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正当年吧 关注:60贴子:2,598
  • 7回复贴,共1

【豪情摄影】北京颂歌之十二(2)——北京的商业街•前门大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豪情摄影】北京颂歌之十二(2)——北京的商业街•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是北京非常著名商业街。位于京城中轴线,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建外城前是皇帝出城赴天坛、山川坛的御路,建外城后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民众俗称前门大街。大街长845米,行车道宽20米。明、清至民国时皆称正阳门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
明朝中叶,由于商业的发达,前门大街 两侧出现了鲜鱼口、猪(珠)市口、煤市口、粮食店等集市和街道,北京最著名的“大栅栏儿”读:(dàshílàner)也在其中。明嘉靖以后,各省市在京做官的人为了解决进京应试举子的住宿问题,在前门大街两厢建立了各地会馆。举人们常到前门大街来购买生活用品或饮酒作乐,这样也促使前门大街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
20世纪50年代初,前门地区共有私营商业基本户800余家。
2007年,老旧残破的前门地区开始进行拆迁改造工程,拆除了危漏房屋,加固了历史建筑,大部分老字号保留了下来,虽然存在较多争议,但在保留传统老字号上毫不含糊,对此豪情还是持支持态度的。
(文字来源:百度百科)

1、

2、

3、


IP属地:北京1楼2024-07-09 14:30回复

    4、大北照相
    1921年,大北照相馆在石头胡同开张。开业之初,只有一间门脸的二层楼和四五间平房、三个徒弟,设备也只有一架老式镜箱。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北的规模和名声已经在北京城内数一数二了。里面瓷砖铺地,四周挨墙放了一排椅子,都是花梨木或紫檀木的”。大北的独占鳌头,不只因其经营上的策略,其硬件方面的先进也是根本。至今仍让大北维持“独尊”地位的转机团体照在那时已经开始,赵雁臣不惜重金购买了柯达公司生产的转机设备拍摄团体照。数十年后,柯达公司来大北洽谈业务,震惊于大北所摄团体照的质量,并好奇地问起他们所使用的相机是哪里生产的。大北时任经理回答:“柯达公司,20世纪20年代生产。”直到今天,仍有几架与大北同龄的转机在使用中。
    该馆在全国照相馆享有盛誉,该馆拥有著名的特级摄影师和雄厚的技师队伍,并拥有现代高科技大型彩色转机和数码成套设备,可为消费者提供各类团体照、婚纱照、艺术照、证件照以及广告摄影服务。其作品以拍摄新颖、视角独特、制作精美、质量上乘而著称。

    5、月盛斋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前后,居住在广安门内牛街的回民马庆瑞,经亲戚介绍去礼部当临时差役,为举办祭典时看管供桌,闲时帮助御茶膳房做些杂活。因每次分到的供品“祭羊”,自食有余,便担到街上去卖,收入比应差多些,所以就辞去差役,改做收购“祭羊”。
    乾隆年间,马庆瑞在繁华商业区荷包巷摆了个肉摊,专门做起卖羊肉的生意。由于他在御茶膳房做杂活时,曾偷学到制作酱羊肉的手艺,因而肉摊上又增加了酱羊肉。有些人知道他的手艺是从御茶膳房学来的,味道确实比别人的好,所以争相购买,生意日渐兴旺。从这时起,礼部祭祀庆典用的全羊就由月盛斋供应。
    月盛斋的五香酱羊肉真正驰名神州,始于嘉庆年间(1796~1820年),后来,马庆瑞的两个儿子马永祥、马永富继承父业,并得到太医的帮助,对原来制作酱羊肉的调料配方进行了改进。以丁香、砂仁、肉豆蔻、桂皮、大料等为主,外加酱和盐等辅料调味。用这个配方制出的酱羊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有温脾胃、消食、理气的作用。形成具有肉香、酱香、药香、油香融为一体的独有特色。
    由于运用了特殊的烹饪技术,将天然香料药材与牛羊 肉的天然食性相结合,使牛羊肉的营养成

