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021贴子:1,142,275
  • 5回复贴,共1

另辟蹊径:老子出走的原因及留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
结论是:老子出走的原因是巫权被削弱,受周易六十四卦的冲击,巫的权威性和神圣性被淡化,出走留言是第13章“宠辱若惊”。
-
论证过程:推敲出第80章的两个关键人物,结合史实,得出老子出走的原因及其对六十四卦的看法;以第63章为基础,对比甲骨占卜与周易占卜之间的问题。但本文并未涉及第80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的论证,纯粹字面意思。
-
【个别说明】
1、我推敲出第80章的“受邦之不祥”代指周文王,就已经猜出巫权被削弱的情况,这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味。第13章的“庞辱若惊” 推敲出大禹的身份,偶发联想,这跟第80章应该有联系,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得出结论的那晚,心情沉重,一宿未眠。
-
2、巫由文化的载体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巫权被削弱乃至废除是既定的事实。李泽厚先生也这样认为“巫术活动中的非理性成分日益消减,现实的、人间的、历史的成分日益增多和增强,使各种神秘的情感、感知和认识日益取得理性化的解说方向”。孔子的态度很明确“敬鬼神而远之”。
-
3、鉴于周文王和周易的历史地位,本着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这篇文章很多看法参照了李泽厚先生的书进行叙述,参考资料也节选了很多。尤其是“天道与人道”和“王权与巫权”部分,我讲得不够好的地方,可以参阅李泽厚先生的《由巫到礼释礼归仁》。本文的重点是在《老子》中提取与历史相契合的内容。
4、本人非常认可周文王和周易。
5、周易卜卦是个人偏主观的行为,我称作“人道”。
6、其他未尽事宜,能力有限,望诸君见谅!
-
【推敲过程】(帛书第80章)
1、“受邦之訽(同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大胆设定“主”和“王”是讲两个君主。“正言若反”这两个君主都做了某些事,反话正说,老子不认可。这里老子讲得非常微妙。
-
2、“受邦之訽,是谓社稷之主”人物推敲
这章的主旨是“水”,跟“水”相关的人物是大禹。对大禹,老子是认可的“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史记·夏本纪》记载“身为度”,“以身”代指大禹)
-
3、“正言若反”结合第7点来看,应该是大禹任期或后继之人做出了某些重大变革,使得老子并不认可。
-
4、据《史记》得出结论:
①大禹因长年在外治理水患并未很好的教导儿子启,“生启予不子”。
②大禹举荐益,“以天下授益”,说明益的才干受到大禹的认可,这里还是禅让制。
③大禹死后,“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与“有扈氏不服”自相矛盾,明显看出启并不贤,才会导致有扈氏不服。
④大禹死后,王位由其儿子继承,禅让制被打破。
-
5、老子不认可的是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因此“受邦之訽,是谓社稷之主”的“主”是启,他改变了禅让制度让人诟病。王权一但私有,那么围绕王权而展开的故事就.......
-
6、“天下之王”人物推敲
综合《老子》两个信息“受邦之不祥”和“王”对应的上《史记》记载,“天下之王”应指曾经被囚的周文王。
-
7、“正言若反”,说明老子并不认可周文王。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这套符号与具体卦辞相结合的系统,冲击了巫的甲骨刻字系统,巫的权威性和神圣性受到极大挑战。老子不认可周易并非针对占卜本身,而是围绕王权的权力纷争和更替。“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越王句践放文王八卦以破敌国,霸天下。由是言之,卜筮有何负哉!”(《史记·日者列传》)
-
【巫的天道与周易的人道】(帛书第63、80章)
一、职业生涯的挑战:周易六十四卦。
老子拿水“柔弱”和“几于道”的特性与周易作比较,道无法用周易进行测算。
第80章:“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众人如果想探寻水的这种特性,老子直接给出否定答案“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因此“以其无以易之也”的“易”是通过周易测算,也无法探寻水的“柔弱”特性,乃至于道。
-
二、巫的甲骨与周易对比
1、楚简乙本: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大少(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
释句:在“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这些矛盾冲突中,应该采取大而化少或小的策略,任何事情都用周易决策,意见冲突就越多,因此圣人对周易也头痛,故通过甲骨占卜使事情终结,才能不发生矛盾。(終,是通过甲骨占卜使事情终结。)
-
注:楚简本与帛书本有较大出入。即使是错简导致的增删、改字也不可能变化这么大,从时间上推断楚简可能是前任巫留下的话,帛书是老子增加内容后的版本。
-
2、帛书本第63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終,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尤难之,故終,于无难。
-
3、个别字义解释:
味,表示尝而未吞;
大小多少,是对测算结果发生分歧;
图,河图;
