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教起源兼论老子与道教的关系
萧登福
摘 要:道教为本土宗教,随本土文化、习俗自然形成,原无创教教主与创教年代。但在春秋时道教的科仪及修行法门均已存在,而春秋以后道教的发展,则和老子息息相关。道教的修行法门,来自老子的养神、养形,老子的学生为道教神仙人物,老子的再传弟子安期生为方士也是仙人。汉代帝王崇敬老子,张道陵攀附老子,《魏书·释老志》说:“道家(道教)之原,出于老子。”即以老子为道教之始源。道教原不始于老子,但以老子对道教经典及修行法门等的重大影响。老子可以说是使道教定型的重要人物。战国以后道教的发展,离不开老子,以此而言,视老子为教主,在情感上亦是可行。
关键词:道教;老子;养形;养神;本土宗教
原文载于《东方哲学与文化》第4辑,文章内容有删节
一 道教源起——道教是本土宗教,找不到创教年代及创教者
笔者《周秦两汉早期道教》一书,阐述道教不创始于张道陵,认为张道陵创教之说,是出自北周释道安《二教论》,出于佛道相攻,佛徒贬抑道教之词。北周释道安《二教论·服法非老》说:“但今之道士,始自张陵,乃是鬼道,不关老子。”唐初的法琳《辩正论》、道宣《广弘明集》煽其风,遂积非成是。其用意在借丑化张道陵,而矮化道教,用以达成佛先道后,佛优于道的目的。其实在北周释道安之前,我们找不到张道陵创教说,梁僧祐《弘明集》所载众多佛、道二教相争相互论战之文,亦皆未见张道陵创教说,而是以孔、老、释三人分别代表儒、道、释三教;由于三人中以老子年最长,所以北周的释道安才会刻意以张道陵代替老子,以便于夸说佛在道前。
以历史的演变来看,古老文明所衍生的宗教,通常都是随着本民族的文化、信仰、民俗逐渐形成宗教,所以找不到教主,其后新出的宗教才会有教主。例如随印度文化形成的婆罗门教没有教主,埃及的多神教,以色列的犹太教等等,都找不到教主;同样的,道教也没有教主。这些本土宗教,都是随着各民族本身的文化、习俗、哲学思维,逐渐发展而成,并不是由某人所独创。佛教是改良婆罗门教而来,所以才会有教主。
就以形成宗教的要件来说:道教以求长生成仙为宗;以符咒、存思、导引、药饵、房中、避谷为修炼之方;以神祇方位、服色、祭法,为坛场仪轨。由春秋战国开始,这些记载,不绝于书。以坛场科仪而言,从《史记·封禅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孝武本纪》看来,秦汉两代的国家祀典,大都参酌儒书及方士之说而制订的,其中又以受方士坛仪的影响较深。再以道教经籍来说,《汉书·艺文志》所收的神仙十家二百五卷、房中八家一百八十六卷,以及散见于《汉志》五行、杂占、医方等类别中之道书甚多。《汉志》是采取西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等书而成,可以确定这些书撰成于先秦至西汉初。此外,《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避鬼方书、战国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秦阮仓撰《仙图》、刘向《列仙传》引《仙书》、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引书》,湖南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道书,淮南王刘安有《枕中》、《鸿宝》、《苑秘书》、《邹衍重道延命方》,而王逸《楚辞》注引了《陵阳子明经》。上述这些道书,都可确定撰成于战国或西汉。再者,兴起于西汉末盛行于东汉的谶纬书,与道经关系亦至为密切。而葛洪《抱朴子·遐览》记载其师郑隐所藏道书,计有二百六十一种,一千二百九十九卷。
至于在组织教众方面,据《后汉书·马援传》,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卷人维泛和他的弟子李广,都曾以宗教力量,组织群众,并聚众造反。而灵帝熹平年间,有骆曜,光和中有张角、张脩,稍后有张鲁等,这些人都是以宗教的力量来教化民众,组织民众。道教有系统的组织教众,虽较佛教略晚,但并不说明它早期没有信徒,或信徒较少。初期道教是昌盛于帝王,而不是兴盛于民间;战国时的齐威王、宣王、燕昭王、楚王,其后的秦始皇、汉武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王莽等等都是帝王而好神仙。而远在张道陵之前的西汉之世,上至帝王将相、公卿大夫,下至一般庶民百姓,崇信长生修仙,及导引服食者,已相当多。
笔者《周秦两汉早期道教》由宗教定义叙述起,再谈论张道陵前道教的经书、修行法门、宗教科仪等均已存在,以此来论述道教不始于张道陵,张道陵仅是道教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宗派。古籍中并没有张道陵创教之说,称道教为张道陵所创者,实始于隋唐时期佛道二教的相攻,由北周末隋初的释道安《二教论》倡始。
道教不仅不是创自张道陵,道教也找不到真正的创教者。道教系随着中国本土文化而形成的宗教,世界上这一类伴随古老文化而形成的宗教,有:中国的道教、印度的婆罗门教、以色列的犹太教、埃及的多神教等,都是找不到创教者。相对的,由印度教而来的佛教,由犹太教而来的基督教、天主教等,这些后起的宗教,才有创教教主。古老的本土宗教,它们是由各自本身的文化发展而成,也随着时间在本土中,吸收其他教派与外来文化而成长。以道教而言,历史上分裂为众多派别,最后仍汇入道教洪流中。
道教既是随着本土文化逐渐形成,那么最早有道教的记载,该是在何时呢?《史记·封禅书》说:
黄帝且战且学仙……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
上引黄帝且战且学仙,表示道教在彼时已存在,不是始于黄帝。但今所见和黄帝相关的史料,都是周朝所撰造,如《左传》、《国语》、《管子》、《列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已有黄帝事迹之记传。有关黄帝的记载,也许是据传闻而来,但因撰写成文字,已远在周世,难以当成史实来论断。因此《史记·封禅书》虽然大谈黄帝修仙事,《史记·五帝本纪》也把黄帝摆在五帝之首,为之列传,但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则无修仙之事,且司马迁在文末“太史公曰”说: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由“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看来,有关黄帝的事迹,司马迁本身也是有所怀疑的。
五帝及夏,文献不足,商代甲骨,西周金文,也是吉光片羽,无法推知彼时道教所呈现的形式。但如以道教重方术、求长生的相关史料来看,东周春秋时期已存在。
二 东周春秋时期,道教方士神仙说已存在
一般研究道教起源及神仙说的学者,都会注意到《史记·封禅书》所载战国时期三仙山及齐烕王、宣王、燕昭王派人入海求仙人之事,以为神仙事迹始于战国初期。其实在此之前,神仙事迹及修炼方式,已见载于史籍,春秋时期道教方士及修行法门,均已存在,并流行于当时。《史记·封禅书》载述春秋时期,苌弘以方术事周灵王(571年-545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所遇到的长桑君,能隐形现形,有奇药,能令人洞见垣外之人及洞见五脏病状症结。《山海经》载述道教许多神祇,如西王母、句芒、蓐收、日月神、风神、河、海等神,不死民以及不死药之炼制,都出现在此书中,而《山海经》中所说的大壑、禺彊、夸父、姑射之山,以及鲧禹治水的神话、崑仑仙圣所居的论述等等,常被《列子》、《庄子》、《楚辞》等暗引其说;且《列子》、《庄子》等书中已有“仙”字,而《山海经》尚未用及“仙”字,由此种种情形看来,此书当不会晚于战国,其撰成年代应在春秋之世。再者,春秋时的《老子》,其书已有养形、养神修道之方。以此看来,道教神仙长生说在春秋时已存在,不始战国。
宗教方面,修行的目的,在追求超越凡体,求取不死之身。以道教而言,不死身即是神仙。在中国神仙不死的追求,春秋时期已存在。但《墨子·明鬼》却仅分天神、地示(祇)、人鬼三者,三者祭祀礼乐虽然有别,其地位皆尊高于人,能赏善罚恶,祸福于人,可以统称之为“神”或“鬼”。既是如此,人不必经过死亡为鬼即可因长生而成神仙的概念,在周朝春秋末年已开始出现,何以春秋末的《墨子》有鬼、神而无“仙”字,该如何来解读呢?