    6、谦祥益
    北京谦祥益丝绸有限公司(北京丝绸商店),是北京著名的“八大祥”之一。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40年),后从天津迁到北京。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全的丝绸专营店。经营的丝绸面料、丝绸服装及工艺品上万种,高、中、低档一应俱全,既有深受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友人喜爱的各种真丝绫、罗、绸、缎、纱、绢、绉、纺等大类品种,又有个少数民族同胞喜爱的各种专用绸缎,如各种贡缎、贡锦、金边绸、龙缎、织锦缎、花素软缎等等。


    IP属地:北京2楼2024-07-09 19:55
    回复

      7、天福号
      天福号创始于清乾隆三年(距今270年),明官宦后裔刘凤翔,尊祖训“世代不为官”,身怀明庭酱肉绝技,携孙子刘抵明来京,在西单牌楼拐角处,创立“刘记酱肉铺”(天福号前身)。
      刘凤翔经多方探寻得一牌匾:上书“天福号”三个颜体楷书,笔锋苍劲有力,含“上天赐福”之意。
      刘抵明在原祖传技艺的基础上,苦心钻研,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选料严格考究,酱肘子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清朝的达官贵人都喜欢吃“天福号”的酱肘子,“天福号”也随之名振京城。
      美食大家慈禧太后尝过天福号酱肘子也很是喜爱,并赐给“天福号”一块腰牌,传旨每天定量送进宫中。从此“天福号”制作的酱肘子,就成为清宫御膳的一道必备名吃。历经百年沧桑的天福号,在京城享有“乾隆酱汁传百年,慈禧腰牌通天下”之美誉。

      8、全聚德
      全聚德创始人是杨全仁。他初到北京时在前门外肉市街做生鸡鸭买卖。杨全仁对贩鸭之道揣摩得精细明白,生意越做越红火。他平日省吃俭用,积攒的钱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多。杨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摆摊售卖鸡鸭,都要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这间铺子招牌虽然醒目,但生意却江河日下。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生意一蹶不振,濒临倒闭。精明的杨全仁抓住这个机会,拿出他多年的积蓄,买下了“德聚全”的店铺。
      有了自己的铺子,该起个什么字号呢?杨全仁便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商议。这位风水先生围着店铺转了两圈,突然站定,捻着胡子说:“啊呀,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您看这店铺两边的两条小胡同,就像两根轿杆儿,将来盖起一座楼房,便如同一顶八抬大轿,前程不可限量!”风水先生眼珠一转,又说:“不过,以前这间店铺甚为倒运,晦气难除。除非将其‘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即称“全聚德”,方可冲其霉运,踏上坦途。” 风水先生一席话,说得杨全仁眉开眼笑。“全聚德”这个名称正和他的心意,一来他的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就是聚拢德行,可以标榜自己做买卖讲德行。于是他将店的名号定为“全聚德”。接着他又请来一位对书法颇有造诣的秀才——钱子龙,书写了“全聚德”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匾额挂在门楣之上。那字写得苍劲有力,浑厚醒目,为小店增色不少。
      在杨全仁的精心经营下,全聚德的生意蒸蒸日上。杨全仁精明能干,他深知要想生意兴隆,就得靠好厨师、好堂头、好掌柜。他时常到各类烤鸭铺子里去转悠,探查烤鸭的秘密,寻访烤鸭的高手。当他得知专为宫廷做御膳挂炉烤鸭的金华馆内有一位姓孙的老师傅,烤鸭技术十分高超,就千方百计与其交朋友,经常一起饮酒下棋,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孙老师傅终于被杨全仁说动,在重金礼聘下来到了全聚德。
      全聚德聘请了孙老师傅,等于掌握了清宫挂炉烤鸭的全部技术。孙老师傅把原来的烤炉改为炉身高大、炉膛深广、一炉可烤十几只鸭的挂炉,还可以一面烤、一面向里面续鸭。经他烤出的鸭子外形美观,丰盈饱满,颜色鲜艳,色呈枣红,皮脆肉嫩,鲜美酥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为全聚德烤鸭赢得了“京师美馔,莫妙于鸭”的美誉。

