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明月hb吧 关注:4贴子:243
  • 10回复贴,共1
简介
     “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夫子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1楼2011-04-27 12:52回复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
    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
    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
    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
    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
    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
    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2楼2011-04-27 12:53
    回复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4楼2011-04-27 12:54
      回复

        作者生卒
             据《弟子规密码》作者王俊闳考证: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绛州城关人即今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1647年即清朝顺治年间,卒于1729年即清朝雍正年间。此前关于李毓秀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及生于1662年、卒于1722年的说法均与史实不符。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贾存仁,字木斋,山西浮山人,生卒不详,工书法,精韵学,著有《等韵精要》、《诗韵考源》、《音汇》、《弟子规正字略》等书。


        5楼2011-04-27 12:55
        回复
          解释
               总 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6楼2011-04-27 12:56
          回复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易解: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易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易解: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易解: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请参考地藏经,孝子应如何给往生者修福)。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7楼2011-04-27 12:59
            回复
              出 则 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8楼2011-04-27 12:59
              回复
                出则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易解: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语为福祸之门。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9楼2011-04-27 13:00
                回复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青少年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 


                  10楼2011-04-27 13:00
                  回复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易解: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11楼2011-04-27 13:00
                    回复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易解: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12楼2011-04-27 1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