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吧
关注: 6,243 贴子: 25,171

生物科学专业同学们的交流空间

  • 目录:
  • 学校话题
  • 0
    沈阳某学校微生物学研三即将毕业,急用钱,想毕业后找个工作最好能两年攒下20万。 目前没有住宿舍,自己在学校对面租房住,吃喝非常节省,加上房租水电一个月能控制在1500-2000。即使这样,大概看了一下沈阳这边硕士也就能开个6-7k,一个月最多攒5k。去其他一线城市会不会好一些呢。
    啵啵塔菲 13:26
  • 0
    CoIP-Mass检测原理: 细胞内蛋白互作组CoIP-Mass检测,即免疫沉淀结合质谱分析检测,是研究细胞内蛋白互作的常规前置技术。 CoIP-Mass检测要点: (1)试验设计:尽量进行试验组别设计和进行生物学重复检测,提高后续验证的阳性率。常规过表达单组(Ab IP vs IgG IP);动态互作组学(实验组vs对照组vs Ig组)。根据目的设计适当的生物学重复。如果后续以IP-Mass数据进行互作组标准分析,则需要3-4组生物学重复;如果后续以寻找关键互作蛋白,进行机制深
  • 21
    我是生物专业的一名硕士,一言难尽,08年到23年,15年时间过去了,关于08年所说的就业问题依旧存在,一句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哄骗了多少青年才俊涌入这个行业,但是却不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我们大学老师,大多是他们那个年代成绩最优秀的一批人,选择继续深造的,读了博士去高校当老师,没继续深造的也不知道现在在从事什么职业,我的建议就是逐渐缩少生物专业的招生,择优选择有兴趣的继续深造完成科研任务,不要再让更多懵懂少年再
    皮卡丘 2-15
  • 438
    我就是今年刚被生物科学专业录取的新生。在看了那么多关于这个专业的评论后,我并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苦恼。反而,我更加雄心勃勃。我知道中国现在的
    嘎嘎旺 2-14
  • 0
    图1 分子互作机制 一、找SCARB2的互作蛋白 通过IP-MS分析发现MYC、HDAC3是潜在的相互作用蛋白(图2a)。Co-IP实验证实MYC与SCARB2和HDAC3互作(图2b-d)。Co-IP实验发现MYC和SCARB2互作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图2e)。此外,Co-IP还发现SCARB2的缺失增加了HDAC3与MYC的互作,而SCARB2的过表达减少了HDAC3与MYC的互作(图2f-g)。 二、确定互作的结构域 针对MYC的结构域构建不同突变体进行Co-IP实验,MYC的CT元件和 NTD结构域负责MYC与SCARB2和HDAC3的相互作用(图2h),表明SCARB2与H
  • 7
    有点难受,本人是末流211,被调剂到生科,想转到另一个专业,但应该不可能了,很难受,听他们说生科本科就业几乎不可能,也不知道之后路怎么走了,哎
    归子心y 2-11
  • 5
    25年卫生职称考试 免费咨询
  • 112
    作为一个生物科学本科今年刚毕业的人,来说一下自己的感想 出来半年还没找到稍微适合一点的工作,有苦说不出
  • 549
    生物科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边沿学科,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虽然是新兴事物,可是它的出现和存在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将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高校设立了生物科学专业,像如中国科技大学和 北京大学等重要综合性大学,并且也提供了相应的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国家、社会对这个专业是有需求的,也很重视,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可观的,但是,具体
  • 0
    PHLDA2与ALOX12相互作用 一、确定ROS铁死亡系统的相互作用分子 通过SFB标签抗体,进行IP-MS和IP-WB发现PHLDA2与ALOX12互作(图1a、b)。进一步通过内源抗体Co-IP双向验证PHLDA2与ALOX12存在相互作用(图1c-d)。而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发现PHLDA2和ALOX12能够同时共定位于细胞质(图1e),进一步佐证了PHLDA2-ALOX12复合体的存在。 二、确定PHLDA2和ALOX12互作特异性 PHLDA2属于PH样结构域家族A,包括PHLDA1、PHLDA2和PHLDA3(图1f)。Co-IP实验分析发现,PHLDA1、PHLDA2和PHLDA3中,只有PHL
