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比特吧 关注:458贴子:6,050
  • 14回复贴,共1

关于《孙子兵法》这首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24-03-25 03:11回复
    此贴的参考来源主要是这个贴
    https://tieba.baidu.com/p/8217518582
    那里的截图是知乎一个人的发言,对孙子兵法这首歌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析,
    我个人谈不上懂很多,但对不少知识还是研究过的;那个大佬(不管是不是真大佬)对这个歌有些地方的负面评价可能还是想多了、偏了、或者想法极端了,所以在此仅作为参考,对那个大位的发言并不是都赞同。


    IP属地:江苏2楼2024-03-25 03:13
    收起回复

      首先再科普一下音阶、音程关系的事,上面这两种音阶音程关系完全一样的,就是多利安音阶的音程,不过如果是民族调式,可能对应两种,雅乐羽调式或者清乐商调式,这两者组成音的音程就是与多利安音阶完全一样的,不过侧重点中西稍有不同,无论哪个民族调式,都应该以五声音阶里面的为主(骨干音),其余两个为偏音(起到装饰、过渡等辅助作用)。
      孙子兵法这首歌,综合各个因素,比如节奏(切分节奏有点多,不追求平稳)、唱腔、歌词等因素上,就不太中国风;此外,更关键的,在调式的使用上,也是并不太中国风;所以,要说其哪里中国风呢,大多还是靠民族乐器体现的,虽然这也算是没错,但还是太表面了。
      如果民族调式运用的比较对味,作曲的其他方面的把握也更合适一些,那么即使不必加很多民乐也能听出中国风的味道。
      所以,综合来看,这首歌其实并不怎么中国风,听感上也是如此
      一些具体的理由(主要还是说民族调式的运用)如下:


      IP属地:江苏3楼2024-03-25 03:14
      回复
        如果是想体现中国风,需要民族调式的应用,民族调式用得好了,才更能体现出其古韵、美感、特点。
        (1)在歌曲开始的旋律,“啦啦啦啦啦啦啦”那段,主要用1、7、6三个音,还有少量5,主歌第一段,主要用6 1 2 3这四个音,过渡段出现了#4,那么综合来看,这首歌想用6 7 1 2 3 #4 5 6这条音阶,雅乐羽调式。
        但用的不怎么好。
        不管怎么用民族调式,都应该以五声音阶内的几个音(五正声)为骨干音,七声音阶的话,其他的两个为辅,这首歌在一开始“啦啦啦啦啦啦啦”那一段一出,就完全破坏了民族调式的特点/美感,旋律是111~1177~17666~56~,大量的使用1、7、6三个音,那么,7用太多,这种半音下行、上行的方式根本不是任何一种民族调式的好的用法,任何民族调式都不存在这种音程关系的过量使用(而且,这段在上方加的合音的旋律依然有此类情况)。
        想打破当然可以,毕竟是流行乐,但临时的、在转折的位置打破一下显然更好,这样一开始就打破,就没有给歌曲的总体感受打下基础,就很破坏古韵味。


        IP属地:江苏4楼2024-03-25 03:15
        收起回复
          (2)过渡段也是,旋律大体为36~3~6~#4~2~(再乘以二),36~~7~5 #4~3 3~6,#4连续用了三次,而且都放在重音位置(是重拍里的音,关键是,还是在切分音的位置,那肯定为重音了;而且对应歌词时是在对应一个词的开头),太过于显眼、大量,而且音也不短,以民族调式来看,并不是太好的用法,不够适度;如果想使用#4多一点,增加丰富的感觉,又想突出中国风,那么,把这个音放在和声声部更好一些,比如把它作为和弦音之一,如二级大三和弦/二级属七和弦及其转位、升四级半减七等,放在负责演奏和弦的声部,比如吉他(这方面,烟花易冷相比之下,处理的就挺好)。
          而且,后面在这个段落还没结束时,人声最后一句旋律就直接把#4扔掉 改用了还原4,只能说,预副歌写到最后这一句突然改调性了,在流行乐里,确实,有多种多样的离调手法,旋律也可以临时离调借用,但放在段落最后一句按理说应该“合”的位置,而不是“转”的位置,还没结束时在末尾就突然抛弃原本的调式,改变/模糊了调性,作为流行音乐这么作曲不能说不好,应该是为了向副歌倾向,做个提前亮、过渡,但作为中国风,这么突然处理就少了点工整性和韵味,少了点像中国古典文学似的特色;
          到此为止,就已经把原先的任何民族调式的美感全部打破了,并不追求稳住调性,如果,是起承转合里“转”的位置离一下,最后再“合”回来,那就比较平稳、工整了(就好比像唐诗里第三句基本都不押韵,到了第四句韵再回来)。


