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天”换“月”,画虎成猫》批《听月楼》
(2009年6月3日写并收于百度空间)
基于一众好友之前并未阅读过此书,现将主要情节简述如下:(先行声明:我参阅此书完全是出于对比,探究该小说与《天雨花》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研究这位作者的创作意图,比较《天雨花》、《听月楼》二书相关情节写作上的优劣为目的。因此决定了我此番叙述方式不同于以往,凡涉嫌抄袭《天雨花》创意的大小情节,我都会运用我的火眼金晴,一一揭露。)
《听月楼》主要故事情节如下:
明朝某代,刑部侍郎裴长卿。夫妻二人膝下一子两女。子名裴以松,两女名唤绮霞、绮云。(注意:开篇即严重抄袭左维明一家的人员组成。而《天雨花》第十二回中(即《御史计援黄静英》那回),左维明不正是官居左都御史兼刑部大堂吗?至于膝下一子两女。以松即左永正的角色,而绮霞、绮云即左仪贞、左德贞的角色。只不过《听月楼》一书主要围绕宣、柯两家儿女爱情、婚姻故事展开叙述。所以,裴长卿是重要的配角,而他的一子两女则是毫无个性可言的龙套。)
话说裴长卿,命人在自家后花园造一高楼。楼成之日,合家欢饮。席间共拟楼名。正当全家冥思苦想,未能决断之际,忽然上空飘落一纸简帖。题诗一首:
听月楼
听月楼高接太清,楼高听月更分明。
天街阵阵香风送,一片嫦娥笑语声。
诗后署名:月宫吴刚。
遂将此楼命名为“听月楼”。
(真是生搬硬套啊!我一向认为一部优秀的小说,情节上应该是环环相扣的。而此时的我,真看不出来,这一情节与下文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见其情节衔接得多么不自然了。)
书归正传。此时,有两位同年来访。可巧这两位彼此间又是连襟,且都是江西原籍。(《天雨花》中老黄可是祖籍山西啊!江西、山西,哈!连个地名都抄成这样,生怕别人看不出来似的!)原来,其中一位是翰林学士宣学乾(即《天雨花》中老杜杜宏仁的角色了),一位则是太仆寺少卿柯直夫,柯直夫字号秉正)(即《天雨花》中的黄持正。诸位发现没有,连名号都象极了呢!)当日三位知心好友畅饮一番。
次日,裴长卿回访柯府。正巧赶上老柯的家务事。原来,老柯常年夫妻不和,宠爱奸妾秀林(这位秀林也如《天雨花》中黄持正的爱妾巧莲一样,是原籍苏州,出身青楼的妓女)。秀林倚仗宠爱,时常恶言欺辱柯夫人母女。这日,又为一点子小事借故打骂小姐柯宝珠的贴身丫环如钩。老柯听信谗言,反帮着奸妾训斥了女儿一顿。宝珠受了委曲,回到房中,免不了母女俩又是一场痛哭哀叹。
不久,宣夫人命儿子宣登鳌过府拜望姨母柯夫人。由此得见表妹宝珠。二人一见倾心。宣登鳌回府,即告明父母,请裴长卿出面,过府作媒。原以为两家门当户对,女貌郎才,又是亲上加亲的好事,料来柯家再无不允的。谁想,柯直夫听信秀林谗言,以“女儿年幼无知,不可过早订亲,此其一;其二,宣家小子举止轻浮,不可许婚;其三:两姨做亲,更有嫌忌,会落人话柄等等”“三不可”为由,执意不允。此事只得作罢。奸妾秀林自以为得计,更加放肆。明里对着丈夫百般奉承,暗地却为所欲为。这日,春光明媚,又趁丈夫外出公干之机,不顾家规,在花园中四处游玩,还公然带着丫环上后花园东楼万花台上看园外的风景与来往行人。
话说此时朝中,有一权相,名叫蒋文富。与裴、宣、柯等人政见不合。生有一子一女。单说这位公子,名叫蒋国銮,虽娶妻房,终日在外眠花宿柳,还有一个助桀为虐的通政司巩固本,拜在奸相门下为义子,又与蒋公子臭味相投。这日,蒋国銮正带着家奴游湖,一眼看见楼上的秀林,色胆包天,竟以迷路为由,直闯后园,伺机勾引。那秀林本就是妓女出身,生性奸狡放荡。当下支开丫环,就投怀送抱起来,两人一拍即合,勾搭成奸,就在万花台下面的玻璃厅里鬼混。
可巧宝珠小姐也趁着父亲不在家,偶尔带两个丫环散步花园。正走到这里,耳畔中忽闻里面有喘呼之声,大吃一惊,忙停住脚步,定睛向玻璃厅里面一望,见那光景,不觉满面通红。只认是不顾廉耻家内的丫环仆妇做的勾当,也不欲明言其事。但咳嗽两声,使其闻之。心内如小鹿儿乱撞,唬得急急转身,带着丫环就走。惊散二人。只得议定再约佳期。而秀林远远看见宝珠背影,做贼心虚。只当是宝珠看得真切,不觉又羞又怕,怀恨在心。暗暗咬牙。务必要借老柯之手,将宝珠置于死地,以除后患。
恰逢次日,乃宣学乾五十大寿。秀林一反常态,极力怂恿老柯带着女儿同去拜寿。宣夫人爱甥之心,欲挽留宝珠小住几日。因怕老柯不允,与丈夫商议,宣学乾遂当着满堂宾客面前说知。老柯碍于情面,无奈也只得应允。因此宝珠得以留住姨家。次日,宣家父子回访诸宾,不在家中。宝珠奉姨母之命,各处散心。偶然走到表兄书房,得见宣登鳌新题的四首《玉人来》诗。
其一:柳含烟霞碧于苔,几度鸟声唤梦回。
小院寂寥春渐晚,焚香静待玉人来。
其二:芙蕖出水湿红腮,晓露盈盈带笑开。
独对名花忆倾国,何如解语玉人来。
其三:秋郊紫翠锦成堆,碧树阴稀叶渐摧。
雁落鱼沉香不远,兰舟轻载玉人来。
其四:窗寒静掩减愁怀,添尽兰膏拨尽灰。
裁得红笺制心字,定知今夕玉人来。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天雨花》中的四首《玉人来》
其一:柳含烟翠碧于苔,几度莺声唤梦回。
小院寂寥春渐晚,焚香静待玉人来。
其二:芙渠出水湿红腮,晓露盈盈带笑开。
独对名花忆倾国,何如解得玉人来!
其三:秋郊紫翠锦成堆,碧树荫疏著渐摧。
雁落鱼沉香渐迩,兰舟轻载玉人来!
其四:寒窗静掩减愁怀,添尽兰膏拨尽灰。
裁得红笺制心字,定知今夕玉人来!
(诸位请看:与《天雨花》所录四首《玉人来》仅差几字之差,而且意思惊人相似!绝无如此巧合之可能!)
