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吧 关注:52,282贴子:7,741,443

我与一位老知青的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旧作新发《我与一位老知青的缘》
(一)
也算是有缘,一次公出让我体验了老知青的农村生活。
60年代末,已近年关,我的管区发生了一起入室盗窃案件。其中有军大衣,军被,军皮鞋等等御寒物品,数量很大。
当夜,我顺着飘落的一层微雪中的足迹,敲开了A区一家的门。
户主是那嫌疑人的母亲,丧偶,一脸的皱纹,显得苍老,她镇定得反常,装聋作哑,对她儿子的当天行踪,一问三不知。好在她的女儿青涩单一,说出了实情。原来,嫌疑人姓温,叫温哥,下乡知青,回城后,当晚说是到同学家住,准备第二天返回固阳县知青点。
又是一个夜晚,在固阳县一个叫西斗铺的山村,我们敲开了大队知青点的门。说是知青点,其实是已废弃的原大队部。三间一面坡的土房,山墙与北墙连接处已经裂开了缝,透进一线微弱的月光。天寒地动,呼啸的北风从那缝隙拂面而过。
火炕上挤着七八个包头的知青,屋子里郁闷着难闻的气味。刚进到屋里,我便看到了在知青的薄被上盖着的崭新的军大衣和炕沿底下新的军皮鞋,那是作案得来的脏物之一,也是罪证。
那个年代,在刑事案件分类中,盗窃所占比重很大,其中知青返城作案的也不少,留下了年轮中固有的癍痕。


IP属地:内蒙古1楼2024-06-16 12:40回复
    (二)
    一个人的阅历,改变着他看事物的角度,也磨平着自己内心的棱角。自从那次知青点的相遇,我对生活在深山里的老知青,多了一分理解。
    法不容情,温哥成了罪人,投进了监狱,留下的是他幼嫩的面容和久久不能逝去的同情,以及他那苍老的母亲和未成年的妹妹。
    我的老家,也是山村,先后有20多位城里知青在那里接受过“再教育”。他们的境遇比起眼前的情况就好得多了。
    冬天,他们能在集体宿舍里升起火炉,屋里暖烘烘的。因为那个大队的书记兼队长是早几年的回乡知青,他心中的榜样就是还早于他回乡、下乡的董加耕,侯俊,邢燕子。
    有一年我回了老家,和那位大队书记(其实是小我四岁的侄儿)说起知青的事,我建议他能否组织知青搞一点小副业。
    第二年他付诸于行动,让知青种下了五亩黄芪,初见效益,第三年,他受到了批判,并因此在公社社长的提拔名单里被刷了下来。那五亩黄芪地也自然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被割掉了。
    一个人处在社会中,实在太渺小了,纵有天大本事,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轨迹。原本是有志青年到农村改变落后面貌的个人行为,一旦成了运动,千百万的知青(其实不如说是孩子)涌向贫困的山村,便生出了很多悲哀,甚至影响着当事人的一生。


    IP属地:内蒙古2楼2024-06-16 12:41
    回复
      (三)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事物终归超越不了由乱到治的规律。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铁板一块”的公安机关已经被“砸烂”,不少公安干警在经过大学校改造培训后,
      被发配到企、事业单位当了保卫、门卫、政工干部什么的。
      我占据年轻、清白和有文化的优势,有幸留了下来。
      公安干部被调出的理论依据是,长期以来,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已经形成铁板一块,风插不进,水泼不进。当时的口号是砸烂公、检、法。给公、检、法掺沙子。
      人的一生,七分在拼博,三分在运势。不少的老公安从那“铁衙门”里被赶了出来,
      又有不少的新生力量充实进去,这一进一出,回头来看,正好是当时社会的大势,改变了当时局内人的命运。


      IP属地:内蒙古3楼2024-06-16 12:42
      回复
        (四)
        70年代初,我以基层单位领导的身份接回了分配到我单位的农村知识青年。他们是下乡知青中的幸运儿,和我成了同事,成为了一名公安干部。那一年,全市政法系统共从农村抽调了一百名下乡知青,充实到政法战线,
        后来,他们当中有的升到了市公安局副长、市检院的副院长、区法院的院长等职务,成为了知青干部中的佼佼者。
        成百上千万的知识青年,涌到物质和文化都极为匮乏的农村里,必定发生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那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
        有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以打击强奸犯罪为重点的“严打”斗争,在一次公判大会上,有六名强奸知识青年的罪犯被判处死刑。
        在我的阅历中,强奸罪判为死刑的是第一次。
        那些罪犯,不都是农民或农村干部,其中有不少是城里人。我知道的一起案件,受害者是下乡老知青,罪犯却是那老知青原来所在城市的邻居。
        后来知道,那次严打是中央为了保护下乡青年、特别是女青年的人身权利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也说明了一些地区,一些女知识青年受到了人身侵害的实际情况。


        IP属地:内蒙古4楼2024-06-16 12:43
        回复
          篇后语: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IP属地:内蒙古5楼2024-06-16 12:44
          回复
            欣赏佳作。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6-16 19:23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7楼2024-06-16 20:29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8楼2024-06-17 06:47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10楼2024-06-17 10:56
                  收起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6-17 19:59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12楼2024-06-18 07:33
                      收起回复
                        李川南诗词二首之二
                        [ 满江红 ]
                        《知青岁月》
                        下乡潮,波澜壮阔,广阔天地。
                        千万知青置身中,离合悲欢几多许?
                        豆酱汤,盐水拌饭,无油滴。
                        千般苦,万茬罪,挺胸膛,直面对。
                        夜半取狗肉,聊补肠饥。
                        八大金刚显身手,方圆百里鬼神泣。
                        熬过数载春夏秋冬,回城去!


                        IP属地:内蒙古14楼2024-06-18 08:10
                        回复


                          IP属地:广西16楼2024-06-18 09:44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17楼2024-06-19 07:28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19楼2024-06-19 09: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