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7儒家学问只是一个,心学,理学实际也是一个意思。 理学所谓格物穷理,是由于大学古本中格物之解的原文遗失,也或许是被人隐匿。朱子用程子的话来做解。程子之意,原本应该是,心之知,本无方体,不可琢磨,必须在物上可见,所以说在物为理。阳明子亦言,心无体,以万事万物之感性是非为体。 程子之言,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看似两个,实际一个。朱子之言,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
-
91.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黄以方录 2.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钱得洪录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
24《老子》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道德之华,争愚之始 翻译: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表现,是道德的外在虚华,更是争名逐利、愚昧产生的开端。 孔颖达的说法:老子提倡的是道德质朴本真,无为而治,静默淡泊的教育观念!是先有了一个主见,所以不能用这个依
-
01529年1月9号,阳明先生在广西平乱后回浙江老家,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的船上离世。当时他已身患重病。
-
19
-
0原文 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夫人上资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醨,感阴阳而迁变。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喜怒哀乐之志,於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於是乎在。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是以古先圣王鉴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纳之於德义。 个人观点:这段话是以理作为本体进行展开,其中谈到天地万物之所以会从混沌中演化出来,就是因为理的这种秩
-
0借真知行,行借良知,随生真知,知行合一
-
62当下,良知是我朋友,还未和我融为一体。生活、工作中,处处是良知,多呼唤良知,把良知拿出来,晒在阳光下,不断按照良知去做,不断磨练,不软弱,心软无福。
-
26昔幼顽劣,不明事理,所过甚多。随年岁增长开始认识到并不断在反省改正。后见阳明先生“为善去恶”的格物之说颇有感触,非常认同。人性本善,格物的目的是回归本心,这点我也略有体会。但近日我有一些疑惑。我发现是非是没有办法确定的,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比如说穿衣打扮、饮食喜好(诸如此类等)。人们大多会说某人品味是好是差,但这不过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定的。符合自己的喜好便为好,不符合的便不好。一如人中把自己所喜爱
-
13动时,私欲一来,则立即警觉,宁可行为上什么都不做,心中也要捉其根本令其现形,去除干净! 静时,更是危险,稍有不慎,私欲则滋生扩蔓,当时刻心存致良知之念,一旦发觉,也一样格到干净方了。 动时不是权术,是事上磨。 静时并非枯槁,是慎其独。 以上感悟,与大家分享。
-
1某类私欲的表现或许并非是单独存在的,他的开始或许仅仅是极其微小一个选择。或许表现是,在情绪上的悸动,行为上的追求,意念上不断的滋长,用追问的方式追究他的根源,实际上是根于对于某些实际问题的畏难逃避,他坚固于以虚假的方式进行自我欺骗 (这种自我欺骗或许是更加隐晦的没有凝结为实际某想法的,类似于于盲从盲信,多来源于外界刺激与一开始畏难逃避的结合),他滋长于自我欺骗的土壤上于是诸恶巨全似乎水到渠成,他或
-
0扩充的说法某种意义上上错的,若说一个意思是可以被扩展充实的,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意思是可以增减的,那便不是良知了,若只是良知,那就只是按着去做便是,更增一分更减一分都是刻意,是可商量可变更可打折扣可稍膨胀的,那便不是公是非同好恶的良知特性了,是可以被个人好恶左右的借口,是飘扬的自我欺骗的旗帜!#
-
1还有应该注意者,阳明所谓物者,不仅限于自然界的物质物形物态,他是取极广义的解释,凡我们意识的对境皆谓之物。所以说“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国读书听讼等则此等皆为一物”。这类物为构成我们意识之主要材料,更属显然。总而言之,有客观方有主观,同时亦有主观方有客观。因为主观的意不涉着到客观的物时,便失其作用,等于不存在。客观的物不为主观的意所涉着时,便失其价值,也等于不存在。心物合一说内容大观如此
-
31一直有这个疑问,有请吧里的老师给点指导
-
11比如说看书学习,我不一心在学习上就学不会,但专心在学习上按照陆澄录里面的说法好像是逐物?我应该怎么在看书学习这件事上主一呢?
