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心之未发,谓之性。性者,心之体。心之已发,谓之情。情者,意之动。在天地万物而言。心之体者,即理也;意之动者,即气也。理主而气运,惟心统之。心统性情,亦统理气。
-
1经核实吧主八衢景玄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啖魔自在天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3愿和尚有以教我。
-
5
-
1性理之学,非宋儒凭空发明,在孔子时代即有,世人所不察者,未了其微言大义也!如《论语》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与天道即后世之所谓性理学也!
-
1佛家认为,一个人要得道,须“去静处体悟”,所以释迦牟尼抛妻弃子。儒家不然,认为得道应该“去事上磨练”。管你静也好,动也好,人的本心本性原本巍然不动,也可以说是无动无静,世事纷繁,与之何干?静与之不增,动与之不减,非要到深山老林里去才静得下来,说明不曾体悟到这个发扬良知良能的本体。“遏制活动的感官,心意却不离感官对象,是为自欺。”
-
26《摩诃婆罗多》中毗湿奴向阿周那显现真身那一段太神。也就是说所有的神都是毗湿奴大神开的小号?
-
17但是在逐步习惯,有工作就有压力,有压力就不想干
-
1我向来反对所谓“陆王心学”的提法。心学不是陆王发明的,往近一点说,孔孟都是讲心学的,往远一点说,尧舜禹汤,心心相传。
-
8这个密法好象比较简单,而且可以娶妻生孩子,可以世袭.
-
1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
0何谓“理一分殊”?《朱子语类·卷一八》云: “近而一身之中,还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一木之众,莫不各具此理。” “然虽各自有一个理,又却同出于一个理尔。” “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
-
0韩儒因为自己学艺不精,将朱子理气论的概念性论述和实在性论述相混同,所以产生出误解,由此发展出“主理”和“主气”两大流派,互相论争竟长达约500年!朱子明明讲:“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朱子语类》卷一)——即是说我们从概念上规定理在气先,但是在实际的现象中,乃至认识上,理是寓于气中,不可分割的,所以也可以说是气在理
-
0西方唯心主义者认识论上的错误在于,认为事物可以抽象化而不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中,把概括了许多具体存在的事物的一般性“绝对化”,认为它可以不依赖于事物的特殊性而独立存在。既然通过一般可以认识许多特殊,特殊的东西就应该依靠一般而存在,由此颠倒了名与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概念性论述等同于具体事物。总之,西方唯心主义只是脱离实际的幻想,其结果就是把抽象化了的一般看成了客观存在的实体,从而导致了先有抽象的一般而
-
104本命年了,打算请些甘露丸食用和供养。不知道那个道场的甘露丸名气大,大士给推荐一下。还有,食用甘露丸有仪轨可循吗,是否要做观想以及诵持经咒。
-
1横渠四句教言“为天地立心”,《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横渠先生又在《经学理窟·诗书》中讲:“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 体悟:为天地立心者,在吾自心而已矣!明吾自心即是为天地立心。如何明心?曰:为往圣继绝学。往圣之学固足以明心见性也!
-
1心是谓中。庸者,用也。《中庸》者,阐心之用也。说文曰:中,内也。从口一,上下通。庸,用也。从用从庚。庄子曰: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
0格物致知,只是一事。故无所谓其先后。格物者,实事也。致知者,求是也。圣人从来寓知于行,以行践知,实事求是岂能割裂?
-
0《孟子•尽心上》有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云:“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故知,致知者,致其良知也!格物者,事上磨练也!可见,要发扬人的良知良能,首先要发扬本心,本心不存空泛的道理学得再多也没用。发扬本心须去事上磨练,舍此别无二径!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0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岂假外求?可见,学问功夫须契合本心。“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这是由“本体”而说“功夫”。“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者,本源也!“左右逢其原”,即开阖出入、流行发用须臾不离本体。《大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可见,圣人所谓“天命”、“天性”,这都是在讲人的本心,这个能发扬良知良
-
0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是知,致其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知,在格物。发扬良知,须在事上磨练。
-
0《中庸》云:“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言良知也!
-
0《论语》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中庸》云:“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
0《大学》格物之说,务在专求本心。专求本心,即致其良知。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多闻多见”者,乃孔子因子张之务外好高,徒欲以多闻多见为学,而不能求诸其心,以阙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谓见闻者,适以资其务外好高而已。盖所以救子张多闻
-
0本来心是佛, 何必口称佛。 觅佛不识心, 礼佛被魔摄。 俗人苦求之, 皆落入邪道。 但从心起用, 法界性现前。 自性破邪魔, 业拘不得尔。 但息业养神, 令性转入道。 勿念佛转经, 神识会转昏。 佛性本自有, 心外更无佛。
-
0君为臣隐,父为子隐,夫为妻隐,亲亲相隐,发乎于心,止乎于性,推己及人,即为圣道。《孟子》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故知,古之圣人非由公而及私,非废私而存公,乃由私而及公。此为人伦纲常,人伦不存,纲常不复,遂为**。
-
17应成见中什么是假名安立?安立前不许有安立处,又承认唯假名不遮有境名言之外 如何理解?假如一切法唯分别安立,那么心本身安立前即无?若心本身亦待安立,那么心被安立前(需要未来心回忆安立过去心) 如何安立他法?再比如桌子在我们安立桌子名前,虽无桌名,但是并非全无,故依唯识许有离言安立处,安立的只能是名,非无事而安立。
-
0儒家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学,以此安立人伦正轨,是中国文化特优于西方而对世界文化之最大贡献!我们今天的学者不然,动不动就去学习并且大谈西方的人伦观念和人文精神,是自弃所长而习所短,以此立世,与人争能,可乎?现代所谓的“新儒家”们,也开出所谓新外王,即卢梭、孟德斯鸠的那一套所谓自由与民主论说,是更为自弃家珍,安能有成?圣人之学之所以泯然不闻,盖有所由!