      9、全聚德

      10、


      IP属地:北京3楼2024-07-10 08:57
      回复

        11、东来顺
        东来顺饭庄创建于1903年,以经营独具民族特色的涮羊肉而驰名海内外,并逐步发展成为涮、炒、爆、烤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的清真菜肴体系。东来顺主要经营涮羊肉,每到秋冬季节,东来顺门前总是车水马龙,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12、都一处
        都一处烧麦馆,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创业人姓王,原籍山西。 初为一席棚小酒店,在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南。赚钱后,于乾隆七年(1742)盖了一间门面的小楼。经营品种有煮小花生、玫瑰枣、马连肉、晾肉等小菜。 同治年间又增添了烧麦,其特点不仅皮薄馅满,而且味道极好。
        说起“都一处”牌匾的来历,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说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下通州私访,回京进永定门来到前门一带,这一天正是农历大年三十,天色已很晚,老百姓都带着齐备的年货,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吃团圆饭。众多店铺也早已关门上板,只有王瑞福开的这家酒铺仍在开门营业,乾隆一行三人便走进了酒铺。王瑞福一看这三位客人,衣帽整洁,仪表不俗,又从衣着表情上猜出他们是一主二仆的身份。王瑞福凭着十几年经营酒铺的经验,连忙把三位客人让到楼上,把店中的洋酒“佛手露”和酒铺自制的几样拿手凉菜“糟肉”、“凉肉”、“马莲肉”一齐端上桌来,亲自为3人斟酒,并站在一旁伺候。
        饮罢酒,尝过菜,其中一位客人问店家:“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赶忙回答:“小店没有名字”。这位客人听见楼外鞭炮齐鸣,想到家家户户已在欢度新春,生出几分感慨,他非常感激地说:“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王瑞福当时一听也就过去了,并没太在意。可没过几天,几个太监送来了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并对王瑞福说,这块匾是当朝乾隆皇帝御笔赏赐的,三十晚上来吃饭的3位客人中,主人打扮的就是皇上。王瑞福听罢连忙朝天叩拜,立即将匾挂在进门最显眼的地方。从此,“王记酒铺”便改名叫“都一处”了。
        王瑞福还将乾隆坐过的椅子,用黄绸子围起来,当“宝座”一样供起来。并将乾隆走过的从大门到楼上的一段路保护起来,终年不打扫。日积月累,来往客人带进的泥土越来越多,最后成了一道土埂,被称为“土龙”,这条“土龙”在清代被列为京城的“古迹之一”。清朝《都门纪略·古迹》记载“土龙在柜前高一尺,长三丈,背如剑脊”。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苏州文人张子秋,慕名来到“都一处”,酒饭后写到“都一处土龙接堆柜台,传为财龙”。
        “都一处”自乾隆赐匾后,生意兴隆,许多人争相来此观看御匾,后来很多中外宾客用餐后都要在御匾前合影留念,这一情景一直在延续。

        13、稻香村
        北京稻香村始建于1895年(清光绪21年),位于前门外观音寺,南店北开,前店后厂,很有特色,(时称“稻香村南货店”),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至今在北京有30多家直营店和100多家加盟店、一个食品配送中心、一个14万平方米的中心工厂和一个4万平方米的原料加工基地的规模,生产中西糕点、熟食制品、速冻食品、休闲小食品等十二个系列的400多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达40亿元。
        北京稻香村是北京第一家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厂家,深受北京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在鲁迅先生寓居北京的时候,便经常前往购物,并记载在《鲁迅日记》中达10余次。
        如今,走进北京稻香村的连锁店,不光是精细考究的各式糕点、新鲜的熟肉、 用豆制品做成的几十种全素宫廷菜、各种干果炒货,还有在别处难得一见的江米酒酿、年糕、炒红果等传统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再加上豁亮的玻璃柜台,专门用来收钱找钱的不锈钢小盘小夹,设专人找兑零钱,营业员一年四季一水儿的白大褂、白帽子,包熟食用油纸、盛糕点用纸袋这些别具特色的“老讲究”更是透着亲切。而稻香村营业部每天门庭若市,早已成为北京商业中最热闹的一景。


