具备某样品质,不妨努力修习自己,让自己具备起来。
当故意为之的作秀已经融入到一个人的灵魂时,不但作秀的效果达到了,习惯也随之形成了。这就如同一个演员,虽然剧本是假的,但完全可以按照真人真事来演,演到深处,就很难再出戏了,甚至那种性格,已经成为了演员自带的一部分。
「面具戴久了,就会长在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鲁迅日记》」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厚黑权谋】
「作秀」不是个贬义词,它的本意是「表演」。既是表演,就难免带有夸大和修饰的成分,有人会把自己的优点放大,还有人分明不具备某品质,却仍要通过表演的方式臆造出来。
前者不失为一种技巧,而后者本质上是一种欺骗。
古往今来,上至政治家领袖,下至寻常百姓家,多少人使用这一方法来达到个人目的?其中事例不胜枚举。本文暂且列出魏文侯作秀揽才的故事,供大家借鉴参考。
门外礼拜,背后有何目的?
魏文侯以卜子夏和田子方作为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后来,天下的贤才德士很多都前来归附他。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资治通鉴》」
魏文侯这个举动其实稍显夸张,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故意为之,试想你若坐在家中刷综艺打王者,有人在楼下对你行礼,你能知道吗?所以段干木根本就看不到,可是为什么后来魏文侯爱才的声名远播,连史书都记录下来了呢?
要知道,虽然段干木没有看到,但是随魏文侯行礼的在场随从可都看到了,如此新鲜的故事,人们当然会到处议论纷纷。
而这也就达到了魏文侯的目的——获得了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声望,有好名声在外,魏文侯就像一块巨型磁铁一样,吸引着天下英才。

雨日赴约,到底图什么?
魏文侯与群臣喝酒喝得正开心时,天空下起了大雨, 文侯突然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不解:「今天饮酒正开心,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魏文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亲自前去告诉村长今天停猎。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资治通鉴》」
魏文侯为了遵守承诺,宁愿放弃眼前的快乐。他做事情,不以是否快乐为判准,而是以是否该做为判准。成大事者,必须要自我对抗,克服耽于享乐的天性。
为何这件事如此「该做」呢?一个小小的村长,真的值得魏文侯亲自跑一趟吗?
约好了打猎却下雨,确实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在日常交往中,人们通常都会相互谅解!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出门,并不是谁的过错,根本没道理责怪对方。
况且,魏文侯完全可以安排小兵去告知村长,与他说清楚就好,村长也完全不会有什么异议和怨言。
其实,魏文侯此举就是想给人们留下一个印象:我堂堂国君,对一个小小的村长都如此尊重且言出必行,何况对那些高级的官员和人才呢?
魏文侯再次收割了一波声望。
要知道,作为一国之君,难免要日理万机,无论事务大小对所有人都事必躬亲地彬彬有礼是不可能的,所以魏文侯不可能一直这么做,但他可以策略性地、选择性地做一些。
关于作秀,应该注意些什么?
身在职场,为什么有的人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完成工作,领导却熟视无睹,有的人游手好闲,领导却还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抛开特殊情况不谈,前者的工作态度确实无可厚非,但却忽略了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只能吃哑巴亏,甚至就算他一头栽入工作干到死,也不一定会被赏识……
所以,为什么不学学魏文侯的做法呢?当领导路过你的办公桌时,当你们共乘电梯或共进午餐时,你还会选择无动于衷吗?
此外,在作秀时,如果能带上一点小小的夸张和渲染,效果更佳。门外礼拜、雨天赴约,试问哪个举动不带一点小夸张?
这就如同没有戏剧效果和跌宕起伏情节的小说,没有人爱看。同理,没有夸张和特殊情节的作秀,也不会有讨论度、传播性和强烈的感官冲击。
众口相传的名声,就是一个社交圈里最好的广告!

作秀=欺骗?
作秀不全等于欺骗。我们提到,虽然魏文侯不可能一直像作秀一样,夸张地对待每个下属。但是,只要魏文侯尊崇人才、言出必行的品格依然健在,那他就是言行一致的,就完全无需指责。因为此时的作秀只是把优点放大的一个技巧而已。
而有些人,明明自身完全不具备某特点,却偏偏要做出来。使用一些表里差异过大甚至完全背道而驰的作秀,这才是赤裸裸的欺骗。
这种欺骗是注定无法长久的,只能骗得了一时,当被骗者得知庐山真面目后,施骗者会失去「一致性」,强大的前后落差不但会丧失骗来的利益,也使最基本的信任彻底破碎了,可谓得不偿失。
所以,一定要选择一些符合自身真实情况的行为,如果你目前还不具备某样品质,不妨努力修习自己,让自己具备起来。
当故意为之的作秀已经融入到一个人的灵魂时,不但作秀的效果达到了,习惯也随之形成了。这就如同一个演员,虽然剧本是假的,但完全可以按照真人真事来演,演到深处,就很难再出戏了,甚至那种性格,已经成为了演员自带的一部分。
「面具戴久了,就会长在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鲁迅日记》」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厚黑权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