“仙”古作“僊”,“僊”字在周朝已有之,《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舍其坐迁,屡舞僊僊。”汉毛亨传曰:“屡,数也。数舞僊僊然。”僊僊有飞扬之意,用来形容舞袖。《管子·宙合》:“适善,备也,僊也;是以无乏。”《诗经》是孔子据西周至孔子前现成的诗滙编而成,《管子》也有新出土简策,证明其非伪出。虽然《管子》“僊”字未必指仙人,但《说文解字》云:“僊,长生僊去。”东汉刘熙《释名》:“老而不死曰仙。”汉代的僊字已做不死仙人来解释。“僊(仙)”字在《诗经》、《管子》中已出现,可能还没用来代表不死长生之人,但这不能证明春秋时期没有神仙方术及追求不死之方,《山海经》多次述及不死药、不死民,只是当时把不死之人,仍当做“神”来看待,到战国后才用“仙”来做为修炼有成的不死民专称。
由上所述《史记》载周灵王(571年-545年)时的苌弘以方事灵王;扁鹊之师长桑君,“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扁鹊公元前529年左右入晋诊病,长桑君其年代亦与苌弘相近。《山海经》有巫咸不死药的叙述。此外,《老子》书中已有修炼之方。《老子》书中恬惔寡欲、清静无为、抱一守魂魄不离,强调其息绵绵不絶及专气致柔,都是修仙法门。由以上种种迹象看来,神仙之说当孕育于春秋时期,且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已有方术及求仙的事实存在,只是“僊(仙)”字尚未被用来做为不死长生人的代称词,“仙”仍列入“神”中,所以《墨子》仍以天神、地示(祇)、人鬼三类来称呼鬼神。
三 由《史记》所载苌弘、长桑君等方士事迹,看春秋时期的方士神仙说
道教随本土文化而逐渐形成,本难以探讨它的起源问题,但西汉成帝时的谷永,则以为方士神仙术数之说,起于春秋时代周灵王时之苌弘。《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下》载西汉成帝好道,谷永上书谏诤,文中曾论及自周灵王至汉成帝时方士源承情形,今录于下:
《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下》
昔周史苌弘欲以鬼神之术辅导灵王,会朝诸侯,而周室愈微,诸侯愈叛。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僊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僊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纍,震动海内。元鼎、元封之际(汉武帝年号,公元前116年至公元前105年),燕齐之间,方士瞋目扼掔,言有神僊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其后平等皆以术穷诈得,诛夷伏辜。至初元中(西汉元帝年号,公元前48至公元前44年),有天渊玉女、巨鹿神人、轑阳侯师张宗之奸,纷纷复起。
谷永论方士,而以周世史官苌弘以鬼神之术事周灵王为方士之始,并认为方士实无助于治国。方士即是追求神仙之道士,先秦称方士,西汉起,方士、道士互用,东汉后则多称为道士。以上谷永之说,乃是源于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说。
以史料来看,方术出现在苌弘时,但未必是源自苌弘。因为在苌弘同时代的长桑君、老子都已有神仙的事迹或神仙理论的兴起。方术及不死的追求,以史料看,似乎存在东周春秋时期的中晚期,尤其在周灵王时已有明显的记载。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说:
是时苌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貍首。貍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
周灵王于公元前571年至545年在位,当时苌弘以“方”事灵王,即是指苌弘以道教方术事灵王。文中说:“貍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刘宋裴骃《集解》云:“徐广曰:“狸,一名不来。””《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上》直接把“设射貍首”,换成“设射不来”,文云:
周灵王即位时诸侯莫朝周,苌弘廼明鬼神事,设射不来,不来者诸侯之不来朝者也。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弗从而周室愈微。后二世至敬王时,晋人杀苌弘。
貍,或作“狸”,也称狸猫,哺乳类动物,形状与猫相似,属肉食性动物,食物以鸟类、鼠、蛇、蛙及果实为主,常以伏击的方式猎捕其它动物。狸猫在周朝,另一名字为不来,“设射貍首”是用貍猫头当箭靶子来射,取其谐音,将不来朝见天子之诸候,设貍首,呼名射之,当会因此致病而死。此是方术中的厌胜咒诅之术,所以苌弘可以说是春秋时的方士了。司马迁说:“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方怪,是方术神怪之说,正因如此,所以西汉的谷永以为神仙方术之说起于苌弘。
苌弘以忠心事周王,力图振兴王室,甚至用方术招致诸侯来朝,是个博学多闻之人,孔子曾访乐于苌弘,但后来却因为周谋事,而得罪晋国赵鞅,赵鞅责逼周人,周人为取悦赵氏而杀死苌弘,事见于《左传·鲁哀公三年》:“六月癸卯周人杀苌弘。”对于苌弘之死,庄子曾为其抱屈。
《吕氏春秋》是暗引《庄子》之文,唐代成玄英疏:“碧,玉也。”对于苌弘的死,《庄子·胠箧》说:“苌弘肔”,肔是刳肠而死,《淮南子·泛论》则说是“车裂而死”。庄子是战国时人,去春秋之世未远,应以庄子说为准。又,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淮南子》曰:‘苌弘铍裂而死。’”可见“车裂”原作“铍裂”,指被用刀剑剖裂,和《庄子》说法相同,唐代《淮南子》本子原不误,今本《淮南子》作“车裂”,应是唐后传抄致讹。世人对此的解说是苌弘忠心,血变成碧玉,因而有“碧血丹心”一词。
《史记·封禅书》载苌弘以方事灵王,当指苌弘以方术事灵王,所以设诅咒射貍首;苌弘可以说是春秋时之方士了。
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所遇到的能隐形有奇药的长桑君,亦应是神仙方士之流;扁鹊在春秋晋昭公、定公(公元前529年左右)入晋为赵简子诊病,则长桑君之年代亦应与苌弘相近。《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
文中所言的长桑君,能隐身不见,且给予扁鹊的药,吃了能洞见墙另外一边的人,这样能懂得方药、隐形的人物,不仅是方士,也是神仙;所以唐司马贞《索隐》在长桑君下注云:“隐者,盖神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所遇到的长桑君,能隐形,有奇药;则长桑君亦应是神仙方士之流;扁鹊在春秋晋昭公、定公(公元前529年左右)入晋为赵简子诊病,那么扁鹊之师长桑君,其年代亦应与苌弘相近。又,扁鹊事迹,在《列子·汤问》已记载:“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旣同愈。”而《鹖冠子·世贤》也载扁鹊兄弟三人皆能治病,以扁鹊医术最佳。
正因苌弘及长桑君其行为与后来的方士不别,所以《汉书·郊祀志》载西汉谷永论述历代方士时,即由周灵王时之苌弘说起。
四 《山海经》所见的道教神仙思想
《山海经》一般视为神话书,但极可能它是宗教祭祀方面的用书,至少书中《山经》这一部分,确实是为祭祀某一神祇时设供所用的文字。书中所述奇形怪状人兽合形的神祇,在周世似极普遍,《国语·晋语二》、《墨子·非攻》等书所载人面白毛虎爪的蓐收神、人面鸟身的句芒神;这些神祇的造型都与人类有所差异。这种情形,在汉世仍如此,如人身蛇尾的伏羲、女娲,人身蜥蜴尾的日神、月神等。不仅中国如此,西洋早期的神话传说也不乏人与动物形貌相结合在一起的神祇,如埃及的人面狮身,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的人头马身弟弟(Chiron)、蛇发女妖、半人羊的森林神(Satyrs)等。
《山海经》的撰作年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是撰成于周秦间,但以其书中有不死药及不死民之叙述,却尚未用及“僊(仙)”字,和战国书广用“仙”字者不同;且所述鬼神和《左传》、《国语》、《墨子》等春秋时代之书相同,文字简朴,《列子》、《庄子》、《楚辞》都暗引其书之说;《山海经》一书的“山经”系祭祀鬼神之书,以此看来,《山海经》之撰作,应在春秋时期。
《山海经》是载述神话的书,也是宗教用书。所载述的不是凡人,而是它方异国及神祇的世界。《山海经》中所言者,有神人、异兽、奇山、异水、矿物、植物、神奇国度等等;其中所言的异兽奇物,可以服佩食用,而神人则供祭祀祷请。它所言的大都是异于凡世的神仙国度,或它方异国。神话未必即是宗教,但宗教常涵容神话;神话和宗教二者,有时容易区分,有的则也难以区分。而《山海经》一书,既是神话书,也是宗教祭祀时所用之书;同时涵容了二者。
