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 12,428 贴子: 94,629

阳明心学研习交流

  • 目录:
  • 保健养生
  • 7
    《论语·公治长篇》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论语·先进篇》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论语·先进篇》曾点言志,夫子许之。 阳明言,孔子之意可见矣。 孔子并不认为做学问的人要去做官,从以上三章可见。学而优则仕是子夏之言,并非孔子之言。子夏之意并不能代表孔子。 那孔子的本意是什么呢?从曾点言志一章最可见一斑。 子路,冉有想从事政事。公西赤想从事礼乐。而曾点呢?鼓瑟希,铿尔,
    苏复礼 11-28
  • 19
    阳明先生说事上无心外之事,也无心外之理,我的理解就是从这句话里来的,我认为阳明先生提出要知行合一是要世人从求外在之理转而去向内索求,去致良知,而不是现在说的什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知是良知,行亦是良知,始终只在良知上用功,我这样理解对吗?
  • 15
    专开一贴,用于分享心学资料,联系心学同修。同时欢迎提出有关心学及本吧的意见建议。
  • 60
    深夜起夜,忽有所感。 以前都是在“去私欲”,用功克制自己的错误欲望,筋疲力竭。现在想来“私欲”千千万,真不如一心放在“良知”上,只一件事就好。 与大家分享。
  • 11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
  • 6
    尚谦问孟子不动心与告子异。
    乙向 8-29
  • 16
    在历史上,宦官乱政的故事屡见不鲜,如秦的赵高,汉的张让,唐朝高力士,明代的刘瑾,魏忠贤等人。这些人识字不多,几乎都是流氓恶棍,也没有通过考试或者立下战功,为什么能够身居高位,左右朝政,甚至废立皇帝。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 69
    遇到某件事情,心念动处,情绪发作,循着情绪找到私欲所在,根源皆是“财色名利贪嗔好恶”。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私欲该怎么去呢?是静坐下来慢慢的想通吗?还是硬去压抑住这些似乎是本能的东西。 请教各位,谢谢!
  • 53
    个人认为心即理的观点有片面性,对于仁义忠孝等与人相处的情况下,有他的意义,但对于追求自然科学的规律,还是要到物上去找。
  • 32
    我想发起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其实是接龙活动,每个人把做过的知善知恶且同时为善去恶的事情,在这里和大家共享,如果是当天做过的事更好
  • 60
    【晨读传习录】 萧惠问死生之道。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问昼夜之道。曰:“知昼则知夜。”曰:“昼亦有所不知乎?”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①,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甚么死生?”
  • 11
    阳明先生以“事上磨”之说,教人随时就事上做存天理去人欲之工夫。古人云:读书万卷,不如行之一寸。经世致用、建功立业是心学乃至儒学的根本价值取向。 故初步设想创办心学实修班,以实修为纲,以交流和解决现实问题为要,以变化气质为目标,将良知落实为实践行动,让致良知成为本班生活化、日常化的基本内容,避免空谈和虚寂,共同学习,互帮互助,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
    乙向 9-29
  • 429
    应吧主邀请,特在“心学吧”立此问答帖。 希望能够帮助在门外徘徊者找到入门途径,使其更早感受到,心学所引发的来自生命本源的力量,同时希望能够与精深研究者携手,在砥砺前行中,共同探究优秀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如果你在心学研习过程中有想要交流的感悟、心得或者疑惑、问题,欢迎提出,有问必答。 致知之路,携手同行!~
    瀚星宇 4-12
  • 16
    2019年3月25日,心学吧原吧主、小吧主被百度官方集体罢免。具体可见官方公告。 经申请,百度已任命本人为吧主。经过思考,对有关问题提出一些想法,供各位心学爱好者参考!
