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练吧 关注:718贴子:7,086
  • 0回复贴,共1

太极拳套路与“得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太极拳套路与“得劲”
新安江水韵太极工作室☯: 方艇( 陈德芳 )
【摘要】太极拳套路,简称“太极拳”,是太极拳功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笔者将“太极拳”作用定义为:是以运劲走劲的操练形式来达到强身健体,祛除自身原有蛮力、僵力,从而获得柔韧性缠丝“劲力”,其不失为一种聪慧的“得劲”功法。
【关键词】太极拳 “太极拳” 劲力 能量 缓慢 圆弧 柔韧 得劲
一、【序】前言
太极拳套路,简称“太极拳”,是太极拳功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练“太极拳”者称为太极拳高手,未免过于牵强,因为就算你是真正的武林高手,但也绝非是太极拳高手!当下太极拳文章似“繁星浩瀚”各叙其理,最为聚焦的还是“松、紧”“刚、软”“空、灵”“拳、操”等,确实让人莫衷一是。而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将“太极拳”认定就是太极拳,且将“以慢打快、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等特点强调为“太极拳”的特性,概念性错误矣,着实让笔者嗟愕。太极拳是“止戈防身”的拳种之一,先辈创立的太极拳是现实生活中一种与众不同打法的智慧型“止戈防身”功夫体系,而非“为打而打”的擂台竞技搏斗功夫。太极拳系统功夫包括无极“浑圆桩”、“太极拳”、太极推手、太极器械、太极拳辅助功法以及实战交流等所形成的系统性功夫。而“太极拳”只不过是太极拳功法体系中一种“套路”形式的锻炼方法,为太极拳初始阶段的“知己功夫”,非能完全概括系统太极拳也。但,皆因在路边、景区、公园、操场、拳校、武馆、舞台、体育馆等各种场所见到演练“太极拳”的人和群体,既习惯性称“太极拳”为太极拳,久而久之,将“太极拳”作太极拳来称呼也就常见不怪了。但“太极拳”是套路,为太极拳功法体系的前期修炼阶段,是养生健身、祛僵化柔、聚积“劲力”(掤劲、弹簧劲、缠丝劲)能量为目的的“得劲”功法。笔者将“太极拳”作用定义为:是以运劲走劲的操练形式来达到强身健体,祛除自身原有蛮力、僵力,从而获得柔韧性缠丝“劲力”。其不失为一种聪慧的“得劲”功法。
二、【源】武术套路的概念
“武术套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并逐渐发展而来。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为维持生态平衡,人类有时会进行狩猎活动;而在狩猎过程中,极易受到凶猛的野兽类动物袭击,生存就成了主要问题。所以,狩猎成了原始人类为维护自身生存所必需的防御活动。那时的防御方法就是手持枝棒器械类或赤手空拳与猛兽搏斗,在长期与兽类防御搏斗中,人们逐渐掌握了一些实用的防御招式,既现代社会称之为“招法”的搏击方式,并在未遇险受攻击的安定平和之时,特将这些“招式”进行操练,防患未然;特别是在无人陪练的状况下,单人也可不间断地日锻月炼,并在日后逐渐掌握更多防身招式时,将多种招式连接在一起进行训练,使之招法锻炼的更纯熟拿手,以求日后为生存所需掌握更多更好的防御搏斗技能。这种将招式连贯起来进行独孤训练的防身搏斗技能就成了人类原始防御生存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武艺功法。再经长期的演变流传,逐步形成了日后的“武术套路”。后续人们发现,在劳动作息间隙或业余时间练几趟“武术套路”,非但能增强体质和熟练掌握更多的招式应用技能,却能逐渐形成一种“劲力”,亦有称之为“劲路”、“劲致”或“劲道”。其所得“劲力”不同于平时人们在生活劳动中所形成的力量。这种“劲力”能为自卫反击产生和奠基一种更具威力的“震慑”作用。既,持之以恒的“武术套路”训练,可聚积、增强(至少保持)“劲力”能量,使得大成者实战时面对兽类或敌手会更有自信,其最终目的是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防身止戈”能力筑好“劲力”根基。亦至少在自身未被攻击的情形下,能强身健体,掌握更多招式应用技能和聚积、增强、保持“劲力”能量的持续性,及锻练人的意志以振奋精神。这些都是古代先辈们长期演练传承的实践经验与结晶。