  • 0
    图1 分子互作机制 一、找SCARB2的互作蛋白 通过IP-MS分析发现MYC、HDAC3是潜在的相互作用蛋白(图2a)。Co-IP实验证实MYC与SCARB2和HDAC3互作(图2b-d)。Co-IP实验发现MYC和SCARB2互作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图2e)。此外,Co-IP还发现SCARB2的缺失增加了HDAC3与MYC的互作,而SCARB2的过表达减少了HDAC3与MYC的互作(图2f-g)。 二、确定互作的结构域 针对MYC的结构域构建不同突变体进行Co-IP实验,MYC的CT元件和 NTD结构域负责MYC与SCARB2和HDAC3的相互作用(图2h),表明SCARB2与H
  • 0
    结直肠癌(CRC)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控制肠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和存活的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失调。Notch1在癌症发展中发挥多种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存在能够使裂解的Notch1跨膜/细胞内区(NTM)去磷酸化以调节其功能的磷酸酶。双特异性蛋白磷酸酶(DUSPs,也称为MAPK磷酸酶)DUSP6是否参与和调节功能尚不清楚。 2024年11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在Nat Commun.(IF=14.7)上发表了题为“DUSP6 regulates Notch1 signalling in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成果。发现DU
  • 0
    结直肠癌(CRC)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控制肠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和存活的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失调。Notch1在癌症发展中发挥多种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存在能够使裂解的Notch1跨膜/细胞内区(NTM)去磷酸化以调节其功能的磷酸酶。双特异性蛋白磷酸酶(DUSPs,也称为MAPK磷酸酶)DUSP6是否参与和调节功能尚不清楚。 2024年11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在Nat Commun.(IF=14.7)上发表了题为“DUSP6 regulates Notch1 signalling in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成果。发现DU
  • 2
    本人就读于江西一所双非一本师范类院校 对生物比较感兴趣 对教书不怎么感兴趣 但是家庭条件一般,希望能在26岁之前找到稳定的工作 现在大学上了一个学期,舍友都说要转专业,下个学期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好犹豫 谢谢吧友们了
  • 0
    Keap1是小胶质细胞中USP7去泛素化的直接底物 第一步,筛选USP7底物蛋白 基于氨基酸的稳定同位素标记(SILAC)蛋白质组学,其中5种在EB处理后显著下调(图2a)。其中,Keap1在炎症过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推测Keap1可能是USP7激活小胶质细胞的潜在底物蛋白。放线菌酮(CHX)细胞,发现EB依赖的Keap1降解明显加快(图2b)。 第二步,验证USP7与Keap1相互作用 Co-IP实验发现,USP7与Keap1相互作用(图2c)。免疫荧光分析显示EB通过促进USP7核转位来抑制USP7-keap1共
  • 0
    Keap1是小胶质细胞中USP7去泛素化的直接底物 第一步,筛选USP7底物蛋白 基于氨基酸的稳定同位素标记(SILAC)蛋白质组学,其中5种在EB处理后显著下调(图2a)。其中,Keap1在炎症过程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推测Keap1可能是USP7激活小胶质细胞的潜在底物蛋白。放线菌酮(CHX)细胞,发现EB依赖的Keap1降解明显加快(图2b)。 第二步,验证USP7与Keap1相互作用 Co-IP实验发现,USP7与Keap1相互作用(图2c)。免疫荧光分析显示EB通过促进USP7核转位来抑制USP7-keap1共