话说宝珠正低头看时,忽听外面一阵喧闹。原来柯直夫回家后,始终放心不下,故今日一早登门,亲自接女回去。此刻闻得女儿在外甥书房,生怕两人背地做出些什么事来,有辱家声,便直闯进门。当际劈头盖脸就将女儿臭骂了一顿,勒令立刻回去。慌乱中,宝珠为防父亲误会,就将诗笺往袖内一塞。
到家又是一通大闹。秀林假装好人,明着劝解,暗中拨火。把个宝珠满腹委曲,转身回房。却一时不慎,将诗笺遗落地下,被秀林拾起,交与老柯。不容分说,将女儿打得遍体鳞伤,逼令女儿与两个丫环承认与宣家表兄有奸。宝珠等抵口不认。秀林又撺得老柯赶去宣府对质,逼迫宣学乾将儿子处死谢罪。此日,正赶上裴长卿也在宣府做客,闻知此事,大家唤出宣登鳌来,问个明白。登鳌以实相告,解释一番。谁想老柯非但不信,反一口咬定宣大人护犊,纵子为非。口口声声指责道:“你只知溺爱,不明不顾大纲大纪,我也不与你瞎吵,我只回去处死了我的无耻女儿,看你可过意得去!”便拂袖而去。裴公情知不妙,追上前,急中生智,授以沉河之计。老柯中计。当夜就将女儿及两个丫环骗到御河边,立逼着投河自尽。
死讯传到宣府,宣登鳌大病一场,惊动裴长卿。原来,那晚裴长卿早已暗中将宝珠及如媚、如钩二婢捞救回家,并认宝珠为义女。本想等事情冷淡下来,再作商量。不料宣登鳌茶饭不思,病倒在床。于是裴公设计,假称有侄女要配宣郎,托老柯过府为媒。宣登鳌不能忘情于宝珠,断然拒绝。裴公遂叫儿子请登鳌入府,面许婚姻。谁料登鳌非但不从,反亲笔写下绝据:表明今生不娶裴氏之女,立字为据,永不后悔。而另一头,裴公又叫两个女儿试探宝珠心意。宝珠此心早许,然碍于身份脸面,只得口内装硬,道:“当初之祸实因他而起,反被父亲捕风捉影,险害我的性命,如将来终身仍归宣家,无私有弊,恐招人猜疑。”裴公全家见此情形,决定试探并捉弄这一对小儿女。
次日裴公吩咐两女以赏景为名,陪伴柯小姐登上“听月楼”,伏在窗口观景。一壁又叫儿子请宣登鳌游园。将近楼下,公子裴以松假意用手指点给宣登鳌看楼上之人。(笑话!这哪象是大户人家的体统啊!)宣登鳌一看,心生疑惑。反复问裴公子,无奈裴公子矢口否认,一口咬定这楼上之女,乃是堂妹裴宝珠。至于其名也叫“宝珠”,纯属巧合而已。(比之《天雨花》中相关情节,其盘根错节,曲折生动,真是差得太远了!)
事后,裴长卿又吩咐宝珠的丫环如媚:“我家于你家小姐有再造之恩,婚姻之事自然由我作主。原本我看中宣登鳌,将你家小姐许配于他,乃是一件郎才女貌的美满良缘。怎奈你小姐不愿,宣公子又不答应,故此事只能作罢。可巧朝中蒋丞相为其子国銮求婚,我已应允。你去向你小姐说声,叫她自书年庚,改日我两家即可行聘换庚,就将你家小姐许配蒋公子为妻。”如媚闻言大惊,忙回房告知宝珠,宝珠大失所望,欲寻死觅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幸亏两个慧婢从旁劝解。主婢三人细细推论,方才想明白,定是裴家试探之计了。于是将计就计。如媚假意报到堂前,说柯小姐自尽了。裴公夫人等急忙来看,却见宝珠笑嘻嘻的出来道:“爹爹之恩未报,怎敢就舍得死?”裴爷一见宝珠,哈哈大笑道:“好个智巧之女,深知我心。不枉我一番美意。”(较之《天雨花》中黄静英刚烈犟强的人物个性,以及左维明与夫人、儿女,静英的大段针锋相对而又妙趣横生的对话,其精彩程度,差得太远了!)
此后,裴公子又写诗明示宣登鳌,登鳌方恍然大悟:此宝珠即柯宝珠也。告知父母,宣家父子登门谢罪,务求允婚。裴公假意推托,并拿出绝据为证。宣登鳌当场裂据悔誓。裴公这才一笑作罢。于是两家商议妥当。仍由裴长卿出面,请老柯为媒。这一回,顺顺当当。公然在老柯眼皮底下行聘换庚,就将宝珠终身许配登鳌。
(注意:这部小说统共才二十回!光描述以上这些内容,就用了整整十三回。至于下面的七回书,除了要交待宝珠谢媒认父,秀林罪有应得,两家操办婚事之外(这些无不出自《天雨花》的情节)余者不过是瞎拼乱凑,充数的内容罢了,鲜有过人之处了。)
书归正传。此后,宣登鳌奋发图强,得中状元。过府参相,被奸相蒋文富看中,强行要把女儿蒋连城许配于他。(真是好笑了!这次不抄《天雨花》了,竟改抄《琵琶记》的重要情节了!)宣家父子不允。并言明“婚事已许柯公之女”。恼怒奸相。定下毒计:找个借口请状元过府饮宴,将酒把他灌醉,硬将他送入小姐房中。等他醒来时若好好应承,通知他父母择日入赘。若倔强时,只说他酒后私入相府,硬闯进闺房,调戏宰相千金,问他该当何罪!”(注意,这条计策是出自《天雨花》第九回(即:“方从哲用贾妓陷害左维明”这一段,与第二十一回,“客氏强行要将女儿许配三鼎甲”这两处情节的粘合体。)
言归正传。宣登鳌果然中计。醉后,被抬至蒋小姐床上。不料这位小姐,虽生长在奸臣之家,却刚烈正气。闻知此事,谏父不允,当场触槐而亡。蒋相迁怒宣登鳌,移尸栽赃,告他带醉强奸,女儿誓死不从,害得相国千金羞忿自尽。(这还是《天雨花》的情节啊!)