在远古时期,当一场战斗胜利时,帝王或率队将领为嘉奖勇士鼓舞士气而举办“拳械套路”演练庆功活动,以武为舞,以致在社会上多了一种娱乐项目。这种可用于“止戈”御敌又蕴含强身健体及娱乐功能的多重性武魂精华--“套路”,在后续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喜爱。但由于各人的智力敏锐度、天赋观念、体格硕羸、本力大小、体质耐力、身心强弱、吃苦精神、文化水平、所见所闻、接受方式与环境感悟及依据自身拿手的招式应用等多方面因素,使之产生了动作招式、传承风格不尽相同之五花八门的“武术套路”,或道“百花齐放”。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进步及军事现代化,先进的武器系统替代了手持器械近身搏斗的原始方法。武术防身自卫的攻防技能逐渐弱化,即形成了从历史上一直强调的“攻防技能”转向更广袤的“强身健体、艺术表演、竞技夺冠、娱乐修心和养生延寿”形式的“武、舞、操、娱、竞”等多元化套路运动项目。尽管如此,武术套路运动非但未消亡,且更成为国家提倡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与创立法治和谐社会及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所倡导;如今“武技”的防身自卫功能虽已成为武林海洋中的“末技”,但其“末技”和中华武术所提倡的“尚武精神”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诚然“尚武精神”决非“崇尚暴力”。皆因传统武术“防身自卫(技击)”的“止戈”功能是传统武术最原始核心内容,所以传统武术“防身自卫”的“止戈”技能应予传承,而非消亡,否则何以称谓武术“套路”。
三、“太极拳”
(一)、在众多武林拳种的海洋中,近代武术史上诞生了一种与众不同风格的拳种--太极拳,既明末清初时期,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公(1600~1680)首次将中国道家阴阳(太极)理论引进武术拳种之中,其晚年以《黄庭》相伴,依家传武艺及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为根基,汇集武术诸家之长,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八卦循环变化之理、气功吐纳之术、中医经络学说等,融“道、佛、儒、武、医、气、养”为一体聚之大成的拳种功法。
太极拳本只在陈氏家族中传承,后因河北永年一位名叫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的人到陈家沟拜陈家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氏十四代孙)陈长兴为师,学得陈家太极拳后赴京授拳,才使太极拳在外姓中传播而广泛流传开来。杨露禅进京授拳期间大都在皇宫内传授,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的生活奢侈,又多为体质虚弱,难以吃苦受累。为提高这些皇宫贵族们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求,杨露禅先辈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诸如蹿蹦跳跃、震脚跌叉、折叠发劲等高难度动作加以变更或去除,修改创建为一种“舒展大方、中正和顺、简练易学,既适合操练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套路,深受皇宫贵族们的喜爱,自然也深受广大普通民众的喜爱,后被推崇为杨氏“太极拳”。随着杨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又相继派生出诸如吴、武、孙等众多太极拳流派,且将“太极拳”锻炼的越来越缓慢而被人称作“水中摸鱼”。
