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活佛之说即为谤佛。安见佛在六道轮回中者?菩萨尚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何况于佛?若以色身见佛,是人行邪见。若人言有佛有法,当知此人执迷;若人言无佛无法,当知此人已解佛语。盖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处,终日乘未尝乘,故名佛乘。佛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故名一切法。此大乘诸经明言,行者如何不悟?
-
0此心即所识,所识即所知,所知即所见,所见即所在。故知,境不在心外。
-
0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本我”的无穷过去,和不增不减、不变不易、无动非静的“无上我”,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本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小我’虽然会死,但是‘小我’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言语行事,无论大小,无论是非,无论善恶,都永远留存在那个‘大我’之中。”(胡适,《不朽——我的宗教》)这就是“本我论”。本我是一切的主体,无论言行,思维,还是业果。本我
-
0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非三世界,乃三境界。又非三种境界,乃三等境界。有先后,有高低,谓之三等。
-
0以“无我”为究竟,乃本末倒置。大乘经契明言,诸佛如来分别说法,为度小乘根性众生,即说无常、苦、无我、不净等方便权化之教,令入佛智,趋于大乘。对大乘根性之人,则宣说常乐我净真实之教。《维摩诘经》云:佛为增上慢者,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此之谓也!今宣说如来了义真实之教,即为以实遮权。《涅槃经》云:不依不了义。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
-
0君为臣隐,父为子隐,夫为妻隐,亲亲相隐,发乎于心,止乎于性,推己及人,即为圣道。《孟子》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故知,古之圣人非由公而及私,非废私而存公,乃由私而及公。此为人伦纲常,人伦不存,纲常不复,遂为**。
-
0何谓“君子存诚”?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三三章六》中讲:“乃要其存诚不息而与天同载者,则於喜、怒、哀、乐之未发,致中者是也。”
-
0相传陆九渊和自己的五哥陆九龄同赴鹅湖之会,走在半路上,兄弟两人商讨起如何和朱熹展开辩论。经过商谈,兄弟俩觉得二人内部的观念还没有达到统一,陆九龄说:“元晦此集,正为学术异同,某兄弟先自不同,何以望鹅湖之同。”(《宋元学案》) 陆九龄觉得,要想能够辩论取胜,首先要解决内部分歧,于是兄弟两人辩论了一整夜,到天快亮时,陆九龄还没被说服。第二天一早,陆九渊准备再跟五哥辩论,而九龄却说,他已经想通了,觉得九
-
0儒家学说重在修身,修身然后可以治国平天下。如何修身?我认为就是求取中道,《大学》开宗明义,《中庸》阐释细微。何谓中道?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为中华圣人心心相传之道:心是谓中。
-
0夫道释儒三教之所谓无,所谓空,所谓有者,万物之始曰无,万物之本曰空,万物之表曰有。岂可混为一谈?
-
0朱熹和王阳明说的,为什么不一样呢?这是因为道只是一个,但层次有先后。圣人都是一样的,针对的受众根器有差别。
-
1我向来反对所谓“陆王心学”的提法。心学不是陆王发明的,往近一点说,孔孟都是讲心学的,往远一点说,尧舜禹汤,心心相传。
-
0思索中行动,行动中思索,悟以人道,学以化身,严己以反思,诚中知守,不以权贵忘学术,知人性及深显简易。此阳明先生之所以为千古第一完人!
-
0为天地立心,即为往圣继绝学;为生民立命,即为万世开太平。所谓继往开来者,今明之矣!
-
0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呜呼!用其中于民,中道之理尽在其中矣!
-
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道尽了心学的精髓。什么精髓呢?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
0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和孔子说过的,三皇五帝心心相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中庸之道,其实是一个意思,一个道理。
-
0颜回日:敢问心斋?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
2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徐爱问:“世人都说‘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如果
-
0道之为物,体用于身,谓之“道体”。“道体”者,心也!
-
0儒家之所谓“心”,不是形而下的人体器官,乃是形而上的道。道合于人,谓之“心”。
-
0世俗人外重内轻,身随物走而离失乎心。心不应离身,身不应离心,心身合一,是谓中。——梁漱溟《出世入世》
-
0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陆象山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陆九渊《年谱》) 陆象山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还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陆九渊全集·杂说》) 陆象山曰:“圣人之学,心学也。尧
-
0此是一切佛教经论真义,诸佛菩萨心心相传。
-
1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设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授厥绪。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
-
0中庸中庸,是修身处事的最高典范啊!何谓中庸?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子在《中庸章句集注 序》中曾作阐释:“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
-
1《观无量寿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天台疏曰:“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亦因三昧心终成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有异。故言即是,【心外无佛】,亦无佛因也。”
-
22在此帖,我会把自己所深有感触的句子、文段分享出来,其中有出世间法的部分,也有世间法的部分。出世间的部分大都来自于上座部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