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思维、核心思维和人本思维,是破解学生成长问题的三大思维。它存在于教育过程中,却根植于教师的日常生活。
问题,从来都不能界定为一个人成长的障碍。
依心而论,学生成长中若出现各样的问题,班主任其实不必着急。因为那些所谓的“问题”都可能是孩子成长的“垫脚石”。所以,有的班主任看起来工作轻松、惬意又有效,那不仅是班主任的能力和经验,更是班主任的思维,一种如何面对成长问题的思考方式。我一直认为,能够决定一个班主任的工作效度,最重要的是班主任的思维。
班主任思维,就是班主任在班级工作过程中的思考方式。一般说来,学生成长问题的处理,需要界定问题的过程、问题的重点和处理方式。从思维的角度来说,问题的过程需要合理的思考,关注事情的整体过程,这是整体思维;问题的重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需要以核心思维界定;问题的处理方式是促进人成长的方式,这是人本思维的实践。
概括的说,其实解决学生成长问题需要这样三种思维:整体思维,核心思维和人本思维。
整体思维:成长问题处理的过程性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成长就是一个系统,需要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成长。分析问题,需要考虑问题的前因和当下影响因素;处理问题,需要分阶段界定人的成长;反思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成长过程。
亚里士多德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说,当各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的时候,它发挥的作用将会超越原来的部分之和。就是我们思考学生成长,如果能考虑到问题的更多影响因素和学生的未来发展,那就是整体思维。
譬如,我曾经从班级的多张照片、多份文字中发现,学生小林始终处于一种孤独无奈的状态。照片中,她都直愣愣的看着镜头,眼神里透着渴望、无助。文字中,总是流露出一种悲伤。我明白,她在“求关注”,她迫切的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这样的“求关注”的状态,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常态思维认定,解决问题重在“点对点”。一个孩子“求关注”,我们只要给“关注”,在教育行为和日常生活中,多多给予孩子关注,那就可以了。
但是,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的当下,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也不仅仅是目前的事。教育是为了人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是一生的事情,是系统性的。
基于整体思维,我们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分析前期原因,为什么会缺“关注”?建立转变过程,如何解决“关注”?引领成长方向,“关注”之后如何发展?它们从背景、过程和发展三个角度,帮助一个人成长,这就是成长的系统性,也就是教育的整体思维。
第一个方面,分析“缺关注”的原因,从教育的四大影响因素“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出发,其实可以选择从“家庭教育方式”“此前经历的教育”“当下心理特征”去思考。这是从背景的角度思考“缺关注”的心理动机。
第二个方面,建立转变过程,其实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阶段建立包括“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师生关注”。我分成了三个阶段,先实施“情感关注”,让她知道老师对她是关爱的;其次实施“行为关注”,从方法的层面,寻找可以操作的方式,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她;最后实施“梦想关注”,从发展的方向,引领孩子有目标的前行,这是未来成长的方向。
第三个方面,“关注”之后如何发展,其实就是解决了“关注”问题之后,让一个恢复了“正常而优秀”的孩子有一个新的起点。这是一个孩子的未来,更是一个原本“待改变学生”的成长动力。
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从“背景—过程—发展”对成长问题的解决,对人的成长“过程性”界定,也是整体思维的表现。
02
核心思维:成长问题处理的关键点
核心思维,它认为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个决定因素成为影响事情发展的关键点,它决定过程的运行和深入。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影响因素中的关键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把握这些关键点,就可以决定教育过程的效度。其实,影响一个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总有一个因素是决定性的,它推动了问题;总有一个环节的选择是决定性的,它影响了整个教育过程,决定了最终结果。所以,寻找决定性因素和寻找决定性环节,是核心思维的关键行为。
我们重新回到小林的案例。基于核心思维,我们需要明白两个问题,一是决定小林问题的关键因素;二是寻找决定小林成长过程的关键环节。
我们分析小林问题,基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四大因素。但是,社会起的作用很小,解决“缺关注”,我们选择了“家庭”和“此前接受的教育”两个立足点。“家庭”是关注的广度,家庭关注度不够会影响到小林的“归属感”;“此前接受的教育”是关注的深度,成长中教师和同伴的关注缺失,会影响到小林的“存在感”,二者的综合生成了小林的“求关注”。
