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此人邪说如下: 一心念佛就是了业、断业、灭业! 佛讲过如何往生,但没讲过带业往生;修净土念佛没有错,但曲解彿经,未证谓证诓骗众生有重罪! 所谓往生,指:若人一心念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将行接引往生极乐。此时之人因一心念佛,诸业已断!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一心念佛,阿弥陀佛不会接引往去极乐。
-
2“贮功德,示福田”。备具多德就是“贮功德”。这些大菩萨都有种种功德,就可以给众生当福田。“福田”者,就是种福的田。种稻子的田叫稻田,种福的田称为福田。《净影疏》:“贮积多德(修行积累了种种的德),名贮功德。现受物供,故名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
-
2嘉祥大师《无量寿经疏》说:“遣除迷垢,故云洗濯。”因为迷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消除迷惑与垢污叫做“洗濯”。没有迷了就是觉。前节所述的十烦恼与三烦恼,都是应该消除的迷垢。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是一念迷妄,堕于无明。一面镜子,镜面全是垢污,不显本有的照用,所以首先去污,这就是“洗濯垢污”。“显明凊白”,嘉祥大师说:“无相之解,是无漏明,故云凊白。”去污的妙剂是“无相之解”,这完全不是彿敩家的知解。信解行
-
4蕅益大师印光大师,都有相关开示,虽未证一心,但若信愿恳切,仍能往生。但问题来了,见佛须具三力,是三昧定心定境中见,未得一心者,如何见?这两位祖师就没有更详尽的开示了,印祖非常强调临终助念,但也没细说。
-
1一、报恩福田,谓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敎悔之恩,若能供养恭敬,非惟报答其恩,抑且自然获福,是名报恩福田。二、功德福田,谓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葆,是名功德福田。三、贫穷福田,谓若见贫穷困苦之人,当起慈愍之心,以己所有资生等物而给施之,虽不求报,则亦自然获福,是名贫穷福田。
-
2生前故意作“老赖”,故意欠银寅卝行,欠他人钱财不还,自己过得滋兹卝润……。此人就算信愿恳切,嘴说我发菩提心,也勇猛念佛,这里可以肯定的说,此人绝难往生! 为何?菩提心不真之故。发菩提心者,必自利利他,不可恼害众生,否则,失掉菩提心,必不能感佛。恶道中人,若不悔改,不忏罪,焉能往生?
-
4五逆重罪之人,临终至心十念往生,可达理一心不乱(莲池大师) ●黄老《内部学修开示》节录 这次注解《无量寿经》,解释一些问题。这是莲池大师的话,五逆十恶临终十念,每念一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什么道理呀?不是普通的罪,生死的罪,而且是八十亿个劫那么多生死,那么多重罪,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消了。为什么呢?莲池大师解释是最好了,因为这个时侯这个人念的他就是“理一心”了。
-
1“破烦恼城,坏诸欲堑”。“烦恼”就是这十样东西:贪、嗔、痴、慢、疑(怀疑)、身见、边见(总是落在某一边,有就不能是无,是就不能是非)、邪见、见取、戒取。这十种称为十烦恼。天台宗讲得更深一点,以见思、尘沙、无明这三种惑称为三烦恼。我们这些烦恼都要破除。
-
1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清净”,例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山石鎏出的泉水,清可见底,纯净无杂;至于黄河浊浪滚滚,夹带了种种污染。这譬喻人的身口意三业,不管是善业恶业,都是由身口意来造的。完全离开了一切噁荇、烦恼与垢污,叫做清净。恶念当然是要离了,善唸你要知道也没有离开烦恼。比方有人恋爱,要牺牲性命去保护他的爱人,这是善唸,但还是贪恋,还是垢污。
-
2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释迦牟尼佛就示现了八相成道。有八相:从兜率天下来,入胎,出胎,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转囧耣,般涅槃八相,叫八相成道。示现八相成道,是什么样境界的修行人所能达到的,我们常常以为示现八相成道,这都是究竟的佛了。有五个位次:
-
5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耣啭。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
2元晓大师《弥陀疏》中言:“发菩提心既是往生正因;未发心者直是无因!”所以,菩提心才是真正感得弥陀加持增上之主因!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中言:“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所以,必须辨别无上道心之真伪,否则虽口称佛名却错失往生大事,岂不可惜!
