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40,027贴子:1,663,553

拨开迷雾看蕞城之战---兼论吕不韦改革和最后两次合纵攻秦战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黑云压城城欲摧,五国联军十多万人朝着秦国都城咸阳直扑而来,已经打到咸阳附近的蕞城,秦国的危机来临。
这时,秦王嬴政毫无畏怯之色,他挺身而出,庄严宣布,自己绝不后退一步,要和咸阳共存亡。
嬴政的决心和勇气大大鼓舞了秦国士兵的斗志,他们奋勇作战,保住了都城。
以上令人热血沸腾的情节出自电视剧大秦赋的预告片,预告片里面这个情节让我印象最深刻。
然而,这个情节真的符合史实吗?我想对此提出一些质疑。
蕞城之战不是电视剧编出来的,史书当中有对它的确切记载,这场战事是真实历史事件,那么,我有什么可质疑的?
大家想想,秦国被自然天险团团包围,号称百二之地,它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还有,在这个时候,秦国在函谷关外的东方已经攻占大片土地,赵将庞喛率领的合纵联军是怎么无视秦国的自然险阻,无视秦国的广阔领土,长驱直入,一路直插秦国腹地,顺利打到秦国都城附近呢?
要知道,蕞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41年,上一次有六国军队攻入关中,是前296年的事情,已经隔了55年之久。如果秦国这么容易被打到核心地带,就不会长达55年都没人能够做到了。
这也是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战争,20年后,秦国就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秦王嬴政现在已经在位。
相比55年前,这个时候的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优势应该大很多了。联军却差点攻克秦国都城,对秦国发出致命一击,反过来灭掉秦国,这是不是一个奇迹呢?
它们是怎么创造这个奇迹的?仅仅是灭亡之前回光返照,爆发出超强战斗力,让秦国措手不及吗?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其他不那么偶然的因素呢?
还有,联军已经打到咸阳附近,它却没有全力进攻咸阳,一举成就伟业,给奇迹划上一个圆满句号。他们的选择是,和秦军稍一接触,就主动撤退。
万里长征已经走完了九千九百里,只剩最后一百里,他们却不走了,又回去了,一直回到出发的原点。这么千载难逢的良机应该尽全力试一试,怎么能够轻言放弃呢?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蕞城之战,联军的来和去,都令人迷惑不解,就像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


IP属地:四川1楼2021-01-07 21:36回复
    1,战略瓶颈困扰中的秦国
    第四次合纵攻秦战争发生于前247年,第五次合纵攻秦战争发生于前241年,这个时期,对应的是秦国吕不韦执政时期。(前250-238年)
    鄢郢之战结束后,秦国向东方扩张的脚步变得异常艰难和缓慢,它付出巨大努力,尝试各种方法,却总是只能获得一些零零碎碎,零敲碎打的领土,一直没有大片领土入账,秦国感到很不满意。
    在吕不韦执政之前,秦国有一个将近30年的战略瓶颈期。用范睢的远交近攻战略取代魏冉的战略,就是秦国打破战略瓶颈的一次尝试。
    那么,范睢成功了吗?
    他的远交近攻战略大名鼎鼎,很多人认为,正因为改用这个战略,秦国才能够最终统一天下,因此范睢应该是成功了。
    在当时,秦国自己可不是这样认为的。
    范睢执政时期,秦军先是在长平之战中击败赵国,攻占上党郡,然后它又直逼赵都邯郸,想一举灭掉赵国。范睢的大踏步前进,让人看到了打破战略瓶颈的希望。但是,在邯郸城下,他惨败而归,秦军又大踏步后退,不仅刚占领的土地全部丢掉了,而且还跟着丢掉了一部分很早以前就被它占领的河东土地。
    也就是说,从范睢开始上台到他下台,秦国的领土扩张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范睢有自己的理由,他可以用削弱了强国赵国的力量来为自己辩护,经过两场战争,赵国遭到重创,再也无法恢复以前的强势。
    但是,范睢的政敌也能拿出理由,针锋相对反驳他。两场战争中,秦国自身的损失很惨重,邯郸之战失败就不用说了,获胜的长平之战,秦军的伤亡人数也是相当可观的。
    范睢的策略在削弱赵国的同时,也削弱了秦国自身,两败俱伤。而且,邯郸之战后,东方国家很难得的真正团结起来,它们组成联军一致对付秦国,秦国发现,国际形势正在恶化,总体战略格局正在变得对它不利。
    当时的秦国人普遍不觉得,范睢领导下,秦国占到了多大便宜,取得了多大成就,他们觉得范睢辜负了大家期望,没能打破战略瓶颈。
    范睢是个亡命之徒,他胆子极大,手段狠辣,发起狠来连白起都敢杀,白起是楚系外戚的人,这等于自己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楚系外戚不可能饶过范睢,他们以邯郸之败为借口,除掉范睢,替白起报了仇。
    “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睡虎地秦简*编年记,张祿是范睢在秦国的化名)
    统一天下是盘大棋局,这盘棋局很长一段时间被卡住,僵持在那里,动弹不得,范雎用的方法没能破局,那么,秦国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破局?前256-前250年,秦国政府内部进入一个全面反思阶段,它伤透了脑筋。