  • 0
    如何通过小分子EB抑制USP7? 通过小分子EB依赖性的变构调节机制抑制USP7 第一步,USP7通过氢键和范德华相互作用参与稳定EB结合 为了探索EB在USP7上的结合结构域,SPR分析发现EB选择性地与非催化的HUBL结构域相互作用。随后确定apo-HUBL结构(2.3 Å)和HUBL与EB复合物的共晶结构(2.35 Å)(图1h)。EB的α、β-不饱和部分作为反应性Michael受体,并与Cys576形成共价键(图1h)。Asp666、Arg723和Glu572通过氢键和范德华相互作用参与稳定EB结合(图1h)。 第二步,EB在
  • 0
    泛素修饰类型的作用:K6:与DNA损伤、线粒体稳态等相关。参与调控细胞周期、蛋白质定位和信号传导等过程。 K11:参与内质网介导的降解途径和细胞周期进程的控制。在细胞分裂和转录因子活性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K27:在固有免疫、蛋白稳态和DNA损伤修复等方面具有功能。参与线粒体自噬和信号转导等过程。 K29:调控蛋白质的溶酶体降解,与蛋白酶体应激反应相关。参与调控蛋白质的细胞定位和信号传导。 K33:与先天免疫有关,可能在免疫细胞
  • 0
    第一步,预测分析ENO1和PD-L1之间的互作 基于AlphaFold2预测分析发现位于与PD-L1相互作用界面的ENO1的四个关键残基(N52、K54、K197和E250)(图2a-b)。 第二步,ENO1的E250介导与PD-L1相互作用 对每个残基构建N52A、K54A、K197A和E250A突变体,Co-IP分析发现E250突变为丙氨酸(E250A)显著降低了ENO1与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图2c)。另外,分析还发现ENO1的E250能够与PD-L1上的R125形成临界盐桥,从而增强相互作用的稳定性(图2a)。表明ENO1的E250在介导PD-L1相互作用中的重要
  • 0
    结直肠癌(CRC)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控制肠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和存活的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失调。Notch1在癌症发展中发挥多种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存在能够使裂解的Notch1跨膜/细胞内区(NTM)去磷酸化以调节其功能的磷酸酶。双特异性蛋白磷酸酶(DUSPs,也称为MAPK磷酸酶)DUSP6是否参与和调节功能尚不清楚。 2024年11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在Nat Commun.(IF=14.7)上发表了题为“DUSP6 regulates Notch1 signalling in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成果。发现DU
  • 0
    第一步,筛选c-FLIP泛素化相关的酶-USP7 TRIP13如何介导c-FLIP的泛素化呢?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GO和KEGG数据库中与泛素化相关的条目。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后,分析发现10个核心靶点,包括USP7、USP13、USP14等(图1a)。USP7是一种表征良好的去泛素酶,研究证实,TRIP13可直接与USP7结合,促进其去泛素酶活性。推测TRIP13可能通过USP7调节c-FLIP的水平。此外,分析显示TRIP13、USP7和c-FLIP在TNBC中表达较高,且TRIP13、USP7和c-FLIP呈正相关(图1b
  • 0
    HIF1A是一种激活基因转录的转录因子。CARM1与HIF1A互作,推测HIF1A/CARM1构成了一个激活复合体,其功能是促进基因转录。 第一步,CARM1与HIF1A形成一个复合体,结合到下游靶标启动子区 为了探究HIF1A与CARM1互作的功能意义,分别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进行anti-CARM1和anti-HIF1A ChIP-qpcr实验,结果显示CARM1和HIF1A共同占据了这些靶标(图1a-b)。 第二步,CARM1与HIF1A形成一个复合体,结合到下游靶标启动子区 为了验证关于CARM1和HIF1A作为蛋白复合物占据目标启动子的
  • 0
