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感觉该剧离精品还是有些距离的,直白的东西还多了点,能让观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少了点,编导对重点人物的经典场景集中提炼不够,人物众多故事性不强,笔墨过于散乱,开局拖沓、平淡,前几集平庸的情节占镜头太多。尽管如此该剧仍不失为一部唱响民族主旋律的好剧。
播出之前,央视的宣传口号是,如果你不了解剧情,请看张丰毅的演技。
就让我从张丰毅谈起吧,凑巧《西圣地》里的于洋和张丰毅是中国男演员当中我看过的比较多的两位。
从《骆驼祥子》、《龙年警官》、《和平年代》、《霸王别姬》、《龙年档案》、《历史的天空》张丰毅出演的角色我都比较赞成,比较能看下去,但是我感觉这个杨大水是张丰毅演的我最不愿叫好的一个。感觉张丰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一个类型的,他的戏路很少有大的变化,杨大水与他过去的角色差距很大,不再是大人物大英雄,是一个平民化的小人物,诠释起这类平实的小人物张丰毅身上的霸气和傲气常常显得不合适宜,即便是当一个普通的炊事员他也经常顶这个训那个,那一身的凛然霸气与他这次扮演的角色有距离,张丰毅的表演过去那些人物身上已有的痕迹太重,张丰毅的痕迹也太重,几乎没有改变和突破。虽然有交代杨大水在战场上是英雄,可观众并没有直接印象,反而觉得他处处逞强,缺少可亲可敬,再加上他行事草莽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举个例子吧:开小差归来的排长杨大水,见自己的团长,对团长的批评,张丰毅的表演哪像是排长对团长,分明是长官训兵,再英雄的排长也不敢这样干,除非智商不高。张丰毅把他一贯强硬的风格带来此处,面色都没改一改,对团长时无论眼神和语气都够狠:我能开小差吗!就算这个人物有个性,最起码台词发音也是不太准确的。
杨大水作为正面形象的代表,他是主宰本剧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恰恰是对于他,原著和改编我觉得都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的坚守精神是编导着墨最多的,也是意欲歌颂的,可是这一点要通过事实让观众去自觉体会,编导强行塞给观众是达不到目的的,为了突出杨的正面和徐的反面,导演安排了许多不合情理经不起推敲的二人冲突的细节。杨的行为不仅冲动有余智谋不足,而且喜欢强词夺理,动辄呛白教训别人,常常自以为是,没什么文化的老土言语和行为又很怪异,讲话是土话方言中夹杂着标准的普通音,又是教训人的口吻,这一点我觉得张丰毅的表达不是很成功。他不会写家信可见文化并不高,可给他安排的台词又分明是相当级别的领导,有时语言高深得离人物甚远,对其定位不准,让观众弄不清他到底算干嘛的,因而我个人很难对他肃然起敬,他的精神也不能引起我太大的共鸣。
当然,张丰毅作为一个资深大腕级演员,是不能小视的,敬业精神,演戏时的爆发力,激情戏的快速到位,创作的严谨、角色的深度及在影视界的地位和号召力都是其他年轻演员不容易达到的,形象和形体保持之完好在剧中一点也不逊色于洋、朱铁两位年轻小伙子,强健的身板加凛然正气天生就是一个威严的将军,只是他的角色看多了,也发现他一直都是强硬有余,柔情不足,这种情况下,于洋携他的少剑波出现了。。。。。。
这一次于洋演绎的徐正成非常符合人物,在符合这一点上甚至超过了张丰毅。我觉得于洋塑造人物最难得的就是能彻底摆脱自己的影子,一身正气满脸的英气通通不见,剩下玩弄权术的阴郁面孔和难以琢磨的眼神,于洋彻底变成了徐正成,这恐怕与他多年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有关,不停变化是于洋演戏的最大特点,也是这一次和张丰毅的最大区别。
五集之前,我没有觉得该剧好看,甚至会有看不下去的感觉,6-7集过后,总算长吁一口气,开始在心中为于洋喝彩。
学生队伍和杨大水初次会合,于洋开篇第一句“给他点水喝”字正腔圆,“老杨”还是老杨,于洋还是于洋,“高波”还站在队列中,只有徐正成完全不是少剑波,不会训话,不会喊操,不会整队,徐正成被杨排长那几个军事动作给唬住了,羡慕又钦佩的目光直往他立正后的两腿上瞅,演这个刚出校门的学生于洋装的真够单纯,完全忘记了曾经的战场驰骋,一般观众谁会想到他也曾经就是威风凛凛的203首长。