    IP属地:四川2楼2021-01-07 21:38
    回复
      2,秦国准备改弦易辙
      这时,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振聋发聩的新观点:有可能,以前的国家基本方针政策是从根上就是错误的,秦国必须改造它的基本方针政策。
      换一条全新的道路,秦国才能继续前进,否则它就只能和前30年一样,始终在原地踏步。
      商君书里有一篇文章叫徕民篇,内容是某人给秦王的上书。根据文章描述的国内国际形势,它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邯郸之战后。
      (由于是上书秦王,它给秦国留了面子,只提到伊阙,华阳,长平这些秦国打的胜仗,林下,阏与,邯郸这些败仗都没有提到。)
      上书的人说,秦国和三晋国家的边境线两边,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秦国这边地广人稀,很多农田没人耕种,秦国不得不经常“赦罪人往迁之”,赦免一批罪犯,把他们迁过来填充空地。
      三晋这边呢?人满为患,很多人没有土地可耕种,只能去从事工商业,在山脚与湖边堤岸挖洞居住。
      所以,他提出一个建议,秦国不如推出优惠政策,招揽三晋之民,只要有人肯来秦国,他家三代内都不用服徭役,不用交赋税,也不用上战场打仗。
      来的人三代内所有收入归自己,不承受任何国家负担,这个政策确实相当优惠,但是他们会耕种,给秦国提供更多粮食,增强了秦国的战争潜力。同时,它又减少了三晋的人口,削弱了三晋的战争潜力,这不是一个大利好吗?
      徕民篇主张用怀柔的方式对待六国民众,这和秦国以前习惯性的强硬方式截然相反。它是一个侧面证据,通过它折射出,秦国正在认真反思。
      这段时间正好是商鞅变法一百年,秦国自我检讨的目标直接指向了商鞅变法的最后残迹---斩首授爵制,最终,反思的结果是,在楚系外戚支持下,吕不韦开始进行一轮全面改革。


      IP属地:四川3楼2021-01-07 21:39
      回复
        4,吕不韦改革的效果
        力度大不等于效果一定好,商鞅变法就是个前车之鉴。吕不韦改革的效果好不好呢?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观察。
        前221年,秦国已经灭掉东方六国当中的五个,只剩下最后一个齐国。秦国给齐国提出条件:如果齐国不抵抗,举国投降,秦国可以给齐王五百里封地颐养天年。齐王从此做不成国王,做个富家翁也不错嘛。
        末代齐王(齐王建)接受了这个条件,于是,秦军浩浩荡荡地开入了齐国首都临淄,正式接管这座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秦国轻松灭掉齐国,天下最终归于一统。
        按照约定,齐王建迁到了秦国给他的封地,这时他后悔莫及,这是一个骗局,秦国根本就是在耍他,他被软禁起来活活饿死。
        他的结局很悲惨,问题是,为什么秦国说什么他就相信什么?他在位40多年,有这么容易被欺骗吗?
        请注意,秦国答应给齐王的封地共县,和卫国的封地野王同处河内地区。这提示我们,齐王建误信秦国,是因为,他看到了东周和卫国的先例。
        过了二十多年,东周和卫国的后裔在封地上仍然活的好好的,秦国的话因此具备了一定可信度。
        他没有想清楚,现在秦国的决策者已经不是吕不韦了,是嬴政,惯性思维害死人啊。
        前238年,秦国政府内部爆发一场未遂政治叛乱。嬴政母亲赵太后是这场叛乱的主谋之一,事后她被关押起来。
        这时,突然冒出来一个外国人茅焦,他象老师一样对嬴政说话:“没错,太后是不对,触犯了刑法,但她是你妈,你不能用对待普通罪犯的方式对待她。作为儿子,你把你妈关起来,传出去之后,别人会怎么看秦国?你是秦王,做事还是要考虑国际影响嘛。”
        茅焦的话嬴政听进去了,他把赵太后放了出来。
        齐、赵来置酒。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後於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秦始皇本纪)
        这事很新鲜,茅焦来自远方的齐国,嬴政怎么对待太后跟他茅焦有啥关系?
        以前,六国士人来到秦国,他们的目的都是教秦国怎么治国,怎么打仗,怎么变法,都是处理实际问题。
        现在,他们教秦国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文明人,上升到了核心价值观的层次,开始务虚了。
        这件事说明,至少有一部分东方人对秦国的变化表示认可,他们觉得秦国是孺子可教,经过一段时间的逐步转化,它可以融入文明社会,成为其中一员。因此,秦国统一天下不是一个黑暗的,悲观的前景,他们愿意接受这个前景。
        邯郸之战的时候,有人出了个主意,让赵王尊秦王为帝,换取秦国退兵。齐国人鲁仲连站出来表示坚决反对,他说,秦国是一个拿人头领赏的国家,它用权力来驱使士大夫,把人民当做奴隶对待。(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如果大家屈服于这样的国家,尊奉这样的国家,最终都在这样的国家手下做顺民,那我宁愿跳东海去死。
        鲁仲连完全无法接受秦国统一天下的前景。
        鲁仲连和茅焦都是齐国人,从邯郸之战到嫪毐叛乱,他们对秦国的态度出现巨大转弯,是因为中间发生的什么事情?就是吕不韦改革。