《山海经》是由“山经”与“海经”所组成,《山海经》中的“山经”和“海经”二部分有明显的差别。“海经”多神巫、不死药、崑仑山等神仙传说;“山经”多异兽、奇物及祀神之法。在“山经”部分,有:《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等五经;每一经再细分若干小经,如南山经分:《南山首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等,依此类推。“山经”在每一小经之文末,都附有该经神祇形貌及祭祀神祇之法;如《南山首经》文末说:“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西次三经》文末说:“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既载述神祇形貌、祭祀时所使用的牲物、糈米、璧玉、酒等等,可见《山海经》是祭祀神仙、记录神仙的典籍。由此可以看出《山海经》与祭神有关,它除是神话书外,也是宗教用书。
《山海经》中“海经”所保留的神话,比“山经”更多。在“海经”部分,所述身生羽翼及长生不死之人,有:羽民、不死民、不死山、不死国。所述之不死药(仙药),有丹木玉膏,及巫彭、巫咸等神巫炼制之不死药。《山海经·海内西经》及《山海经·大荒西经》都有神巫与不死药之叙述,《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可见巫彭等神巫即是炼制仙药之方士,他们持有长生不死药以救治被贰负臣所杀的窫窳。又《山海经·海外南经》言及羽民与不死民,而屈原《楚辞·远游》也说:“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东汉王逸注:“因就众仙于明光也……《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据王逸之说,则知《山海经》中的羽民、不死民,即是两汉所谓的仙人。因此《山海经》虽不言“仙”,然仙人之说实已见于《山海经》,而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等方士,则是神仙不死药之炼制者。
五 《老子》书中所见道教神仙修炼法门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年世约与长弘和长桑君相近,活动期间应该在周灵王时期。《老子》一书,据郭店出土竹简看来,战国中期已被用来殉葬,放入墓穴中,则其撰成年代应早于战国。而老子的学生文子及其后的列子、庄子,在所著书中,一再引用《老子》书及老子的言行事迹。可以看出《老子》书应撰成于春秋时期,应是老子所撰。
《老子》书中已有修炼之方,而这些修炼法门在老子之前应已存在。《老子》书中有道生一的道体论,论述道之生物,及物之返道。有修道之方法,如第六章说:“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又如《老子》第十章所说的“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元览,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等等,这些都和形神不离的守一法,及专气吐纳、导引呼吸有关。《老子》第五十章说:“盖闻善摄生者”,由此语,可见彼时摄生(养生)之说盛行,已有善摄生者存在。《老子》书中也叙述了得道者的境界,能使天清地宁,使“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从道体论、修行法门、修行境界等论述看来,《老子》书和神仙修炼术关系极为密切。
老子的修行方式,主要有二:养神、养形。养神是恬惔寡欲,修炼心性之功;养形是专气致柔、绵绵若存之事。不仅影响周秦,甚至内丹修性、修命皆和养神养形有关,修性即是养神,修命为养形。可以说自战国以后,道教的修炼法门,都受到老子所启发与引导。
《文子·下德》说:
老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文子·下德》引老子之语,明白的说出了:“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将老子修道治身之方式,区分为养神、养形二者。养神是心神清平,是精神方面的涵养;养形是身体安适,是形体方面的维护。此说被庄子所沿承,《庄子·刻意》对此有所解说,以为恬澹寡欲、清静无为,是养神的工夫,吹呴呼吸、熊经鸟伸,是养形工夫。《文子》书中所引老子的修炼工夫,大都可以分为养神、养形二者来讨论它。
《文子·道原》说:
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究而神杜;神伤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故真人用心复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以其寝不梦,觉而不忧。
文中,文子由清虚无为的真人,叙述到“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说明了“养神”之外,也须“养形”。不使“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此为养形;不使“神伤于喜怒思虑之患”,此为养神;两者兼顾,才能成为真人。
文子与孔子同时,《文子》一书,全是在阐释老子的哲理思想,由于近代地下文物的出土,已可确知该书为先秦旧籍。在上述引文中,我们很清楚的看出《文子》将老子无为清静的思想与嘘吸阴阳、吐故纳新术相配合,来论述真人的修炼境界;并且进而主张去喜怒以使神不伤,所谓“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人能除此五者,即合于神明。”(《文子·道原》)。《文子》以老子思想和嘘吸阴阳、吐故纳新相提并论的真人修炼法,说明了老子之哲理思想,在春秋时,至迟在战国时已被用来做为修仙术;《文子·下德》又说:“老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即老子之恬淡无为,养形即吐纳呼吸。《文子》之说并非孤证,以老子思想和吐故纳新修仙术相配,其说又见于《庄子》书中。
《庄子·刻意》: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刻意》将修炼之境界分为二种,其一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等养形之人;其一为“恬惔寂寞,虚无无为”“德全而神不亏”的养神之人;庄子认为养神者的境界,远在养形者之上。而最可注意者,庄子将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和恬惔寂寞、虚静无为相并而谈,其说,应沿承自文子,而皆是出自《老子》。《老子》思想的被用来修仙,除上述外,又见于《庄子·在宥》,篇中叙述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广成子告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文中所言广成子长生修仙术,亦即是老子的清静无为、“为腹不为目”(《老子》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老子》五十二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四十八章)等道理,据此而修炼,可以达到广成子所说“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的境界。不仅《庄子》书将恬惔无为,拿来和导引吐纳等神仙术相论;再者,我们由稍后屈原所写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到屈原把清静无为当成是修仙的主要方式,这些都可以印证在战国之世,甚至在春秋末的文子时,应已有方士以老子之术来修仙求长生。屈原《楚辞·远游》:
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着而日延。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
吾将从王乔而娱戏,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麤秽除。顺凯风以从渠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曰: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闻至贵而遂徂兮,忽乎吾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屈原在《远游》一文中,把老子清虚、寡欲、自然、无为、恬澹、静默、壹气、和德等老子思想;以及道家思想中“道可受不可传,其小无内,其大无垠”等道家对于“道”观念的阐释,引用到修仙上来。将道家对道的领悟,拿来做为成仙的法门,并且与王乔、赤松等仙人并论,以仙人为得道者。而屈原的这种观念也可以在庄子中找到端倪,《庄子·大宗师》已将得道者和神仙人物混为一谈。只是屈原的文章中,则更可充分的看出战国的道家人物及神仙炼养的关系。《庄子·大宗师》: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