(二)、“太极拳”标新创异的功力训练和防身自卫方式特别引人瞩目:①、太极拳功夫体系内的“太极拳”:是一种以外引内、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缓慢柔韧、稳重轻灵、圆活弹抖、劲蕴于内的“缠丝精”套路功法,其演练风格与大众拳法相迥异。经持之以恒精于螺旋缠丝的新颖别样锻炼所产生的缠丝“劲力”,融意、气、劲于一体,不仅可作用于御敌防身加以“止戈”,且有着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健身养生特效。如此经典的“太极拳”功法又怎能不深受广大民众的追捧和喜爱
②、太极拳“防身自卫”方式:“缠绕之意,化敌之法”的防身致胜方式独出心裁,既摆脱常人以“先发制人、以硬碰硬、以力相搏、蛮打斗狠”的搏击胜人方式,转变为“以静待动、后发制人(避实击虚、后发先至),顺手牵羊、四两拨千斤,沾黏连随、敷盖对吞......”等以柔克刚、化祛对方击打来力,以借力打力或封缠束缚巧破千斤(蛮力)之法,迫使对手屈服而致胜。此种让人觉得甚为“云谲波诡”的新颖防身术,既能掌控反击“力度”,又可控局不致人伤残而使人输的心服口服,实为智慧型神技,亦正符合现代法治和谐社会防身制敌之需。
(三)、传统“太极拳”的演练特点:缓慢柔和、鹤静舒展、处处圆弧,与在演练上大多直来直去尽显刚猛硬力的其他拳种相比较,可算是独树一帜、构思特异的另类拳法。自然有人对摸鱼般的“太极拳”实战作用疑云满腹,怀疑是否可将其划归于武术圈类?“太极拳”如今虽已传承万里,处处得见,皆因中老年人和女性者居多,虽近来已有很多轻生代汇入“太极拳”洪流,但还是有人质疑“太极拳”动作缓慢的如同水中摸鱼,怎么可能练出实战搏击功夫来?认为“太极拳”顶多就是有点养生价值、登台表演及开心娱乐罢了,哪能与武术沾亲?和人动手必是自取其辱。此类误解也情有可原,因为他们把所见所闻的“太极拳”当作整体的太极拳功夫了。其实,“太极拳”只是太极拳功夫中“求轻灵、稳根基、练内劲”的一种基础性功法而已,另有双人推手、招法拆练、相互接手、模拟临场实战交流和辅助功法及体能等综合性训练,才能算是全面的太极拳“功夫”。所以对“太极拳”实战作用心存疑虑和误解亦在所难免。
(四)、历代太极拳传承者都认为太极拳的“内劲”功夫主要来至于“太极拳”的锻炼。陈氏十六世祖、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著名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强调:“拳打万遍,神理自现。”说明了“太极拳”在太极拳系统功法体系中占据必不可少且极具重要的地位。但就目前“太极拳”发展情况来看,太极拳界对于“太极拳”锻炼的作用及称呼仍有许多不同论辩,其定义还不是很明确。干脆有人将太极拳划分为“太极拳”与“太极操”两种类型。说“操”练的是外形,不求“内劲”能量,而是强调“松、软、空、用意不用力(得气不得劲)”的外在秀,只能观赏与健身,让一些武者不屑一顾,戏谑为“花拳绣腿”;而另一种虽也重视外在,但特别注重招式运用和以获取“内劲”为主要目的的锻练方式,才可称之为“拳”。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集形意、八卦、太极于一身素有武圣之称的近代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先生已有定论:“太极拳”操也,他先在《形意拳学·凡例》中写到:“体操一门,种类繁多,惟形意拳法,系顺天地自然之理,运用一派纯正之气......。”后在《八卦拳学》《太极拳学》中的叙述同样认为“八卦拳(掌)”、“太极拳”就是体操,属于众多体操形式的一种。宗师说的没错,当武术“搏技”将各种拳法招式连接成串进行操演时,“拳”与“操”的性质寖近趋于一致,成为一种“强身健体”类的运动项目。在笔者看来,“太极拳”虽已成为花拳绣腿的操类运动项目,但仍是一种功夫,属于武技之“操”,与舞美之“操”有所不同,皆因其含有武术的技击招法在内,所以“拳”与“操”仍可稍做区隔:“拳”为练劲(得劲)之功,“操”为养生健身或为娱乐演艺之道;但“拳、操”亦可融为一体。现代社会虽大多数人已将“太极拳”作为强身健体和养生修性为主要目的,这无可非议,不必质疑。
