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电脑文档内寻觅到的,原来当年曾抢救回一部分的。加额庆幸!
重校〈玉钏缘〉博文后面部分有价值的评论:
--三生石上证前缘
忆清姐回我:
小商,“那”字在古小說是不是包含了有“?”的“哪”,因為我在郭版《再生緣》看到的都是“那”、男女都是“他”,我猜測會不會是“哪”、“她”是近代出現/普及的字。還有“君妻”一詞在《再生緣》也有出現,可能是因為作者在彈詞創作中,盡量避免重複用辭,總不成次次都用“君后”吧?“分顏”好像也在《再生緣》裡有的,指夫婦“反面”(廣東用語),我找不到合適書面說法,大意是夫婦失和,反目成仇。
我回忆清姐:
古代的确是“那”“哪”不分的。且只有“他”而无“她”,但我为了方便现代读者(毕竟有些字放在现代,人们不会去想古语如何,只会认为是错字,毕竟书的传承要顾着下一代,而不是前人。)而用“君后”是因为考虑到改成这样韵律上好一点,还有,“君妻”的解释有两层,一是“君后”,一是“你的妻子,即令正”)这样改,我想会减少歧义的可能吧。还有“分颜”我那样改,是为了前句“风”“分”同音,也是为了避免同音读起来顺口些。其实,姐姐,我知道我改的过程中有些一定是对的,有些则加入我的主观,所以我才会花大力气,将每一处改动的理由予以说明,就是为了让所有看到的人公论,我把理由说透,大家分析,如果不同意我的意见,可以不参照我的,放着不改动或者另行改动。我正是考虑到这点,才会多打上那么多字每个都去解释改动理由的呀!
非常感谢姐姐能抽空过来,还看得那么仔细。你的意见我会考虑,不过,本身我把每一处改动的理由都详加说明,就是为了能达到群策群力的效果,不希望后人只听取我的一家之言。姐姐提到的“那”“他”,以后我尽量不去改动吧(老实说,边细细阅读,边去挑错别字,同时还要感受它作为诗的美感,很多时候的确会顾此失彼的。)我的校对本力求是史上最精确的一版(相比侯芝及黑龙江出版社校对的而言),但工程浩大,历时漫长,且本身我的水平也有限,再加上一边修改一边还要为将来评与简述作笔记(会分心),所以尽管我已经很用心了,但还是免不了会出现一些疏忽和纰漏。做不到百分之百准确无误。而且有时,虽然我不想,但有时真的控制不了自己,会不自觉地为它稍作一二字聊作润色,改得好不好的,也不过是自已以为罢了。姐姐别介意。有什么意见只管提,不过,姐姐读时,最好用普通话,因为《玉》是国音弹词,用普通话读出来音比较准,更能比较出诗句之间的韵律美感,而不能用广东话。
忆清姐回我:
回复17暮商:雖然說,彈詞是韻文體,閱讀時用聲音朗誦效果較好,但我還是喜歡默讀,因為我性子急,就算開始是大聲讀,但漸漸變小聲,直至無聲的看。至於我用“反面”一詞,是我找不到“反顏”字面的精確解釋,可能就是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罷。憶清有點個人意見,校對是針對錯別字、文理不通、文字脫落等作適當修改、潤色,但原著中通假字、方言或特別用詞 (即這個詞放在這篇文章,這個位置是這個意思,若是我們平日使用卻不是這個意思,如你曾提到的“君妻”、“分顏”等等),盡可能保留以尊重原著,即如讀書時代課本上的文言文、詩詞,都是保留其原貌,文章後面另作解釋。
我回复忆清姐:
姐姐说的很对,我同意“盡可能保留以尊重原著。”事实上,我一开始的确雄心勃勃,想帮它润色,改得文采好一些,但到后来,也因为考虑到这一点,也就没怎么改了,只改动它的错别字,文理不通处。但阅读过程中我有时候还是管不住自己,做了“份外”事。(这一现象,我在前一篇博文中也已经交待过的)但绝大部份情况下(尤其是原著的二三百页之后),我是在尽量克制自己,尽量做到只去改错别字。