        IP属地:北京4楼2024-07-10 20:17
        回复

          14、大栅栏
          大栅栏:读:(dàshílàner)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著名的商业街,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现也泛指大栅栏街及廊房头条、粮食店街、煤市街在内的一个地片。大栅栏地处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乐十八年)以来,经过500多年的沿革,逐渐发展成为店铺林立的商业街了。在大栅栏分布着11个行业的36家商店。
          据清代《钦定令典事例》中记载,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440座,并派士兵把守,以防盗贼。乾隆十八年批准的内城栅栏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留长久,而且又大一些,而逐渐为京城所瞩目,所以,大栅栏就成为这条胡同的名称了。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叫“看玩意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说的都是早年间大栅栏的地位和繁华景象。

          15、祥义号
          “祥义号绸缎店”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 (公元1896年),由当时浙江杭州著名丝绸商贾世家冯氏家族传人冯保义联合慈禧太后手下太监总管“小德张”(本名张祥斋)共同创办,迄今逾百年历史。“祥义”二字,取自创办人张祥斋的“祥”字与冯保义的“义”字,寓意“天降祥瑞”、“恪守信义”。
          祥义号以丝绸制衣起家,因创办人身份显赫,制衣业务深入清朝内宫。慈禧太后的寿服、宫内自用的宫服和戏服、大臣们的朝服皆经此而做,因做工精美,质量上乘,口口相传,继而京城的达官显贵都汇聚到此定做服装。
          在为内宫制衣过程中,因“小德张”从中牵线说项,慈禧遂同意由宫内绸缎贡品折合银两当作加工宫服的费用。由此,祥义号开始对外经营宫内的贡品绸缎,把皇室的丝绸用品引入民间,广受欢迎。清末民初,祥义号一跃成为北京绸布业“八大祥”之一。
          祥义号百余年的历史上,以其顶级产品、周到服务迎来众多尊贵顾客,包括很多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名人,留下了很多逸事和传说,更为祥义号百年历史增添了传奇色彩。
          祥义号成立之初,曾接待过一位来自法国的客人。这位法国客人被店里琳琅满目的丝绸所吸引,购买大批带回法国。数年后,著名画家马蒂斯的画风大变,形式简单,颜色华丽,显示出明显的“野兽派”风格,据传这是受到东方丝绸的影响。原来,那位法国客人是马蒂斯的朋友,而他从大栅栏带回欧洲的祥义号丝绸,正是马蒂斯灵感的来源,马蒂斯也因此称丝绸为“高贵的布”。
          一九三四年四月,溥仪派侍卫官存耆,在北平大栅栏祥义号绸缎洋货店,定购黄贡缎绣流云十二章全龙立水袍裁料一件、黄实纱绣流云十二章全龙立水袍裁料一件、天青江细绣流云四章四正全龙褂裁料一件、天青实纱绣流云四章四正全龙褂裁料二件,通共用去国币三千三百三十二元九角五分。同时,给皇后定做明黄缎细绣五彩凤凰牡丹旗袍一件、姣月软缎细绣五彩凤凰牡丹大坎肩一件、姣月软缎细绣五彩凤凰牡丹紧身一件,通共用去国币六百八十二元四角二分(据御用龙袍褂单和祥义号发票)。