(五)、随着全民推广健身延寿练太极(拳)运动的深入,人们蜂拥而上,“太极拳”成了“一花开蕊百家用”的时髦之技而风靡全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发扬“太极拳”的过程中,除一些传统“太极拳”外,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数不清的现代“太极拳”,包括国家体育部门创编推广的各种简化套路、快练套路、竞技套路、双人对练套路、自编套路及某些为赶时髦而自称独创的诸如“实战、实用、内劲”等名称诱人且神秘又复杂的“太极拳”,着实让人啼笑皆非,说白了只不过是将传统“太极拳”抽出几式另加编排而已,何来创新?受“太极拳”热浪冲击下,即使练的不是“太极拳”也取名“太极”或与“太极”沾上边,否则就怕赶不上时髦,亦有将“太极拳”简称为“太极”(两种概念)。如此乱象,使得人们对“太极拳”的作用更加质疑与误解?!在现代和平时期且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将“太极拳”最终引向祛病健身、修德益智、养生修性、延年益寿、舞台艺术、娱乐休闲、文理探索及产业(商业)化传承等加以各种美丽修辞的特色文化之路,造就了五花八门的“太极拳”亦属必然。由于上层文化人士的大量汇入,其思想深度宽泛,想象力极其丰富,各种理论参杂幻想,追求绵软舒适,强调松软空灵,使“太极拳”真正之魂“劲力”消失殆尽,更有人说道,只要牵涉“劲”就不是真正的“太极拳”,如此“感悟”荒唐至极,误导和耽误了不少追求“内劲”的太极拳爱好者。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太极拳”在强身健体、养生修心、舞台展演、竞技荣誉等方面的普及推广,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引起了武术官方的重视和广大民众的普遍喜爱!但由于赋予“太极拳”的功能太过广袤,使原本以“得劲”为目的的“太极拳”,其宗旨逐渐模糊不清甚或混乱?自然引起人们对摸鱼般的“太极拳”能否实战“疑云满腹”,质疑可否将“太极拳”划归于武术运动类项目。然,不管当下社会上对“太极拳”如何定义,笔者认为“太极拳”确属体育健身类的一项运动“操”而已,不管你创立的“太极拳”如何莫测高深,都改变不了“太极拳”只是一种提供操练的套路运动方式,之所以称其为拳,皆因蕴含“防身技法与劲力”,归属于武术范畴的“武搏”之操,而非只是健身养生和表演竞技类的大众体“操”是也。
四、太极拳“劲”浅说
(一)、太极拳“劲”,是太极拳实战运用所需具备的一种功力能量,可分为掤劲、螺旋缠丝劲、听劲、懂劲及各种“招技”劲法,如“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别(内又包含各种擒拿、别摔、鞭甩、封捆、折叠、踢打、断连、长短、缠绕、弹抖、穿透等劲)。“太极拳”所追求的是前者“掤劲、螺旋缠丝劲”,而听劲、懂劲及八门劲别等是“劲”力运用法则,非为自身根基的“内劲”能量,勤练“太极拳”成就强大的掤劲,再全面掌握各种劲别运用技巧,则太极拳功夫踏入“懂劲”殿堂矣。
所谓“放松”啊、“空灵”啊等都属于功夫大成者所体现的状态,否则卧功、盘腿静坐等都比你练“太极拳”更为“松、空”舒适,别再误入歧途了!那些被冠之“以慢打快、以弱胜强、以小力胜大力、借力打力、快如闪电”等太极拳技击诀要,是指太极拳防身搏击技法的巧妙运用,非“太极拳”一项即可成就,既太极拳包含“太极拳”,“太极拳”只是太极拳功法体系内的一种单项套路操练方式而已,功与用的概念值得拳友加以甄别,以防混淆视听。
其实,“太极拳”就是“劲”的功力训练,推手是“听”的巧技运用训练,双人对抗练习是“功、技”合一之运用,如能融合达到“懂劲”,则实战功夫大成矣。所以,千万别把防身自卫的巧妙运用特点套用到“太极拳”上,把“太极拳”繁杂神秘化了。