细,甲骨上的细纹,指占卜结果;
大,“强为之名曰大”,“天下之大”应换成“天下之道”;
终,是通过甲骨占卜使事情终结。
-
4、释句: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在老子看来周易测算的结果,是有争议的,做不做,结果会不会很糟糕,未来发展怎样,众人会对结果争论不休,“报怨以德”,到不可收势的地步就“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河图难懂吗有《周易》来辅助理解;为道乎,体现在烧制甲骨的细纹之中。国家遇到难事靠周易,天下之道通过甲骨烧制的细纹来决定。
-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圣人的甲骨占卜,不因个人私欲而改天道呈现的结果,所以占卜结果才不会产生非议。
-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尤难之,故終,于无难”。“夫轻诺必寡信”周易占卜结果过于轻率,必然造成意见分歧,“多易必多难”什么事情都用周易使事情变得越发难办,圣人也觉得很为难,所以圣人还是用甲骨占卜“终,于无难“,不让矛盾产生。
-
三、天道与人道
1、老子讲的是无法描述的天道,“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周文王演绎的六十四卦是名,“非,恒,名也”,不管如何演绎,六十四卦的爻辞都是被周文王定义了。
-
2、帛书本第63章想说明,甲骨占卜是奉行天道的旨意,是以德配天的结果,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周易测算为何会容易发生矛盾,原因是人的随机选择干扰了结果,其权威性不如甲骨。“初,晋献公欲以驪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左传·僖公四年》)
-
武王伐纣时,《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太公也是巫,“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他遇到难于决策的事,权衡利弊,利大于弊时决策“非,其神,不伤人也”(这个之前推敲过)。
-
3、周文王自身就是巫君合一,他清楚八卦源于观星测影,进而利用这种周期性,把八卦两两叠加产生的六十四卦系统,如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讲得就是观星测影的态度,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得认真工作。周文王用六十四卦能直接获取事物的变化规律,相比之下通过巫礼来间接获得信息,这个繁琐的过程就会被淡化。两者虽然同属占卜,一样具有对王权决策产生影响,但是周易的便捷性要优与甲骨,周易的出现使王权统治进一步加强,巫的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
-
【王权与巫(相)权】(帛书第13章释句)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论语·尧曰》)天文历法是由帝亲自去测量和掌握的,巫君合一类似后来的君权与相权合一。
-
启继位后成了首巫,他的做法是把共有财产成了一家私产。《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时的巫君合一,已然带有自私的基因。家天下开启后,巫琐碎的事情不需要君王亲自去执行,但是巫的权力又很大,《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太,,曰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郑玄注:“此盖殷时制也,周则大宰为天官。”商的“六卿”建制,分割了巫职,避免了除首巫以外的巫在王权决策上的干扰,降低其权威性和威慑力,以保证自身巫权的唯一性和决策的主动性,让王权能合理合法地继承。
-
王权一但私有,不单单是削弱巫权,还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说为争夺王权而引发的战乱。这也就是老子不认可的原因。
-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看似探讨周礼,孔子其实说的就是巫权逐渐被削弱,“由巫到礼”。周文王为了在决策上逐步摆脱巫权的干涉,于是就推出六十四卦。后来周公“制礼作乐”本质就是把“礼”从巫职中分化出来,从而淡化巫权,把神圣的巫术礼仪世俗化。
-
西周时期,进一步提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口号,君王把天下的土地、臣民都当成自家的私产。巫纵使有通天的本领,依然要向王权臣服。一方面是王权的加强,一方面是巫权的旁落,所以老子的前任巫就有已经这样的危机感:
-
帛书第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於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这里用第一人称叙事)
当权力被分割之后,我体会到对现实的无力感,空有一身报效邦国、社稷的本领,“贵大患若身”这时常让我寝食难安。虽然曾经的我站在祭祀台上为王出谋划策,如今沦落到这步田地,“宠之为下”最怕王突然的关心,真是“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赞美或奚落我,同样让我感到不安。自己身处这样尴尬的时代,有能力却用武之地,如果不身处其位,就不会这种无力感。临走时,我想对王说:为政要像帝喾和大禹一样,受人民拥戴。
-
注:“宠辱若惊”楚简和帛书都有,楚简甲乙丙本有时间差,所以推断此章是前任巫留下来的。“为身”“以身”分别指帝喾和大禹,这个推导之前解释过。
【共治与分治】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之前讨论过,道或天道是社会共治的概念,名是分治的概念。