          IP属地:江苏5楼2024-03-25 03:15
          收起回复
            (3)到了副歌的话,就正式到6 7 1 2 3 4 5 6这条音阶了,清乐羽调式,自然小调,是上述过渡段的最后一句铺垫好的。(考虑到重点音,这里理解成这个音阶更说得通,而不是2 3 4 5 6 b7 1 2,虽然两者音程完全一样),这段旋律中国风味道还行,但不太浓,7用的勉强不算太多,不过也不算少,而且这段里并没有哪一句是强调五声音阶内的音程。
            主要用的,是6 1 3这三个,7和2 、5数量是差不多的,4则少一些
            总体上,似乎不想区分五声音阶和7的主次地位,7还是比较重要的,并同时强调613三个音(自然小调主和弦的三个音),1-7-6的旋律走向也重复不少,那么这段,比起民族的羽调式,感觉更像自然小调的用法,所以听起来也并不是很中国风。
            (补充一条,用7或4也有可能是在塑造其他的五声音阶,但这首并不是,这段落里面,多句旋律里都有1到7的或3到4的小二度下行/上行,显然并不是在塑造其他五声音阶的音程;或者从组成音看也行,不过没必要了)


            IP属地:江苏6楼2024-03-25 03:15
            回复
              (4)
              前面提到了节奏设计的事,这里再补充一些。可能有人觉得,既然这首歌用到了切分节奏,而这类节奏 肯定比四平八稳的节奏类型难度高,这怎么能不算一条优点呢?
              答案是,这个确实不能算什么真正的优点。
              因为,这首歌里这种切分节奏 在中国风歌曲里 用与不用只能说是一种选择,而不能证明任何音乐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用了以后就导致歌曲的技术性提升到什么档次了(但凡是个讲究律动水平的歌,像这首歌设计的这种程度的连续切分节奏几乎快随处可见了)。既然用了并不能证明玩节奏方面有多能,那还不如尽量少用(甚至可以不用),使其更四平八稳一些,这样还能更有点古韵味,如果愿意用,在其他作品多的是机会。
              当然,如果选择不用切分节奏确实得看对自己旋律水平有多自信,(正如说唱考验作曲人节奏设计水平,四平八稳的节奏下就很考验写旋律的水平了~),如果旋律写的不够精彩,可能不用切分节奏给歌曲增色 那也确实容易无聊一些,这就太考验作曲人的实力了。


              IP属地:江苏7楼2024-03-25 03:16
              回复
                (5)综上,这个歌,当成质量还成的摇滚歌听听还成,当成流行中国风听的话,那么,终究还是少了些中国风的韵味/美感,主要还是靠加入大量的民族乐器撑起来的、浅层程度的国风味。
                编曲的话,比较华丽,乐器多音轨多,入围过最佳编曲也是有原因的,不过,总体还是给歌的质量加不了太多分,因为很多时候是多种乐器同时演奏一样的素材。真正好的编曲五六种乐器也可以编的听起来很满很丰富,甚至单个乐器都可以编的很秀,然而,孙子兵法这种情况,乐器一多、不少时候再让很多乐器同时演奏同一个素材,甚至有时跟人声旋律都重合了(有时完全重合 有时像是三/五度和声那种重合),更多的是感觉多余,而不是素材丰富,性价比就不高了;
                各个声部之间的对话、复调旋律等弄得既不差、也没多强,这些对话感、复调旋律的成果,少用点乐器也可以弄出来,而且,跟主旋律的旋律线重合的乐器演奏弄那么多,效果就不好。
                更关键的问题是,乐器音轨那么多,但这首歌的人声主声部比较薄,人声合音的声部也不像老陶其他一些歌似的那么厚,加上这首歌高音唱法几乎全程都有点挤,这样,人声单薄众多乐器却很厚,人声与器乐间 听着就不怎么适称了(这就像是一个人的身材是:头小、脖子细,躯干和腿却都十分粗~)


                IP属地:江苏8楼2024-03-25 03:16
                回复
                  二楼提到的链接里的那个人的解析是这些截图的内容
                  本文并不认为这些说的全对
                  有兴趣的作为参考就得了~






                  IP属地:江苏9楼2024-03-25 03:19
                  收起回复
                    https://tieba.baidu.com/p/8509439634
                    再宣传一下这个 之前用类似的方式解析过十七岁


                    IP属地:江苏11楼2024-03-26 07: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