次日天明,蒋家捆绑宣登鳌上殿诉冤。金殿之上,宣、蒋两家各执一词。幸天子圣明,详察内中情由,驳回奸相所奏。(矛盾啊!既然这么圣明,怎么会容许这等奸相在眼皮底下为非作歹,把持朝政多年呢!真是情理不通啊!)遂下旨旌表蒋小姐为贞女,又命宣登鳌当殿吟诗凭吊蒋女。
诗曰:性如松柏德如兰,不与群芳斗画栏。
弱质盈盈生傲骨,冰心皎皎有忠肝。
全仁舍死香魂杳,仗义轻生血泪弹。
巾帼须眉垂百世,却嫌风雨速摧残。
话说天子看了宣状元这一首挽蒋连城的哀诗,点头道:“得此一诗,此女虽死犹生。”于是龙心大悦,将宣登鳌升为内阁学士。(屁话!一首假惺惺的诗句,换一条活生生的性命,还说得出口“虽死犹生”!!!而且,我看这位《听月楼》的作者诗才也没什么过人之处。这种水平的诗作算什么好诗!比之《天雨花》作者的诗才,差得远了。这种水平的诗文,我还羞于落笔呢,我还嫌它粗劣呢!)
再说老柯,原本看奸相要害宣登鳌,确有些为他担心。如今见他反倒因祸得福了,也就作罢。只是方才听他们金殿上对质所云,“宣登鳌已聘柯氏”,心中恼怒,他以为:宣登鳌明明所聘裴氏,何来什么柯氏?分明是有意损我名声。当即怒气冲冲赶回家,想找秀林商议:“蒋贼告他不倒,明日我们也告他个污人名节之罪,方泄心头之恨。”谁知赶回家,寻妾不着,却见秀林身边小翠丫环正从园中出来。一问之下,小丫环立即说道:“我与姨娘去花园中玩。姨娘同一个男人睡在榻上,这会儿叫我出来拿衣服的。”恼怒老柯,忙传齐家丁,冲到园中捉jian。趁夜将国銮与秀林这对jian夫yin妇捆绑抛下御河。(又回到《天雨花》第十四回《持正中途沉爱妾》情节上了!)
此后,柯直夫心灰意冷,退老林泉,返乡前夕,去裴府拜望。裴公说破实情,唤出宝珠,谢媒认父。父女得以相认,尽释前嫌。然老柯于这门婚事始终不快。其后,宝珠随父回转原籍。裴长卿吩咐宣登鳌:速速乞假回江西完婚,只要圣旨作主,不怕你岳父不认这门亲。宣登鳌果依其言。天子准奏,颁下圣旨。赐宝珠三品诰命夫人。宣、柯两家限期成婚。登鳌满怀欢悦,捧了圣旨,一路追去。到了江西。又节外生枝,出了一段奇闻。(叫我说,这偶尔自我发挥的小插曲编得也拙劣得很呢!)原来,柯直夫有一孪生兄弟叫柯庸夫。两家相邻而居。登鳌打听柯府,却误投柯庸夫之府。庸夫恰好又有一女名唤柯无艳,因才拙貌丑,年过二十,也无人问津。这日闻得有客来访,偷到厅前张望,窥见宣登鳌才貌双全,垂涎三尺。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啊!女儿不知羞耻,偏这个父亲更是混帐,问了宣公子几句话后,明明晓得眼前这位公子是奉旨前来与侄女柯宝珠小姐完婚的,竟起了夺婿之念。转身进房与女儿商量。先下手为强,吩咐女儿放开手段,抢占新郎。柯无艳正中下怀,忙出来相见。象发花痴似的。没说上几句话,就跑上去又搂又抱。吓坏宣登鳌,一个在前面逃,一个在后面撵,满花园拉扯追赶。(这叫什么闹剧啊!)逼得宣登鳌没处躲,没处藏,从太湖石上爬到秋千架,最后被逼到墙上。激怒丑女,架梯子过来,想要追上墙。宣登鳌无奈,只得跳到隔壁人家。这一下,歪打正着了。恰巧见到了姨母柯夫人。姨甥重逢。
此后宣登鳌屡次登门求见岳父。无奈柯直夫,虽碍于圣旨,不得不嫁女于归,只是内心始终耿耿,不肯认这个女婿。等到择期完婚,女儿宝珠出嫁之时,柯公也决不露面,女儿上轿,也不与这个女婿交谈片言。婚后,小夫妻寄书到京,请裴公设法周旋。裴公应允。寄语柯直夫,好言劝解一番,使他们翁婿和睦,冰释前嫌。
再说奸相蒋文富,广结党羽,要谋朝篡位。这日,裴公下朝。路遇两个百姓因小事而当街斗殴,见其中一人异服异貌,并口口声声要去蒋府。裴公心生疑惑,就把此人带回衙门审问。原来此人是车迟国使臣。特地上京面见蒋相,身上藏有国主与蒋相私书。上写的是车迟国王要领兵来犯中原,约定奸相里应外合,事成之后,许以平分天下,于某月某日发兵,叫奸相早为预备。口供、证据到手。次日裴公当廷启奏,扳倒奸相。朝廷论功行赏,升裴长卿为刑部尚书。原来的刑部侍郎一职,由宣登鳌假满后继任。下殿之时,裴公与宣公议定:“今令郎继我原职,小弟的衙门应让与令郎居住,所有听月楼奉送令郎与令媳,以完千古佳话。”(情节上实在太生凑硬套了!硬要把“玉人来”的故事装上个“听月楼”的套子!)
再说,当日柯无艳,自宣登鳌去后,一病相思而死,随即柯庸夫亦思女而亡。(看看,这种跑龙套的角色,而且用在了并不高明的情节上,一经用完,这位才拙智短的作者啊,就立码把他们一一写死了。拙劣之极的写作技巧!糟糕透顶的故事情节!)
此后,家家富贵团圆。几十年后,有一年又适逢八月中秋,宣登鳌夫妇坐在听月楼上饮酒作诗,忽见楼外一片彩云冉冉自空而下。二人大吃一惊,忙向楼外一看,见云中间站着一位道者,左执桂花,右执斧子(即吴刚),云旁站着一人,好似裴公,对着楼上说:“感尔夫妇多情,特来一晤,以完情缘。”说毕,飞升而去。侍郎夫妇在楼板上拜谢。后来登鳌也升了尚书,晚年告老回去,就将听月楼匾额移于故乡,也建一楼,安上匾额以留仙迹。夫妇偕老,子孙绕膝,世代书香,皆此楼佑之云尔。
以上即为《听月楼》的主要故事情节。
而我认为《听月楼》严重抄袭《天雨花》,证据如下:
第一:请大家先看一段《听月楼》前言:
《听月楼》二十回,不题撰人。卷首有清嘉庆壬申(1812)桂月自序。作者未详。 本书据清嘉庆二十年(1815)忠恕堂刊本校点,参校同年积秀堂刊本。
可见《听月楼》至少在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前即已成书。而《天雨花》则在顺治朝(1650年前后)即广为流传。《听月楼》比《天雨花》问世足足晚了一百五十多年。谁抄谁的,大家心中应该很清楚了吧!