在《庄子》文中,把悟道与神仙之说,并合为一。屈原以道体混神仙方术,实由庄子肇其端。而《庄子》的“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这段对诸得道者所作的描述,则又应是源自《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之文。
又,屈原《楚辞·远游》文中可以明显看出,拿老子的恬淡寡欲、清静无为、壹气和德等道理,来做为修仙法门,如此才能和赤松子、王乔等同寿、共游。屈原《远游》用老子思想来修仙,清儒蒋骥等人已开始注意及此了。
由上所述,屈原引老子之说以修仙的思想,可以上追至庄子,庄子之说又可以上追至文子。文子为老子的学生。文子更将老子清静寡欲的思想具体化,加以衍伸为去除喜怒忧悲惊怖,《庄子·在宥》也说:“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此种修仙养生法门,又见于一九八四年江陵张家山出土汉简《引书》:
人生于清,不智(知)爱其气,故多病而易死。人之所以善蹶,蚤(早)衰于阴,以其不能节其气也。能善节其气而实其阴,则利其身矣。贵人之所以得病者,以其喜怒之不和也。喜则阳气多,怒则阴气多。是以道者喜则急呴,怒则剧炊,以和之。吸天地之精气,实其阴,故能毋病。贱人之所以得病者,劳倦飢渴,白汗夬绝,自入水中,及卧寒穴夬之地,不智(知)收衣,故得病焉;有(又)弗智呴虖而除去之,是以多病而易死。
《引书》将老子的清静寡欲,引伸为去喜怒之情,不欲以多喜多怒扰乱清静之心。《引书》之说和子书《文子·道原》相近,今引录于下:
真人者……怀大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俛仰,与天同心,与道为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究而神杜;神伤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夫喜怒者,道之衺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人能除此五者,即合于神明。
《文子》据传为老子的学生辛计然所撰,道教称之为《通玄真经》,收入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引书》禀承《文子》之说,将老子的清静寡欲,具体化而成为去喜怒之情,不欲以多喜多怒扰乱清静之心。又,《引书》云:“欲身与天地相求,犹橐籥也,虚而不屈,动而俞(愈)出。”其文意蜕自《老子》第五章,可以看出不仅是以老子之思想来做修仙术,甚至是以《老子》书为修仙书。
六 老子及其学生即是道教的神仙人物
从现存的春秋战国史料上看,老子思想和修仙法门关系密切,《文子》、《列子》、《关尹子》、《庄子》、《楚辞·远游》、《引书》等书中,都可以明显的看到运用老子的思想来修仙;因而老子与神仙术,在战国时已存在,甚至可能在春秋(文子)时,也已和神仙修炼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再者,《老子》不只是修仙书,甚至老子本人,也可能即是修仙之人,《文子·下德》中明说老子有养神、养形两种治身法门,而养神、养形即是道教之神仙修炼术,因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司马迁这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早在战国初期的列子,战国中期的庄子,在他们的书中,都把老子说成是神仙人物,不仅如此,也把老子的学生关尹子、尹文子、亢仓子,老子的再传弟子老成子、列子等人,看成神仙人物。
老子及其弟子的被神仙化,至迟在战国之初,即已形成了,《列子·仲尼》说:“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庚桑)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列子·周穆王》说尹文子之师为老聃,尹文之弟子为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可以隐形现形(存亡自在),可以改变四季,让冬天打雷,夏天结冰;能使飞禽变走兽,走兽变飞禽。这些描述已与道教仙人无异。《庄子·天下》也说:“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逍遥游》说:“列子御风而行。”这些说法,证明在战国之世,已把老子神仙化了。不仅老子被神仙化,老子的学生关尹子、尹文子、庚桑子,以及老子的再传门人老成子、列子,都成为神仙人物。这些人是道家人物,也是神仙人物。道家人物即是神仙人物,在道家书中,自己即是如此认为,并不是后人刻意攀引;道家、道教混合为一,也由此可见。
上述是老子弟子中,有明显的记载,被视为神仙人物的人。此外,老子还有其它的弟子,未被神仙化。《庄子·则阳》说:“栢矩学于老聃。”《庄子·庚桑楚》说:“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并说庚桑楚之弟子有南荣趎者。亢仓子即庚桑楚,其弟子为南荣趎。而《庄子·应帝王》、《庄子·寓言》载阳子居向老聃问道,自称弟子,他也算是老子的学生了。阳子居,《列子·黄帝》作“杨朱”。此外,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道家》说文子是老子的弟子,《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和计然说越王勾践复国之事,裴骃《集解》云:“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
又,《史记·乐毅列传》“太史公曰”云:“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以上是老子派门中,河上丈人一系的传承情形。河上丈人是战国时人,《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道家类》云:“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在《老子》书诸注中,最早者当为战国河上丈人注,其次汉文帝河上公注,二人名字相近。汉代河上公注今存在,多杂道教神仙养生说以注《老》。而战国时之河上丈人注本今则已亡佚。但西晋皇甫谧《高士传》云:“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国人也。明老子之术,自匿姓名,居河之湄,着《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咸以权势相倾,唯丈人隐身修道,老而不亏,传业于安期生,为道家之宗焉。”由皇甫氏之言看来,战国时河上公之注本,在晋世应当还在。且其书由《史记》所言河上丈人传安期生看来,安期生好神仙养生,则战国时河上丈人之书,亦应是以神仙说来注《老子》。河上丈人,年世在战国之末,不可能是老子的学生,应是老子再传以下的门弟子。
七 结 语
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随着本土文化、习俗之成长、演变,而逐渐形成,虽然《史记·封禅书》载黄帝且战且学仙,而鼎湖成道,龙迎上天。但毕竟黄帝之事久远,而夏商及西周文献亦不足,但以现存文献来看,东周春秋时道教方术及求长生的修炼法门已俨然成形。我们可以由四方面来印证春秋时,道教的修行方法及方术即已盛行于当时。1、春秋周灵王大臣苌弘,见周室衰微,欲以方术招来诸侯,所用为道教方术。2、长桑子能隐形现形,其弟子扁鹊能洞视脏腑,已与道教神仙方术不别。3、《山海经》所载多祀神之方,及不死药之炼制,《山海经·海内西经》所言崑仑山为天帝之下都,皆和道教神仙说相关。4、《老子》书被视为修仙书,老子其人及弟子,被视为神仙人物。从上述四方面,可以证知在东周春秋时期,道教的修行法门及术仪已流行于当时,不是始自战国时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的海外求仙。
《老子》书中有道体论,有修炼之方,有得道境界之叙述,尤其“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元览”等修心养神及吐纳炼形的修炼工夫,更与神仙说关系密切。《老子》书在战国诸子书中已被当做神仙修炼书来看待,老子其人在诸子书中亦被视为神仙人物。甚至老子的学生如关尹子、尹文子、亢仓子(庚桑楚),其再传弟子老成子、列子等,在《列子》、《庄子》书中,也都成为神仙人物。这些可以看出老子其人其书,在道教的形成及神仙修炼说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老子》修炼法门,分养神、养形;养神以恬惔寡欲、清静无为主,养形以绵绵不絶的专气致柔及魂魄抱一为主。其影响而为庄子的心斋坐忘,与熊经鸟伸之说。在周世的修仙法门上,都以养神为主,而兼修养形。两汉《淮南子》、《周易参同契》、两部《黄庭经》等都深受老子修行法门的影响。宋后修行以内丹为主,而内丹的修性与修命,即是沿承老子养神、养形而来。可以说从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以后,道教的修仙法门都深受老子的启发与影响。而老子的学生也都成为道教的仙圣人物。因此,东汉王充《论衡·道虚》说:“老子之道,为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后汉书·祭祀志下》及《后汉书·襄楷传》载汉桓帝于宫中立祠祀老子,并于延熹八年遣使至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以淳金釦器,设华盖之坐,用效天乐,亲祠老子于濯龙,把老子当成天界之主尊来祭拜。正一派的张道陵自说五斗经传自老子,并阐扬老子修仙之道。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云:“道家之原,出于老子。”以老子为道教之创始人。
