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笔记:
1、世间的道理来自与没有私欲的本心,如孝顺本身是自己内心存在的理,即天性,当一个人做不到孝顺或者不知孝顺,那么他的本心便被私欲所蒙蔽。此外,若对父母之孝,对朋友之信,对家人之爱,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外求于名,那么便不是真孝、真信、真爱。或者说这种感情都是易于变化的,只有当一个人摒弃私欲,遵循心之天性,有孝,有义,有信才是恒定不变的。
2、摒弃私欲,何为私欲,我的理解是遮盖我们认识到自己本心的东西即为私欲。我为名,与朋友争个高低,我为利抛弃家人朋友,那么这些便遮盖了我的本心。要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才能去除私欲,也要日日出去自己的私欲,本心才能日渐清晰。所谓本心不必外求。当我对父母孝,对朋友信,那么我所行便于我的本心一致所以我会情绪平定。若我为名,为利对家人朋友不孝、不信那么我即便得到名利也情绪浮躁难安。
3、外界的磨难苦难,比如爱人离去,家人生病诸如此等,会让我心生难过,这是我的本心是必然的事,但是发自本心的痛楚是有度的,如果我日日沉迷于苦难之中,亦或七情六欲过分张扬,那么这部分超过本心度的情绪便是私欲,需要通过修炼来摒弃私欲
4、真正做到心无外物,才能到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心无外物,即摒弃私欲,看清本心,所有的道理不从外求,遵循本心,那么外界的事物变化,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还如何影响到自己,因为我已没有了私欲,那么即便再大苦难我也只会在本心的度的范围内悲伤,而不会七情六欲过于张扬,真正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如名是私欲,那么如果我把名看淡,那么外界人的评判还能影响到我吗,送东阳马生序所说的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有这种感觉。如果把生活奢侈看淡,不在意,那么我所获得的外界成就还如何能影响到我的情绪。若摒弃私欲,日日擦除我是不是只会因为自己的志向没有实现,我的本心没能达到成全才会感觉到悲或喜
1、世间的道理来自与没有私欲的本心,如孝顺本身是自己内心存在的理,即天性,当一个人做不到孝顺或者不知孝顺,那么他的本心便被私欲所蒙蔽。此外,若对父母之孝,对朋友之信,对家人之爱,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外求于名,那么便不是真孝、真信、真爱。或者说这种感情都是易于变化的,只有当一个人摒弃私欲,遵循心之天性,有孝,有义,有信才是恒定不变的。
2、摒弃私欲,何为私欲,我的理解是遮盖我们认识到自己本心的东西即为私欲。我为名,与朋友争个高低,我为利抛弃家人朋友,那么这些便遮盖了我的本心。要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才能去除私欲,也要日日出去自己的私欲,本心才能日渐清晰。所谓本心不必外求。当我对父母孝,对朋友信,那么我所行便于我的本心一致所以我会情绪平定。若我为名,为利对家人朋友不孝、不信那么我即便得到名利也情绪浮躁难安。
3、外界的磨难苦难,比如爱人离去,家人生病诸如此等,会让我心生难过,这是我的本心是必然的事,但是发自本心的痛楚是有度的,如果我日日沉迷于苦难之中,亦或七情六欲过分张扬,那么这部分超过本心度的情绪便是私欲,需要通过修炼来摒弃私欲
4、真正做到心无外物,才能到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心无外物,即摒弃私欲,看清本心,所有的道理不从外求,遵循本心,那么外界的事物变化,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还如何影响到自己,因为我已没有了私欲,那么即便再大苦难我也只会在本心的度的范围内悲伤,而不会七情六欲过于张扬,真正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如名是私欲,那么如果我把名看淡,那么外界人的评判还能影响到我吗,送东阳马生序所说的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有这种感觉。如果把生活奢侈看淡,不在意,那么我所获得的外界成就还如何能影响到我的情绪。若摒弃私欲,日日擦除我是不是只会因为自己的志向没有实现,我的本心没能达到成全才会感觉到悲或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