    第一步,筛选CARM1的互作蛋白 通过anti-Flag-CARM1 IP-MS鉴定与CARM1相互作用的蛋白,分析显示CARM1与HIF1A存在关联(图1a)。 第二步,验证CARM1与HIF1A相互作用 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进行Co-IP分析,CARM1和HIF1A相互作用(图1b-e)。此外,GST pulldown实验也证实CARM1与HIF1A互作(图1f-g)。 第三步,确定CARM1与HIF1A互作具体位置 构建截短载体GST-CARM1-EVH1结构域(1-140 aa)、GST-CARM1-cat(141-480 aa)和GST-CARM1-c(481-608 aa),进行GST pulldown实验,表明CARM1的EVH1结构域负责与HIF1
  • 0
    迄今,临床上仍有大量疾病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药物创新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药虽然在临床预防治疗复杂疾病方面具有其特色和优势,但是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仍然是中药现代化的阻碍因素,也是中药发展和走向世界的主要瓶颈之一。 2022年8月,北京大学药学院屠鹏飞/曾克武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IF=11.7)上发表题为“Neuroinflammation inhibition by small-molecule targeting USP7 noncatalytic domai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thera
  • 0
    通过anti-CARM1 ChIP-seq实验,共鉴定出17,749个carm1特异性结合峰和4,866个独特的启动子基因(图1a)。KEGG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参与HIF-1、Wnt、VEGF等信号通路(图1b)。ChIP-qpcr检测显示,CARM1在CARM1、CDK4、Cyclin D1、β-Catenin、HIF1A、MALAT1, MAT2A、VEGFA和Vimentin等启动子上强富集,验证了ChIP-seq结果(图1c)。对所选基因进行anti-H3R17me2a和anti-H3R26me2a ChIP-qpcr分析,显示H3R17me2a和H3R26me2a占据了目标启动子(图1d)。进一步表明,这些启动子被CARM1占据。 敲减CARM1进行RNA-seq
  • 0
    第一步,ENO1促进PD-L1与STUB1的结合 据报道,ENO1通过募集E3连接酶STUB1调节PD-L1的蛋白酶体降解。敲减STUB1,PD-L1表达增加(图1a)。IP-WB实验发现PD-L1泛素化降低,证实STUB1是CRC细胞中PD-L1的E3连接酶(图1a)。此外,ENO1的缺失增加了PD-L1水平,IP-WB显示PD-L1泛素化降低,重新表达WT ENO1逆转了这种效应(图1b-c)。相反,过表达ENO1可抑制PD-L1的表达,敲减STUB1,则抑制作用被消除(图1d)。另外,内源性Co-IP实验发现ENO1的缺失抑制PD-L1与STUB1互作(图1e),而ENO1过
  • 0
    第一步,ENO1存在O-糖基化修饰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O-糖基化会影响几种关键代谢酶的活性,从而调节细胞代谢。为了确定ENO1是否被O-糖基化修饰,化学酶标记实验发现OGA(O-连接的N-乙酰葡糖胺水解酶(O-GlcNAcase,OGA)是生物体内唯一水解蛋白质O-糖基修饰的糖苷酶。)抑制剂TMG或O-GlcNAc转移酶(OGT)过表达的情况下,O-糖基化信号显著升高(图1a)。随后用质量标记方法分析ENO1的O-糖基化水平,5kDa的PEG分子与叠氮标记的糖蛋白结合,导致WB信号的分子
  • 0
    THC结合TRIP13抑制TRIP13/USP7/c-FLIP三元复合物相互作用介导c-FLIP泛素化 研究THC处理后TRIP13、c-FLIP和USP7之间的相互作用。Co-IP实验显示c-FLIP、TRIP13和USP7直接结合在一起,THC抑制了它们在TNBC细胞中的结合能力(图3f)。此外,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分析表明,USP7、TRIP13和c-FLIP形成三元配合物,其中TRIP13是连接c-FLIP和USP7的桥梁;THC通过与ASP89和ASP84的氢键与TRIP13相互作用(图1g)。另外,THC的加入削弱了USP7、TRIP13和c-FLIP之间的总结合能和氢键相互作用(图1h-i)
  • 0