(二)、太极拳有“三练三不练”的练功法则:“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及三条必劲(经)之路:“练劲(聚劲)、运劲(蓄劲)与用劲(听劲.懂劲.神明)。”而“太极拳”所要达到的是前二者“聚劲、蓄劲”,亦称“得劲”,属“知己功夫”,其规律是圆的循环。其实,太极拳“劲”用于不用,平时都得锻炼不息,只有持续运劲,聚积和蓄存充足的劲力能量,才能以待时用。此意,犹如家中自来水,不管家中是否在用水,但水管里始终得充满水源,只要水源量能充足,则可随时取用,用之不竭。《南史·陈暄传》:“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太极拳”劲力能量的聚蓄,正合“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之意。所以,得劲、蓄劲、聚积柔韧性的“劲力”能量才是“太极拳”的本源宗旨,其他均为衍生品。
“太极拳”演练时的松如“气、水”柔似“蛇、簧”等有关“劲力”能量详述,可见笔者在《中华武术》2021年第11期发表的“太极拳与劲力能量”一文,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五、“太极拳”如何“得劲”
(一)、武术格斗离不开“劲力”,而武术套路就是锻炼“劲力”的方式之一,作为武术套路的“太极拳”同样难与“劲力”分离。虽然太极拳融合了道家阴阳中庸文化理念,其寻求平衡,止戈为上,止战止戈亦需要实力,有了强大的“劲力”能量,千变万化的技击运用就有了实力的支撑。但,由于高层次文化大军的涌入,“太极拳”盘架论理特点被描素的过于繁琐,诸如“精神、意念、呼吸、丹田、阴阳、平衡、刚柔、缓慢、圆弧、松沉、六合、折叠、弹性、劲气......”不胜枚举,词语虽无错彩,却让人无所适从,“太极拳”劲力获取亦无从谈起。那“太极拳”盘架应如何精简理念来获得所需的“劲力”能量呢?作为强身健体、修生养性、益寿延年、美学吸睛、参与赛事、竞技争雄、娱乐享受等而练“太极拳”者尽可随意,此处不作探讨,本文只对那些想通过“太极拳”锻炼而“得劲”及增强“劲力”能量来提高自身实力者,谈点粗略感悟,不敢奢望以各种耀眼而华丽的词藻来诠释太极拳理,只是素语普话,就当抛砖与各位探讨、分享,能否引玉,见仁见智,全凭各位慧性成就了。
(二)、“太极拳”是以外在形体动作展示于人的身肢运动,亦称身肢放长运动,是以外引内的拳法套路,在盘架过程中,拳势招式应以感悟其劲路(缠丝)轨迹为宗旨,非只讲招无劲,否则“有招无劲,招式再多亦难以施用”!外在的身肢运动可激发产生体内及动作轨迹上的“炁、劲”能量。既肢体的伸展抻开,骨关节间距节节开张,肌肉纤维舒展,经筋延伸抻长,再加意念气息的配合,引动气血流畅灌注四肢百骸,久久育得筋膜柔韧骨质坚实,使得骨坚筋柔,如此才能劲达梢节,延伸反击点扩展范围,使身肢变得轻灵柔韧,赋予弹性体质,此种去僵化柔产生“劲力”质变的“得劲”方式,无需考虑那些繁琐的“内气、神意、五脏六腑、天地合一、招式运用”等不着边际让人猜想的论理神言,而只需掌握三个诀要:“慢、圆、柔”,既从外形可视的身肢运动“慢练、圆弧、柔韧”入手即可,其他特点自会在持之以恒的盘架锻炼中逐渐体现出来。如此,太极拳“得劲”简约可待矣。
笔者涉武四十多年,特别是后卅多年专练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现以陈氏太极拳懒扎衣(中定势)为例展示“缠丝劲”的劲路走向(缠丝劲力走向示意图↓)来叙述“太极拳”“慢练、圆弧、柔韧”的盘架奥理。

缠丝劲力走向示意图↑