第二:或许有人会提到异议:即基于以往看书的经验,有些古典著作,所谓的自序也未必一定是作者亲笔所写,也极有可能是后世读者的伪作。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听月楼》到底是哪年成书,也就没有定论了,也未必会晚于《天雨花》啊!针对这一疑点:我认为:自序是否果真是原作者于1812年所题,我尚无定论。但是,我能肯定的是:以我对《天雨花》作者个性的了解,我绝对相信是《听月楼》的作者抄袭《天雨花》作者的创作构思。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深知《天雨花》的作者是位志向高远,心高气傲的才女。通观《天雨花》许多情节,都是推陈出新,与《天雨花》问世前存世的众多小说在情节内容上鲜有雷同。这样一位才女,以她的才情,决不至于拾人牙慧;以她的个性,也根本不屑于去抄袭前人的成名之作。我坚信,这决无可能!再者,如果是《听月楼》在《天雨花》之前问世,那么,试想如此精彩的故事,(虽有画虎不成反类其犬的嫌疑,但也描摹几分神韵了),这样一部作品,会在白话小说史上寂寂无名吗?我决不相信!事实上,《听月楼》的确没什么名气。那么造成这种结果,也只有一种解释了。即:这书本身就是抄袭《天雨花》的,所以才会一经问世即为读者所薄,声名不传。
下面再来探讨一下这位作者的创作意图。其在开篇第一回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偶检残编,得《听月楼》七律一首,其诗有无限深情。诵之再四,乃不禁因情评话,《听月》为名,谱成一部演说,以消阅者之闲闷云尔。”
以上便是这位《听月楼》作者的自述,表明其创作缘由:是从一首《听月楼》的诗上而起,《听月》为名,谱成一部小说。但他却绝口不提整部书几乎都是抄袭弹词名著《天雨花》的事实。而且,改编手法相当拙劣,并不成功。应该渲染的地方,往往一笔带过。不该详述的事件,反饶尽口舌。通观全文,我认为这位作者完全不懂写作详略得当的技巧。我们不妨举例说明:《天雨花》中杜顺卿意外重逢黄静英,马上就去盘问左永正实情。一番软泡硬磨之后,永正也就照实说明了。而《听月楼》中,这个无关紧要的小情节,竟被这位作者浓墨重彩,铺陈得一波三折。先是宣公子问了裴公子半天,也问不出来,回去后又冥思苦想,想了一夜,也不能释怀。第二天,裴公子才叫人捎来一首诗,言明:此宝珠即柯宝珠也。(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演绎得那样复杂,情节这样拖沓,我倒要问一句:有这个必要吗?)相反,许多《天雨花》中出情节、出人物的高潮迭起的肉段戏,经这位作者一通涂鸦,几乎无一例外,反倒都成了平淡寡味的过场戏!比如说,“宣公子悔誓再求婚,被裴公趁机刁难责备”的那段,在《天雨花》的作者的笔下,演绎得多么精彩,准确把握住人物内心矛盾,熟练驾驭戏剧冲突。这样出彩的重头戏,反倒被这位《听月楼》的作者三言两语就敷衍了事,打发过去!而在围绕“许配不许配宣家”这个问题上,宝珠与裴公的周旋也远不如静英与左公的抗争来得激烈。而两次请老柯为媒时的人物对白极其简略粗糙,这点上远远不如《天雨花》。左维明是一句真,一句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话中有话,弦外有音。声声句句,故设玄机,暗藏着陷阱,就这样一步一步把黄持正往沟里带,而此时那个糊涂的黄持正,还傻呼呼地信以为真,毫无觉察。等有朝一日真相大白,把个老黄怄得懊恼已极,呆呆良久,也只好哭笑不得道:“老左将我竟如三岁小儿一般捉弄,我又无一事不堕你术中,真个计似良平,口如随陆!我等诚实忠厚之人,如何是你对手?”《天雨花》曲折生动的情节,妙语连珠的对话,而在一部《听月楼》中,则鲜有影迹可寻。再说“谢媒认父”这段,也极其简略。总之,《听月楼》的作者是将《天雨花》许多精彩段落简化。而其自创的小细节,恕我直言,毫无可取之处!
再说到人物个性,较之〈天雨花〉中的人物个性也差了许多。
比如:第一回中,如果是左维明遇到这类事:即好端端全家人在花园中饮酒赏月,突然空中飘落什么诗笺,还署名吴刚。左维明早就抱着怀疑的态度,一不信神,二不信邪,置之不理了。哪象这位裴长卿啊!当场顶礼膜拜不说。还在匾额下面设置香案,一日三回,率领全家老少对着这块匾额叩头焚香。
再如宣登鳌的个性,比之杜顺卿差太多了。举例说明。《天雨花》中:当黄持正拿着所谓的“奸证”公然上门兴师问罪时,小杜的表现是何其刚直强硬。对着所有人,明明白白说出了自己的心意:“不错,我是爱表姐,事到这般地步,我也不妨直言了,今生姻缘,只在表姐一人身上。但我所图的是光明正大百年良缘,而不是偷偷摸摸去毁人名节。姨丈大人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不觉得这样做,是辱人辱已吗?”(这些话,是需要具备何等勇气才能说得出口的啊!彰显其光明磊落,坦荡胸襟,而又不乏诚意。将一位多情书生的个性表露得深情款款,同时又是那样大义凛然,铁骨铮铮!让我们转回头来,再看看《听月楼》中的宣公子,当他同样也遇到类似的诘难,被姨丈大人当众斥责,蒙受不白之冤时,他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与杜顺卿截然相反!他则是一副卑躬屈膝,唯唯诺诺,委委屈屈的脓包相!屁都不敢放!只是极力否认奸情,对着那个污人清白,偏执武断,狂暴成性的封建势力代表柯直夫。不要说半句狠话了,就连表露出重一点的语气稍微渲泄一下内心的不满,他也丝毫不敢!)我们再看看小杜吧。当他被黄持正百般辱骂诬蔑,意识到黄持正这种人根本不可理谕时,他满腔愤恨,不由连连冷笑,再也不去作无谓的解释,当即转回头来,昂首挺胸,对着左维明朗声说道:“亏得是左年伯做了左都御史,不然,小侄竟不知这堂堂天子脚下的御史衙门竟要屈杀多少好人!”(黄持正那时也是御史,与左公同一衙门)小杜面对恶势力,不公正的待遇,勇于这样直面反驳痛斥,毫无畏惧,进行英勇地抗争。而这位宣公子呢!这场戏中,他又是怎样收场的呢?照《听月楼》所述:宣爷哼了一声道:“**呀!一个读书人,不思功名上进,只做这些轻薄之词,岂是成材?还不退下去!”唬得宣生急急起身,离了前厅,回他书房。心内一喜一忧:喜的锦笺果落于自人之手,不枉我一番思慕;忧的是柯老执性将无作有,把有才有貌的佳人置于死地,岂不可惜,可恨!
以上,我姑且只举一个事例,同样的情节,类似的事件,发生在这两个人的身上,通过两位作者的描述,将二人的言行举止,跃然纸上,却决无雷同。两者品行个性,判若云泥!两位作者的才情高下,自是不言而喻了!