    tiptoplsj 5-14
  • 120
    个人2018年学习贴。欢迎指教! 何谓圣人?《中庸》说:“唯天下至圣,为聪明睿知”,谁能做到耳聪、目明、心睿之智呢?唯天下至圣。在王阳明看来,圣人只是具备了一种才能而已,那就是致良知。大众不能做到聪明睿智,只是因为不去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中的“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人的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
    乙向 1-23
  • 44
    本人近期想接触学习心学,求贴吧大神推荐几本不错的图书
  • 125
    首先,看过传习录的人很多,看懂的很少。以为看懂的人很多,真正看懂的很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基础太差。 看过的人都知道,传习录以庸学督导后学,也有其他二书的东西,还包括道德经,如果对以上儒家经典没有足够的解读,如何看懂传习录? 所以,某以为心学自儒家经典学起。
    tiptoplsj 8-4
  • 49
    谈及心学之弊,必会提到顾炎武亭林先生。亭林先生作为明清交接,反思思想弊端“摧固锋而张新军”的代表人物,梁任公先生在书中总结顾炎武之精神有三,皆针对心学流弊而言: 一曰贵创。炎武其论著书之难,曰:“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日知录》十九)其《日知录》自序云:“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 二曰博证。《四库全书》“日知录提要”云:“炎
    浅毟 7-1
  • 39
    第一个是髙岛市。说起“髙岛”,在中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日本著名的易者髙岛,但是实际上两者毫无关联。而在日本国内,那家著名的百货店----高岛屋倒与髙岛市密切相关,因为她是髙岛人创办的所以才取此名,但是这一事实却极少有人知晓。真可谓是阴错阳差。 之所以说髙岛市值得心学门人关注,是因为在东瀛,人们普遍认为该国的阳明心学起源于髙岛市。下面先附上几张相关的图片,其他更多的情况容我日后慢慢道来。 因进来公务略微忙碌
  • 16
    1,《传习录》中意知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不解,恕晚辈知识浅薄,能否用具体例子给予解释?后又有“知是心之本体”,那么是不是意也是心之本体? 2,“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这里惟一书上是说人的思想与天理统一,这里的统一是所有事情上的理都和天理相统一,还是不同事情上的理与天理相统一。这个“一”字很难理解。 谢谢前辈们!
  • 31
    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 我尝试阐述下自己在现阶段对于心学三法则的理解。 致良知 心接物而产生意,意之发有善有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就是良知。可以看出,良知如千愚先生所说,是一种能力,知善恶的能力。阳明先生说良知为照心,也是这个意思。知道意念的善恶之后,为善去恶,停止在良知的状态即为致。致者,止也。致良知是分辨意之动的善恶,而保持一种良知的状态。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知合于一,行合于一,一者天理
    carryki 1-15
  • 131
    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 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 ,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
  • 238
    首先,不能用正义解释善恶, 把另外一个概念引进来解释概念只能混淆概念。 正义与否也是需要界定的。 所以说标准的时候是在运用公理, 而不是定理。
  • 5
    转载请注明作者
  • 90
    对中庸的理解,请先生和各位方家指正。 中庸是主要是讲修道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修道的方法是在首章中描述的最彻底: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虽然良知,天理是看不见,听不到的。道心惟微。但是要时时处处敬畏自己的良知。能戒慎恐惧涵,自能他律到自律,自能畏、敬而顺于良知。它涵盖了从愚夫愚妇到圣人的整个修道过程,是彻上彻下的功夫。 中庸之道即是致中和,戒过而免不及。子思花了很大的篇章反复
    千愚叟 3-18
  • 26
    新人前来请多多关照~
    星月源 3-26
  • 16
    1:“心即理也"“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确定人心(脑)的伟大,也就是说明了人是伟大的;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2:"知行合一"知与行就是心(脑)的表象说明作用功能,所以要认识心(脑)就"分"为知与 行来考查研究就好了.同样的,要认识其他任何事物问题都是如此--"分",不管多么复杂深奥 的事物问题,经过这样反复的"分"后都会变得非常简明;"分"只是认识事物问题而已,"合"才 是关键,"合"才是用,合成一体的才有用,好用!知
    星轩 7-10
  • 21
    主一,一者天理也。主一即是心专主天理,心即理。达到此心主一有自诚明和自明诚两种路径。自诚明者,天理是性之源,性之者也;能尽己之性,能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心自然与天理为一物,诚则明矣。自明诚者,天理来源于教,诚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明此心之天理,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明则诚矣。 自明诚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下恐未能也;诚之者是普罗大众走的道路。诚之者之要只是立志,夫子曰
  • 2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具体是在三个事情上不违背礼:“生、葬、祭”,则知孟懿子在此三者之间必然有违背之处;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亦即德、行无过则为孝,则知孟武伯必在德、行上有让父母担忧之处;子游问孝,子曰:“毋不敬”,则知子游虽能养父母,但仍有不敬之处,仍不尽善尽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盖因子夏重质而轻文,虽有孝之实而疏于礼,故而夫子强调容色的重要。<?xml:namespace prefix="o" ns=
  • 27
    请高人简要勾勒下心学的体系。不胜感激!