懒扎衣运劲走向由启至终保持身法中正架构,周身松沉合住劲,炁(内气、真气,非呼吸之气)沉丹田,使之丹田劲炁形成前后左右上下膨撑鼓荡,前撑劲炁使腹实饱满鼓荡,后撑劲炁贴向命门鼓动双肾腰椎而产生“劲力核心”,另一股劲炁下沉至双腿以稳根基(整体重心下沉,重心偏至右腿:左虚右实),双脚与大地紧贴,气血松沉到脚底涌泉,使自身气场与地磁相吸,借大地引力及反向支撑力来稳固下盘根基。右掌击打劲炁(劲路)运行路线:左脚蹬地借大地之反作用力,由脚底板→足节→涌泉→足踵→脚腕→足胫至膝→大腿→髀髋部逆缠螺旋而上返回丹田,其中一股劲炁经命门提升至脊背(从此发出击打劲),再由肩甲骨处催迫至手臂(沉肩坠肘顺缠)→肘部→小臂→手掌梢节(竖掌坐腕→手腕→掌根或掌缘)→着劲点(击打或封缠目标),另一股劲炁从脊背沉至左手臂落于左腿根部(借左腿踏地反作用力)稳定平衡,以防被人借力而失势前扑;右腿承受大部体重,稳定重心,使整体拳势架构踏实稳固。此为炁劲在丹田融合重新分配而充贯四肢百脉周身脏腑,充分显示了腰为枢纽,手足相随之拳势:缠丝劲以腰脊命门穴为枢纽,上运手指,下通足趾。图示中,大小腿链接处膝关节的屈膝(膝尖紧、膝窝松)、腿和身躯链接处髋关节的松胯(内侧胯松、外侧股紧)及大小手臂链接处肘关节的沉坠(肘尖紧、肘窝松)等,都显示了身肢筋腱在弯屈推伸遇阻中抻长开张(促使关节间的骨缝间隙抻得更开)的矛盾用劲过程。外观螺旋劲路犹如弹簧般旋转抻展着进击,其螺旋劲路的圈与圈之间链接不断又保有间隙(肌肉纤维的舒展与筋腱的抻拉促使骨缝开张);内在缠丝劲(定势为合劲、裹劲)及运动所产生的气(磁)场则绕身肢而行,自然筋经、脉络、腱肌亦为延伸抻张,但受长度所限感觉会有阻力,犹如“水”的浮力中寓有沉降,亦似弹簧拉伸中含有回缩阻力,符合老子著名哲学命题“反者道之动”的事物运动变化总规律,此乃太极“阴阳”矛盾之道也。
行拳时,身体同侧手足的缠法一般相同,右手如是顺缠,右足一般也是顺缠;右手如是逆缠,右足一般亦是逆缠。左侧手足同理。拳理之道,即阴阳之道,刚柔之行,绝非一松到底,大松大软之阴阳偏离也。其它拳势的劲路运行轨迹亦可参考“缠丝劲力走向示意图”。
(一)、慢练
1、慢的奥理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先师曰:“由起至止,须慢慢运行,能慢则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到十分......。”
著名影视武打明星、武术九连冠李连杰对于太极拳也认为“......在慢中体悟,在慢中做到更快。”
尚氏形意拳创始人尚云祥先生涉及太极拳也论述道:“太极如摸鱼,要如手探到水里般,慢慢而移......”。
武林先辈名家高手都强调“太极拳”慢练的重要性,咱后辈没理由不加思考与体悟。特别是那句“水中摸鱼”,极好的寓意,笔者亦深有感触,记得小时候与小朋友一起去小溪中洗澡,见身边有小鱼游荡,手臂掌指自会在水中缓慢划行移向小鱼。慢移,以防引发水的大力波动,使得鱼儿一时难以察觉对其构成威胁而放松警惕,待靠近鱼身时突如电光石火般抓拏,鱼儿焉能溜之,如要快速探手就抓,则鱼儿跑的比你的小手更加快捷,反而“欲速不达”,此喻陈氏太极拳“轻缓柔运、捷速刚发”的运劲特点非常贴切。
有人喜欢快练“太极拳”,看似精彩,却是泛散,难以聚“劲”,慢才是练功,快只能是表演,根本谈不上“练”;慢练瞧着简单,运作起来反而困难,作为练功反而起效最快。
生活中的一些“慢”现象可供我们从多方位去思索与禅悟:
①、雕塑家要完成一项艺术雕像,开始先作粗略刻划,而后进入缓慢耐心的精雕细镂来完成整座雕像作品;真可谓“慢有品味、细出精品”。
②、记得小时学骑自行车,脚不够长难以踩实踏板,只能半脚半脚的踩着,腿力够不上速度就会慢下来,速度一慢就会车翻人摔,所以大多使力快骑,减少翻车,如此半个小时左右就学会了骑自行车;而慢骑自行车技术却是用了近一年多时间,身肢平衡及车把龙头不容易掌控啊。这也证明,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紧张与摔跌,才能熟能生巧,进而得心应手,渐渐的就能放松心情驾轻就熟了。
“太极拳”与以上两例引喻同理,只有经过缓慢日久且持之以恒的拉筋抻骨之淬练,达到一定功夫层次,面对敌手,才能做到心情自然放松不惧,所以所谓太极拳要“放松”,是指功夫大成后,则能“放松”的练与用也,此正应了武林中“艺高人胆大”之喻。所以,太极拳所强调的“慢练”和“放松”也就不难理解了。
2、“抽丝与缠丝”
陈氏太极拳十六世祖陈鑫先生在其编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提到:“太极拳,缠法也”;杨氏太极门亦说“运劲似抽丝”。两种说法虽文字表达不一,其含义颇为一致,即均蕴含着一个“慢”字及一个核心“缠丝”。以前丝(纺)织工人在手工剥茧抽丝时,均要求一个“慢”字,抽丝一定要慢,且缓慢之下还得旋转着抽扯,如此抽丝才能使茧丝不易断节,其旋转抽丝运作方式,即为“缠丝”。由此可见,“运劲如缠丝”之句更直接明了,也更易让人读懂和理解。陈氏太极拳就充分利用螺旋缠丝原理,在行拳走架时强调螺旋式的运动,缠丝般的运劲,尽可使之掤劲不丢,此为陈氏太极拳缠绕运动的一大特点。一个“慢”字,精准阐释了“太极拳”的运劲规律,亦符合“水深则流缓(运劲)”之理。
