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真实性:有人说陈寿和裴松之写的三国历史和引用的三国史料都是对曹魏和司马氏有利的内容,不真实。事实上陈寿的才华和史学造诣在当时得到包括张华、杜预等人的高度评价,他写的历史部分篇章流传以后,很多当时想写史的学者、名士都放弃了写三国史,对陈寿的创作给予肯定,而且陈寿的创作属于私人行为,没有受到政府和权贵的干预,大体客观全面地反映了三国的历史,不存在故意讨好曹氏和司马氏,全书可以说是以写东汉末年和三国历史为主,他在书中甚至没有收录司马昭封晋公诏书等重要文献,以及司马昭平定西北的历史功绩,很多涉及司马氏的史实没记载,其中对司马师甚至有贬低和误解,把杀害李丰和废曹芳的主要责任都错误地算到司马师头上,整部《三国志》也没有刻意对司马懿进行颂扬,对司马氏三祖的记载没有《晋书》详实。陈寿对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三国著名人物的描写、评论基本上客观正确,他去世后,晋朝政府从他家中抄录了这部书,并流传于世。而裴松之是南朝刘宋政权的官员,是受皇帝指派搜集、注解《三国志》这部书,他的评论表达了个人思想观点,尽管基本上详实、细致地引用了众多史料,但是受到刘宋政权皇帝派遣和影响,对《三国志》中蜀汉政权有偏袒,由于曹氏在刘宋政权中的地位也不低,甚至晋朝加封的曹氏陈留王的位次比刘宋加封的司马氏零陵王还高,直到荀伯子等大臣反对,才改变。所以裴松之的注解也不存在故意贬低、丑化曹氏的意图,在对待其他晋吴两个政权和司马氏的态度上,有疏漏、轻视的态度,刘宋是取代司马氏政权建立的,裴松之的注解是得到刘宋皇帝审查以后颁布的,并说是可以千古留名,估计其中有不少受皇帝的喜好和厌恶等感情因素影响而选择的史料,本身陈寿的《三国志》中就没有详细描述司马氏在三国时期的经历,甚至还有错误,而裴注中也是贬低司马氏的史料要多于颂扬司马氏的,涉及到魏晋交替时期的历史资料,有很多违背历史客观真相的,不能不说受此影响,司马氏的形象受损严重。只是由于裴松之严谨的治学态度,保存很多重要的历史文献、奏章、言论;以及对三国人物个人经历的详细描述,以及他们后代的经历,尤其是那些所谓反对司马氏的“忠义”后代的经历,使我们依然能够大致了解当时的历史真相,这一点还是应该赞扬裴松之的。他为我们发现历史真相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助于我们恢复对司马氏历史功绩的认识。