解决问题需要寻找决定成长的动力。在实践中,我界定了三条路,从“情感关注——行为关注——梦想关注”,三条路中,我将重点放在了“行为关注”之上,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够帮助一个孩子实现成长愿望的,就是有效的方法和合理的操作。她“求关注”的关键点在于生活中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成长中能关注到成长的关键——学业。就是说,只有这两个方面取得收获,才能真正的影响她的行为,促进她的成长。于是,我们找到了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关键点,这就是核心思维的立足点。
03
人本思维:成长问题处理的主体性
人本思维,就是将“以人为本”转化为我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当下,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各种新技术,它们的发展都是因为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获取了人性的滋养。
怀特海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教育中的“人本思维”,就是把人当作主体,以人的成长作为教育的过程;把人当作目的,为了人的成长实践教育行为;把人当作尺度,行为过程中尊重人的人格。
如何以“人本思维”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并有效的破解成长中的问题呢?我们回到小林的案例中。
人本思维的三个维度,就是把人当作主体,把人当作目的,把人当作尺度。关于小林,把人当作主体,就是教育行为要专注于她的成长过程。把人当作目的,就是要为小林的未来发展确定方向。把人当作尺度,就是引领小林成长的过程中,平等沟通,陪伴成长。
“把小林当作主体”,我寻找她成长的“闪光点”,做了“微信展示—主题人物—小人书—大文章—大专著”五个逐层递进的“闪光点序列”。分别是在朋友圈推送小林的人生格言,在班级主题人物评比中推荐她,为她做了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小人书,一起为她写“小林成长之路”的文章,最后,还为她做了一本成长书——《角落里的眼睛》。这五个“闪光点”逐层递进、持续提升,确立了主体,引领了成长方向。
“把小林的成长当作目的”,不仅仅要看到她当下的改变,更为她未来的成长寻找助力。我们请来一位成功者,而她的初中阶段经历和小林相似。我们以未来的小林告诉当下的小林,你的未来可以很灿烂,你的方向很正确。以人的成长作为目的,告诉她未来的可能性,这就是人本思维的过程性。
“把小林的感受当作尺度”,成长都是基于人的教育行为。教育中,我们应该以人的感受为尺度,健康有效的引导孩子成长。为了让小林懂得“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设计了“一滴墨水”“一个苹果”等活动,通过事物“细节”的变化,最终导致“结果”改变的现实,让小林悟得成长道理。这是以“主体体验”的方式,并不是用“说教”的方式教育,这就是教育对人性的尊重。也就是“人本思维”的落地。
晨宁教育田老师18936
华府天地商业圈487679
问题,从来都不能界定为一个人成长的障碍。
依心而论,学生成长中若出现各样的问题,班主任其实不必着急。因为那些所谓的“问题”都可能是孩子成长的“垫脚石”。所以,有的班主任看起来工作轻松、惬意又有效,那不仅是班主任的能力和经验,更是班主任的思维,一种如何面对成长问题的思考方式。我一直认为,能够决定一个班主任的工作效度,最重要的是班主任的思维。
班主任思维,就是班主任在班级工作过程中的思考方式。一般说来,学生成长问题的处理,需要界定问题的过程、问题的重点和处理方式。从思维的角度来说,问题的过程需要合理的思考,关注事情的整体过程,这是整体思维;问题的重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需要以核心思维界定;问题的处理方式是促进人成长的方式,这是人本思维的实践。
概括的说,其实解决学生成长问题需要这样三种思维:整体思维,核心思维和人本思维。
整体思维:成长问题处理的过程性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成长就是一个系统,需要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成长。分析问题,需要考虑问题的前因和当下影响因素;处理问题,需要分阶段界定人的成长;反思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成长过程。
亚里士多德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说,当各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的时候,它发挥的作用将会超越原来的部分之和。就是我们思考学生成长,如果能考虑到问题的更多影响因素和学生的未来发展,那就是整体思维。
譬如,我曾经从班级的多张照片、多份文字中发现,学生小林始终处于一种孤独无奈的状态。照片中,她都直愣愣的看着镜头,眼神里透着渴望、无助。文字中,总是流露出一种悲伤。我明白,她在“求关注”,她迫切的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这样的“求关注”的状态,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常态思维认定,解决问题重在“点对点”。一个孩子“求关注”,我们只要给“关注”,在教育行为和日常生活中,多多给予孩子关注,那就可以了。
但是,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的当下,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也不仅仅是目前的事。教育是为了人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是一生的事情,是系统性的。
基于整体思维,我们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分析前期原因,为什么会缺“关注”?建立转变过程,如何解决“关注”?引领成长方向,“关注”之后如何发展?它们从背景、过程和发展三个角度,帮助一个人成长,这就是成长的系统性,也就是教育的整体思维。