3、“慢”练的作用
“慢练出真功,活桩有奇效。”等拳谚,自然有其道理。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演练起来似行云流水,少有凛冽的招式,偶尔发劲,亦是小溪潺潺流水突遇深谷落差形成瀑布震荡,但主基调为典型的缓慢平静中蕴藏着巨大的内劲能量。所以,“太极拳”的慢非是为慢而慢,而是有一定内涵及其合理性。
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太极拳”慢练的好处:
1)、慢,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静可促慢,易使心态稳定从容,摒除杂念涤虑心灵,消除“心猿意马、心气浮躁”之烦心,静下心来则可启智生慧,激发灵感。如此,对身体神经、内分泌、经络系统及筋肌、脏腑、气血等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太极拳劲力的“劲源”就来至于经气、血脉、精筋三者的融合。
2)只有慢下来才能专心致志研练拳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思考认知和品味阐语要诀,才可充分窥探“太极拳”身法中“轻灵与松沉”、“刚柔与快慢”等阴阳转换之道及内在劲路走向、着劲点是否准确到位等细微领域,才有充分的时间随机对身体运化不顺处作出调整,使身肢上下相随、左右相系、融汇一体、周身协调等。此为“静有所悟,慢有所得。”所以,“太极拳”必须静下心来,也只有心静,烦心事才可放下,心情才能集中,才能耐下性子慢慢的悉心揣摩,细心领会,意境才能在你身上产生某种渐变。
3)、功夫=时间的积累,这是功夫成就的公式要诀。有人指出“太极拳”就像人生,有时需要沉淀下来,预留时间给予深思。“太极拳”每招每势都有其精义,亦需经过漫长的周期,才能感悟出“劲”的内涵。俗语“铁棒磨成针,须得有耐心”、“一口吃不成胖子”“心急吃不了烫豆腐”等,都指出了时间与耐心的重要性。很多人觉得练“太极拳”多年不见其效以致半途而废,甚感遗憾。其实不然,只要你在缓慢中寻找运劲规律,经年、月、日持之以恒的盘旋走架,殊不知迷蒙中已渐渐脱胎换骨成功“换劲”矣。
4)、常言说“人老腿脚衰在先”,常见一些年龄不算高的老人就借用拐杖辅助行走,足见其下盘腿脚的衰弱。“太极拳”恰恰对下盘腿脚有着强烈的锻炼作用,特别是缓慢而架低(符合臀部不低于膝盖原则)的拳式套路,陈氏太极拳在转换重心时,走的是太极图圈中的S路线,有称为∞(倒八字)弧,更加吃功夫的是沉降∞弧,又称“锅底型”重心移动,此种运作方式犹如缓慢移动的低桩,使得下盘腿部肌骨对身躯自重的承托受力时间延长,腿部肌肉筋膜的锻炼效果自然更佳,下盘功力增长更快。“太极拳”不锻炼肌肉?显然有些偏颇误导,“不练肌肉力”那是指上半身的自然松沉,可下半身负重而行偏偏就是为锻炼腿部肌肉骨骼等为主要目的,但非有意识的撑紧肌肉,而是在自然承重中获得紧张的锻炼;医学发现人的体重有50%在骨骼内,而骨骼的50%位于两条腿中,人体最强大的关节和骨头也在腿上,强壮的骨骼肌肉和灵活的关节所形成的“铁三角”,承载着人体上最重要的负荷,双腿还拥有人体50%的神经血管和50%的血液流经下肢,因此腿部肌肉发达与骨骼筋膜的坚实,则证明您拥有的必定是一颗强有力的“心脏”。由此可见,“太极拳”锻炼身肢上下两不同,也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此为“阴阳无偏”是矣。