(2009年6月3日写并收于百度空间)
基于一众好友之前并未阅读过此书,现将主要情节简述如下:(先行声明:我参阅此书完全是出于对比,探究该小说与《天雨花》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研究这位作者的创作意图,比较《天雨花》、《听月楼》二书相关情节写作上的优劣为目的。因此决定了我此番叙述方式不同于以往,凡涉嫌抄袭《天雨花》创意的大小情节,我都会运用我的火眼金晴,一一揭露。)
《听月楼》主要故事情节如下:
明朝某代,刑部侍郎裴长卿。夫妻二人膝下一子两女。子名裴以松,两女名唤绮霞、绮云。(注意:开篇即严重抄袭左维明一家的人员组成。而《天雨花》第十二回中(即《御史计援黄静英》那回),左维明不正是官居左都御史兼刑部大堂吗?至于膝下一子两女。以松即左永正的角色,而绮霞、绮云即左仪贞、左德贞的角色。只不过《听月楼》一书主要围绕宣、柯两家儿女爱情、婚姻故事展开叙述。所以,裴长卿是重要的配角,而他的一子两女则是毫无个性可言的龙套。)
话说裴长卿,命人在自家后花园造一高楼。楼成之日,合家欢饮。席间共拟楼名。正当全家冥思苦想,未能决断之际,忽然上空飘落一纸简帖。题诗一首:
听月楼
听月楼高接太清,楼高听月更分明。
天街阵阵香风送,一片嫦娥笑语声。
诗后署名:月宫吴刚。
遂将此楼命名为“听月楼”。
(真是生搬硬套啊!我一向认为一部优秀的小说,情节上应该是环环相扣的。而此时的我,真看不出来,这一情节与下文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见其情节衔接得多么不自然了。)
书归正传。此时,有两位同年来访。可巧这两位彼此间又是连襟,且都是江西原籍。(《天雨花》中老黄可是祖籍山西啊!江西、山西,哈!连个地名都抄成这样,生怕别人看不出来似的!)原来,其中一位是翰林学士宣学乾(即《天雨花》中老杜杜宏仁的角色了),一位则是太仆寺少卿柯直夫,柯直夫字号秉正)(即《天雨花》中的黄持正。诸位发现没有,连名号都象极了呢!)当日三位知心好友畅饮一番。
次日,裴长卿回访柯府。正巧赶上老柯的家务事。原来,老柯常年夫妻不和,宠爱奸妾秀林(这位秀林也如《天雨花》中黄持正的爱妾巧莲一样,是原籍苏州,出身青楼的妓女)。秀林倚仗宠爱,时常恶言欺辱柯夫人母女。这日,又为一点子小事借故打骂小姐柯宝珠的贴身丫环如钩。老柯听信谗言,反帮着奸妾训斥了女儿一顿。宝珠受了委曲,回到房中,免不了母女俩又是一场痛哭哀叹。
不久,宣夫人命儿子宣登鳌过府拜望姨母柯夫人。由此得见表妹宝珠。二人一见倾心。宣登鳌回府,即告明父母,请裴长卿出面,过府作媒。原以为两家门当户对,女貌郎才,又是亲上加亲的好事,料来柯家再无不允的。谁想,柯直夫听信秀林谗言,以“女儿年幼无知,不可过早订亲,此其一;其二,宣家小子举止轻浮,不可许婚;其三:两姨做亲,更有嫌忌,会落人话柄等等”“三不可”为由,执意不允。此事只得作罢。奸妾秀林自以为得计,更加放肆。明里对着丈夫百般奉承,暗地却为所欲为。这日,春光明媚,又趁丈夫外出公干之机,不顾家规,在花园中四处游玩,还公然带着丫环上后花园东楼万花台上看园外的风景与来往行人。
话说此时朝中,有一权相,名叫蒋文富。与裴、宣、柯等人政见不合。生有一子一女。单说这位公子,名叫蒋国銮,虽娶妻房,终日在外眠花宿柳,还有一个助桀为虐的通政司巩固本,拜在奸相门下为义子,又与蒋公子臭味相投。这日,蒋国銮正带着家奴游湖,一眼看见楼上的秀林,色胆包天,竟以迷路为由,直闯后园,伺机勾引。那秀林本就是妓女出身,生性奸狡放荡。当下支开丫环,就投怀送抱起来,两人一拍即合,勾搭成奸,就在万花台下面的玻璃厅里鬼混。
可巧宝珠小姐也趁着父亲不在家,偶尔带两个丫环散步花园。正走到这里,耳畔中忽闻里面有喘呼之声,大吃一惊,忙停住脚步,定睛向玻璃厅里面一望,见那光景,不觉满面通红。只认是不顾廉耻家内的丫环仆妇做的勾当,也不欲明言其事。但咳嗽两声,使其闻之。心内如小鹿儿乱撞,唬得急急转身,带着丫环就走。惊散二人。只得议定再约佳期。而秀林远远看见宝珠背影,做贼心虚。只当是宝珠看得真切,不觉又羞又怕,怀恨在心。暗暗咬牙。务必要借老柯之手,将宝珠置于死地,以除后患。
恰逢次日,乃宣学乾五十大寿。秀林一反常态,极力怂恿老柯带着女儿同去拜寿。宣夫人爱甥之心,欲挽留宝珠小住几日。因怕老柯不允,与丈夫商议,宣学乾遂当着满堂宾客面前说知。老柯碍于情面,无奈也只得应允。因此宝珠得以留住姨家。次日,宣家父子回访诸宾,不在家中。宝珠奉姨母之命,各处散心。偶然走到表兄书房,得见宣登鳌新题的四首《玉人来》诗。
其一:柳含烟霞碧于苔,几度鸟声唤梦回。
小院寂寥春渐晚,焚香静待玉人来。
其二:芙蕖出水湿红腮,晓露盈盈带笑开。
独对名花忆倾国,何如解语玉人来。
其三:秋郊紫翠锦成堆,碧树阴稀叶渐摧。
雁落鱼沉香不远,兰舟轻载玉人来。
其四:窗寒静掩减愁怀,添尽兰膏拨尽灰。
裁得红笺制心字,定知今夕玉人来。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天雨花》中的四首《玉人来》
其一:柳含烟翠碧于苔,几度莺声唤梦回。
小院寂寥春渐晚,焚香静待玉人来。
其二:芙渠出水湿红腮,晓露盈盈带笑开。
独对名花忆倾国,何如解得玉人来!
其三:秋郊紫翠锦成堆,碧树荫疏著渐摧。
雁落鱼沉香渐迩,兰舟轻载玉人来!
其四:寒窗静掩减愁怀,添尽兰膏拨尽灰。
裁得红笺制心字,定知今夕玉人来!
(诸位请看:与《天雨花》所录四首《玉人来》仅差几字之差,而且意思惊人相似!绝无如此巧合之可能!)
