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吧 关注:13,319贴子:12,309
  • 3回复贴,共1

各有千秋—读书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寅恪:追求创见】
史学大师陈寅恪生平涉猎中外,学识渊博,读书富有创见,“表现出对史料有百科全书式的掌握”(法国学者戴密微语)。又以深厚的文史哲及语言文字功夫,融会贯通,纵横驰骋,不断开拓学术新领域。曾自述:“寅恪平生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年来自审所知,实限于禹域以内,故仅守老氏损之又损之义,揖弃故技。凡塞表殊族之史事,不复敢上下议论于其间(《突厥通考·序》)”,表明其读书治学追求创造性。晚年双目失明,仍坚持研究著述,20年间成百万字,“万卷惟凭胸了了(夏承焘句)”,可泣可歌。
【夏丏尊:由精读一篇向四面八方发展】
语言学家夏丏尊先生提倡过一种读书方法: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夏丏尊先生举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文章是晋朝人写的,如果想知道这篇文章的地位和晋朝文学的情况,就可以去翻翻中国文学史;这篇文章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而英国的莫尔写过一本叫《乌托邦》的书,又可以对照起来读;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文一类,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就可以去翻看有关记叙文写法的书;另外,如果想知道作者陶渊明的为人,还可以去翻《晋书·陶潜传》。如此这般,可以由读一本书引出一大串来。夏丏尊先生自己就是这样读。
【大仲马:精选法】
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一书中,塑造了一个博学多识的人物——法利亚长老,并通过长老之口谈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我将近有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选过的书,对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齐备了,至少是够用或应该所知道的都知道了。我把生命中3年时间用来致力于研究这150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在心里才罢手。”在这里,他认为150本书就能囊括“人类的一切知识”,显然不科学。但大促马注重读“精选过的好书”,却是值得借鉴的。世界上的书质量不尽相同,我们应当挑最好的书来读,不要把精力耗费在二、三流的书籍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个规律,读书时应该牢记。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12-27 18:41回复
    【邹韬奋:宝塔式读书法】
    出版家邹韬奋,读书时总是先测览一遍,对其中特别喜欢的,便在题目上做个记号,再看第一遍,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最喜欢的便一有时间就看。这样,他读过的书籍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基础最大,是广泛浏览的,然后越往上数量越少,读得越精。邹韬奋把这种读书方法形象地总结为“宝塔式读书法”。
    宝塔式读书法在读一本书时,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在读的过程中选优汰劣,避免了平均用力,浪费不必要的阅读时间。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12-27 18:42
    回复
      【爱因斯坦:“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资借鉴。
      一总:即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部分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二分:在读了目录后,逐页而不逐字地掠读全文。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关键所在,可依据个人所需选读。
      三合:在掠读全书的基础上,回头细读,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东西。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12-27 18:43
      回复
        【冯亦代:角色法】
        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12-27 18: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