道教是随着中国本土文化发展而成的宗教,本无创教者与创教年代,但以今日所见,文献较完备者为东周春秋时期,而此时期老子其人其书,都是主导道教的发展与修行法门,从战国至明清,道教的发展皆离不开老子。道教虽不是创自老子,却可以说是定型于老子。如以老子对道教的影响来谈,在情感上以老子为教主,亦似比以黄帝为教主,较有依据。
萧登福
摘 要:道教为本土宗教,随本土文化、习俗自然形成,原无创教教主与创教年代。但在春秋时道教的科仪及修行法门均已存在,而春秋以后道教的发展,则和老子息息相关。道教的修行法门,来自老子的养神、养形,老子的学生为道教神仙人物,老子的再传弟子安期生为方士也是仙人。汉代帝王崇敬老子,张道陵攀附老子,《魏书·释老志》说:“道家(道教)之原,出于老子。”即以老子为道教之始源。道教原不始于老子,但以老子对道教经典及修行法门等的重大影响。老子可以说是使道教定型的重要人物。战国以后道教的发展,离不开老子,以此而言,视老子为教主,在情感上亦是可行。
关键词:道教;老子;养形;养神;本土宗教
原文载于《东方哲学与文化》第4辑,文章内容有删节
一 道教源起——道教是本土宗教,找不到创教年代及创教者
笔者《周秦两汉早期道教》一书,阐述道教不创始于张道陵,认为张道陵创教之说,是出自北周释道安《二教论》,出于佛道相攻,佛徒贬抑道教之词。北周释道安《二教论·服法非老》说:“但今之道士,始自张陵,乃是鬼道,不关老子。”唐初的法琳《辩正论》、道宣《广弘明集》煽其风,遂积非成是。其用意在借丑化张道陵,而矮化道教,用以达成佛先道后,佛优于道的目的。其实在北周释道安之前,我们找不到张道陵创教说,梁僧祐《弘明集》所载众多佛、道二教相争相互论战之文,亦皆未见张道陵创教说,而是以孔、老、释三人分别代表儒、道、释三教;由于三人中以老子年最长,所以北周的释道安才会刻意以张道陵代替老子,以便于夸说佛在道前。
以历史的演变来看,古老文明所衍生的宗教,通常都是随着本民族的文化、信仰、民俗逐渐形成宗教,所以找不到教主,其后新出的宗教才会有教主。例如随印度文化形成的婆罗门教没有教主,埃及的多神教,以色列的犹太教等等,都找不到教主;同样的,道教也没有教主。这些本土宗教,都是随着各民族本身的文化、习俗、哲学思维,逐渐发展而成,并不是由某人所独创。佛教是改良婆罗门教而来,所以才会有教主。
就以形成宗教的要件来说:道教以求长生成仙为宗;以符咒、存思、导引、药饵、房中、避谷为修炼之方;以神祇方位、服色、祭法,为坛场仪轨。由春秋战国开始,这些记载,不绝于书。以坛场科仪而言,从《史记·封禅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孝武本纪》看来,秦汉两代的国家祀典,大都参酌儒书及方士之说而制订的,其中又以受方士坛仪的影响较深。再以道教经籍来说,《汉书·艺文志》所收的神仙十家二百五卷、房中八家一百八十六卷,以及散见于《汉志》五行、杂占、医方等类别中之道书甚多。《汉志》是采取西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等书而成,可以确定这些书撰成于先秦至西汉初。此外,《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避鬼方书、战国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秦阮仓撰《仙图》、刘向《列仙传》引《仙书》、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引书》,湖南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道书,淮南王刘安有《枕中》、《鸿宝》、《苑秘书》、《邹衍重道延命方》,而王逸《楚辞》注引了《陵阳子明经》。上述这些道书,都可确定撰成于战国或西汉。再者,兴起于西汉末盛行于东汉的谶纬书,与道经关系亦至为密切。而葛洪《抱朴子·遐览》记载其师郑隐所藏道书,计有二百六十一种,一千二百九十九卷。
至于在组织教众方面,据《后汉书·马援传》,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卷人维泛和他的弟子李广,都曾以宗教力量,组织群众,并聚众造反。而灵帝熹平年间,有骆曜,光和中有张角、张脩,稍后有张鲁等,这些人都是以宗教的力量来教化民众,组织民众。道教有系统的组织教众,虽较佛教略晚,但并不说明它早期没有信徒,或信徒较少。初期道教是昌盛于帝王,而不是兴盛于民间;战国时的齐威王、宣王、燕昭王、楚王,其后的秦始皇、汉武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王莽等等都是帝王而好神仙。而远在张道陵之前的西汉之世,上至帝王将相、公卿大夫,下至一般庶民百姓,崇信长生修仙,及导引服食者,已相当多。
笔者《周秦两汉早期道教》由宗教定义叙述起,再谈论张道陵前道教的经书、修行法门、宗教科仪等均已存在,以此来论述道教不始于张道陵,张道陵仅是道教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宗派。古籍中并没有张道陵创教之说,称道教为张道陵所创者,实始于隋唐时期佛道二教的相攻,由北周末隋初的释道安《二教论》倡始。
道教不仅不是创自张道陵,道教也找不到真正的创教者。道教系随着中国本土文化而形成的宗教,世界上这一类伴随古老文化而形成的宗教,有:中国的道教、印度的婆罗门教、以色列的犹太教、埃及的多神教等,都是找不到创教者。相对的,由印度教而来的佛教,由犹太教而来的基督教、天主教等,这些后起的宗教,才有创教教主。古老的本土宗教,它们是由各自本身的文化发展而成,也随着时间在本土中,吸收其他教派与外来文化而成长。以道教而言,历史上分裂为众多派别,最后仍汇入道教洪流中。
道教既是随着本土文化逐渐形成,那么最早有道教的记载,该是在何时呢?《史记·封禅书》说:
黄帝且战且学仙……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
上引黄帝且战且学仙,表示道教在彼时已存在,不是始于黄帝。但今所见和黄帝相关的史料,都是周朝所撰造,如《左传》、《国语》、《管子》、《列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已有黄帝事迹之记传。有关黄帝的记载,也许是据传闻而来,但因撰写成文字,已远在周世,难以当成史实来论断。因此《史记·封禅书》虽然大谈黄帝修仙事,《史记·五帝本纪》也把黄帝摆在五帝之首,为之列传,但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则无修仙之事,且司马迁在文末“太史公曰”说: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由“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看来,有关黄帝的事迹,司马迁本身也是有所怀疑的。
五帝及夏,文献不足,商代甲骨,西周金文,也是吉光片羽,无法推知彼时道教所呈现的形式。但如以道教重方术、求长生的相关史料来看,东周春秋时期已存在。
二 东周春秋时期,道教方士神仙说已存在
一般研究道教起源及神仙说的学者,都会注意到《史记·封禅书》所载战国时期三仙山及齐烕王、宣王、燕昭王派人入海求仙人之事,以为神仙事迹始于战国初期。其实在此之前,神仙事迹及修炼方式,已见载于史籍,春秋时期道教方士及修行法门,均已存在,并流行于当时。《史记·封禅书》载述春秋时期,苌弘以方术事周灵王(571年-545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所遇到的长桑君,能隐形现形,有奇药,能令人洞见垣外之人及洞见五脏病状症结。《山海经》载述道教许多神祇,如西王母、句芒、蓐收、日月神、风神、河、海等神,不死民以及不死药之炼制,都出现在此书中,而《山海经》中所说的大壑、禺彊、夸父、姑射之山,以及鲧禹治水的神话、崑仑仙圣所居的论述等等,常被《列子》、《庄子》、《楚辞》等暗引其说;且《列子》、《庄子》等书中已有“仙”字,而《山海经》尚未用及“仙”字,由此种种情形看来,此书当不会晚于战国,其撰成年代应在春秋之世。再者,春秋时的《老子》,其书已有养形、养神修道之方。以此看来,道教神仙长生说在春秋时已存在,不始战国。
宗教方面,修行的目的,在追求超越凡体,求取不死之身。以道教而言,不死身即是神仙。在中国神仙不死的追求,春秋时期已存在。但《墨子·明鬼》却仅分天神、地示(祇)、人鬼三者,三者祭祀礼乐虽然有别,其地位皆尊高于人,能赏善罚恶,祸福于人,可以统称之为“神”或“鬼”。既是如此,人不必经过死亡为鬼即可因长生而成神仙的概念,在周朝春秋末年已开始出现,何以春秋末的《墨子》有鬼、神而无“仙”字,该如何来解读呢?
