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吧 关注:111,120贴子:190,616
  • 1回复贴,共1

#一本如合#《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串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受众
  主要是中医学者、医学研究人员、中医爱好者和对中医理论感兴趣的读者。这篇散文提供了对中医理论中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移传所引发的各种病变的深入探讨,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
  《气厥论》是战国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黄帝内经·素问》。该篇主要讨论了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互相移传而发生的各种病变,说明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一脏有病如何影响其他脏腑。文中通过黄帝与岐伯的对话,详细阐述了五脏六腑之间寒热相移的具体情况,包括肾、脾、肝、心、肺等脏腑之间寒热的转移和相应的病变表现。
    知识点
  厥,逆也、气逆也,指脏腑气逆所致的寒热相移各种病症。
  脏腑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一脏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
  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的移传可导致多种病变,如痈肿、狂、鬲消、水、惊、衄、柔痓、肠澼、尿血等。
  文中详细描述了五脏六腑之间寒热相移的具体情况,如肾移寒于肝导致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导致痈肿筋挛等。
  相关问答
  《气厥论》主要讨论了什么内容?
  答:《气厥论》主要讨论了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互相移传而发生的各种病变,说明了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脏腑有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变。
  《气厥论》中的“厥”是什么意思?
  答:《气厥论》中的“厥”指逆也、气逆也,即脏腑气逆所致的寒热相移各种病症。
  《气厥论》中提到的五脏六腑之间寒热相移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气厥论》中提到的五脏六腑之间寒热相移的具体表现包括肾移寒于肝导致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导致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导致狂隔中,心移寒于肺导致肺消等。


IP属地:福建1楼2024-06-13 16:26回复
    夏末流月、几点集合拆开看、10350601332.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论述,主要探讨了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互相移传而发生的各种病变。以下是对该篇的串讲:
      一、篇名解
      厥:逆也,气逆也。本篇主要论述脏腑气逆所致的寒热相移各种病症,如痈肿、狂、鬲消、水、惊、衄、柔痓、肠澼、尿血等,故名《气厥论》。
      二、主要内容
      1. 寒热相移的病理机制
      脏腑之间的寒热之气可以相互转移,导致各种病变。这种转移是由于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所致。
      2. 具体病症及其成因
      肾移寒于肝(或脾):导致痈肿、少气或筋挛。肾阳不足,温煦功能减弱,寒邪转移至肝(或脾),影响气血运行。
      肝移寒于心:引起精神错乱、胸中隔塞。肝寒扰心,心神不宁。
      心移寒于肺:导致肺消,表现为饮水多而小便频数,预后不良。心火不足,无法温煦肺金。
      肺移寒于肾:形成涌水病,腹部按之不坚,水气留于大肠,快走时肠鸣如囊裹浆。肺为水之上源,肺寒则水液代谢失常。
      脾移热于肝:引发惊骇、鼻衄。脾热上传至肝,肝血妄行。
      肝移热于心:病情严重,甚至可致死亡。肝热扰心,心血沸腾。
      心移热于肺:久则形成鬲消,类似于消渴病。心火过旺,灼伤肺津。
      肺移热于肾:导致柔痓,主要症状为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肺热下传于肾,肾阴受损。
      肾移热于脾:日久渐成虚损,若再患肠澼,则成为不治之症。肾热上传于脾,脾失健运。
      胞移热于膀胱:引起小便不利、尿血。胞宫热邪下移膀胱,膀胱气化不利。
      膀胱移热于小肠:导致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可引起口舌糜烂。
      小肠移热于大肠:形成热结不散的病症,如伏瘕、痔疮等。
      大肠移热于胃:使人食欲旺盛但身体消瘦,称为食亦。大肠热邪上传于胃,胃火亢盛。
      胃移热于胆:同样表现为食亦。胃热传至胆腑,胆汁分泌异常。
      胆移热于脑:引起鼻渊,症状为常流浊涕不止,久则可导致鼻中出血、两目不明。
      三、治疗原则
      治疗气厥所致的各种病症,需根据具体病因、病位进行辨证施治。
      调和脏腑气机,使升降有序,是治疗气厥的关键。
      针对寒热之气的转移,可采用温阳散寒、清热泻火等治法。
      四、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通过详细论述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的互相移传及其所致的各种病变,揭示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同时,也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在治疗过程中,需注重辨证施治,调和脏腑气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IP属地:福建2楼2024-08-30 1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