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 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正好也同路,为师的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上,那位老师一直不停地诽谤佛陀,也诽谤佛法与比丘们,而他的徒弟却一直与他唱反调,不断地称赞佛陀、佛法与比丘们。 这一天傍晚,大家都来到路途中的一个庵婆罗树园内,准备在园内国王建的公共房舍过夜。
-
3
-
2学弟学妹如果有考南传的打算,可以前来找我哦,能辅助的专业有编导、戏文、导演、摄影等,欢迎私信,一定耐心解答!
-
2进的小窗我
-
0大家知道吗,学校没说过
-
0请问。学校的校园卡值得办嘛。有人说自己的手机流量到宿舍就没有信号了。
-
0
-
0
-
0
-
0《相应部.燃烧品.施何经》 “施何给体力?施何给美貌? 施何给安乐?施何给眼力? 施谁给一切?问您对我说!” (世尊回答:) “ 施食物给力,施衣给美貌, 施车乘给乐,施灯明给眼, 施与住处者,他即给一切, 教导佛法者,他即给不死。” 【 (庄春江新译)“施与什么是力气的施与?施与什么是容色的施与? 施与什么是安乐的施与?施与什么是眼的施与? 谁是一切的施与者?请你解说我之所问。” “食物的施与是力气的施与,衣服的施
-
4
-
7阿难,你们对我还有什么期待吗?我已不分内、外的解说一切法了!如来(圆满者) 作教诫,不会有所保留的,我从来不想 “我引导僧团,或僧团以我为依怙”,你们要以自已为依皈、要以正法为依皈,不要以他人为依皈。 现在,我郑重声言,所有因缘法,皆归於毁灭,你们要精勤於证取涅盘!
-
1不放逸是不死道,放逸是死路; 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有如早已死去。 22. 明了这道理, 不放逸的智者乐于精进、乐于圣界。 23. 他持续地修禅(止观), 持恒者得以体验解脱:至上的涅盘。 (注:念有三种,即:与善心、果报心、唯作心相应的念,但绝不会有与不善心相应的念。不放逸即是指与善心相应的念心所。) 通过不放逸、正念、戒律与防护诸根, 智者使自己成为 一座洪水无法淹没的岛屿。 ——佛陀 南传 法句 不放逸品 http://dhamma.sutta
-
0请教个问题:为何“五下分结”是“内结”,“五上分结”是“外结”?(出自《分别论》)
-
0如果你想到一件事要办,很着急,想马上去办,想马上办好。此时此刻,你必须先停下来,先冷静一下。因为着急的心,叫嗔心,是恶法、是不善。 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办事,多半效果不好,甚至可能办错事,导致将来后悔。因此古人说‘三思而后行’,按佛教来说,我们做任何事之前、之中、之后,都不要有嗔心。 同情弱者、残疾人、长相缺陷者,是悲心;帮助他们是服务、布施等善心,这两者都是善业与善法,值得赞叹。而鄙视弱者、残疾人、
-
0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