-
3利是义的化象,义是利的根,有义利必至,菜根谭有言:遇事助人解危是导利之机,助人解危是义,义而形成导利之机即是利。先义而后利,是正确正常的君子取财之道,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拥利而不执利的表现。先利而后义,是被私欲遮蔽的良知一心执利而看不清事物原本之风貌。所以一心在利上导致偷心不死就不想通过正常的水到渠成来获得利益而是消耗已经存在的仁义或者最最基本的仁义(即人人天性都相于以君子之道获利的哪一点仁心
-
58所谓“心”,是指能使人视听言动的那个东西,所以“自性”,“本我”,“本心”绝然不只是我们现代语境里的心,而是包括了精神意志,是当我们的精神意志不停留在任何念头、情绪中,不被其牵着走时,剩下的那一个完全纯粹的精神主体。 所以学心学,用佛家的“止观”方法其实更容易入门
-
4
-
0对弈从容静世纷
-
0
-
2
-
7《论语·公治长篇》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论语·先进篇》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论语·先进篇》曾点言志,夫子许之。 阳明言,孔子之意可见矣。 孔子并不认为做学问的人要去做官,从以上三章可见。学而优则仕是子夏之言,并非孔子之言。子夏之意并不能代表孔子。 那孔子的本意是什么呢?从曾点言志一章最可见一斑。 子路,冉有想从事政事。公西赤想从事礼乐。而曾点呢?鼓瑟希,铿尔,
-
4理学认为天下一理,理是天下公认的,而心学认为人的心中有理,人心中的理是有公理私理之分,人人都有如何为自己的理,人合理的为自己的理是正当理实的理,这理也应该得到尊重。人人有心,人人心中有理,人的生境不同自然就会有理的不同。私理也是理,人该有多少私就应有多少私理,人只讲公理没有公理私理都讲更有利于人的生存,毕竟人与人存在着竞争,谁先谁强谁就容易获胜,由此看来理学转化为心学是个进步。
-
1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也是唯心主义者可以立足的,人类对待动植就是自私的,这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人强调心的作用有利于自身的信息丰富,有利于从心理上战胜对方。
-
4心学,研究心也。
-
34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好心人,但是实际上,很多坏事不好的事,恰恰是好心人做出来的,各位说说这种在心学上怎么个说法0插句题外话心学可以理解为自律。 私欲是什么,我认为私欲便是对自身无用的想法,比如说说一些无用的话,做一些无用的事,吹一些无用的牛。这些对自我提升毫无用处的都是私欲,可能还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些人觉得心学无用这是错的。心学属于内变,心里想的不一样了做的也就不一样。社会上有些人什么都不懂为什么还是那么成功?我认为这属于外边。但内变易外变难。 这个帖子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只是对我本人的一个警醒。44知常,观极。持其有,而观其无。持其无,而观其有。常有观其常,常有观其极。常无观其无,常无观其极。58只讲“明明德”,而不讲“亲民”,便会落入佛道之流,不可谓“至善”境界,这其中差别究竟在哪里呢。 在佛家看来,万事万物乃至于我们的各种感官的感受和所谓的“七情六欲”都是“相”,是由各种无常短暂聚合在一起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佛家要讲“不着相”,而唯一恒常的便是“佛性”,亦即明德,即心灵本来的自在明滢状态,这其实与儒家没什么不同。但是佛家只认此心体为真实,而把我们在与各种各样的外在事物相交往43冒昧请教各位吧友了0深惭经济学封侯,都付浮云自去留。往事每因心有得,身闲方喜世无求。狼烟幸息昆阳患,蠡测空怀杞国忧。一笑海天空阔处,从知吾道在沧洲。57如果你真想掌握心学的要领,那么你就必须先弄明白“什么是本心?”如果不明白什么是本心?那么你连努力的方向也没法把握,学习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8是买一本传习录研读吗,还是说需要结合一些其他的书籍一起,还有就是有没有推荐哪个出版的传习录0大学中讲“在亲民”,字面意思为亲近天下人民,而背后的实质其实是要正视明德这个心体在后天生活中与各种事物相交往产生的反映,并且既不增添一丝一毫的“人欲”,也不对其进行一丝一毫的损减的呈现在行动中,乃至于呈现在意念的发动中,就是朱熹讲的“纯是天理流行”,也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也即“致良知”,即在事事物物上都呈现出心之本体的本来反映,在儒家看来,只有做到这样,人才能是身心统一的和谐整体。比如孔子的0前面讲到,明德应该是心灵先天本自具有的属性,即剔除了后天各种习、观念的影响,以及去除了各种欲望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心灵的本来清净自在状态,正因为是心灵的本来面目,所以不需要用力去把持,去固守,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最省力的状态。这个本来状态即《大学》所讲的“明德”,亦即“道心”,亦即佛家所讲“佛性”,《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性即心,这个明德是上天赋予的,每个人都本自具有的,其本身是“道”在我们每个人0对于明德的第一个特征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了明德的两个特点,或者说是明德应该具有的两个属性,即:第一,明德是心灵不受生物本能欲望的支配;第二,明德能让心灵停止对外物的追求,完全安住于当下,而且能让心灵恒久幸福。接下来让我们对明德的第二个特征进行探索。 即明德应该是恒久不易的,它不能因为时间的流逝、不会随着我们的年岁增长消失不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明德也是相同的;它也不能随着我们所处外在环境的改变而0王八蛋说有空回来望望,多久了?几年了也不翻水。0而大学之道,首要便在“明明德”,什么才是明明德?从字义上来理解,第一个明字很好解释,是明字的使动用法,即“使‘明德’彰明,弘扬”,而第二个作为形容词的明字显然才是重中之重,到底什么“德”才算是“明”的呢?明明德作为大学之道的首要纲领,对于什么是明德,这恐怕不得不详细的做一个探究。 从造字角度来看,明字是会意字,“日”、“月”即明,是古人仰观天地运行所造,所以明字应该是对日月的属性的高度浓缩概括,在0https://tieba.baidu.com/p/9218015864?share_from=post&share=9105&fr=sharewise&is_video=false&unique=9B38CDCA15F9B558CBFD44F29BB4B501&st=1728817184&client_type=1&client_version=12.69.1.0&sfc=copy&share_from=comment0《大学》开篇明义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相较于古人教育青少年的小学即训诂、文字,音韵之学而言,小学亦可指儒家讲的“君子六艺”,即书、数、礼、乐、射、御。当古代青少年学习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心智成熟了之后,就会开始学习“大学”了。由此可见,知识以及各种技能,在儒家观念里皆为“小学”,亦为“下学”,即耳朵能听到的,眼睛能看到的,鼻子能闻到的,触摸能感觉到的东西,俱为“下学”60深夜起夜,忽有所感。 以前都是在“去私欲”,用功克制自己的错误欲望,筋疲力竭。现在想来“私欲”千千万,真不如一心放在“良知”上,只一件事就好。 与大家分享。65推广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