第一个方面,分析“缺关注”的原因,从教育的四大影响因素“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出发,其实可以选择从“家庭教育方式”“此前经历的教育”“当下心理特征”去思考。这是从背景的角度思考“缺关注”的心理动机。
第二个方面,建立转变过程,其实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阶段建立包括“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师生关注”。我分成了三个阶段,先实施“情感关注”,让她知道老师对她是关爱的;其次实施“行为关注”,从方法的层面,寻找可以操作的方式,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她;最后实施“梦想关注”,从发展的方向,引领孩子有目标的前行,这是未来成长的方向。
第三个方面,“关注”之后如何发展,其实就是解决了“关注”问题之后,让一个恢复了“正常而优秀”的孩子有一个新的起点。这是一个孩子的未来,更是一个原本“待改变学生”的成长动力。
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从“背景—过程—发展”对成长问题的解决,对人的成长“过程性”界定,也是整体思维的表现。
02
核心思维:成长问题处理的关键点
核心思维,它认为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个决定因素成为影响事情发展的关键点,它决定过程的运行和深入。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影响因素中的关键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把握这些关键点,就可以决定教育过程的效度。其实,影响一个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总有一个因素是决定性的,它推动了问题;总有一个环节的选择是决定性的,它影响了整个教育过程,决定了最终结果。所以,寻找决定性因素和寻找决定性环节,是核心思维的关键行为。
我们重新回到小林的案例。基于核心思维,我们需要明白两个问题,一是决定小林问题的关键因素;二是寻找决定小林成长过程的关键环节。
我们分析小林问题,基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四大因素。但是,社会起的作用很小,解决“缺关注”,我们选择了“家庭”和“此前接受的教育”两个立足点。“家庭”是关注的广度,家庭关注度不够会影响到小林的“归属感”;“此前接受的教育”是关注的深度,成长中教师和同伴的关注缺失,会影响到小林的“存在感”,二者的综合生成了小林的“求关注”。
解决问题需要寻找决定成长的动力。在实践中,我界定了三条路,从“情感关注——行为关注——梦想关注”,三条路中,我将重点放在了“行为关注”之上,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够帮助一个孩子实现成长愿望的,就是有效的方法和合理的操作。她“求关注”的关键点在于生活中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成长中能关注到成长的关键——学业。就是说,只有这两个方面取得收获,才能真正的影响她的行为,促进她的成长。于是,我们找到了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关键点,这就是核心思维的立足点。
03
人本思维:成长问题处理的主体性
人本思维,就是将“以人为本”转化为我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当下,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各种新技术,它们的发展都是因为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获取了人性的滋养。
怀特海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教育中的“人本思维”,就是把人当作主体,以人的成长作为教育的过程;把人当作目的,为了人的成长实践教育行为;把人当作尺度,行为过程中尊重人的人格。
如何以“人本思维”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并有效的破解成长中的问题呢?我们回到小林的案例中。
人本思维的三个维度,就是把人当作主体,把人当作目的,把人当作尺度。关于小林,把人当作主体,就是教育行为要专注于她的成长过程。把人当作目的,就是要为小林的未来发展确定方向。把人当作尺度,就是引领小林成长的过程中,平等沟通,陪伴成长。
“把小林当作主体”,我寻找她成长的“闪光点”,做了“微信展示—主题人物—小人书—大文章—大专著”五个逐层递进的“闪光点序列”。分别是在朋友圈推送小林的人生格言,在班级主题人物评比中推荐她,为她做了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小人书,一起为她写“小林成长之路”的文章,最后,还为她做了一本成长书——《角落里的眼睛》。这五个“闪光点”逐层递进、持续提升,确立了主体,引领了成长方向。
“把小林的成长当作目的”,不仅仅要看到她当下的改变,更为她未来的成长寻找助力。我们请来一位成功者,而她的初中阶段经历和小林相似。我们以未来的小林告诉当下的小林,你的未来可以很灿烂,你的方向很正确。以人的成长作为目的,告诉她未来的可能性,这就是人本思维的过程性。
“把小林的感受当作尺度”,成长都是基于人的教育行为。教育中,我们应该以人的感受为尺度,健康有效的引导孩子成长。为了让小林懂得“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设计了“一滴墨水”“一个苹果”等活动,通过事物“细节”的变化,最终导致“结果”改变的现实,让小林悟得成长道理。这是以“主体体验”的方式,并不是用“说教”的方式教育,这就是教育对人性的尊重。也就是“人本思维”的落地。
晨宁教育田老师18936
华府天地商业圈48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