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吧 关注:823贴子:5,594
  • 5回复贴,共1

司马炎加强中央集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司马炎在多相制基础设立门下省,加强监督提高执政效率和强化分工。中国在领土人口不断增多和民族矛盾逐渐增多的情况下,从最初的一相制,发展到双相制、三公制到多相制,都是中央集权不断增强的标志。晋朝中央政府管理的事务不断增多,分工逐渐细化,司马炎制定八公制和三省制,组成有效地统治疆域辽阔的中央政府。司马炎加强中央集权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制定边疆民族出征作战必须向晋朝中央政府请示,必须得到晋朝中央批准才能用兵;异族移动迁徙必须上报晋朝中央得到批准才能迁徙,司马炎制定的这些政策能有效保障晋朝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理,能防止边疆民族冲突,促进民族团结,能减少内耗。司马炎在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还包括皇帝直接和外国贸易,中央控制外贸,交广地区出产的珍珠上等品三分之二上缴中央,中等交三分之一,次等不用交。司马炎增强中央集权才能保障晋朝中央政府有能力完成统一后巩固统一,并且继续开疆,才能防止地方豪强欺压百姓兼并过度,让百姓的富足让天下无穷人,只有民富兵强才可以继续开疆,才能防止外敌入侵和内部分裂。


IP属地:北京1楼2024-01-18 08:34回复
    司马炎加强中央集权:司马炎执行很多进步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代表中国和政府的中央权力和皇权专制是有区别的,中国古代的神权、政权、族权和夫权中,神权因为皇权的神话或自命天子而逐渐和太史祭司等合并,政权是更能体现统治阶级整体和各派的代表,在古代称为社稷,加强中央集权是有利于社稷,不是仅仅有利于皇族的族权只是代表皇帝一家一姓,而是对统治阶级各派总体和基层百姓都有利,是为社稷和百姓发展生存而加强集权,通常是指制定中央集权的政策,不是让皇帝为所欲为。司马炎制定执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有些类似现代的民主集中制,大政方针都是要朝议和宰相会议,再由司马炎最后决定。中国的中央集权是以分工为基础,不同于欧洲分封的基础是分权,所以司马炎加强中央集权是增强分工,让中央能更有效地管理地方,让中央政府能更深入地参加地方的生产和管理,有利于维护晋朝建立辽阔的疆域,有利于巩固统一的中国,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开疆。司马炎统一后增强中央集权的首个政策是占田令和限客令,防止土地兼并和豪强扩张,只有中央政府有百姓拥护才能巩固统一,能有充足的物资赋税才能推动开疆或巩固边防。司马炎在多相制基础设立门下省,加强监督提高执政效率和强化分工。中国在领土人口不断增多和民族矛盾逐渐增多的情况下,从最初的一相制,发展到双相制、三公制到多相制,都是中央集权不断增强的标志。晋朝中央政府管理的事务不断增多,分工逐渐细化,司马炎制定八公制和三省制,组成有效地统治疆域辽阔的中央政府。司马炎加强中央集权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制定边疆民族出征作战必须向晋朝中央政府请示,必须得到晋朝中央批准才能用兵;异族移动迁徙必须上报晋朝中央得到批准才能迁徙,司马炎制定的这些政策能有效保障晋朝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理,能防止边疆民族冲突,促进民族团结,能减少内耗。司马炎在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还包括皇帝直接和外国贸易,中央控制外贸,交广地区出产的珍珠上等品三分之二上缴中央,中等交三分之一,次等不用交。司马炎增强中央集权才能保障晋朝中央政府有能力完成统一后巩固统一,并且继续开疆,才能防止地方豪强欺压百姓兼并过度,让百姓的富足让天下无穷人,只有民富兵强才可以继续开疆,才能防止外敌入侵和内部分裂。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1-20 02:21
    回复