5)、宋代《二程遗书》卷二下:“人有寿考者,其气血脉息自深......。”亦即是说,如能将“太极拳”慢练至腹式逆呼吸状态,自然气息能深长平和,五脏六腑可产生自我按摩的效果,脏腑能强盛,则百病难侵!腹式逆呼吸法,极易激发炁,体内炁在肢节慢运中能无所不透,使气血缓滴涓流而充盈,凝神聚炁,炁沉丹田,炼精化炁,浸毓五脏六腑,通畅脉络劲路。其遵循的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炁行无滞”原则!在各关节、筋骨间正常节节贯串的情形下,可使“行炁如九曲珠,节节贯穿于各关节、脑颅骨髓、肌腱发肤、经筋脉络、五脏六腑等处都无有阙漏”,至使全身心得到供血供氧,而快则反之,欲速不达也。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血管细(薄)衰,如行动过快用劲过猛,气血冲击如瀑,则易冲破血管,有得脑溢血之风险。这犹如蓄水灌溉良田,沟洫之水象浪涌般一冲而过,则会错过很多需浇灌的良田,或可冲破(破坏)沟洫渠堤浪废水源;而细水缓流则可使顺路良田均能灌溉到位,不漏一丘(亩)。盖人身经筋脉络,亦如地之沟洫,沟洫不塞血畅行,经络穴开气贯通,气通促血畅,则营养供结全身心不停滞,使得各关节空隙处亦毫无僵滞,筋骨皮均链而有隙,则伸缩(似如弹簧)随意自如,能松柔灵动,则气血宗贯周身矣。所以,慢练“太极拳”为“练精化气、以气催血、血旺聚劲”之法,勉强蛮力快练,则违反自然规律,难保不伤筋动骨和伤及脏器精血,静缓柔练,反使内劲自生。所以武术界有“慢练是养,快练为伤”之说,连自己身体都养不好,又怎能指望增劲长功?武禹襄《太极拳解》早有论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其为养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此为劲也。
以上几点道出了“太极拳”慢练的好处,其能使体内气血缓滴涓流顺达贯通(运劲、蓄劲),偶尔奔腾浪涌(扽筋、发劲);否则无节制的澎湃冲击(连续发劲),则会使经筋血管僨张(耗能大)极易造成损伤,这也有点象对“手机”进行不断的“充电、蓄电、放电”过程,充电时需要涓流缓充,逐渐聚集电子蓄存;而使用时放电多了,电子能量消耗就快。所以咱们练“太极拳”主要还是为了给身体“充电、蓄电”(聚劲、蓄劲)增强电(劲)的能量--得劲,只有在防身搏命之时才放电--发劲,并非练时就无节制的乱发劲(耗损),“久练而偶用”(防身实战)为人生真理,既蓄劲为常备无患,需用时随机是矣(要明确的是,太极拳实战是为了防侵害,非为打擂争誉也)。
当然,因为初学“太极拳”者,套路招式都还未曾熟记,根本就不可能掌握连绵不断之意,所以应要求其逐渐“练慢”,而非先就强调让其“慢练”,应快慢随意,以尽快掌握套路招式,熟记于心。“慢练”两字从字面上理解,有强制性意涵,会让人觉得有强迫作用;初学者刚学会太极拳时,为了早日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却还要顾及“慢练”,这样会使其难以收心(思维不集中)而无法静下心来(心气浮躁),势必会造成气息不匀,动作跟不上趟,如此思维繁杂混乱状态,极易出现拳势松垮懈怠而造成断劲现象,身法亦难以做到协调顺畅,这不是理想的练功状态。“练慢”,意味着新手刚学会套路独自锻炼时,僵硬也好快练也罢,都不强求必需“慢练”,而只让其先熟记套路、动作到位及知晓招法用意,顺其自然的按规守矩盘拳走架,运动中不断感悟,不断调整纠错,久久盘旋,持之以恒,随着动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及下盘功力的增长,气息转换更为细腻深长,套路运作自然会随着呼吸的深长,下盘功力的提高而逐渐趋慢,自然形成“慢练”矣,这就叫“一层功夫一层景观”。咱们生活中也都知道,要想熬一锅好汤,开始可旺火将汤烧滚,而后必须是慢火炖煮,否则出不了那个味。练“太极拳”同理,火候越久越要慢火煎熬,既须经过一段漫长的周期,才能在你身上的感受到僵硬转轻灵沉稳的“换劲”变化,所以很多人短时间内觉得练拳不见其效,亦属正常现象,无需懊恼。
“太极拳”锻炼,切忌急功近利,非快能出劲也?古谚云“铁杵磨成针、滴水能穿石、慢功出细活...”,贯于持之以恒“慢”而不怠的勤练,才是成功“得劲”的关键。所以,最好有处静谧的环境和清静的心态,研练“太极拳”才能“慢”下来。


IP属地:浙江1楼2023-03-05 06: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