话说宝珠正低头看时,忽听外面一阵喧闹。原来柯直夫回家后,始终放心不下,故今日一早登门,亲自接女回去。此刻闻得女儿在外甥书房,生怕两人背地做出些什么事来,有辱家声,便直闯进门。当际劈头盖脸就将女儿臭骂了一顿,勒令立刻回去。慌乱中,宝珠为防父亲误会,就将诗笺往袖内一塞。
到家又是一通大闹。秀林假装好人,明着劝解,暗中拨火。把个宝珠满腹委曲,转身回房。却一时不慎,将诗笺遗落地下,被秀林拾起,交与老柯。不容分说,将女儿打得遍体鳞伤,逼令女儿与两个丫环承认与宣家表兄有奸。宝珠等抵口不认。秀林又撺得老柯赶去宣府对质,逼迫宣学乾将儿子处死谢罪。此日,正赶上裴长卿也在宣府做客,闻知此事,大家唤出宣登鳌来,问个明白。登鳌以实相告,解释一番。谁想老柯非但不信,反一口咬定宣大人护犊,纵子为非。口口声声指责道:“你只知溺爱,不明不顾大纲大纪,我也不与你瞎吵,我只回去处死了我的无耻女儿,看你可过意得去!”便拂袖而去。裴公情知不妙,追上前,急中生智,授以沉河之计。老柯中计。当夜就将女儿及两个丫环骗到御河边,立逼着投河自尽。
死讯传到宣府,宣登鳌大病一场,惊动裴长卿。原来,那晚裴长卿早已暗中将宝珠及如媚、如钩二婢捞救回家,并认宝珠为义女。本想等事情冷淡下来,再作商量。不料宣登鳌茶饭不思,病倒在床。于是裴公设计,假称有侄女要配宣郎,托老柯过府为媒。宣登鳌不能忘情于宝珠,断然拒绝。裴公遂叫儿子请登鳌入府,面许婚姻。谁料登鳌非但不从,反亲笔写下绝据:表明今生不娶裴氏之女,立字为据,永不后悔。而另一头,裴公又叫两个女儿试探宝珠心意。宝珠此心早许,然碍于身份脸面,只得口内装硬,道:“当初之祸实因他而起,反被父亲捕风捉影,险害我的性命,如将来终身仍归宣家,无私有弊,恐招人猜疑。”裴公全家见此情形,决定试探并捉弄这一对小儿女。
次日裴公吩咐两女以赏景为名,陪伴柯小姐登上“听月楼”,伏在窗口观景。一壁又叫儿子请宣登鳌游园。将近楼下,公子裴以松假意用手指点给宣登鳌看楼上之人。(笑话!这哪象是大户人家的体统啊!)宣登鳌一看,心生疑惑。反复问裴公子,无奈裴公子矢口否认,一口咬定这楼上之女,乃是堂妹裴宝珠。至于其名也叫“宝珠”,纯属巧合而已。(比之《天雨花》中相关情节,其盘根错节,曲折生动,真是差得太远了!)
事后,裴长卿又吩咐宝珠的丫环如媚:“我家于你家小姐有再造之恩,婚姻之事自然由我作主。原本我看中宣登鳌,将你家小姐许配于他,乃是一件郎才女貌的美满良缘。怎奈你小姐不愿,宣公子又不答应,故此事只能作罢。可巧朝中蒋丞相为其子国銮求婚,我已应允。你去向你小姐说声,叫她自书年庚,改日我两家即可行聘换庚,就将你家小姐许配蒋公子为妻。”如媚闻言大惊,忙回房告知宝珠,宝珠大失所望,欲寻死觅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幸亏两个慧婢从旁劝解。主婢三人细细推论,方才想明白,定是裴家试探之计了。于是将计就计。如媚假意报到堂前,说柯小姐自尽了。裴公夫人等急忙来看,却见宝珠笑嘻嘻的出来道:“爹爹之恩未报,怎敢就舍得死?”裴爷一见宝珠,哈哈大笑道:“好个智巧之女,深知我心。不枉我一番美意。”(较之《天雨花》中黄静英刚烈犟强的人物个性,以及左维明与夫人、儿女,静英的大段针锋相对而又妙趣横生的对话,其精彩程度,差得太远了!)
此后,裴公子又写诗明示宣登鳌,登鳌方恍然大悟:此宝珠即柯宝珠也。告知父母,宣家父子登门谢罪,务求允婚。裴公假意推托,并拿出绝据为证。宣登鳌当场裂据悔誓。裴公这才一笑作罢。于是两家商议妥当。仍由裴长卿出面,请老柯为媒。这一回,顺顺当当。公然在老柯眼皮底下行聘换庚,就将宝珠终身许配登鳌。
(注意:这部小说统共才二十回!光描述以上这些内容,就用了整整十三回。至于下面的七回书,除了要交待宝珠谢媒认父,秀林罪有应得,两家操办婚事之外(这些无不出自《天雨花》的情节)余者不过是瞎拼乱凑,充数的内容罢了,鲜有过人之处了。)
书归正传。此后,宣登鳌奋发图强,得中状元。过府参相,被奸相蒋文富看中,强行要把女儿蒋连城许配于他。(真是好笑了!这次不抄《天雨花》了,竟改抄《琵琶记》的重要情节了!)宣家父子不允。并言明“婚事已许柯公之女”。恼怒奸相。定下毒计:找个借口请状元过府饮宴,将酒把他灌醉,硬将他送入小姐房中。等他醒来时若好好应承,通知他父母择日入赘。若倔强时,只说他酒后私入相府,硬闯进闺房,调戏宰相千金,问他该当何罪!”(注意,这条计策是出自《天雨花》第九回(即:“方从哲用贾妓陷害左维明”这一段,与第二十一回,“客氏强行要将女儿许配三鼎甲”这两处情节的粘合体。)
言归正传。宣登鳌果然中计。醉后,被抬至蒋小姐床上。不料这位小姐,虽生长在奸臣之家,却刚烈正气。闻知此事,谏父不允,当场触槐而亡。蒋相迁怒宣登鳌,移尸栽赃,告他带醉强奸,女儿誓死不从,害得相国千金羞忿自尽。(这还是《天雨花》的情节啊!)
次日天明,蒋家捆绑宣登鳌上殿诉冤。金殿之上,宣、蒋两家各执一词。幸天子圣明,详察内中情由,驳回奸相所奏。(矛盾啊!既然这么圣明,怎么会容许这等奸相在眼皮底下为非作歹,把持朝政多年呢!真是情理不通啊!)遂下旨旌表蒋小姐为贞女,又命宣登鳌当殿吟诗凭吊蒋女。
诗曰:性如松柏德如兰,不与群芳斗画栏。
弱质盈盈生傲骨,冰心皎皎有忠肝。
全仁舍死香魂杳,仗义轻生血泪弹。
巾帼须眉垂百世,却嫌风雨速摧残。
话说天子看了宣状元这一首挽蒋连城的哀诗,点头道:“得此一诗,此女虽死犹生。”于是龙心大悦,将宣登鳌升为内阁学士。(屁话!一首假惺惺的诗句,换一条活生生的性命,还说得出口“虽死犹生”!!!而且,我看这位《听月楼》的作者诗才也没什么过人之处。这种水平的诗作算什么好诗!比之《天雨花》作者的诗才,差得远了。这种水平的诗文,我还羞于落笔呢,我还嫌它粗劣呢!)