      晋朝侍中的地位:晋朝宰相侍中往往被忽视,人们总是误解宰相是一人下万人上的地位,这是从单相和权相的立场出发,在晋朝施行多相制的情形下,对宰相的认识要从实际执政出发。晋朝首创门下省,长官就是侍中,这时起晋朝的侍中就开始具有执政的作用,具有宰相职权了,并且职权不断扩大。侍中领导门下省评议尚书奏事,已经是尚书省的上级机关,两省容易形成对立。晋朝最早的侍中有任恺、郭绥、山涛、彭权,其中任恺的权力影响最大,在晋武帝时形成的任党和贾党两个集团,就是以侍中任恺为任党领袖。门下省侍中任恺为首联合中书省的庾纯、张华、和峤三位中书令,再加上温颙、向秀等为一派;尚书省尚书令贾充为首联合中书省的中书监荀勖,加上杨珧、王恂、华廙为一派,双方相互攻击,以至于让晋武帝都不得不亲自出面和解两派。侍中任恺能成为朝中最强两派之一的首领,甚至一度占上风把贾充压制得几乎外派雍州,可见侍中权势之强。在这时期的三省斗争中,门下省俨然和尚书省分庭抗衡,中书省分成监令两派分别支持另外两省,晋武帝只好把门下省侍中派往尚书省任职,把两省宰相对调,比如把侍中李胤调去当尚书令,减少两省的对立。在晋惠帝时期侍中贾模、裴頠、傅祗、冯荪也能和中书监张华、中书令陈准成为执政的宰相核心,比尚书令宗室司马晃和司马泰领导的尚书省还有影响,这时期尚书省的两位宗室也很清廉、谦逊,不争权夺利,三省和睦,所以成就了元康之治。晋惠帝时期侍中地位仍然很高,侍中嵇绍忠心殉难后,被追封为太尉,可见侍中的地位已经接近三公。在晋惠帝去世后,侍中华混能够拥立晋怀帝即位,阻止羊皇后立清河王,可见侍中能拥立皇帝,在三省宰相中甚至能发挥主导作用。晋朝宰相侍中的地位在西晋三省宰相中能发挥领导作用,在东晋也同样不低,尽管东晋一度权臣把侍中裁剪为两人,削弱门下省权势,但是侍中作为皇帝侍臣演化的宰相,仍然是皇帝最常用的宰相,晋元帝时的纪瞻、王彬、邓攸、陆晔、刘隗等都是著名侍中宰相,到晋明帝时温峤任侍中宰相已经是“机密大谋皆所参综,诏命文翰亦悉豫焉”,与后世宰相仅参与机密大谋相比,晋朝宰相侍中还负责诏命起草,唐朝宰相侍中核心职责是封驳,在晋朝已经初步具备,王坦之任侍中时,就驳回并当着晋太宗面撕毁让桓温依周公居摄的诏书,劝谏并起草改为托孤辅政的诏书。晋朝的侍中在执政时不仅具备了宰相地位,成为辅佐君主的核心宰相,在三省决策、监督、执行分工职能的确立中,起了先驱作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11 07:47
      回复
        司马炎和副相制度:司马炎推动多相制发展,首创门下省完善三省制,有效增强中央集权的行政效率,为管理庞大疆域和人口众多的晋朝奠定基础,为开疆做出制度贡献。司马炎建立的多相制有九位正宰相,也设立副宰相辅助执政。司马炎设立的副相非常灵活,对后世也产生影响。现代很多人对副相有误区,往往把副宰相和副职正宰相混淆,副职正宰相同样是正宰相,例如中书省的副职中书令同样是正宰相,尚书省的副职尚书仆射同样是正宰相。在晋朝的三省制中,有六位是正职宰相,三位副职宰相,但九人都是正宰相,但是一旦政务繁忙或疑难,同样需要副手辅助,所以司马炎又设立了副宰相。平尚书事的众臣在汉朝是众大夫等,在曹魏是侍中、黄门、散骑常侍等,到晋朝设立门下省和散骑省,门下省侍中成为正宰相,其他平尚书事的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中,司马炎会选择参加执政,辅助正宰相,成为副宰相的地位。司马炎首创副宰相的记载是山简传中,黄门侍郎王恂和庾纯开始到太极殿的东堂参加听政,平尚书事,这是平尚书事的大臣最早能到太极殿东堂和众宰相共同听政,平尚书事成为执政副宰相。晋朝的副宰相制度到隋唐仍延续,只是称呼改变,隋唐比晋朝是取消中书监和减少两侍中,晋朝中书省的副职中书令成为隋唐正职,中书侍郎成为副职,中书省的副职中书侍郎在唐朝同样成为副职正宰相,门下省因为减少两个正职,副职黄门侍郎也从晋朝的副宰相发展成正宰相,唐高祖甚至任命侍郎副职正宰相去兼正职,到唐太宗是发展晋朝的副宰相制度,同平尚书事成为加衔,出现很多参知政事等加衔宰相,到唐高宗设立同平章事等和平尚书事性质相同,都是具有副宰相的地位。宋朝保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在临安又把侍郎宰相改为副宰相,废原副宰相尚书左右丞。元朝副宰相制度基本沿用唐宋的参知政事,副相制度在明清不再任用,有的职务发挥的作用类似副宰相。司马炎创建副相制度增加了执政官,完善了宰相制度,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17 04:17
        回复
          司马炎统一开疆是习凿齿称赞的千载盛功,是唐太宗评价的天人之功,开展国际贸易建立太康盛世,进行占田制保护人民土地权益,建立天下无穷人的强国。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6-26 05:03
          回复
            司马炎领导统一开疆挽救民族危机,是习凿齿称赞的千载盛功,是唐太宗评价的天人之功和庙堂神算,是张华称赞的圣明神武,受到羊祜和杜预等很多古今圣贤称颂。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8-23 01: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