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吧 关注:25,508贴子:248,433
  • 5回复贴,共1

传统文化“礼”的文化陶冶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华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义之大谓之夏”。“礼”的传统对中国人来说由来已久,人们生活中讲究礼尚往来。
一般现在将礼理解为礼节、礼貌,在搞好人际关系上、沟通感情时讲送礼。送礼、礼节、礼貌当中的“礼”和传统文化中的“礼”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说是一回事,是因为现代人理解的“礼”是古人礼的概念在生活中的一个运用,它是一个表象,有很多内容带有风俗成分,不同时代的礼仪、礼节也不一样。比如,现代人可以握手,可以拥抱。古人男子见面互相之间表达敬意时是胸前抱拳;女子则是在腰间抱拳,然后膝盖略微弯曲,这个叫万福,没有身体上的接触。现代人握手、拥抱就可以有一些接触了。古人对师长、父母有跪拜之礼,现在一般没有。而且不同地区的礼仪内容也有区别,但这些都是具体的表现,是末节。
古人对长辈行礼。
现在人对“礼”的曲解 何为“非礼”“无礼”
也有一些现在的“礼”的内容,确实是有曲解的成分。比如把走后门和贿赂叫“送礼”,其实恰恰是“非礼”和“无礼”。因为“礼”虽然是一种外在表现,但是它要体现道德的内涵。这种道德内涵,比如就像孟子说的,人要有四种基本的心 ,就是要有四端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所谓的‘礼’就是要通过一些外在的修饰去表达人性中比较正面的、比较光明的内容。如果把走后门、贿赂也叫“送礼”,其实恰恰曲解了礼的原意。
“礼”被创造出来当然是有它的意义的。一个是通过行为上的调适和约束来影响人的心理,规范了人的行为以后,反过来作用于人的性格。它使人的心理比较柔和,比较懂得自我约束。这样在社会上与别人相处更融洽,也不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另一方面,是用礼仪在人群当中形成一种规范,成为一种社会上比较普遍的外在的约束力。如果言行不适当的话,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就会被孤立。这样一来,就有一种外在的力量来规范人的行为。就像所有人都排队,就你插队;所有人在公交车上都给老人让座,就你不让,你就会被当作不文明的人。
但是“礼”的内容必须从属一些道德的原则。比如把行贿称为送礼,如果所有人都这么干,它也会潜移默化的形成社会的潜规则,所有人都送就你不送,你也会受到孤立,也可能成为异类而受到排斥。但是凡事它是有一个是非标准,不是说所有人都犯了一个错误它就不是错误了。不能因为犯错的人多了,是非标准也要跟着改,不是这样。就算送礼成为潜规则,它也不是礼。用古人的话讲,这叫作“非礼”、“无礼”。
“礼”本质上不是起约束作用,而是起一种保护作用
在现代社会里边喊个性自由喊得最厉害的通常是年轻一代,但是当他们在社会上磨历久了,特别是为人父母以后,又认识到了各种规范的意义,所以又希望约束自己的下一代。而下一代人又觉得自己受到了约束,不想被管,他又喊自由解放,如此循环往复。但是几代人下去以后,发现这个社会整体的伦理的力量还是在削弱,因为每一代人的反抗都会使整个社会外在规范的力量受到一次削弱,而且通常下一代人成长起来,他的思想中装了他自己年轻时去反抗的这种经验以后,他又会对自己的下一代人达成一定的妥协。所以总的来说,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力量是在削弱的。
从本质上讲,我不认为礼是起约束作用,而是起一种保护作用。当然约束本身它可以是一种保护。譬如说交通规则是为了保护所有开车的人和路上行人的安全。礼仪在生活中的直接作用,其实是设置一个中介,就像汽车前面的保险杠。如果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保险杠是在外力冲撞发生时起一种缓冲的作用,而礼是在人的情绪发生冲击时起一种中介和缓冲的作用。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21 17:44回复
    支持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1-21 17:49
    回复
      支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1-21 18:26
      回复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1-21 18:47
        回复
          支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1-21 21: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