-
社会共治体现在:夏王、商王和周王所具有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和“支配天下”的王权,掌握修订历法的权力意味着成为天下的共主,因为历法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
王权既然由嫡长子继承,只要掌握历法(农业)和兵器的铸造(手工业),作为分封宗法制的邦国就不再受周王的约束。于是乎,属于各诸侯国展现实力的时代,春秋拉开了帷幕,社会不可避免地从共治走向分治。
【老子的抉择】
老子出走是由于巫的权威性和神圣性被淡化,巫权被分割,老子作为巫的继任者享有很高的名望(可能历任参与邦国重大祭祀),但现实社会,使得巫这个职业不再对王权产生重大影响。
-
观星测影制定历法的技能又被春秋各诸侯国所掌握(鲁国为代表),各诸侯国的农业生产不再受限于周王颁布历法,让周王对诸侯国威慑力全无。老子作为巫的继任者,能力无法施展,周王又帮不上忙,老子只能顶着光环做一名“守藏室之史”。老子不原意做一名守藏史,“功遂身退”,决定出走,关令尹喜仰慕老子的通天本领,留其著书,《史记》记载: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
【参考文献】节选
一、《史记夏本纪》
1、“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2、帝曰:“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禹曰:“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3、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4、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5、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二、《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後十年而崩,谥为文王。”
三、李泽厚《由巫到礼释礼归仁》
1、天地、政治、人事、鬼神通由卜筮数字互相牵连制约,而最终由王掌握。“知天”是为了治人,天人相通合为一体,仍然是“巫的特质”的延伸。
2、即使其后分化出一整套巫、祝、卜、史的专业职官,但最大的“巫”仍然是“王”、“君”、“天子”。陈梦家说:“王者自己虽然是政治领袖,仍为群巫首。”.....苏秉琦说:“在五千年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那个阶段上,玉器成了最初的王权象征物……神权由王权垄断,一些玉器又成为通天的神器。”
3、“巫术礼仪”是极为复杂的整套行为、容貌、姿态和语言,其中包括一系列繁细动作和高难技巧,由于它是沟通神明的圣典仪式(holy ritual),不能小有差错,因此对巫师本人、参加操作者以及整个氏族群体成员,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必须遵循,不能违背,否则便会有大灾难降临于整个群体。巫术操作的这个方面后来发展为各种方术、技艺、医药等专门之学。
4、为什么说巫本是占据大传统的核心地位呢?从甲骨文可见,巫与帝常常联系在一起,帝巫。巫在当时,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巫婆,当时最有权势的人才是巫。考古学家,从陈梦家到不久前去世的张光直教授,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王是首巫,最重要的巫,最大的巫。中国传说中的古代圣王,例如儒家一直讲得很多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他们都是大巫。
5、“巫术礼仪”在周初彻底分化,一方面,发展为巫祝、卜、史的专业职官,其后逐渐流人民间,形成小传统。后世则与道教合流,成为各种民间大小宗教和迷信。另方面,应该说是主要方面,则是经由周公“制礼作乐”即理性化的体制建树,将天人合一、政教合一的“巫”的根本特质,制度化地保存延续下来,成为中国文化大传统的核心。
四、百度百科
【特此声明】本人关于《老子》或《道德经》中的人物推敲如“帝喾、大禹、启和周文王”和章句解释均为原创,未经本人认可不得转载、摘编。


IP属地:广东1楼2024-08-30 19:39回复
    庆幸能审核通过
    我先来
    本人学艺不精,一派胡言,越来越离谱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08-30 19:40
    回复
      建议先做到少私寡欲,然后再去看道德经,再来思考老子老师出走的原因。这样会更贴近一些。


      IP属地:浙江3楼2024-08-30 22:46
      收起回复
        相关内容链接
        另辟蹊径:“圣人”的特殊性----老子的身世
        推敲出老子是巫的继任者
        https://tieba.baidu.com/p/8983797907?pid=150131289030&cid=0#150131289030
        -
        “宠辱若惊”章,为身、以身是帝喾和大禹的典
        https://tieba.baidu.com/p/8988730224?pid=150154936828&cid=0#150154936828
        -
        另辟蹊径:”治大国若享小鲜“章,“以道治国”
        “非,其神,不伤人也”原文
        https://tieba.baidu.com/p/9051529544?pid=150426795161&cid=0#150426795161


        IP属地:广东4楼2024-08-30 23: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