          16、瑞蚨祥
          “瑞蚨祥”创建于1862年(清同治元年),获得“中华老字号”、“中国丝绸第一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消费者信赖的著名品牌”等多项殊荣。
          据说,店名中的“蚨”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形似蝉的昆虫。晋代《搜神记》卷十三记载,青蚨“生子必依草叶……取其子,母必飞回,不以远近……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这里说的是钱用完了又能飞回的故事。因此当年老板取店名瑞蚨祥就是借“祥瑞”的吉祥之寓意。瑞蚨祥就是以一对母子蚨图案申报注册为自己的商标,可见瑞蚨祥人对传统商业文化的高度肯定。
          店名瑞蚨祥中的“瑞”字,是瑞气的象征;“蚨”取其青蚨还钱的寓意,“祥”字,是吉祥之意,另外店东乃山东省旧军孟家,所开商店均是祥字号。总之,是瑞气吉祥,财源茂盛的意思。
          瑞蚨祥创始人是孟传珊(字鸿升),是孟子的后裔,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人。他以经营土布开始,字号为瑞蚨祥。就到上海、青岛、天津等地设立连锁店,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经营品种也日益增多,增加了绫罗绸缎、皮货等高档商品。
          1876年当时年仅25岁的瑞蚨祥掌门人孟雒川把目光投向了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大栅栏,在清光绪初年,由孟觐侯在前门外鲜鱼口内抄手胡同租房设庄,批发大捻布。清光绪十九年(1893)以后,洋布大量涌入中国,孟觐侯向孟洛川建议,开设布店,孟洛川出资八万两银在大栅栏买到铺面房,成立北京瑞蚨祥绸布店。
          到清末民国初年,瑞蚨祥已成为北京最大的绸布店。拥有五个字号,即东鸿记茶庄,瑞蚨祥总店 (也称东号),鸿记皮货店,西鸿记茶庄,西鸿记绸布庙(也称西号),均位于大栅栏街内。
          1900年,瑞蚨祥毁于义和团的洗劫,不久重建开业。恢愎以后的瑞蚨祥仍然以货品纯正、花色新颖著称。现瑞蚨祥仍自行设计花样,派专人选厂家“定产品”,并绣明“瑞蚨祥鸿记”字样。其优良的布匹、绸缎仍为海内外游客所称道。其开办的“传统服装服饰展”也是文商结合的典范。
          解放后,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指定瑞蚨祥提供的。1954年,瑞蚨祥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五个字号合并为一,改成以经营绸缎、呢绒、皮货为主的布店。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貌,天井式的房屋结构,门面上的石雕、罩棚等仍保存完好。


          IP属地:北京5楼2024-07-11 09:47
          回复

            17、张一元
            过去的人讲,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七个字,柴、米、油、盐、酱、醋、茶。老北京人一提起茶,嘴边上常挂的就有“张一元”。“张一元”是京城的老字号茶庄,位居前门大栅栏商业街路南22号。自创建以来,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不负创业的愿望,成为京城著名的老字号茶庄。
            “张一元”的创始人张文卿,安徽安徽歙县人,清朝光绪年间来北京开办茶庄,因茶好汤清、经营有方,因而一举扬名。“张一元”的“一元”有不少讲头,有的人说它来自最初的“张玉元”茶店,有的人说它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思,还有的人说它是“一块钱一包茶”的意思。不管怎么说吧,这张一元茶庄算是在老北京人的心中结下了念、扎下了根。
            张文卿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花市大街摆设茶摊,光绪二十六年开设“张玉元”茶庄。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文卿在前门外观音寺街路南购房开设了一间门脸的店铺,取名为“张一元”茶庄。取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亦即“开市大吉、日新月异”之意。不久迁至观音寺街路北一处三间门脸的店铺营业。1912年张文卿又在大栅栏开设“张一元文记茶庄”。以“文”字表示为张文卿所开,三个茶庄以张一元文记为主。茶庄开业后,由于店址优越、经营得法,以质量上乘而声名远扬。

            18、同仁堂

            19、同仁堂
            同仁堂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少年康熙曾得过一场怪病,全身红疹,奇痒无比,宫中御医束手无策,康熙心情抑郁,微服出宫散心,信步走进一家小药铺,药铺郎中只开了便宜的大黄,嘱咐泡水沐浴,康熙按照嘱咐,如法沐浴,迅速好转,不过三日便痊愈了。为了感谢郎中,康熙写下“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并送给他一座大药堂,起名“同仁堂”。在同仁堂成长过程中,不断产生众多的故事。
            品牌历史
            一六六九年 (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创办同仁堂药室。
            一七零二年 乐凤鸣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
            一七零六年 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
            一七二三年 (清雍正元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之久。
            一九零七年,同仁堂乐氏第十二代子孙乐达聪在济南魏家庄创建宏济堂,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誉为中国“三大名药店”。
            一九四八年 乐氏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接任同仁堂经理。
            一九五四年 同仁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
            一九五五年 同仁堂经理乐松生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同年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并出任北京市副市长。历任全国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
            一九七九年 同仁堂厂、店 牌号得以恢复。
            "同仁堂"商标的设计意图: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北京同仁堂数百年的制药精华与特色是: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因而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上享有盛名。本商标采用两条飞龙,代表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医药文化历史,“同仁堂”作为主要图案是药品质量的象征;整个商标图案标志着北京同仁堂是国之瑰宝,在继承传统制药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研制开发更多的新药造福人民。