  • 26
    《圣诞还是耶诞——论中国文明的式微》 一切平起平坐的文化对碰,皆来自于对自己文明的自信。当一个文明失去了话语权,其与强势文明的交流便不再对等。 我们中国文化体系便是一个失去了话语权的文化体系,这个现状决定了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交流之中只能属于被动从属地位。处在这种文化氛围里的人是一种既亢奋又自卑的一群人。既号称自己的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世界第一,同时又说不出个一二三,面对外来文明的强势介入表现出“
    哒哒 3-1
  • 33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28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 6
    先生有言: 圣人之学至易至简, 易知易从, 学易能而才易成者, 正以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 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诚如夫子所论诗三百即思无邪, 而夫子之道便是一以贯之, 大学便是穷理修己, 中庸戒过而免不及, 阳明先生心即理。
  • 45
    最近在看中庸第二十,说说对自明诚的理解,准确一些是对明的理解。 明的前提是致中和,或如夫子的毋意、必、固、我。或者如阳阳先生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明的过程呢,如中庸所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要人一己百,人十己千。非如此不能明。 明的标准。学则要能之,问则要知之,思则能得,辩则能明之,行则必笃之。若言,则不跲;若行事,则不困、不疚。若傍之为道,则不穷。套用千愚先生的“因为不但了解事物初起,还知
    辜鸿均 11-11
  • 337
    感觉自己对知行合一不通透,也可能理解是错的。我还是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吧,算做抛砖。
  • 10
    《昆曲是个什么东西》 笛·歌·舞。三揉为一,韵律感线条。似江南流动之山,西湖荡漾之水波,明式家俱连接之弧。园林曲径悠悠,沁香缕缕。线条一气贯
    中肥童 11-5
  • 19
    这个是给新加入的有志于学习的朋友们的建议
  • 23
    手臂录自序 用兵以戚南门之旗鼓为初门,孙武子之虚实为极致,击刺抑末矣。然不能此末艺,则不敢身至阵前,无以定将士勇怯,而行不逾时之赏罚,人无畏心,战何能胜?况又平日所用教师,多被诱于花假,以误士卒乎! 虽然,殳何人而敢言此。唯以壮年所广集,汇为一编,以定其邪正浅深,贻之子孙而已。余所得者,有石家枪,敬岩也;峨嵋枪,程真如也;杨家枪,沙家枪,马家枪,其人不可考;少林枪,余得者洪转之法;汊口枪,则程冲斗也
  • 28
    夫子和众弟子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论语里的记载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自己坐井观天,做一下比较,在学习上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差距。 一方面是学习发愤
    zkevin23 10-30
  • 25
    《中庸》有云:“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子有云:叩其两端而问之。《中庸》所云便是始和至两种状态,然世人皆以始为端,便以己为是,便弊在自得,而不思进取,亦即滔滔于天下,其旨不过博一个虚名而已。自得之弊在余姚心学之泰州学派王艮则尤为突出,昔者夫子早有言之:“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夫子
  • 10
    从下面蒋庆教授的观点来评判,蒋庆是否真的懂阳明先生。 他在构建中国的立,法机构时,有一个设想,就是创建三,院制的立,法机关,议,会中的每一院代表了一种合法性。先看蒋庆的设想:   通儒院--代表神圣超越的合法性,议,员可仿效“荐举制”与“科举制”产生;   国,体院--代表历史文化的合法性,议,员由孔子后裔、历代圣贤后裔、宗,教界人士担任;   庶民院--代表人心民,意的合法性,议员由普,选与功能团体选,举产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3

会员: 知行合一

目录: 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