再说老柯,原本看奸相要害宣登鳌,确有些为他担心。如今见他反倒因祸得福了,也就作罢。只是方才听他们金殿上对质所云,“宣登鳌已聘柯氏”,心中恼怒,他以为:宣登鳌明明所聘裴氏,何来什么柯氏?分明是有意损我名声。当即怒气冲冲赶回家,想找秀林商议:“蒋贼告他不倒,明日我们也告他个污人名节之罪,方泄心头之恨。”谁知赶回家,寻妾不着,却见秀林身边小翠丫环正从园中出来。一问之下,小丫环立即说道:“我与姨娘去花园中玩。姨娘同一个男人睡在榻上,这会儿叫我出来拿衣服的。”恼怒老柯,忙传齐家丁,冲到园中捉jian。趁夜将国銮与秀林这对jian夫yin妇捆绑抛下御河。(又回到《天雨花》第十四回《持正中途沉爱妾》情节上了!)
此后,柯直夫心灰意冷,退老林泉,返乡前夕,去裴府拜望。裴公说破实情,唤出宝珠,谢媒认父。父女得以相认,尽释前嫌。然老柯于这门婚事始终不快。其后,宝珠随父回转原籍。裴长卿吩咐宣登鳌:速速乞假回江西完婚,只要圣旨作主,不怕你岳父不认这门亲。宣登鳌果依其言。天子准奏,颁下圣旨。赐宝珠三品诰命夫人。宣、柯两家限期成婚。登鳌满怀欢悦,捧了圣旨,一路追去。到了江西。又节外生枝,出了一段奇闻。(叫我说,这偶尔自我发挥的小插曲编得也拙劣得很呢!)原来,柯直夫有一孪生兄弟叫柯庸夫。两家相邻而居。登鳌打听柯府,却误投柯庸夫之府。庸夫恰好又有一女名唤柯无艳,因才拙貌丑,年过二十,也无人问津。这日闻得有客来访,偷到厅前张望,窥见宣登鳌才貌双全,垂涎三尺。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啊!女儿不知羞耻,偏这个父亲更是混帐,问了宣公子几句话后,明明晓得眼前这位公子是奉旨前来与侄女柯宝珠小姐完婚的,竟起了夺婿之念。转身进房与女儿商量。先下手为强,吩咐女儿放开手段,抢占新郎。柯无艳正中下怀,忙出来相见。象发花痴似的。没说上几句话,就跑上去又搂又抱。吓坏宣登鳌,一个在前面逃,一个在后面撵,满花园拉扯追赶。(这叫什么闹剧啊!)逼得宣登鳌没处躲,没处藏,从太湖石上爬到秋千架,最后被逼到墙上。激怒丑女,架梯子过来,想要追上墙。宣登鳌无奈,只得跳到隔壁人家。这一下,歪打正着了。恰巧见到了姨母柯夫人。姨甥重逢。
此后宣登鳌屡次登门求见岳父。无奈柯直夫,虽碍于圣旨,不得不嫁女于归,只是内心始终耿耿,不肯认这个女婿。等到择期完婚,女儿宝珠出嫁之时,柯公也决不露面,女儿上轿,也不与这个女婿交谈片言。婚后,小夫妻寄书到京,请裴公设法周旋。裴公应允。寄语柯直夫,好言劝解一番,使他们翁婿和睦,冰释前嫌。
再说奸相蒋文富,广结党羽,要谋朝篡位。这日,裴公下朝。路遇两个百姓因小事而当街斗殴,见其中一人异服异貌,并口口声声要去蒋府。裴公心生疑惑,就把此人带回衙门审问。原来此人是车迟国使臣。特地上京面见蒋相,身上藏有国主与蒋相私书。上写的是车迟国王要领兵来犯中原,约定奸相里应外合,事成之后,许以平分天下,于某月某日发兵,叫奸相早为预备。口供、证据到手。次日裴公当廷启奏,扳倒奸相。朝廷论功行赏,升裴长卿为刑部尚书。原来的刑部侍郎一职,由宣登鳌假满后继任。下殿之时,裴公与宣公议定:“今令郎继我原职,小弟的衙门应让与令郎居住,所有听月楼奉送令郎与令媳,以完千古佳话。”(情节上实在太生凑硬套了!硬要把“玉人来”的故事装上个“听月楼”的套子!)
再说,当日柯无艳,自宣登鳌去后,一病相思而死,随即柯庸夫亦思女而亡。(看看,这种跑龙套的角色,而且用在了并不高明的情节上,一经用完,这位才拙智短的作者啊,就立码把他们一一写死了。拙劣之极的写作技巧!糟糕透顶的故事情节!)
此后,家家富贵团圆。几十年后,有一年又适逢八月中秋,宣登鳌夫妇坐在听月楼上饮酒作诗,忽见楼外一片彩云冉冉自空而下。二人大吃一惊,忙向楼外一看,见云中间站着一位道者,左执桂花,右执斧子(即吴刚),云旁站着一人,好似裴公,对着楼上说:“感尔夫妇多情,特来一晤,以完情缘。”说毕,飞升而去。侍郎夫妇在楼板上拜谢。后来登鳌也升了尚书,晚年告老回去,就将听月楼匾额移于故乡,也建一楼,安上匾额以留仙迹。夫妇偕老,子孙绕膝,世代书香,皆此楼佑之云尔。
以上即为《听月楼》的主要故事情节。
而我认为《听月楼》严重抄袭《天雨花》,证据如下:
第一:请大家先看一段《听月楼》前言:
《听月楼》二十回,不题撰人。卷首有清嘉庆壬申(1812)桂月自序。作者未详。 本书据清嘉庆二十年(1815)忠恕堂刊本校点,参校同年积秀堂刊本。
可见《听月楼》至少在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前即已成书。而《天雨花》则在顺治朝(1650年前后)即广为流传。《听月楼》比《天雨花》问世足足晚了一百五十多年。谁抄谁的,大家心中应该很清楚了吧!