-
0惟心与唯识相异。 <天台宗未决>: 九、最澄问曰:唯识与一心同异如何? 座主答曰:唯识与一心其义不同,唯识者未泯境故,唯心心境不二故。 十、最澄问曰:唯识与唯心广狭如何? 座主答曰:唯识者亦狭亦浅,所以者何?存境故。唯心者,亦广亦深,何以故?不存境故。
-
0儒家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学,以此安立人伦正轨,是中国文化特优于西方而对世界文化之最大贡献!我们今天的学者不然,动不动就去学习并且大谈西方的人伦观念和人文精神,是自弃所长而习所短,以此立世,与人争能,可乎?现代所谓的“新儒家”们,也开出所谓新外王,即卢梭、孟德斯鸠的那一套所谓自由与民主论说,是更为自弃家珍,安能有成?圣人之学之所以泯然不闻,盖有所由!
-
0荀子曰:圣者,尽伦者也;王者,尽制者也。此言是之!伦者,教之以礼也!制者,治之以法也!
-
0《书经》里讲“新民”,我举双手赞同;《大学》里讲“亲民”,我疑是“新民”讹传(如果作“新民”讲,上下文意思方可连贯);《孟子》里讲“贵民”,我持保留态度。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什么叫“依理而不依片言只句”的读书态度?我以为,这就是!
-
0孟子的心性论思想,我完全赞同。但关于社会实践,我更赞同荀子甚至于韩非子的主张。什么叫“内圣外王”?我觉得这就是。
-
0心是谓中。庸者,用也。《中庸》者,阐心之用也。说文曰:中,内也。从口一,上下通。庸,用也。从用从庚。庄子曰: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
0《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袁絜斋先生曰:心者,人之大本也。“中”与“心”难道是两件事物吗?为使后学者免惑于此。所以,《礼记•礼运》有云:人者,天地之心也。
-
0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伊川先生曰:“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二程集》) 《朱子集注》云:“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自存诸人而言谓之心。” 先师阳明曰:“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
-
0子日: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非纯用德政。
-
0真理是绝对的吗?真理是相对的吗?我想说不应该把事物的概念当作事物本身,事物的概念毕竟是来源于人,同时也不该把概念上的事物与实际的事物相等同,反而要区别对待。这就是朱子所说的“理一分殊”了。“理一分殊”正是朱子理气论的中心论点。由理气论延伸到具体的人,就产生了朱子心性论,理气论和心性论共同构成了朱子学的大体框架,二者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大本大源的问题。
-
0孟子曰:人能存心养性,则生浩然之气。然生养之道若何?曰:生养之道,在乎欲者也。感通之道,存乎情者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也!《礼记》有云:饮食男女,人之所常也。饮食者,养其血气;男女者,养其心智。血气得其养,虽弱必强。心智得其养,虽愚必明。然后可以行仁义。故近世通儒戴东原先生有见于此义,曰:夫后世浅学辈,以“遏欲”之说穿凿附会于圣人之教,自以为得其真义。殊不知遏欲之害,甚于
-
0天良能本吾良能,顾为有我所丧尔。——张载《正蒙·诚明篇》 体悟:此即阳明所言“良知良能”者。
-
0为什么要搞“大一统”?章太炎先生对这个问题理解的很透彻。太炎先生在他的《訄书·相宅》中说:“故以一千四百州县之广袤,各异其政教雅颂者,百蹶之媒也。虽保衡治之,必乱其节族矣。”保衡者,伊尹也。
-
0朱子立教随时,谓之权法,未可执定。先师阳明,究其本心,体认大道,其教法固当万世不易。阳明曰:形下之理为实,形上之理为虚。又说:心体为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我今断言,形上之理者,意念之理也,形下之理者,天命之性也。由是可知:有善有恶是虚,无善无恶是实。
-
1使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朱、王心心相传之道重张于世!
-
0甚深如来藏义难思议,我今略仗诸佛为宣说 三乘四宗及于四部密,除此之外别无解脱法 先当依据三主要道进,发起真实出离生死心 中士道中勤观四谛法,修持十二因缘止观禅 而后发起利益众生心,七重因果或自他相换 如是生起无伪菩提心,观察一切诸法空性相 六度为道能登于十地,般若瑜伽中观唯识门 如是三主要道即谓曰:出离菩提心及正空慧 若得真实无坏大乘见,当知有彼顿然成佛门 于显即是正法眼藏教,于密即是圆满次第法 先当依次修持
-
17上座部佛教之实修实证实在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