重校〈玉钏缘〉博文后面部分有价值的评论:
--三生石上证前缘
忆清姐回我:
小商,“那”字在古小說是不是包含了有“?”的“哪”,因為我在郭版《再生緣》看到的都是“那”、男女都是“他”,我猜測會不會是“哪”、“她”是近代出現/普及的字。還有“君妻”一詞在《再生緣》也有出現,可能是因為作者在彈詞創作中,盡量避免重複用辭,總不成次次都用“君后”吧?“分顏”好像也在《再生緣》裡有的,指夫婦“反面”(廣東用語),我找不到合適書面說法,大意是夫婦失和,反目成仇。
我回忆清姐:
古代的确是“那”“哪”不分的。且只有“他”而无“她”,但我为了方便现代读者(毕竟有些字放在现代,人们不会去想古语如何,只会认为是错字,毕竟书的传承要顾着下一代,而不是前人。)而用“君后”是因为考虑到改成这样韵律上好一点,还有,“君妻”的解释有两层,一是“君后”,一是“你的妻子,即令正”)这样改,我想会减少歧义的可能吧。还有“分颜”我那样改,是为了前句“风”“分”同音,也是为了避免同音读起来顺口些。其实,姐姐,我知道我改的过程中有些一定是对的,有些则加入我的主观,所以我才会花大力气,将每一处改动的理由予以说明,就是为了让所有看到的人公论,我把理由说透,大家分析,如果不同意我的意见,可以不参照我的,放着不改动或者另行改动。我正是考虑到这点,才会多打上那么多字每个都去解释改动理由的呀!
非常感谢姐姐能抽空过来,还看得那么仔细。你的意见我会考虑,不过,本身我把每一处改动的理由都详加说明,就是为了能达到群策群力的效果,不希望后人只听取我的一家之言。姐姐提到的“那”“他”,以后我尽量不去改动吧(老实说,边细细阅读,边去挑错别字,同时还要感受它作为诗的美感,很多时候的确会顾此失彼的。)我的校对本力求是史上最精确的一版(相比侯芝及黑龙江出版社校对的而言),但工程浩大,历时漫长,且本身我的水平也有限,再加上一边修改一边还要为将来评与简述作笔记(会分心),所以尽管我已经很用心了,但还是免不了会出现一些疏忽和纰漏。做不到百分之百准确无误。而且有时,虽然我不想,但有时真的控制不了自己,会不自觉地为它稍作一二字聊作润色,改得好不好的,也不过是自已以为罢了。姐姐别介意。有什么意见只管提,不过,姐姐读时,最好用普通话,因为《玉》是国音弹词,用普通话读出来音比较准,更能比较出诗句之间的韵律美感,而不能用广东话。
忆清姐回我:
回复17暮商:雖然說,彈詞是韻文體,閱讀時用聲音朗誦效果較好,但我還是喜歡默讀,因為我性子急,就算開始是大聲讀,但漸漸變小聲,直至無聲的看。至於我用“反面”一詞,是我找不到“反顏”字面的精確解釋,可能就是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罷。憶清有點個人意見,校對是針對錯別字、文理不通、文字脫落等作適當修改、潤色,但原著中通假字、方言或特別用詞 (即這個詞放在這篇文章,這個位置是這個意思,若是我們平日使用卻不是這個意思,如你曾提到的“君妻”、“分顏”等等),盡可能保留以尊重原著,即如讀書時代課本上的文言文、詩詞,都是保留其原貌,文章後面另作解釋。
我回复忆清姐:
姐姐说的很对,我同意“盡可能保留以尊重原著。”事实上,我一开始的确雄心勃勃,想帮它润色,改得文采好一些,但到后来,也因为考虑到这一点,也就没怎么改了,只改动它的错别字,文理不通处。但阅读过程中我有时候还是管不住自己,做了“份外”事。(这一现象,我在前一篇博文中也已经交待过的)但绝大部份情况下(尤其是原著的二三百页之后),我是在尽量克制自己,尽量做到只去改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