播出之前,央视的宣传口号是,如果你不了解剧情,请看张丰毅的演技。
就让我从张丰毅谈起吧,凑巧《西圣地》里的于洋和张丰毅是中国男演员当中我看过的比较多的两位。
从《骆驼祥子》、《龙年警官》、《和平年代》、《霸王别姬》、《龙年档案》、《历史的天空》张丰毅出演的角色我都比较赞成,比较能看下去,但是我感觉这个杨大水是张丰毅演的我最不愿叫好的一个。感觉张丰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一个类型的,他的戏路很少有大的变化,杨大水与他过去的角色差距很大,不再是大人物大英雄,是一个平民化的小人物,诠释起这类平实的小人物张丰毅身上的霸气和傲气常常显得不合适宜,即便是当一个普通的炊事员他也经常顶这个训那个,那一身的凛然霸气与他这次扮演的角色有距离,张丰毅的表演过去那些人物身上已有的痕迹太重,张丰毅的痕迹也太重,几乎没有改变和突破。虽然有交代杨大水在战场上是英雄,可观众并没有直接印象,反而觉得他处处逞强,缺少可亲可敬,再加上他行事草莽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举个例子吧:开小差归来的排长杨大水,见自己的团长,对团长的批评,张丰毅的表演哪像是排长对团长,分明是长官训兵,再英雄的排长也不敢这样干,除非智商不高。张丰毅把他一贯强硬的风格带来此处,面色都没改一改,对团长时无论眼神和语气都够狠:我能开小差吗!就算这个人物有个性,最起码台词发音也是不太准确的。
杨大水作为正面形象的代表,他是主宰本剧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恰恰是对于他,原著和改编我觉得都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的坚守精神是编导着墨最多的,也是意欲歌颂的,可是这一点要通过事实让观众去自觉体会,编导强行塞给观众是达不到目的的,为了突出杨的正面和徐的反面,导演安排了许多不合情理经不起推敲的二人冲突的细节。杨的行为不仅冲动有余智谋不足,而且喜欢强词夺理,动辄呛白教训别人,常常自以为是,没什么文化的老土言语和行为又很怪异,讲话是土话方言中夹杂着标准的普通音,又是教训人的口吻,这一点我觉得张丰毅的表达不是很成功。他不会写家信可见文化并不高,可给他安排的台词又分明是相当级别的领导,有时语言高深得离人物甚远,对其定位不准,让观众弄不清他到底算干嘛的,因而我个人很难对他肃然起敬,他的精神也不能引起我太大的共鸣。
当然,张丰毅作为一个资深大腕级演员,是不能小视的,敬业精神,演戏时的爆发力,激情戏的快速到位,创作的严谨、角色的深度及在影视界的地位和号召力都是其他年轻演员不容易达到的,形象和形体保持之完好在剧中一点也不逊色于洋、朱铁两位年轻小伙子,强健的身板加凛然正气天生就是一个威严的将军,只是他的角色看多了,也发现他一直都是强硬有余,柔情不足,这种情况下,于洋携他的少剑波出现了。。。。。。
这一次于洋演绎的徐正成非常符合人物,在符合这一点上甚至超过了张丰毅。我觉得于洋塑造人物最难得的就是能彻底摆脱自己的影子,一身正气满脸的英气通通不见,剩下玩弄权术的阴郁面孔和难以琢磨的眼神,于洋彻底变成了徐正成,这恐怕与他多年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有关,不停变化是于洋演戏的最大特点,也是这一次和张丰毅的最大区别。
五集之前,我没有觉得该剧好看,甚至会有看不下去的感觉,6-7集过后,总算长吁一口气,开始在心中为于洋喝彩。
学生队伍和杨大水初次会合,于洋开篇第一句“给他点水喝”字正腔圆,“老杨”还是老杨,于洋还是于洋,“高波”还站在队列中,只有徐正成完全不是少剑波,不会训话,不会喊操,不会整队,徐正成被杨排长那几个军事动作给唬住了,羡慕又钦佩的目光直往他立正后的两腿上瞅,演这个刚出校门的学生于洋装的真够单纯,完全忘记了曾经的战场驰骋,一般观众谁会想到他也曾经就是威风凛凛的203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