“仙”古作“僊”,“僊”字在周朝已有之,《诗经·小雅·宾之初筵》:“舍其坐迁,屡舞僊僊。”汉毛亨传曰:“屡,数也。数舞僊僊然。”僊僊有飞扬之意,用来形容舞袖。《管子·宙合》:“适善,备也,僊也;是以无乏。”《诗经》是孔子据西周至孔子前现成的诗滙编而成,《管子》也有新出土简策,证明其非伪出。虽然《管子》“僊”字未必指仙人,但《说文解字》云:“僊,长生僊去。”东汉刘熙《释名》:“老而不死曰仙。”汉代的僊字已做不死仙人来解释。“僊(仙)”字在《诗经》、《管子》中已出现,可能还没用来代表不死长生之人,但这不能证明春秋时期没有神仙方术及追求不死之方,《山海经》多次述及不死药、不死民,只是当时把不死之人,仍当做“神”来看待,到战国后才用“仙”来做为修炼有成的不死民专称。
由上所述《史记》载周灵王(571年-545年)时的苌弘以方事灵王;扁鹊之师长桑君,“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扁鹊公元前529年左右入晋诊病,长桑君其年代亦与苌弘相近。《山海经》有巫咸不死药的叙述。此外,《老子》书中已有修炼之方。《老子》书中恬惔寡欲、清静无为、抱一守魂魄不离,强调其息绵绵不絶及专气致柔,都是修仙法门。由以上种种迹象看来,神仙之说当孕育于春秋时期,且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已有方术及求仙的事实存在,只是“僊(仙)”字尚未被用来做为不死长生人的代称词,“仙”仍列入“神”中,所以《墨子》仍以天神、地示(祇)、人鬼三类来称呼鬼神。
三 由《史记》所载苌弘、长桑君等方士事迹,看春秋时期的方士神仙说
道教随本土文化而逐渐形成,本难以探讨它的起源问题,但西汉成帝时的谷永,则以为方士神仙术数之说,起于春秋时代周灵王时之苌弘。《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下》载西汉成帝好道,谷永上书谏诤,文中曾论及自周灵王至汉成帝时方士源承情形,今录于下:
《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下》
昔周史苌弘欲以鬼神之术辅导灵王,会朝诸侯,而周室愈微,诸侯愈叛。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僊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僊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纍,震动海内。元鼎、元封之际(汉武帝年号,公元前116年至公元前105年),燕齐之间,方士瞋目扼掔,言有神僊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其后平等皆以术穷诈得,诛夷伏辜。至初元中(西汉元帝年号,公元前48至公元前44年),有天渊玉女、巨鹿神人、轑阳侯师张宗之奸,纷纷复起。
谷永论方士,而以周世史官苌弘以鬼神之术事周灵王为方士之始,并认为方士实无助于治国。方士即是追求神仙之道士,先秦称方士,西汉起,方士、道士互用,东汉后则多称为道士。以上谷永之说,乃是源于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说。
以史料来看,方术出现在苌弘时,但未必是源自苌弘。因为在苌弘同时代的长桑君、老子都已有神仙的事迹或神仙理论的兴起。方术及不死的追求,以史料看,似乎存在东周春秋时期的中晚期,尤其在周灵王时已有明显的记载。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说:
是时苌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貍首。貍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
周灵王于公元前571年至545年在位,当时苌弘以“方”事灵王,即是指苌弘以道教方术事灵王。文中说:“貍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刘宋裴骃《集解》云:“徐广曰:“狸,一名不来。””《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上》直接把“设射貍首”,换成“设射不来”,文云:
周灵王即位时诸侯莫朝周,苌弘廼明鬼神事,设射不来,不来者诸侯之不来朝者也。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弗从而周室愈微。后二世至敬王时,晋人杀苌弘。
貍,或作“狸”,也称狸猫,哺乳类动物,形状与猫相似,属肉食性动物,食物以鸟类、鼠、蛇、蛙及果实为主,常以伏击的方式猎捕其它动物。狸猫在周朝,另一名字为不来,“设射貍首”是用貍猫头当箭靶子来射,取其谐音,将不来朝见天子之诸候,设貍首,呼名射之,当会因此致病而死。此是方术中的厌胜咒诅之术,所以苌弘可以说是春秋时的方士了。司马迁说:“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苌弘。”方怪,是方术神怪之说,正因如此,所以西汉的谷永以为神仙方术之说起于苌弘。
苌弘以忠心事周王,力图振兴王室,甚至用方术招致诸侯来朝,是个博学多闻之人,孔子曾访乐于苌弘,但后来却因为周谋事,而得罪晋国赵鞅,赵鞅责逼周人,周人为取悦赵氏而杀死苌弘,事见于《左传·鲁哀公三年》:“六月癸卯周人杀苌弘。”对于苌弘之死,庄子曾为其抱屈。
《吕氏春秋》是暗引《庄子》之文,唐代成玄英疏:“碧,玉也。”对于苌弘的死,《庄子·胠箧》说:“苌弘肔”,肔是刳肠而死,《淮南子·泛论》则说是“车裂而死”。庄子是战国时人,去春秋之世未远,应以庄子说为准。又,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淮南子》曰:‘苌弘铍裂而死。’”可见“车裂”原作“铍裂”,指被用刀剑剖裂,和《庄子》说法相同,唐代《淮南子》本子原不误,今本《淮南子》作“车裂”,应是唐后传抄致讹。世人对此的解说是苌弘忠心,血变成碧玉,因而有“碧血丹心”一词。
《史记·封禅书》载苌弘以方事灵王,当指苌弘以方术事灵王,所以设诅咒射貍首;苌弘可以说是春秋时之方士了。
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所遇到的能隐形有奇药的长桑君,亦应是神仙方士之流;扁鹊在春秋晋昭公、定公(公元前529年左右)入晋为赵简子诊病,则长桑君之年代亦应与苌弘相近。《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
文中所言的长桑君,能隐身不见,且给予扁鹊的药,吃了能洞见墙另外一边的人,这样能懂得方药、隐形的人物,不仅是方士,也是神仙;所以唐司马贞《索隐》在长桑君下注云:“隐者,盖神人。”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所遇到的长桑君,能隐形,有奇药;则长桑君亦应是神仙方士之流;扁鹊在春秋晋昭公、定公(公元前529年左右)入晋为赵简子诊病,那么扁鹊之师长桑君,其年代亦应与苌弘相近。又,扁鹊事迹,在《列子·汤问》已记载:“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旣同愈。”而《鹖冠子·世贤》也载扁鹊兄弟三人皆能治病,以扁鹊医术最佳。
正因苌弘及长桑君其行为与后来的方士不别,所以《汉书·郊祀志》载西汉谷永论述历代方士时,即由周灵王时之苌弘说起。
四 《山海经》所见的道教神仙思想
《山海经》一般视为神话书,但极可能它是宗教祭祀方面的用书,至少书中《山经》这一部分,确实是为祭祀某一神祇时设供所用的文字。书中所述奇形怪状人兽合形的神祇,在周世似极普遍,《国语·晋语二》、《墨子·非攻》等书所载人面白毛虎爪的蓐收神、人面鸟身的句芒神;这些神祇的造型都与人类有所差异。这种情形,在汉世仍如此,如人身蛇尾的伏羲、女娲,人身蜥蜴尾的日神、月神等。不仅中国如此,西洋早期的神话传说也不乏人与动物形貌相结合在一起的神祇,如埃及的人面狮身,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的人头马身弟弟(Chiron)、蛇发女妖、半人羊的森林神(Satyrs)等。
《山海经》的撰作年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是撰成于周秦间,但以其书中有不死药及不死民之叙述,却尚未用及“僊(仙)”字,和战国书广用“仙”字者不同;且所述鬼神和《左传》、《国语》、《墨子》等春秋时代之书相同,文字简朴,《列子》、《庄子》、《楚辞》都暗引其书之说;《山海经》一书的“山经”系祭祀鬼神之书,以此看来,《山海经》之撰作,应在春秋时期。
《山海经》是载述神话的书,也是宗教用书。所载述的不是凡人,而是它方异国及神祇的世界。《山海经》中所言者,有神人、异兽、奇山、异水、矿物、植物、神奇国度等等;其中所言的异兽奇物,可以服佩食用,而神人则供祭祀祷请。它所言的大都是异于凡世的神仙国度,或它方异国。神话未必即是宗教,但宗教常涵容神话;神话和宗教二者,有时容易区分,有的则也难以区分。而《山海经》一书,既是神话书,也是宗教祭祀时所用之书;同时涵容了二者。
《山海经》是由“山经”与“海经”所组成,《山海经》中的“山经”和“海经”二部分有明显的差别。“海经”多神巫、不死药、崑仑山等神仙传说;“山经”多异兽、奇物及祀神之法。在“山经”部分,有:《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等五经;每一经再细分若干小经,如南山经分:《南山首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等,依此类推。“山经”在每一小经之文末,都附有该经神祇形貌及祭祀神祇之法;如《南山首经》文末说:“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西次三经》文末说:“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既载述神祇形貌、祭祀时所使用的牲物、糈米、璧玉、酒等等,可见《山海经》是祭祀神仙、记录神仙的典籍。由此可以看出《山海经》与祭神有关,它除是神话书外,也是宗教用书。