-
2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以定慧力,降服魔怨”,是八相成道的第五相降魔。“魔”者,是魔罗的略称,翻译为障碍,能给俢道的人作障碍。又翻为杀者,他是破蘹人行善,使人放逸,来断人的慧命,所以翻译为杀者。又翻为恶者,因他有很多的爱裕。
-
2谛深信众邪见,假冒罗汉算大妄语,假冒佛不违清净明诲(注:假冒佛,就是魔啦!) 谛深连贤劫千佛之说都不知道吧?释迦弥鳓中间无佛住世,自称佛者住世“弘法”而不入灭,即魔! 谛深自诩是佛,谤净土宗祖师带业往生等言教,犯大妄语已成附佛外道!
-
2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彭居士话说得很深刻。他引《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六百卷,最大的一部经了):“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帼,至一佛帼。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
-
2《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西方极楽丗界常常出现在眼前,是不是因为法喜充满才出现的呢? 李炳南答:只是法喜充满,极乐不一定会现前。如果极乐现前,法喜就更进一层。 ---- 按:须念至圆教观行位,三昧定中可见极乐境相,非凡夫境界。 名字位念佛人散心念佛,就算很精进,也不能见极乐诸境的。
-
1般若释义 华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这种大觉,胜义谛中离于言说,今依世谛安立名相,假说有三。(参见:三般若) ●三般若释义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炆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般若”。炆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贯的。(陈义孝《彿敩常
-
2庞居士①以家财沉海,人谓:“奚不布施?”士云:“吾多劫为布施所累,故沉之耳。”愚人借口,遂秘吝不施。不知居士为布施住相者解缚也,非以布施为不可也。万行有般若以为导,三轮空寂②,虽终日施奚病焉?又凡夫胶着于布施,沉海之举,是并其布施而布施之也,是名大施,是名真施,是名无上施,安得谓居士不施?
-
2谓专主于一心念佛, 求生西方也。然须放开心怀, 不可常存临老得此子亡孙死之憾, 加以常生怨天尤人之心。只可自怨自艾宿世少栽培, 致今生得此结果。又须常生欢喜, 我若不因彼等死亡, 决难发出世之心。此心不发, 纵令死后仍生人中, 决难永远不造恶业。
-
2夫大藏者,乃般若之丛林,真如之府库,一切世出世间诸法之渊海也。举凡如来究竟亲证之道,众生即心本具之法,及十方世界之广,三世因果之微,与夫日用伦常孝弟慈善之道。悉皆显阐赞导,了无佚遗。以故宏法大士,莫不以流通大藏,为宏法利生之急务焉。刻大藏经,与单刻一二部经论有异。不得谓此功德大,彼功德小,此法当机,彼不当机。
-
10若有重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治疗。佛都不能即灭定业,假佛就更不能了……
-
10《观经疏妙宗钞》:“彼经散善力弱,故逆谤不生。”说的就是散善难转定业。
-
0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元音老人文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XpuMaryM13nWRBKrcFOow?pwd=1234 提取码:1234
-
2圆因法师《茅蓬札记》选录
-
2除彼饥嵑极苦,化令同趣菩提,若不施食,无慈悲心,非吾第孑。 (莲宗宝鉴卷六)
-
9具足菩提心,或能随顺菩提正道之“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相关节录
-
2因业而招感无数的生死和痛苦。
-
2出自《妙法莲华经》卷一
-
2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
-
1五代宋初僧永明延寿撰。
-
1李炳南大德《苔苝灵山寺佛七中的开示》节录
-
1凡修净业,济物为先(莲宗宝鉴卷六)
-
8●智者大师:《金光眀経文句》 忏悔有三。一作法。二取相。三无生。此三种通大小。 小乘作法者。如毗尼中发露与学二十僧行摩那埵。或半月作法。或对首作法。或责心但令作法成就。不障僧事即清净也。阿含中亦作相忏。犯欲人作毒蛇口想。此观成时霪罪即灭。亦有观空忏。秖是真空。
-
1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休
-
1金刚经,以无住为宗
-
1誓修六度菩提种,长养三资极乐生
-
3《净土十要·莲华世界诗》: “佛言垂终之心,其力甚大。故临终之念,能消重业。” 莲祖《弥陀疏钞》中言: “〖疏〗问:既云七日,彼临终十念,特俄顷耳,何得往生? 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论中说。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说。
-
14见于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和《印光大师文钞》
-
2谛观百年身,露电同生灭
-
2人修好了才能保持人身
-
1无论修那一门,心地清净是最要紧的
-
1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
4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
6寿命百年如晓露,君须悟,一般生死无穷富。
-
6稽首弥陀园满觉,长参学,川流赴海尘成岳。
-
2《一华一叶一世界》
-
2学佛没有密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