        IP属地:四川5楼2021-01-07 21:42
        回复
          如前所述,秦国进行吕不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战略瓶颈,它达到目的了吗?
          结论其实很明显,我们看看吕不韦时期秦国的战绩。
          前249年,秦国攻占东周和韩国的成皋,荥阳一带,设立三川郡。
          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前248-247年,攻占赵国37城,设立了太原郡。
          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
          前244年,攻占韩国13城,扩大了三川郡。
          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前242-241年,攻占魏国20城,设立东郡。
          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
          此外,还有一些局部的收获。
          (庄襄王)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
          (嬴政)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
          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畼、有诡。四年,拔畼、有诡。
          此前30年,秦国举步维艰,到了前250-241年的十年时间里,扩张似乎变成一件非常轻松惬意的事情,三晋的防线瞬间崩溃,秦国大踏步前进,短时间内分别攻占韩,赵,魏数十个城池,新建起三川,太原,东郡三个郡,而且自身的损失很小。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吕不韦改革是这句话的生动证明。通过政治手段,他削弱了六国民众的抗秦意志,减少了秦军面前的障碍,战略瓶颈被一捅就破,他的改革获得圆满成功。
          秦国的迅猛扩张让东方各国惊慌失措,这样下去还得了吗?这个时期,仅仅相隔六年时间,连续发生两次合纵攻秦战争,就是它们对秦国扩张的应激反应。


          IP属地:四川6楼2021-01-07 21:44
          回复
            感觉庞煖联军,只是想等着春申君远道来和秦死磕。。。。。


            IP属地:上海7楼2021-01-08 05:11
            收起回复
              好贴收藏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1-08 23:38
              收起回复
                要么是联军都等着其他人去送,毕竟马上秦就要无了,谁损失小,谁就有机会当下一个霸主。要么是蕞可能是对地形的形容,而不是具体地名,实际上蕞是指秦的某一段关隘,联军挤不进去,也不愿意出大力强攻,所以最后就各回各家了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1-08 23:52
                收起回复
                  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城市有几百人驻守就够了!像这种大的会战都是收缩兵力在一两个地方直接对决!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1-09 18:39
                  收起回复
                    @里奥呦西小偷阿西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1-09 19:46
                    回复
                      看到这样的帖子都有人搭理,我突然放心了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1-01-09 23:14
                      收起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1-13 23:02
                        回复
                          关于蕞之战,个人感觉五国属于保守联盟,谁也不愿意真打,所以秦军一出,说针对某国,某国就主动撤离,这种徒劳无益的合纵,估计秦军笑掉大牙,最后枪口调转,去打了齐国一块地。


                          IP属地:山西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21-01-14 02:36
                          收起回复
                            关于战略瓶颈期,一是因为前车之鉴,霸主之国都遭遇了多国殴打而衰弱,秦国也怕走上魏国、齐国被群殴而死的困境,所以还是研判形势。二是中国的地理约束,秦国原来在太行山,秦岭,巴山,巫山以西第二阶梯,现在触手到了平原区,需要稳固。


                            IP属地:山西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21-01-14 02:48
                            回复
                              根据李斯《谏逐客书》,评价范睢是强公室,杜私门,没夸他远交近攻,秦国从张仪开始一直就是灵活的外交策略。至于魏冉那个封地定陶,到秦始皇灭六国后也没发挥什么作用,可能纯粹就是个商业区吧,战略意义不大,所以屡次五国伐秦,也不要这块地。


                              IP属地:山西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21-01-14 0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