《山海经》中“海经”所保留的神话,比“山经”更多。在“海经”部分,所述身生羽翼及长生不死之人,有:羽民、不死民、不死山、不死国。所述之不死药(仙药),有丹木玉膏,及巫彭、巫咸等神巫炼制之不死药。《山海经·海内西经》及《山海经·大荒西经》都有神巫与不死药之叙述,《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可见巫彭等神巫即是炼制仙药之方士,他们持有长生不死药以救治被贰负臣所杀的窫窳。又《山海经·海外南经》言及羽民与不死民,而屈原《楚辞·远游》也说:“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东汉王逸注:“因就众仙于明光也……《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据王逸之说,则知《山海经》中的羽民、不死民,即是两汉所谓的仙人。因此《山海经》虽不言“仙”,然仙人之说实已见于《山海经》,而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等方士,则是神仙不死药之炼制者。
五 《老子》书中所见道教神仙修炼法门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年世约与长弘和长桑君相近,活动期间应该在周灵王时期。《老子》一书,据郭店出土竹简看来,战国中期已被用来殉葬,放入墓穴中,则其撰成年代应早于战国。而老子的学生文子及其后的列子、庄子,在所著书中,一再引用《老子》书及老子的言行事迹。可以看出《老子》书应撰成于春秋时期,应是老子所撰。
《老子》书中已有修炼之方,而这些修炼法门在老子之前应已存在。《老子》书中有道生一的道体论,论述道之生物,及物之返道。有修道之方法,如第六章说:“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又如《老子》第十章所说的“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元览,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等等,这些都和形神不离的守一法,及专气吐纳、导引呼吸有关。《老子》第五十章说:“盖闻善摄生者”,由此语,可见彼时摄生(养生)之说盛行,已有善摄生者存在。《老子》书中也叙述了得道者的境界,能使天清地宁,使“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从道体论、修行法门、修行境界等论述看来,《老子》书和神仙修炼术关系极为密切。
老子的修行方式,主要有二:养神、养形。养神是恬惔寡欲,修炼心性之功;养形是专气致柔、绵绵若存之事。不仅影响周秦,甚至内丹修性、修命皆和养神养形有关,修性即是养神,修命为养形。可以说自战国以后,道教的修炼法门,都受到老子所启发与引导。
《文子·下德》说:
老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文子·下德》引老子之语,明白的说出了:“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将老子修道治身之方式,区分为养神、养形二者。养神是心神清平,是精神方面的涵养;养形是身体安适,是形体方面的维护。此说被庄子所沿承,《庄子·刻意》对此有所解说,以为恬澹寡欲、清静无为,是养神的工夫,吹呴呼吸、熊经鸟伸,是养形工夫。《文子》书中所引老子的修炼工夫,大都可以分为养神、养形二者来讨论它。
《文子·道原》说:
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究而神杜;神伤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故真人用心复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以其寝不梦,觉而不忧。
文中,文子由清虚无为的真人,叙述到“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说明了“养神”之外,也须“养形”。不使“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此为养形;不使“神伤于喜怒思虑之患”,此为养神;两者兼顾,才能成为真人。
文子与孔子同时,《文子》一书,全是在阐释老子的哲理思想,由于近代地下文物的出土,已可确知该书为先秦旧籍。在上述引文中,我们很清楚的看出《文子》将老子无为清静的思想与嘘吸阴阳、吐故纳新术相配合,来论述真人的修炼境界;并且进而主张去喜怒以使神不伤,所谓“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人能除此五者,即合于神明。”(《文子·道原》)。《文子》以老子思想和嘘吸阴阳、吐故纳新相提并论的真人修炼法,说明了老子之哲理思想,在春秋时,至迟在战国时已被用来做为修仙术;《文子·下德》又说:“老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即老子之恬淡无为,养形即吐纳呼吸。《文子》之说并非孤证,以老子思想和吐故纳新修仙术相配,其说又见于《庄子》书中。
《庄子·刻意》: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刻意》将修炼之境界分为二种,其一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等养形之人;其一为“恬惔寂寞,虚无无为”“德全而神不亏”的养神之人;庄子认为养神者的境界,远在养形者之上。而最可注意者,庄子将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和恬惔寂寞、虚静无为相并而谈,其说,应沿承自文子,而皆是出自《老子》。《老子》思想的被用来修仙,除上述外,又见于《庄子·在宥》,篇中叙述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广成子告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文中所言广成子长生修仙术,亦即是老子的清静无为、“为腹不为目”(《老子》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老子》五十二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四十八章)等道理,据此而修炼,可以达到广成子所说“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的境界。不仅《庄子》书将恬惔无为,拿来和导引吐纳等神仙术相论;再者,我们由稍后屈原所写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到屈原把清静无为当成是修仙的主要方式,这些都可以印证在战国之世,甚至在春秋末的文子时,应已有方士以老子之术来修仙求长生。屈原《楚辞·远游》:
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着而日延。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
吾将从王乔而娱戏,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麤秽除。顺凯风以从渠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曰: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闻至贵而遂徂兮,忽乎吾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屈原在《远游》一文中,把老子清虚、寡欲、自然、无为、恬澹、静默、壹气、和德等老子思想;以及道家思想中“道可受不可传,其小无内,其大无垠”等道家对于“道”观念的阐释,引用到修仙上来。将道家对道的领悟,拿来做为成仙的法门,并且与王乔、赤松等仙人并论,以仙人为得道者。而屈原的这种观念也可以在庄子中找到端倪,《庄子·大宗师》已将得道者和神仙人物混为一谈。只是屈原的文章中,则更可充分的看出战国的道家人物及神仙炼养的关系。《庄子·大宗师》: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
在《庄子》文中,把悟道与神仙之说,并合为一。屈原以道体混神仙方术,实由庄子肇其端。而《庄子》的“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这段对诸得道者所作的描述,则又应是源自《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之文。
又,屈原《楚辞·远游》文中可以明显看出,拿老子的恬淡寡欲、清静无为、壹气和德等道理,来做为修仙法门,如此才能和赤松子、王乔等同寿、共游。屈原《远游》用老子思想来修仙,清儒蒋骥等人已开始注意及此了。