    第一步,筛选与THC结合的潜在靶标TRIP13 为了发现THC的直接细胞靶点,合成THC小分子探针,功能研究发现THC及其探针对TNBC的抗肿瘤作用相似(图2a-c)。利用THC-Probe,结合点击化学反应,在TNBC细胞中进行捕靶实验,拉下的结合蛋白WB结果显示一条50 kDa的明显条带(图2d)。此外,LC-MS/MS和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基于TRIP13在乳腺癌与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以及其在蛋白质鉴定指标中的较高可信度评分,TRIP13为候选目标(图2e-f)。SPR分析显示,THC与TRIP13特异
  • 0
    c-FLIP作为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关键负调控因子,在细胞凋亡通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步,THC抑制下游分子c-FLIP的蛋白水平 WB检测显示,THC显著降低TNBC肿瘤组织和细胞中c-FLIP蛋白水平(图1a-b)。功能实验表明,沉默c-FLIP增强了THC在TNBC细胞中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凋亡(图1c-e);而过表达c-FLIP则减弱了这些作用(图1f-h)。表明THC通过抑制TNBC中c-FLIP来诱导细胞凋亡的外源性途径。 第二步,THC主要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促进TNBC中c-FLIP的降解 根据RT-qPCR
  • 0
    过JOSD2的互作组和转录组检测分析,只有AMPK通路在Top通路中被富集(图1a-c)。WB验证显示,JOSD2敲低后LKB1的Ser428位点磷酸化和AMPKα的Thr172位点磷酸化上调(图1d)。表明JOSD2在LKB1/AMPK信号转导抑癌功能中起关键作用。 再次,探究互作机制。作者通过IP-WB检测发现,JOSD2只与LKB1互作,而与AMPK没有互作(图1e),表明JOSD2通过与LKB1相互作用调节LKB1/AMPK信号通路。体外激酶实验显示,JOSD2敲减能显著增强LKB1磷酸化AMPKα的水平(图1f),证实JOSD2通过与LKB1的相互
  • 0
    过JOSD2的互作组和转录组检测分析,只有AMPK通路在Top通路中被富集(图1a-c)。WB验证显示,JOSD2敲低后LKB1的Ser428位点磷酸化和AMPKα的Thr172位点磷酸化上调(图1d)。表明JOSD2在LKB1/AMPK信号转导抑癌功能中起关键作用。 再次,探究互作机制。作者通过IP-WB检测发现,JOSD2只与LKB1互作,而与AMPK没有互作(图1e),表明JOSD2通过与LKB1相互作用调节LKB1/AMPK信号通路。体外激酶实验显示,JOSD2敲减能显著增强LKB1磷酸化AMPKα的水平(图1f),证实JOSD2通过与LKB1的相互
  • 0
    第一步,确定调节YBX1表达的潜在机制---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 为了进一步确定调节YBX1表达的潜在机制,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和自噬-溶酶体途径是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两种重要途径。用MG132、3MA和CQ处理原代神经元(3M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抑制细胞自噬的抑制剂,可抑制III类PI3K;CQ通过增加酸性内体/溶酶体的pH值来破坏溶酶体功能;MG132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抑制剂。),发现MG132处理后,YBX1的表达水平升高(图2a)。表明泛素-蛋
  • 0
    第一步,确定调节YBX1表达的潜在机制---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 为了进一步确定调节YBX1表达的潜在机制,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和自噬-溶酶体途径是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两种重要途径。用MG132、3MA和CQ处理原代神经元(3M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抑制细胞自噬的抑制剂,可抑制III类PI3K;CQ通过增加酸性内体/溶酶体的pH值来破坏溶酶体功能;MG132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抑制剂。),发现MG132处理后,YBX1的表达水平升高(图2a)。表明泛素-蛋
  • 0