            20、内联升
            “内联升”始建于公元 1853年(清咸丰三年),创始人赵廷--武清县人。他早年在京城一家制鞋作坊学做鞋,由于悟性极高,很快便学得一身好手艺。在积累了丰富的客户人脉和一定的管理经验后,赵廷决定自立门户。很快,在京城一位人称“丁大将军”的贵人的万两白银入股资助下,资助赵廷创办内联升靴鞋店。
            慧眼独具的赵廷分析了当时京城制鞋业的状况,认为京城缺少专业制作朝靴的鞋店,于是决定办一家朝靴店。打坐轿人的主意,利用人脉关系,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
            “内”——指大内宫廷;“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宫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
            过去老北京人谝富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这里说的“脚踩内联升”,是说能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对身份的一种炫耀。
            内联升以制作朝靴起家,鞋底厚达32层。特色产品“千层底”鞋底每平方寸用麻绳纳81-100针,针码分布均匀。产品全部手工制作。内联升对来店做鞋的文武官员的靴鞋尺寸、式样等都逐一登记在册,如再次买鞋,只要派人告知,便可根据资料按要求迅速做好送去。同时,也为下级官员晋见朝官送礼提供了方便。一本详录京城王公贵族制鞋尺寸、爱好式样的《履中备载》由此而生。如今,鞋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但仍坚持对畸形或有特殊需要的予以定做,并可保留其鞋的尺寸及要求,满足顾客的要求。

            21、大观楼
            最早的大观楼影院,名称叫马思远茶楼,1905年改称为大观楼,是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 1907年12月改为大观楼影戏院。据报载该戏院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外国片《麻疯女》,当时观众很踊跃,场场爆满,但因年代较早,设备较简陋,影片尺寸甚短,片源短缺,除滑稽片外仅有外洋风光片,放映声光质量无法与现在的影片相媲美。
            这种状况直到中国人自己拍片子才有所改观。当时影戏园的经营者任景丰从东交民巷德商专营影像与摄像机器材的祁罗福洋行购置了一家法国制造的手摇木壳摄影机和胶片40卷,便开始了摄影的业务。他所摄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由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此时的谭先生已是六十高龄,是当时的“京剧大王”,所以这部影片的影响极大,在大观楼戏园放映时有“万人空巷来观看之势”,足见当时的影响巨大,大观楼戏园的名声也逐步响亮起来。
            大观楼影院早年曾上映过蝴蝶主演的《孟姜女》、《绝代佳人》;周璇主演的《西厢记》、《三星伴月》;袁美云主演的《日出》、《情天血泪》、《女少爷》;尤光照主演的《济公活佛》等等,还映出过《六十年代上海滩》、《四个潘金莲》、《四郎探母》、《女财神》、《哪吒闹海》、《火烧红莲寺》等伟大巨片。影星李香兰也曾前往大观楼观看《群鸟乱飞》影片;影星白玫曾前往大观楼观看《战地笙歌》影片……
            1941年2月7日,大观楼再次开张,并经过改建成为南城一家较好的影院,使有的设备为法国百代35毫米固定式放映机,并于1945年3月晋升为头轮影院。
            1960年11月3日作为北京第一家立体宽银幕电影院正式开幕,映出的第一部影片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宽银幕立体风光片《漓江游记》、《杂技表演》场场爆满,登记出去的团体票长达半年之久,创造了历史最好纪录。
            1961年11月-1966年6月连续上映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由陈强、程之、孙景璐主演的《魔术师奇遇》,放映了一万多场,观众达四百万人次,其中每年接待外宾二千多人次这是大观楼成立以来最值得纪念的时期之一。
            大观楼大门上高悬一块牌子,上书七个大字:“中国电影诞生地”。


            IP属地:北京6楼2024-07-15 20:48
            回复

              22、前门地区未改造的部分

              23、

              24、前门地区新改建的部分

              25、

              26、前门地区夜景

              27、

              28、


              IP属地:北京7楼2024-07-18 10:41
              回复

                29、

                30、


                IP属地:北京8楼2024-07-18 10: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