由上所述,屈原引老子之说以修仙的思想,可以上追至庄子,庄子之说又可以上追至文子。文子为老子的学生。文子更将老子清静寡欲的思想具体化,加以衍伸为去除喜怒忧悲惊怖,《庄子·在宥》也说:“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此种修仙养生法门,又见于一九八四年江陵张家山出土汉简《引书》:
人生于清,不智(知)爱其气,故多病而易死。人之所以善蹶,蚤(早)衰于阴,以其不能节其气也。能善节其气而实其阴,则利其身矣。贵人之所以得病者,以其喜怒之不和也。喜则阳气多,怒则阴气多。是以道者喜则急呴,怒则剧炊,以和之。吸天地之精气,实其阴,故能毋病。贱人之所以得病者,劳倦飢渴,白汗夬绝,自入水中,及卧寒穴夬之地,不智(知)收衣,故得病焉;有(又)弗智呴虖而除去之,是以多病而易死。
《引书》将老子的清静寡欲,引伸为去喜怒之情,不欲以多喜多怒扰乱清静之心。《引书》之说和子书《文子·道原》相近,今引录于下:
真人者……怀大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俛仰,与天同心,与道为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究而神杜;神伤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夫喜怒者,道之衺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人能除此五者,即合于神明。
《文子》据传为老子的学生辛计然所撰,道教称之为《通玄真经》,收入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引书》禀承《文子》之说,将老子的清静寡欲,具体化而成为去喜怒之情,不欲以多喜多怒扰乱清静之心。又,《引书》云:“欲身与天地相求,犹橐籥也,虚而不屈,动而俞(愈)出。”其文意蜕自《老子》第五章,可以看出不仅是以老子之思想来做修仙术,甚至是以《老子》书为修仙书。
六 老子及其学生即是道教的神仙人物
从现存的春秋战国史料上看,老子思想和修仙法门关系密切,《文子》、《列子》、《关尹子》、《庄子》、《楚辞·远游》、《引书》等书中,都可以明显的看到运用老子的思想来修仙;因而老子与神仙术,在战国时已存在,甚至可能在春秋(文子)时,也已和神仙修炼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再者,《老子》不只是修仙书,甚至老子本人,也可能即是修仙之人,《文子·下德》中明说老子有养神、养形两种治身法门,而养神、养形即是道教之神仙修炼术,因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司马迁这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早在战国初期的列子,战国中期的庄子,在他们的书中,都把老子说成是神仙人物,不仅如此,也把老子的学生关尹子、尹文子、亢仓子,老子的再传弟子老成子、列子等人,看成神仙人物。
老子及其弟子的被神仙化,至迟在战国之初,即已形成了,《列子·仲尼》说:“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庚桑)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列子·周穆王》说尹文子之师为老聃,尹文之弟子为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可以隐形现形(存亡自在),可以改变四季,让冬天打雷,夏天结冰;能使飞禽变走兽,走兽变飞禽。这些描述已与道教仙人无异。《庄子·天下》也说:“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逍遥游》说:“列子御风而行。”这些说法,证明在战国之世,已把老子神仙化了。不仅老子被神仙化,老子的学生关尹子、尹文子、庚桑子,以及老子的再传门人老成子、列子,都成为神仙人物。这些人是道家人物,也是神仙人物。道家人物即是神仙人物,在道家书中,自己即是如此认为,并不是后人刻意攀引;道家、道教混合为一,也由此可见。
上述是老子弟子中,有明显的记载,被视为神仙人物的人。此外,老子还有其它的弟子,未被神仙化。《庄子·则阳》说:“栢矩学于老聃。”《庄子·庚桑楚》说:“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并说庚桑楚之弟子有南荣趎者。亢仓子即庚桑楚,其弟子为南荣趎。而《庄子·应帝王》、《庄子·寓言》载阳子居向老聃问道,自称弟子,他也算是老子的学生了。阳子居,《列子·黄帝》作“杨朱”。此外,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道家》说文子是老子的弟子,《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和计然说越王勾践复国之事,裴骃《集解》云:“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
又,《史记·乐毅列传》“太史公曰”云:“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以上是老子派门中,河上丈人一系的传承情形。河上丈人是战国时人,《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道家类》云:“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在《老子》书诸注中,最早者当为战国河上丈人注,其次汉文帝河上公注,二人名字相近。汉代河上公注今存在,多杂道教神仙养生说以注《老》。而战国时之河上丈人注本今则已亡佚。但西晋皇甫谧《高士传》云:“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国人也。明老子之术,自匿姓名,居河之湄,着《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咸以权势相倾,唯丈人隐身修道,老而不亏,传业于安期生,为道家之宗焉。”由皇甫氏之言看来,战国时河上公之注本,在晋世应当还在。且其书由《史记》所言河上丈人传安期生看来,安期生好神仙养生,则战国时河上丈人之书,亦应是以神仙说来注《老子》。河上丈人,年世在战国之末,不可能是老子的学生,应是老子再传以下的门弟子。
七 结 语
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随着本土文化、习俗之成长、演变,而逐渐形成,虽然《史记·封禅书》载黄帝且战且学仙,而鼎湖成道,龙迎上天。但毕竟黄帝之事久远,而夏商及西周文献亦不足,但以现存文献来看,东周春秋时道教方术及求长生的修炼法门已俨然成形。我们可以由四方面来印证春秋时,道教的修行方法及方术即已盛行于当时。1、春秋周灵王大臣苌弘,见周室衰微,欲以方术招来诸侯,所用为道教方术。2、长桑子能隐形现形,其弟子扁鹊能洞视脏腑,已与道教神仙方术不别。3、《山海经》所载多祀神之方,及不死药之炼制,《山海经·海内西经》所言崑仑山为天帝之下都,皆和道教神仙说相关。4、《老子》书被视为修仙书,老子其人及弟子,被视为神仙人物。从上述四方面,可以证知在东周春秋时期,道教的修行法门及术仪已流行于当时,不是始自战国时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的海外求仙。
《老子》书中有道体论,有修炼之方,有得道境界之叙述,尤其“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元览”等修心养神及吐纳炼形的修炼工夫,更与神仙说关系密切。《老子》书在战国诸子书中已被当做神仙修炼书来看待,老子其人在诸子书中亦被视为神仙人物。甚至老子的学生如关尹子、尹文子、亢仓子(庚桑楚),其再传弟子老成子、列子等,在《列子》、《庄子》书中,也都成为神仙人物。这些可以看出老子其人其书,在道教的形成及神仙修炼说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老子》修炼法门,分养神、养形;养神以恬惔寡欲、清静无为主,养形以绵绵不絶的专气致柔及魂魄抱一为主。其影响而为庄子的心斋坐忘,与熊经鸟伸之说。在周世的修仙法门上,都以养神为主,而兼修养形。两汉《淮南子》、《周易参同契》、两部《黄庭经》等都深受老子修行法门的影响。宋后修行以内丹为主,而内丹的修性与修命,即是沿承老子养神、养形而来。可以说从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以后,道教的修仙法门都深受老子的启发与影响。而老子的学生也都成为道教的仙圣人物。因此,东汉王充《论衡·道虚》说:“老子之道,为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后汉书·祭祀志下》及《后汉书·襄楷传》载汉桓帝于宫中立祠祀老子,并于延熹八年遣使至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以淳金釦器,设华盖之坐,用效天乐,亲祠老子于濯龙,把老子当成天界之主尊来祭拜。正一派的张道陵自说五斗经传自老子,并阐扬老子修仙之道。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云:“道家之原,出于老子。”以老子为道教之创始人。
道教是随着中国本土文化发展而成的宗教,本无创教者与创教年代,但以今日所见,文献较完备者为东周春秋时期,而此时期老子其人其书,都是主导道教的发展与修行法门,从战国至明清,道教的发展皆离不开老子。道教虽不是创自老子,却可以说是定型于老子。如以老子对道教的影响来谈,在情感上以老子为教主,亦似比以黄帝为教主,较有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