    YBX1通过调节Zbp1的稳定性来调节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PANoptosis YBX1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内RBP,因此YBX1可能通过影响相关RNA影响脊髓损伤小鼠的预后。RIP-seq实验发现,YBX1-RIP组中Zbp1的富集程度高于IgG组(图1a)。RIP-PCR实验结果也支持这一结果(图1b)。而WB和qPCR实验表明,Zbp1mRNA的丰度和ZBP1的蛋白表达与YBX1表达的变化相关(图1c-e)。结果表明,YBX1通过增加Zbp1的稳定性来促进ZBP1的蛋白表达。 后续的功能研究结果显示,ZBP1敲除可有效抑制YBX1过表达引起的Cle-
  • 0
    (1)AARS1作为一种蛋白质乳酸转移酶,使用乳酸作为直接的乳酸供体 第一步,AARS1与乳酸存在结合 分子对接预测乳酸可以很容易地结合到AARS1的催化口袋上(图1a)。等温滴定量热法验证了该结果(图1b)。 第二步,确定AARS1是一种乳酸转移酶 体外乳酸化实验显示AARS1能够以依赖于乳酸和ATP的方式直接使组蛋白H3和H4乳酸化(图1c),随后的质谱分析也显示AARS1能直接在K18处乳酸化H3肽(图1d)。AARS1催化袋内氨基酸残基突变体(5M)消除了其乳酸转移酶活
  • 0
    鉴于circrna通常作为miRNA海绵发挥作用,研究了circNOLC1是否可以在CRC进展过程中与miRNA结合。Anti-AGO2 IP分析发现circNOLC1显著富集(图1a)。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有7个潜在的miRNA可与circNOLC1结合,其中miR-212-5p是唯一一个报道与CRC转移相关的肿瘤抑制因子,其表达水平在CRC细胞系中显著下调。circRIP实验发现circNOLC1和miR‐212‐5p在复合物中特异性富集,与生物素偶联的miRNA pull-down结果一致(图1b-c)。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也证实二者存在结合(图1d)。进
  • 0
    ChIRP-MS和RNA pulldown-WB实验,发现AZGP1, DSG1和KRT16证明与circNOLC1存在互作(图1a-c)。因AZGP1在CRC中高表达,且在葡萄糖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RIP实验发现circNOLC1在anti-AZGP1下拉物中显著富集(图1d)。为了确定circNOLC1与AZGP1互作区域,设计circNOLC1缺失突变体,进行RNA pulldown实验,表明circNOLC1的nt 91-150是circNOLC1与AZGP1相互作用必需的(图1e)。 进一步检测发现,circNOLC1仅调控AZGP1蛋白水平,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处理细胞显示MG132显著提高AZGP1
  • 0
    液氮冻了之后,怎么掀开盖玻片,每次掀开都会带走一部分组织
  • 0
    研究表明,SART3与去泛素酶USP15相互作用并促进其核定位从而调节RNA的选择性剪接。因此,研究ABHD11-AS1-SART3对USP15核定位的影响。实验发现USP15在Cr(VI)转化细胞中的核定位增加(图2a)。SART3敲低显著降低其核定位和核水平(图2b)。而ABHD11-AS1过表达增加了USP15的核水平(图2c)。表明ABHD11-AS1和SART3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USP15的核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报道显示核内定位的USP15通过与剪接因子相互作用和去泛素化剪接因子来调节RNA的选择性剪接过程。Co
  • 0
    ABHD11-AS1与SART3相互作用已知lncRNA功能机制之一是与RNA结合蛋白(RBPs)相互作用,这些RBP在调节lncRNA的生物学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接下来,为了确定ABHD11-AS1促进肺癌发生和进展的潜在机制,进行RNA pulldown-Mass实验(图1a)。5个候选分子的RNA pulldown-WB验证结果显示,SART3在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最大(图1b)。SART3敲低显著降低细胞干性(图1c-d),表明ABHD11-AS1与SART3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肺 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全文分享可查阅:【《Environ Int》解