第二:或许有人会提到异议:即基于以往看书的经验,有些古典著作,所谓的自序也未必一定是作者亲笔所写,也极有可能是后世读者的伪作。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听月楼》到底是哪年成书,也就没有定论了,也未必会晚于《天雨花》啊!针对这一疑点:我认为:自序是否果真是原作者于1812年所题,我尚无定论。但是,我能肯定的是:以我对《天雨花》作者个性的了解,我绝对相信是《听月楼》的作者抄袭《天雨花》作者的创作构思。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深知《天雨花》的作者是位志向高远,心高气傲的才女。通观《天雨花》许多情节,都是推陈出新,与《天雨花》问世前存世的众多小说在情节内容上鲜有雷同。这样一位才女,以她的才情,决不至于拾人牙慧;以她的个性,也根本不屑于去抄袭前人的成名之作。我坚信,这决无可能!再者,如果是《听月楼》在《天雨花》之前问世,那么,试想如此精彩的故事,(虽有画虎不成反类其犬的嫌疑,但也描摹几分神韵了),这样一部作品,会在白话小说史上寂寂无名吗?我决不相信!事实上,《听月楼》的确没什么名气。那么造成这种结果,也只有一种解释了。即:这书本身就是抄袭《天雨花》的,所以才会一经问世即为读者所薄,声名不传。
下面再来探讨一下这位作者的创作意图。其在开篇第一回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偶检残编,得《听月楼》七律一首,其诗有无限深情。诵之再四,乃不禁因情评话,《听月》为名,谱成一部演说,以消阅者之闲闷云尔。”
以上便是这位《听月楼》作者的自述,表明其创作缘由:是从一首《听月楼》的诗上而起,《听月》为名,谱成一部小说。但他却绝口不提整部书几乎都是抄袭弹词名著《天雨花》的事实。而且,改编手法相当拙劣,并不成功。应该渲染的地方,往往一笔带过。不该详述的事件,反饶尽口舌。通观全文,我认为这位作者完全不懂写作详略得当的技巧。我们不妨举例说明:《天雨花》中杜顺卿意外重逢黄静英,马上就去盘问左永正实情。一番软泡硬磨之后,永正也就照实说明了。而《听月楼》中,这个无关紧要的小情节,竟被这位作者浓墨重彩,铺陈得一波三折。先是宣公子问了裴公子半天,也问不出来,回去后又冥思苦想,想了一夜,也不能释怀。第二天,裴公子才叫人捎来一首诗,言明:此宝珠即柯宝珠也。(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演绎得那样复杂,情节这样拖沓,我倒要问一句:有这个必要吗?)相反,许多《天雨花》中出情节、出人物的高潮迭起的肉段戏,经这位作者一通涂鸦,几乎无一例外,反倒都成了平淡寡味的过场戏!比如说,“宣公子悔誓再求婚,被裴公趁机刁难责备”的那段,在《天雨花》的作者的笔下,演绎得多么精彩,准确把握住人物内心矛盾,熟练驾驭戏剧冲突。这样出彩的重头戏,反倒被这位《听月楼》的作者三言两语就敷衍了事,打发过去!而在围绕“许配不许配宣家”这个问题上,宝珠与裴公的周旋也远不如静英与左公的抗争来得激烈。而两次请老柯为媒时的人物对白极其简略粗糙,这点上远远不如《天雨花》。左维明是一句真,一句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话中有话,弦外有音。声声句句,故设玄机,暗藏着陷阱,就这样一步一步把黄持正往沟里带,而此时那个糊涂的黄持正,还傻呼呼地信以为真,毫无觉察。等有朝一日真相大白,把个老黄怄得懊恼已极,呆呆良久,也只好哭笑不得道:“老左将我竟如三岁小儿一般捉弄,我又无一事不堕你术中,真个计似良平,口如随陆!我等诚实忠厚之人,如何是你对手?”《天雨花》曲折生动的情节,妙语连珠的对话,而在一部《听月楼》中,则鲜有影迹可寻。再说“谢媒认父”这段,也极其简略。总之,《听月楼》的作者是将《天雨花》许多精彩段落简化。而其自创的小细节,恕我直言,毫无可取之处!
再说到人物个性,较之〈天雨花〉中的人物个性也差了许多。
比如:第一回中,如果是左维明遇到这类事:即好端端全家人在花园中饮酒赏月,突然空中飘落什么诗笺,还署名吴刚。左维明早就抱着怀疑的态度,一不信神,二不信邪,置之不理了。哪象这位裴长卿啊!当场顶礼膜拜不说。还在匾额下面设置香案,一日三回,率领全家老少对着这块匾额叩头焚香。
再如宣登鳌的个性,比之杜顺卿差太多了。举例说明。《天雨花》中:当黄持正拿着所谓的“奸证”公然上门兴师问罪时,小杜的表现是何其刚直强硬。对着所有人,明明白白说出了自己的心意:“不错,我是爱表姐,事到这般地步,我也不妨直言了,今生姻缘,只在表姐一人身上。但我所图的是光明正大百年良缘,而不是偷偷摸摸去毁人名节。姨丈大人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不觉得这样做,是辱人辱已吗?”(这些话,是需要具备何等勇气才能说得出口的啊!彰显其光明磊落,坦荡胸襟,而又不乏诚意。将一位多情书生的个性表露得深情款款,同时又是那样大义凛然,铁骨铮铮!让我们转回头来,再看看《听月楼》中的宣公子,当他同样也遇到类似的诘难,被姨丈大人当众斥责,蒙受不白之冤时,他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与杜顺卿截然相反!他则是一副卑躬屈膝,唯唯诺诺,委委屈屈的脓包相!屁都不敢放!只是极力否认奸情,对着那个污人清白,偏执武断,狂暴成性的封建势力代表柯直夫。不要说半句狠话了,就连表露出重一点的语气稍微渲泄一下内心的不满,他也丝毫不敢!)我们再看看小杜吧。当他被黄持正百般辱骂诬蔑,意识到黄持正这种人根本不可理谕时,他满腔愤恨,不由连连冷笑,再也不去作无谓的解释,当即转回头来,昂首挺胸,对着左维明朗声说道:“亏得是左年伯做了左都御史,不然,小侄竟不知这堂堂天子脚下的御史衙门竟要屈杀多少好人!”(黄持正那时也是御史,与左公同一衙门)小杜面对恶势力,不公正的待遇,勇于这样直面反驳痛斥,毫无畏惧,进行英勇地抗争。而这位宣公子呢!这场戏中,他又是怎样收场的呢?照《听月楼》所述:宣爷哼了一声道:“**呀!一个读书人,不思功名上进,只做这些轻薄之词,岂是成材?还不退下去!”唬得宣生急急起身,离了前厅,回他书房。心内一喜一忧:喜的锦笺果落于自人之手,不枉我一番思慕;忧的是柯老执性将无作有,把有才有貌的佳人置于死地,岂不可惜,可恨!
以上,我姑且只举一个事例,同样的情节,类似的事件,发生在这两个人的身上,通过两位作者的描述,将二人的言行举止,跃然纸上,却决无雷同。两者品行个性,判若云泥!两位作者的才情高下,自是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