  • 0
    检测发现敲低MYH9同样仅下调SNAIL的蛋白水平(图1a-b)。为了进一步验证MYH9的作用机制,用Biogrid分析候选互作蛋白,发现USP45和SNAIL是MYH9的候选互作蛋白。内源Co‐IP实验分析表明MYH9可分别与USP45、SNAIL和泛素互作,Co-IP实验还发现USP45敲低可改善MYH9对SNAIL的去泛素化和稳定性的影响(图1c-d)。同样MYH9也能改变CHX和MG132处理的SOC细胞中SNAIL的稳定性(图1e)。表明MYH9与USP45、SNAIL和泛素互作,并通过USP45影响SNAIL蛋白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功能回复实验结果,
  • 0
    《Adv Sci》解读:MYH10与MYH9结合Biogrid分析发现MYH9是MYH10的候选互作蛋白。早期研究已证实MYH9通过调节Wnt/β-catenin通路和EMT信号促进 浆液性卵巢癌( SOC )的增殖和转移。外源和内源Co‐IP实验显示MYH10功能域与MYH9互作(图1a-d)。GST pull-down分析也表明MYH10可与MYH9直接结合(图1b)。临床样本分析发现MYH10和MYH9水平正相关,MYH10+/MYH9+共表达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图1e)。结果表明MYH10与MYH9直接结合。 全文分享请查阅:【《Adv Sci》解读:泛素化机制还可以
  • 0
    为了探索ABLIM1调控IκBα/NF-κB分子机制,使用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HX)评估发现,ABLIM1过表达缩短了内源性IĸBα的半衰期(图2a)。结构域分析发现ABLIM1包含LIM和HP结构域,而LIM结构域蛋白具有与RING和PHD结构域相似的结构,被认为具有E3连接酶活性,靶向核p65。因此,推测ABLIM1可能与IĸBα相互作用,并促进其泛素化和随后的蛋白酶介导的降解。anti-ABLIM1 Co-IP实验发现,ABLIM1与IĸBα相互作用(图2b)。使用anti-IĸBα进行基于泛素的IP分析发现,ABLIM1促进
  • 0
    泛素E3连接酶ABLIM1致癌作用的详细分子机制为了探索ABLIM1致癌作用的详细分子机制。敲减ABLIM1,进行RNA-seq,KEGG分析发现NF-κB信号显著富集,且通路相关的前10个基因表达被抑制(图1a-b)。细胞核和细胞质蛋白检测发现,ABLIM1敲除抑制了细胞质p65及其核转位(图1c)。GEPIA2数据库中结直肠癌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RELA表达水平与ABLIM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图1d),支持ABLIM1对p65的调控。 ABLIM1调节IκBα/NF-κB/CCL20的活化(Ref. Fig4) 全文分享可查阅:【《Cell Death D
  • 0
    乳腺癌就占女性癌症的31%。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一直在缓慢上升。三阴性乳腺癌(TNBC)恶性程度更高,且无有效治疗,预后差。精氨酸甲基化是一种关键的翻译后修饰(PTM),参与各种细胞过程。然而,关于CARM1在TNBC中的功能知之甚少。 2024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团队联合在Protein Cell(IF=13.6)上发表了题为“CARM1 drives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 by coordinating with HIF1A”的研究成果。揭示CARM1在TNBC中癌变的分子基础及其有效
  • 109
    此生唯爱生物!找不着工作我就考研,硕士不行,我就考博士!这辈子待在实验室我也乐意!
    肝废 12-9
  • 0
    探索HKDC1调控PD-L1表达的机制Anti-Flag-HKDC1 IP-MS分析发现,候选互作分子中STAT1被预测为CD274转录因子(图1a)。然后,IP和GST下拉实验证实HKDC1可与STAT1结合(图1b-c)。同时,细胞实验表明STAT1是HKDC1介导PD-L1转录上调所必需的(图1d)。此外,WB检测发现HKDC1敲除显著减少STAT1的核转位(图1e)。磷酸化的STAT1残基Y701对其核转位和转录调节活性至关重要。WB分析发现HKDC1敲减STAT1-Y701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该调控作用不受HKDC1己糖激酶活性的影响(图1f-h)。 结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